祥和灑脫之路
教史篇
佛教在臺州的傳續
佛教傳入臺州,約在東漢末年。興平元年(194)建的仙居石頭禅院不僅是臺州,也是江南最早的寺院。據《嘉定赤城志》吳大帝赤烏年間(238—251)建立的佛寺,黃岩有興福寺、廣化院、廣孝院,天臺有興教寺、清化寺、翠屏庵;此外,天臺博物館內珍藏著四枚出土于天臺古墓的東漢獸鏡,鏡背鑄有精巧的佛像。由此可見,當時佛教在臺州傳播之概況。
兩晉南北朝,佛教在臺州漸趨興盛。北方僧人南來傳教者繼續增多,有文字可考者,居天臺的有昙猷、支昙蘭、定光、普躍、智達、慧明等人。晉時建的著名寺院有臨海延恩寺,黃岩慶善寺,教忠崇報寺(靈石寺)、香積寺、慈雲院、鹫峰院、永壽院、普光寺(今屬溫嶺),天臺萬年寺、中岩寺、建平寺,叁門普濟寺(廣潤寺);南朝時始建的著名寺院有臨海惠因寺、禅宗寺、石門寺、雲岩寺、龍山寺、證道寺、寶藏寺、*輪寺、延慶寺,黃岩妙喜寺,天臺白岩寺、修禅寺、開岩寺、天封寺、明因寺,仙居顯元寺、西仁寺、淨梵院,叁門丹邱寺。此時,民間亦有舍宅爲寺者,黃岩周豹二女舍宅爲妙善寺,任昉舍仙居宅爲顯元寺。
陳宣帝太建七年(575),高僧智顗(晉王楊廣贈名智者)與慧辯等二十余人入天臺山,于佛隴峰創建草庵。太建九年(577),陳宣帝诏割始豐(天臺)縣調,以供智者創業之需。至德叁年(585),陳少帝迎智顗回金陵(今南京),在光宅寺宣講《法華經》,領衆研習教義,主張“定慧均等、止觀雙運”,以融會南方偏重義理、北方偏重禅定的風氣。遂以“五時八教”爲總綱,以“諸法實相”爲中心思想,一心叁觀、叁谛圓融、一念叁千、六即佛等闡明此義,提倡“教觀總持、解行並進”,創立了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宗派——天臺宗。隋開皇十五年(595),晉王楊廣(即後來隋炀帝)應智顗之請求,送智顗重歸天臺山。開皇十七年,楊廣派使迎奉,在行至石城(今新昌)途中示病圓寂。智者高足章安灌頂,承前啓後,編纂了大量的天臺宗論典,爲天臺宗的確定和發展作出重大貢獻。隋開皇十八年(598),楊廣派司馬王弘至天臺,按智者遺願建造天臺寺。大業元年,楊廣即位,賜名國清寺。從此,國清寺成爲天臺宗的根本道場。
隋唐兩代爲臺州佛教的鼎盛時期。隋代于臺州始建的國清寺、善興寺、龍山集雲院、大慈寺、高明寺、真覺寺、清心寺等八所著名的寺院都在天臺山。自初唐至中唐天臺宗沒有創新,也沒有發展。唐天寶、大曆間(742—779),天臺宗九祖湛然“挈密藏獨雲東南”,在華嚴、法相、律、密、禅諸宗相繼崛起中,以中興天臺宗爲己任,弘法30余年,著述數十萬言,使天臺宗的理論體系,更爲條理化。其所創“無情有性”說是佛性論的重大發展,一時僧徒雲集,宗風遠播,天臺宗複盛于世。
天寶十叁年(754),揚州高僧鑒真東渡日本,攜去天臺宗主要典籍,使之東傳日本。隨鑒真東渡的有臨海開元寺(後改爲天甯寺,今複古名龍興寺)僧人思托。貞元二十年(804),日本僧人最澄來臺州,從道邃、行滿等學習天臺教義,並從道邃于臺州龍興寺受菩薩戒,次年歸國,創日本天臺宗,至今仍爲日本佛教一大宗派,並尊國清寺爲其祖庭。
唐開元時,僧人一行入浙江,至國清寺求教數學,後回長安助印度高僧善無畏譯《大日經》,並以天臺教義加以闡發,撰成《大日經疏》,爲密宗的主要典籍;至今國清寺前有一行紀念墓塔與“一行到此水西流”碑。其後,密宗僧人惟象居國清寺,日僧最澄來天臺山求法,還從惟象和龍興寺順曉學習密教,兼受秘密灌頂,因其主張天臺宗與密宗修持貫通,弘傳善無畏之“胎藏界”密法,故又成爲日本佛教密宗流派之一,簡稱“臺密”,尊善無畏爲初祖,一行爲二祖。
唐代佛教淨土宗在臺州流傳很廣,臨海僧懷玉以精勤修持著稱,據記載他曾誦《彌陀經》30萬遍,日課佛號5萬聲,曾居臨海延恩寺,創建孔化岙彌陀庵(今稱彌陀寺),卒于天寶元年(742),是佛教淨土宗的著名僧人。《佛祖統紀》、《淨土聖賢錄》、《宋高僧傳》等均載其事。
唐武宗會昌五年(845),李炎下诏毀佛,國清寺等大批佛寺被毀,經像章疏蕩然。雖于大中元年(847)宣宗“恩旨重興”,但許多大寺還只是“佛殿初營、僧房未置,”加之典籍散失殆盡,幾致一蹶不振。
五代,周世宗于顯德二年(955)下诏滅佛,幸臺州爲吳越內地,未罹此難。時有高僧德韶(891—972)在天臺山興建十叁道場,弘禅教法眼宗,又與天臺宗十六祖螺溪義寂(919—987)從朝鮮、日本請回失散殆盡的天臺宗教典。螺溪以此授寶雲,雲授法智,法智大肆講說,臺宗得以中興,臺州佛教也隨之複興。大中祥符六年(1013),法智創設念佛施戒會,集僧俗男女萬人同修念佛,求生淨土,自此歲以爲常。天禧四年(1020)宋真宗特賜“法智大師”號,後被尊爲天臺宗十七祖。
宋初天臺宗內部因爭論智者所撰《金光明玄義》廣本的真僞問題而形成山家、山外兩派之爭,山家主觀境爲妄心,山外主觀境爲真心,兼及事具叁千諸法與否等義的論題,經“往返各五,曆時七載”之後,終以山家之說代表天臺一宗。知禮屬山家派,由是尊爲中興之祖。由于知禮及遵式的影響,天臺宗的著述也受到朝廷重視。乾興元年(1022),章懿太後遣使請遵式爲國行忏,遵式“因奏天臺教卷乞入大藏”,遂于天聖四年(1026)終于編入,此爲天臺教典入藏之始。
宋初之後,臺、禅、律各宗多兼弘淨土,知禮的弟子神照本如慕廬山之風,結白蓮社專修淨業,參加者有僧俗2萬人,影響所及,念佛成風。
元豐八年(1085),高麗“佑世僧統”義天入宋求法,從杭州天竺寺慈辯習天臺教觀,更詣天臺山佛隴禮智者塔,回國後建刹號天臺,奉慈辯爲初祖,天臺宗正式在朝鮮立宗。
禅宗在天臺山的傳播,始于唐代佛窟遺則(773—830),于天臺山弘牛頭禅四十余年,時稱“佛窟學”(《宋高僧傳·卷十遺則傳》)。平田普岸(770—843)于大和七年(833)創平田禅院(即後之萬年寺),爲天臺山臨濟宗之中心道場。後沩山靈佑(771—853)、黃檗希運(
—855)等相繼弘禅于天臺山。五代德韶至天臺弘曹山法眼宗。禅僧全宰于周顯德叁年(956),創明岩寺。宋有禅僧真歇清了任國清寺住持後,宋元二代天臺宗弘教轉至四明、杭州、嘉興、松江、蘇州、南京等地爲重心。建炎四年(1130),宋高宗下诏國清寺“易教爲禅”,天臺祖庭遂成禅宗“江南十刹”之一,禅宗在臺州興起。黃岩瑞岩院爲禅宗曹洞宗名刹,至南宋甯宗時,該寺高僧如淨住持瑞岩淨土寺,融合淨土宗,廣收徒衆,爲該寺鼎盛時期。後如淨住持甯波天童寺,傳法日本僧人道元,開日本曹洞宗之始。又有臨濟宗黃龍派高僧昙贲居天臺山萬年寺。南宋紹熙間(1190—1194),昙贲再傳弟子虛庵懷敞,複由敞任萬年寺至甯波天童寺住持,並傳法日本僧人榮西,爲日本臨濟宗之祖。
據《嘉定赤城志》,南宋嘉定十五年(1222),臺州五縣成年人丁243204人,僧尼2252人,約占成年人丁的1%;寺院362所,有田、地、山場分別爲全州總數的5%、4%和7%;寺産有田千畝以上者22所,山場千畝以上者43所,由此可見當時佛教盛況之一斑。還有許多達官顯宦,占寺院爲私家香燈院,如臨海顯明寺于淳熙叁年(1176)改顯恩褒親院,爲曹勳家所有,即是一例。
元代,國清寺發生“教禅之爭”,一謂智者爲“開教之祖”,一謂智者爲禅宗,以至訴訟于官,官無定奪,後由浙僧觀無我仍定爲“禅”。最後元世祖因杭州天臺宗高僧性澄湛堂之奏,還國清舊製。明洪武二年(1369),太祖又诏禅宗名僧昙噩(1283—1372)住持國清,複爲禅寺。
13世紀間,日本曾因元兵往侵而中斷國交。至大德叁年(1299),元成宗遣江浙釋教總統普陀山高僧一山一甯(1247—1317,臨海人)和弟子石梁仁恭等往日本通好,受到日本朝野的歡迎與崇敬,殁後贈“國師”稱號,建塔于今日本京都南禅寺。
無愠(1309—1386)從元叟行端出家,居黃岩瑞岩院,日本懷良親王慕其名望,遣使請往日本傳教,明太祖因而召他去南京,無愠以老病辭。所著《山庵雜錄》二卷,稱爲宗門七書之一,是明代影響遠至日本的禅宗僧人。天甯寺住持宗泐(1318—1390),應诏于洪武十年(1377)率佛徒30人西行,十五年(1382)還朝,“涉流沙、渡蔥嶺,遍遊西域,往返十有四萬余程”,從印度取回《莊嚴寶王》、《文殊(真實名義)》等經。在此之前,他還受太祖之命,在洪武五年(1372)于鍾山建法會升座說法,並作《贊佛樂章》八曲。他與如玘箋釋《心經》、《金剛經》、《楞伽經》,頒行全國,後收入大藏經中。
明末重興天臺教觀的是無盡傳燈(1554—1648),萬曆二十四年(1596)秋募修寺宇,辟幽溪講堂,築楞嚴壇,重立天臺祖庭于天臺山高明寺,屠隆有《新建天臺祖庭記》追述天臺宗的興衰史,天臺之教遂再盛于東南。傳燈又融會天臺叁觀之旨,闡揚淨土法門,著有《天臺傳佛心印記注》、《楞嚴經玄義》、《淨土生無生論》、《淨土法語》等。自此以後,明、清各祖或主教禅一致,或兼弘淨土,或融宗歸淨,故淨土一宗在臺州盛行不衰,直至于今。
由于佛教各宗派大體已經融洽,且有多弘淨土,因此也易被一般人民所接受。寺庵中僧尼爲數尚衆,民間信佛者也相當普遍。乾隆時,僧人永智在溫嶺明因寺宣講天臺教觀,爲一時之盛。其弟子敏羲(1827—1899),于同治間住持天臺山華頂寺,弘法50余年,刊印…
《祥和灑脫之路 教史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