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祥和灑脫之路 教史篇▪P4

  ..續本文上一頁》10冊,1983年由臺北觀宗別院出版後,被譽爲“天臺學精華大系”,象征著智者大師的教觀正統已正式分燈臺島。

  當代有斌宗大師的親教弟子慧嶽(1927— )大弘法化于臺灣。法師臺北縣人,1940年依斌公剃度,1949年受具于廈門南普陀寺。斌公圓寂後,繼主臺北法濟寺。1960年至日本東京立正大學深造六年,學成回臺創中華佛教文獻編撰社、中國內學院、止觀實踐堂等,以文化推動弘化。所著《天臺教學史》(1974年版)以臺宗傳承史爲經,教觀思想爲緯,系統實用,極具價值。又將唐湛然大師之《摩诃止觀輔行弘傳訣》及明蕅益大師《法華經會義》等標點分段,重排精印,廣受學人歡迎。近年來多次來大陸朝禮國清、玉泉兩大祖庭,財法兼施,積極增進兩岸佛子的友好交往。

  發達的臺灣佛教出版業,給臺宗教典的出版流通提供了良好的條件,諸如中華佛教文獻編撰社之《智者大師別傳增注》、新文豐出版公司之《谛閑大師遺集》、佛教書局之《天臺宗綱要》、佛光出版社之《天臺思想入門》、大乘文化出版社之《天臺學概論》等一大批古籍和新著,得以整理問世。此外天臺宗寺院和個人自行倡印的,也很可觀,除上面提到的法濟講寺之《斌宗大師遺集》、觀宗別院之《顯明大師法集》外,臺北湛然寺1986年爲紀念慧峰法師而發起印行的《天臺藏》,選收《法華玄義》、《法華文句》、《摩诃止觀》等天臺宗珍貴要典,洋洋精裝10冊,堪稱寶島臺宗的一大盛事。

  此外,香港覺光法師1964年在臺北設正覺蓮社下院,樂果法師在南投觀音山創建佛光寺,以及倓虛大師門人曉雲法師、蔡念生居士等,都是值得一提的臺宗道場和弘法人才。

  淨土宗在普陀山的傳續

  淨土宗以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爲宗旨,俗稱“念佛法門”。又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後是蓮花化生的,同時還因爲淨土宗的成立,是以東晉慧遠(334—416)大師在廬山集僧俗123人結白蓮社爲始,故又稱“蓮宗”。繼之提倡念佛法門的有北魏昙鸾(476—542),唐代道綽(562—645)等,而建立此宗理論體系,則推善導大師(613—681)。被譽爲普陀山禅宗始祖的真歇清了曾說:“乃佛乃祖,在教在禅,皆修淨土,同歸一源。”因此,普陀山各宗僧人,亦多兼修淨土法門。宋、元、明各朝,普陀以禅爲主,清以後,因有淨業僧人居修,淨土宗才在普陀山有較大的發展。

  明萬曆五年(1577),內臣明鳳建朝陽庵,笃修淨業,其徒真主、徒孫如樂皆內臣出家,堅守師業,克紹前聲。明末,僧履端海觀建林樾庵以修淨業,融禅、淨于一爐,著《林樾集》,張煌言爲之作序。文集中有《海觀白香山繪西方極樂世界圖引》等。

  道光九年(1829),僧定智住持普濟寺,二十叁年(1843)又主慧濟丈席,退院後隱茅廬,靜念彌陀,冀登道岸。其時又有在經昌茂(1766—1848)出家于積善堂,終身供奉阿彌陀佛及地藏菩薩,見人辄談因果、勸修淨土,歸依者盈千。他嘗刊印佛經數種及《萬善同歸集》,以揚福慧雙修、理事齊進,自他兩力結合往生淨土之志。《淨土聖賢錄·續編》載其往生事迹。

  立山滿圓(1825—1889)于同治九年(1870)掩關伴山庵,日禮華嚴,遍參海衆。壬申年(1872)春,信真和尚率衆叩關,請主法雨。不數年百廢俱舉。後爲淨業計,建常明庵于清涼岡麓,光緒十年(1884)退居是庵,念佛不辍,決志西歸。又定庵內二時課誦,二時念佛,永爲恒規。置稻田222畝,爲常明庵大衆資糧。嘗開示門人雲:“淨土一法,叁根普被,利鈍全收,上聖下凡,皆當修持,汝輩恪遵毋廢,若有廢者,非我弟子。”可見其用心良苦,終度弟子數十人。化聞福悟(1840—1897)亦爲其所披剃。悟又傳弟子達40余人,臨終能趺坐西逝,足顯圓師弘化之力。開霁源輝(1838—1913)祝發于伴山庵化聞悟,悟付衣缽,著有《僧家竹枝詞》、《西方樂四十八詠》、《極樂歌注釋便蒙》各一卷。輝于《僧家竹枝詞自序》中說:“今時出家易,僧衆愈多,真衲愈少。無論鄉曲小廟,除應酬經忏外,不知修行爲何事,宗教律淨,杳焉不聞,師無以爲教,弟子亦無以爲學。即通都大邑,名山巨刹,亦往往重外而輕內,舍本而逐末。以集緣興造爲急務,置身心性命爲緩圖。”又謂:“計惟有念佛一門,十方諸佛所共贊,曆代祖師所共勸,橫超叁界,帶業往生,人人可行,圓頓直捷。”爲淨宗的弘揚,起重要作用。慧源嗣銑(1841—1898)受記于定智尊宿,光緒間曆主弘法寺、普濟寺,曾建丈室叁楹以禮佛誦修。甲午年(1894)退居歸隱事佛,戊戌(1898)春染病,作“這個皮囊臭,在世終非久,一句彌陀佛,直向西方走。”偈畢趺坐而逝。

  玉峰古昆,一號戀西,自鹹豐辛酉(1861)來山,隱居慧濟寺近30年。因閱《淨土十要》,覺如遇明燈,再覽幽溪《阿彌陀經略解圓中鈔》,益增法喜,自此嚴持戒律,一心念佛,自行化他,惟誠惟懇,複刊大乘經律、淨土妙典,僧俗從化者甚衆。師自發心後直至臨終,日持佛號6萬聲,二時回向,寒暑無間,永爲定課。每作開示,其言痛切,聞者流淚。臨終合掌猛力念佛數百聲而寂。次年(1893)二月望日荼毗,現諸祥瑞,缁素數百人共見。著作有《專修法門解謗》、《西方合論原序》、《石經圓滿恨心自策》、《淨土十要秘藏指南贊》、《念佛四大要訣》等。今將其《勸利鈍各修》偈抄錄于下,以公諸同修參閱:

  “奉勸利根智慧者,應當日夜看經教。看通一切妙法門,到處弘揚將恩報。或宗或教或戒律,切莫執一令人笑。以此功德願往生,上品上生必先到。奉勸鈍根障重者,應當念佛休看教。佛既慈悲勸念佛,急急須求西方到。方合彌陀經中義,方合六方諸佛言。方得臨終心不亂,方得彌陀現其前。”

  通智尋源(1843—1907),別號憶蓮沙門。平生志在《楞嚴》,行在淨土。日課佛號3萬,晨持《大悲咒》一尺香爲度。嘗對學者言:“禅宗名爲教外別傳,淨土實爲教內真傳。”光緒叁十叁年(1907)四月合掌念佛而逝。著有《楞嚴開蒙》10卷,複刊《彌陀疏鈔》及其它淨土經解多種,是普陀山近世殷勤勸導、不遺余力的弘揚淨業者。

  天臺僧曉柔,曾著《淨土證心集》,其時亦寓居普陀山,爲僧衆所崇。叁聖堂真達,曾作《阿彌陀佛百頌》,歌頌阿彌陀佛功德,弘揚淨土法門。後建上海太平寺爲叁聖堂下院,並在蘇州靈岩山寺得印光大師的幫助下,建爲專修淨土法門的道場。

  印光聖量(1861—1940)于光緒十九年(1893)遷居普陀山法雨寺,于寺精研佛學,嚴持戒律,專修淨業數十載。力倡淨土法門,強調信願念佛求生淨土爲叁根普被之應機法門,末法衆生舍此莫由出離生死。主張以恭敬心、深心信願持名念佛,並敦倫盡分,閉邪存誠,諸惡莫作,衆善奉行,以爲往生資糧。皈依弟子遍天下,對佛教影響極大,殁後被尊爲我國淨土宗十叁代祖師。有《印光大師文鈔》及《文鈔》續編、叁編,《嘉言錄》、《菁華錄》和《印光大師全集》行世。

  當時又有天臺宗高僧幻人、谛閑等法師留居普陀,提倡“教宗天臺,行歸淨土”,對近代淨土宗的傳播有較大影響。一時普陀山修淨者群集。光緒叁十四年(1908),鶴鳴庵監院文蓮及徒廣通創“念佛會”,提倡念佛求生淨土。今庵殿外尚存《淨土勝會碑》,上镌400余善信芳名。清末又組“萬年念佛會”于常明庵,祈“十方檀越,信心愈隆,同入佛會,同念佛名,同生佛土,同成佛道。”清末民初,慧濟寺內設“淨土關”;民國間,伴山庵建“每年四月打一佛七”爲自行化他之規,並勒石。碑石至今尚留在新建大殿廊下。

  西方淨苑重建于1993年,是妙善大和尚主持創辦的全山第一所專修淨土道場。淨苑以蘇州靈岩山寺爲樣板,製定了《念佛堂規約》12條。規定進堂者,“二六時中、惟佛是念,惟淨土是求”,規定諸師“除公務或疾病者外,大衆一律參加”,堅持每天坐香淨修。在監院佛祥法師帶領下,全苑以《規約》爲准繩,時時對照自己的一言一行,整肅威儀。蓮宗的特色又于普陀山重現,專修或兼修念佛法門者,隨處可見。普濟寺知藏貞緣法師,除勸人念佛之外,晝夜唯彌陀是念,人稱其爲“阿彌陀佛”。

  禅宗在普陀山的弘傳

  普陀山是浙江省東北部舟山群島中的一個小島。《華嚴經·入法界品》有善財參拜觀音菩薩于普陀洛迦(或譯補怛洛迦)之說,遂稱之爲“普陀”。原爲梵語音譯,意爲“美麗的小白花”。唐大中十二年(公元858年)日本僧人慧锷自五臺山請到一尊觀音菩薩像,准備運回日本,在途經普陀蓮花洋時,風暴大作,洋面上出現數百朵鐵蓮花,擋住他的去路,于是就留在潮音洞附近紫竹林邊(後建“不肯去觀音院”),自此,普陀山成爲崇奉觀音的道場。

  禅,是梵語“禅那”的音譯之略稱,意譯爲“靜慮”、“思惟修”,就是用靜坐思惟的方法,以期徹悟自心,故名禅宗。5世紀時,達摩從南印度來到我國,住河南嵩山少林寺,傳心法于慧可,成爲中國禅宗的初祖。達摩大師主張以心印心,不立文字,所以禅宗又稱“教外別傳”法門。達摩、慧可、僧璨、道信、弘忍,稱爲五祖。弘忍門下出神秀、慧能二大弟子,分爲北南兩宗。後來慧能在廣東曹溪南華寺弘揚禅法,開頓悟法門,被尊爲禅宗六祖。慧能以下,又分南嶽、青原兩系。南嶽一系發展爲臨濟和沩仰二家;青原一系發展爲曹洞、雲門、法眼叁家,合爲五宗,稱爲“一花開五葉”。北宋中葉以後,唯臨濟、曹洞二宗盛行,後臨濟又形成黃龍、楊岐二派,與五宗合稱爲“五家七宗”。自中唐以來,禅宗成爲我國佛教的主流和代表,直至于今全國佛教寺院除少數律寺、講寺、淨寺外,幾…

《祥和灑脫之路 教史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