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祥和灑脫之路 教史篇▪P3

  ..續本文上一頁在他所撰的《行曆抄》中,也有過關于龍興寺的記載,這事我們將在下文中詳細討論。還有唐代鑒真和尚第四次東渡日本時,曾駐錫該寺;日本美術史上最早的肖像雕塑藝術開創者,現作爲國寶供奉在日本唐招提寺的鑒真大師像作者,鑒真的弟子思托,亦爲該寺高僧;宋代日本天臺宗大雲寺主成尋,也曾寓居該寺。但由于曆史的疏忽,龍興寺址究竟在臨海城內何處,臺州曆代史籍乏載,查曆代臺州府及臨海縣的《方志》,都不得其解,遂成千古之謎!

  叁、龍興寺即臨海天甯寺

  尋根究底查明龍興寺址,這是中日兩國共同關心的問題。中日兩國作爲天臺宗佛教信徒的一員,大家都在關心此事;中日兩國的學者,爲了使天臺宗的曆史更清楚,也爲此課題絞盡腦汁;臨海市的有關部門則另有想法,亦在研究此事,但一直無有著落。

  1990年8月15日,日本東京大學田村晃佑教授、裏道德榮副教授等叁位學者專程至臨海考察臺州龍興寺遺址,但從天臺山至臨海幾天的訪求,終亦無獲而返。

  後不久,田村教授又致函當時的臨海市宗教科楊齊通科長,轉詢于我,問龍興寺是否就是唐時的臺州開元寺,今之天甯寺

  並附寄一紙日本天臺宗第五祖圓珍(814—891)所撰《行曆抄》中有關臺州龍興寺記載的複印件,其內容爲:

  “大中七年(853)十一月二十六日,上(臺州)開元寺……此開元寺者,本龍興寺基……陸淳郎中屈天臺道遂和尚,于此寺講止觀。日本國比睿大師(即最澄)從明州(浙江甯波)轉□到此臨海縣,至此龍興寺,參見道邃和尚,聽讀止觀,正此地也。拆寺以後,于龍興寺基起開元寺,更不置龍興寺。寺門巽隅有山,名小湖山,山腳靈江。”

  我們一看圓珍《行曆抄》,龍興寺址問題的真相大白,終于揭開這個千古之謎。原來臺州龍興寺即臺州開元寺,臺州開元寺即今之臨海天甯寺。

  據南宋陳耆卿《嘉定赤城志》卷27《寺觀門》載:

  “報恩光孝寺,在州東南一裏一百步,巾子山下,唐開元(713—741)中建,舊傳有小刹七:曰楞嚴、水陸、證道、積善、天光、景德、藏院,至是合爲一,賜額“開元”……政和元年(1111)改“崇甯”爲“天甯”。”

  天甯寺原址在臨海舊城巾子山西南麓,80年代中爲將天甯寺作爲宗教活動場所開放,經有關部門協商後批准將該寺遷至近旁的南山殿,並修葺一新。

  圓珍《行曆抄》說龍興寺“寺門巽隅有山,名小湖山”,在日語中,“湖”與“固”同音,即臨海城內的小固山。《臨海縣志》卷叁《敘山》載:“小固山,在城東南,與大固山(今臨海舊城“攬勝門”所在處)相望,高七十丈,周圍四裏。”小固山東原有小固嶺,在1964年建造靈江大橋時夷爲平地。可見,龍興寺即開元寺,後之天甯寺無疑。

  龍興寺之謎已揭開,但寺始建何時呢

  宋釋志磐《佛祖統紀》卷40認爲,建于“開元二十六年(738),(唐玄宗)敕天下諸郡興建龍興、開元二寺。”《舊唐書·中宗紀》則認爲建于神龍元年(705)二月丙子,諸州署寺觀一所,以中興爲名。龍興、開元兩寺並建已爲《行曆抄》所否定,而神龍元年所建之寺名“中興”而不名“龍興”,究竟孰是孰非

  筆者認爲:龍興寺當建于景龍元年(707)。唐代天臺山道士杜光庭《曆代崇道記》載:“(天後)竟傳位于中宗孝和皇帝。景龍元年,敕天下州郡,並令置景龍觀。二年,改爲中興觀。叁年,改爲龍興觀。”由此可知,龍興寺亦初名景龍,旋易中興,後改龍興。又《舊唐書》作者與歐陽修、志磐,俱爲五代南宋人,應以唐杜光庭之說爲准。《臺州廣播電視報》周琦先生亦持此觀點,並著文發表于《東南文化》。

  鑒于龍興寺在中日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臨海市政府已據臨海曆史文化名城管理委員會、市博物館及宗教部門的意見,恢複天甯寺爲龍興寺之名,並按唐代布局重新拆建。寺院土木工程經四個多月的緊張施工,已告一段落,並于5月14日接待了複寺後的第一批日本客人。

  天臺宗在港臺的弘傳與發展

  一、天臺宗在香港

  香港地處我國南方,其地理位置居廣東省珠江東側。據史料記載香港佛教的史迹,可上溯到公元380—458年的晉、宋時代,那時杯渡禅師在屯門山(現名青山)上所建的杯渡庵,是不可忽視的佛教古迹。到了明代,錦田觀音山淩雲寺的建立,使香港佛教進入活躍的時期,其後史料失考。

  民國以後,香港與各國人士的交往日趨頻繁,內地佛教界人士與其交往也不斷增多,香港的佛教也就重新興盛起來。目前已發展到有200多個學術團體、400多所寺院的旺盛局面,有出家二衆3000余人以及占人口總數70%的在家男女居士,呈現出弘法、修持、文化教育、佛教院校和社會公益事業全面發展的佛教新景象。

  由于谛閑(1858—1932)法師的高徒倓虛(1875—1963)等法師的傳播,使天臺宗在香港有了較好的發展。

  曆史上推到1927年春,那時臺灣茂峰法師又集信衆之力,在新界荃灣山上建立東普陀寺,殿宇巍峨,規模宏大。其後,該寺依十方叢林製式,集四方雲遊僧如法行道,每年還開四次講經法會,弘揚佛法。寺內還設有“佛教宗學研究班”,專門研究天臺、淨土二宗,“教宗天臺,行歸淨土”繼承了智者家風,爲天臺宗在香港的傳播,打下了一個良好的基礎。

  1934年在香港跑馬地成立了“香港菩提”,在覺一、可仁、華庵諸法師的倡導下,努力傳播天臺教觀。同年夏天,芝峰法師(即石鳴珂居士1901—1971)應佛學會的邀請,赴港講演《大方等如來藏經》。由于芝峰法師專精唯識、天臺、律宗,故在香港影響頗大。

  1949年末谛閑法師的高徒、天臺宗巨匠青島湛山寺倓虛法師及協助倓虛法師開拓東北天臺宗道場的定西法師等都來到香港。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當時倓虛大師還偕同青島湛山寺的學僧一同南遷香港,在新界荃灣的九味半區弘法精舍創辦了華南學佛院(即後來的華南佛學院)。學院堅持了湛山寺佛學院的僧伽教育精神,一直持續到1963年倓虛法師圓寂。大光、智鏡、聖懷和樂渡諸法師,皆出自這所學院,爲香港佛教界培養出不少的優秀弘法人才。後來樂渡法師到美國創建道場、弘揚佛法,任美國佛教會會長,更使天臺宗遠渡重洋。倓虛法師還在香港創設了谛公紀念會、清水灣湛山寺等,均爲天臺宗的道場。

  除華南佛學院之外,永惺法師主辦的菩提佛學院,是又一所著名的僧伽學校,該院禮請天臺宗碩德顯明法師出任院長,設于荃灣叁疊潭西方寺內,除講授佛學外並旁及各學科,是一所中學部、大專部、研究部齊全的學府。學僧來自香港、臺灣和遠至新加坡、馬來亞及韓國等地。

  佛教文化事業的另一個方面,是圖書館及出版業。1960年倓虛大師成立“中華佛教圖書館”,館內收藏了大量的佛教圖書,除供各界人士借閱之外,兼發行經書及與佛教有關的著作;由香港佛教志蓮淨苑主辦的“志蓮圖書館”,于1936年3月8日揭幕,本著“弘揚佛經、保存佛教文獻資料,提倡佛學研究風氣”的精神,爲學佛者提供幽靜的環境,是目前香港最大的佛教圖書館;此外還有何澤霖居士創辦的“香港佛教圖書館”等都藏有包括天臺宗文獻在內的佛教經籍圖書,爲天臺宗的傳播和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服務。香港佛學書局及香港佛經流通處幾十年來出版和流通了大量的有關天臺宗著作和經典,又爲天臺宗的學者提供了一個方便。

  二、臺灣的天臺宗

  臺灣的佛教傳續曆史並不長,明永樂年間(1647—1661)鄭成功之子鄭經爲其母在臺南建彌陀寺並延僧居之,是一般公認的佛教正式傳入臺灣的標志。此後廣東、福建僧人赴臺的漸多,寺院亦有興起,民國以後經靈泉寺善慧、法雲寺覺力、淩雲寺本圓諸法師的弘揚,佛教始遍及全島。建國前夕章嘉、白聖、悟明、慈航、東初、煮雲、星雲等一大批僧伽遷往臺灣,從而使臺灣佛教有了新的起色。天臺宗在臺灣的影響和實力雖不及香港的殊勝,但亦可謂有續傳燈。

  斌宗(1911—1958)法師,臺灣彰化人,年14出家于獅頭山閑雲法師門下,17歲結茅臺中汴峰。22歲至廈門,遍曆江南諸山,得戒于天童圓瑛大師。後至觀宗寺弘法社,得寶靜大師賞識,旋至國清寺天臺佛學研究社親近靜權大師,專攻天臺教觀叁年,深有得,曾被請任國清寺輔講。1939年返歸臺灣,弘法于臺北、臺中、新竹、屏東各地,以天臺家規宣講《地藏》、《彌陀》、《金剛》諸經,首開臺島研教弘經之風。1943年創法原講寺于新竹古奇峰下,1946年于寺內辦“天臺宗高級研究班”,1949年冬改稱“南天臺佛學研究院”,自任主講,培育人才,以重光祖國正統佛教爲職志。1955年創“南天臺弘法院”于臺北中山北路,次年春又建“法濟講寺”于新店涵碧峰,1958年古曆二月十九日于弘法院圓寂。

  繼有慧峰(1920—1973)法師至臺弘化。法師河北灤縣人,19歲出家,次年在哈爾濱極樂寺倓虛大師座下受具足戒,從學天臺教觀。曾執教于長春般若寺佛學院和青島湛山寺佛學院。1948年赴臺後,主持佛學講座于各大寺院。1954年,創湛然精舍于臺南,1967年擴建爲湛然寺;1969年,又在高雄大崗山建法華精舍,于此隱關叁年。畢生說法化衆,授律傳戒,德譽甚隆,擴大了臺宗在臺的影響。

  曾親近谛閑、寶靜二老的顯明(1917— )法師,曆任觀宗弘法社及香港弘法精舍輔講、主講等職。受寶靜法師傳法,爲“傳持天臺教觀第四十五代”。赴臺後于慈航佛學院、南光女衆佛學院、東山佛學書院、中國內學院、能仁佛學院等處講課弘法。著述有《法華經解》、《教觀綱宗講記》、《天臺四教儀要釋》、《始終心要略解》、《法華玄義簡述》、《天臺止觀節要》等,成《顯明大師法集…

《祥和灑脫之路 教史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