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佛陀甚至在紧要关头时,亲自到战场上化解不必要的斗争。例如阿阇世王因为佛陀讲了一句话,而取消攻打略跋耆国的念头;又有一次,两个种族为庐泗尼河的用水,争得难解难分的时候,几乎动起武来,佛陀就挺身而出,化解这场冲突。
释迦世尊曾使许多国家国泰民安,人民各得其所,相互关怀帮助,而无违法犯罪的现象,这些都是佛陀教化的现实效果。故《大般涅槃经》中记载释迦世尊在涅槃时有数十万弟子,深深地怀念着他。
二、释迦世尊是为人师表的楷模
(一)了解弟子
每个人都希望别人能够了解他,释迦世尊是最了解所有弟子的,他不仅能呼出众多弟子的姓名,并且还适时地赞扬弟子的优点和特长,他注意所有弟子的言行,善于利用一切机会给予辅导和纠正,使每个弟子都能各尽其才,各展所能——佛陀十大弟子的十个第一就是例证。佛还熟知每个弟子的习性和现在的兴趣和需要,及时给以培养和解决。《法华经》卷一中,就有这方面的记载。
(二)精通教材和忠于真理
要对弟子进行教育,师父不但应精通所要教的内容,而且必须熟知与其有关的一切知识。这样当弟子问及有关问题时,为师者就可给弟子一个满意的解答,否则的话就会失去弟子的信任。
据佛经的记载,佛是大觉者,他熟知无穷宇宙中的一切事物与道理,当然更未遇着可以难倒佛陀的难题。佛经就是佛解答弟子提问的纪录材料。我们虽是凡夫,知道的很少,不能与佛相比,但我们“法门无量誓愿学”。
(三)不断地学习与广泛的兴趣
据《大智度论》及许多佛经的记载,释迦世尊在未出家之前,就有广泛的兴趣,并且精通文学、天文、地理、医学、辩论、礼仪、音乐和美术等。他擅长武术,神力过人,是一位文武双全,智勇兼备的人。
《众德三昧经》上记载,释迦世尊自立志追求无上智慧以普度一切众生以来,更是博学一切经典,熟练世间所有技术、医术、语言、逻辑、韵律。在处世利人方面,他本着“不以善小而不为”和“不以恶小而为之”的精神,不断地广修各种善行,并且以各种纯善法教化人民。释迦世尊能把一切自己最喜欢的东西施舍给别人,毫不吝惜。
《大智度论》上说,释迦世尊从发愿教化众生以来,精勤学习世间各种善法,严守戒律,专心一致地追求智慧,不惜生命也从不退怯,更不希求受惠人的恩报和名利。
释迦世尊勤学的事迹多得不胜枚举,据《涅槃经》中描述释迦世尊过去世中曾到雪山求法,专心勇猛的情形。他曾为半首偈而舍身以求正法。《金光明经》中记载:释迦世尊在若干世以前是一位萨埵王子,他曾舍身饲虎以利他。就是因为释迦世尊能坚持不断地学习,所以《菩萨善戒经》上记载他已永断一切烦恼,成就了最高智慧者,因而对于一切事无所不知。
(四)大公无私和民主合作的态度
为师者最忌讳的是对他的弟子有偏心,或者先入为主地喜欢某一个人,因为当这种情形发生后,弟子便会因此而不满师长,甚至讨厌他所教授的内容。
据《华严经》记载,释迦世尊的大公无私,好像太阳普照万物一般。《妙法莲华经》则描述释迦世尊为利益众生而出现于世,宛如大云化雨,滋润一切草木。他以平等心来慈爱一切众生,无私地教化一切弟子,没有贵贱、上下、爱憎的分别。
所谓民主合作的态度,就是指能容忍弟子的不同意见,并且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来帮助学习的弟子。依《菩萨戒经》的记载:如果有弟子不信佛陀所说的道理,甚至违反佛陀所说的意见,而佛陀则仍然关心他们。
无论弟子喜欢不喜欢他的教导,释迦牟尼世尊仍然平等地对待他们。从不因某位弟子听话而特别喜欢,也不因为某些弟子不听话而放弃教导。
纵使有人恶意毁谤世尊,他仍然保持平等和无限积极地关怀。有人对释迦世尊作种种称赞和供养,他仍然泰然若素,丝毫不会动心。总之,释迦世尊无时无刻不在帮助一切众生。
世尊和所有弟子都相处得十分融洽,而且经常教导弟子,培养阔达的胸襟去接受一切真理和开展公开研究、讨论的学风。
(五)热衷于事业的真挚感情
科学家、工程师和艺术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热爱自己的工作,并把全副精力都集中在自己的事业上。释迦世尊对教化众生全力灌注、富于热忱。《华严经》第五十八卷上描述佛菩萨本身虽达到忘我的境界,但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流露出的激情,使释迦世尊以教化众生为乐,从不会感到疲倦。佛陀不嫌弃一切智能低下,屡教屡犯的众生,而经常乐于教化他们。《法华经》方便品上描述佛陀不但有教育的热忱,并且能运用方便,勇敢地向人们介绍真理而毫不畏怯。
(六)对弟子慈爱与关怀
慈爱与关怀就是释迦世尊经常教导我们的慈悲心。佛经中的“慈”是指给人以快乐,“悲”则拔除人们的痛苦。前者近似于一般的慈爱,后者则相当于关怀。
《大方便佛报恩经》中,叙述了释迦世尊关怀弟子的事迹:在佛所住的竹林精舍中,有位弟子身患恶疮,常流脓血,别人见到都害怕,这位弟子只好一个人住在偏僻处腐朽的木屋里。当佛陀知道这件事后,就立即到他的住所为他服务,用水洗净他身上的脓血,用药治好了他的疮。当时这位弟子高兴得不得了,他还渴望佛陀能进一步对他说法,以解除心中的烦恼。于是佛陀就告诉那位弟子说:“我是来向你报恩的!”那位弟子听佛陀这样一说惊喜异常,接着释迦牟尼佛就向他说了解脱生、老、病、死苦的方法……。那位弟子听完佛陀的教导之后,心中所有的疑虑和烦恼马上就消失了。
(七)精通语言辩才无碍
要教育好弟子,就必须善于运用语言,并把所要阐述的观念,表达得清清楚楚。在传授中碰到很深的内容时,应当用浅显明白的文句把它表达出来;当教材很简单而且容易了解的时候,为师者就应该将这教材的含义发挥得多一点、深一点,以使学生能够得到新的概念。据佛经的记载,释迦世尊不但能够把任何概念表达得很生动,而且声音很清晰,他还精通多种俗语,所以佛弟子听起来更觉得亲切易懂。
在《妙法莲华经·卷四提婆达多品》中,释迦世尊由于善于运用语言,阐述各种事物的究竟真相,结果使他的弟子很快就获得了智慧。
又如该经的《譬喻品》中有记载,佛陀能流畅地演说各种使人听起来没有负担的道理,凡是听过他说法的,每个人的疑惑就会顿然消失,并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喜悦。
释迦世尊的口才非常好,他曾在很多次辩论场合,折伏了外道论师的傲慢态度,破除了他们的邪见。佛陀还教导弟子运用严密合理的思维来解决问题,并善于运用不会伤人的辩才来维护真理。同时佛陀也禁止他的弟子进行无益的辩论,辩论的目的是为了弘扬正理,并非争出风头和沽名钓誉(以上参见《大宝积经·卷一、二》)。
(八)健康的身心与庄严的仪表
为人师表应有健康的身体与心理状态,仪表、风度也很重要。
据佛经的记载,释迦世尊的身心健康状况和仪表的端庄,都是第一流的。可以说是“望之俨然,即之也温”的好老师。经中记述了释迦世尊具足三十二相和八十种随形好,就说明了这个问题,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查看《法界次第初门》、《大萨遮尼乾子受记经》、《大智度论》等。
(九)坚定的信心和无比的耐心
化度众生必须具有无比坚定的信心和充分的耐心,对于教导智能低下、善根欠缺者尤其如此。
在《华严经·贤首菩萨品》和《梵网经》中有这样一句话:信心是一切行为功德的根本,它不但可以帮助一个人恭敬行善和追求智慧,并且可以消除一切疑惑和傲慢。在《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功德庄严品》中释迦世尊发愿要耐心地教化所有众生,并且在化导过程中,即使备受种种辛苦,也绝不能因对方的习性和智能低下而生懈怠之心。
(十)语言的生动有趣和富于幽默
要化度人,就必须运用各种方式把话题说得生动有趣,富于幽默感;还要运用譬喻,使接受者听起来轻松愉快。
《法界次第初门》最末一卷中,描述了释迦世尊语言具有八种特色:
1.极妙音——佛陀智慧深广,能使听闻者悟解微妙的真理;
2.柔软音——佛陀无限慈悲,他的讲话能使听闻的人改过向好;
3.和适音——佛陀的语言和谐适当,能使听闻的人自然领会正确的道理;
4.尊慧音——佛陀品格超绝,故他的声音能使人肃然起敬;
5.不女音——佛陀的声音刚毅有力;
6.不误音——佛陀智慧广博。他的讲话没有错误的地方,使听闻的人获得正确的见解;
7.深远音——佛陀说话的声音清彻远闻;
8.不竭音——佛陀的声音滔滔不绝,耐人寻味,意趣无穷。
在《不思议秘密大乘经》第七卷中,更详细地记载着佛陀的声音有六十四种美妙的变化和特色,例如佛陀的讲话非常宏亮清晰,柔和悦耳,顺利流畅……佛陀的说话不但句句精彩,而且音质也十分优美,他的音调会使你产生无比的信心和欢喜,他的话使人听起来很明白,有洗涤烦恼、鼓舞你向上的作用。佛陀的说话从不讥笑别人,无毁谤或浮躁,佛陀的声音真是十分引人啊!
佛经中生动有趣幽默诙谐的故事也多得不胜枚举。因为幽默的语言能使听者在轻松有趣的环境中,自然消除疑虑、接受了劝教。《佛说四十二章经·第七章》中,佛陀说:“当一个人正出恶语的时候,佛陀却平心静气地对他说:“朋友!假如你送礼物(在此指他所骂的话)给别人,而别人没有接受,你是不是仍旧拿回来
”这句话使其顿悟前非,受到了深刻的教育。”佛经中的故事真是太多了。现在再举一例:从前有父子二人,共同耕种葡萄园为生。可是那个儿子很懒惰,不愿意工作。因此老子在临死前告诉他的儿子,说他有黄金埋在葡萄园里。那个儿子一心想挖到那些黄金,于是在他的父亲去世后不久,便开始挖葡萄园的土,但他翻遍了整个园子,还是没有找到父亲埋藏的黄金,当…
《祥和洒脱之路 论述篇》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