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祥和洒脱之路 论述篇

  祥和洒脱之路

  论述篇

  释迦世尊是伟大的教育家

  “教依人弘,法赖僧传”,僧人之所以成为三宝之一,是其能精严于戒律,精进修学和施法于人。佛教信徒素质的高低,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于师资的素质。现在社会上由于历史的原因造成僧宝奇缺,开放寺院乏人,甚至连佛事、接待都难以应付,故又出现在一些地方的滥收徒众,不负责教育,成为师不师、资不资,以致僧团失去纯洁,僧人素质下降,使一些地方的开放寺院和活动,造成僧不僧、庙不庙的局面。造成此之根本原因除僧人素质中的学识低之外,教育无方亦是因素之一。释迦世尊毕生致力于弘化,身教言教合而为一。是为师者教育弟子的典范,今试述释迦世尊的教育方法、特点和为师者的人格,以与四众师友共勉。

  一、佛陀的教育及其特点

   释迦世尊教育的对象、制度、目标、内容和效果怎样呢

  下面我们就共同对照佛经来看一下:

  (一)释迦牟尼佛的教育目标

  要实施教育当然都有个目标,那末,释迦世尊的教育目标又是什么呢

  《妙法莲华经·方便品》上说:“佛以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无非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大事因缘就是为帮助众生断除一切烦恼,了脱一切生死和获得一切智慧。”这一段经文,可以说就是释迦世尊的教育目的。在其它经典中还有一些提法,《心地观经》卷二说:“佛陀教化众生是为了启发他们无穷的心灵宝藏。”《大日经疏》卷九说:“佛陀教育目标是要使一切众生,都获得没有负担的知识和真正的智慧。”

  总的说其目的是希望世间一切众生,获得像佛陀本人一样的智慧,只有得到这样的智慧,才能“离苦得乐”,即是“断惑证真”,这就是释迦世尊教育的最高目标。

  (二)释迦牟尼佛的教育制度

  释迦世尊从成道到涅槃的50年间,到处说法度生——推行他的教育,接受他教育的学生,包括国王、后妃、大臣、平民、乞丐和奴隶,遍布于当时社会的每一个阶层。至于他实施教育的场所,我们概括一下,可以分为三类:

  1.精舍说法——这是比较大规模和较长时期的说法,包括王舍城的竹林精舍,舍卫国的祗园精舍以及其它各处精舍;

  2.应供开示——释迦世尊在世时,常常接受信徒们的邀请,到他们的家里应供,食毕随缘讲说佛法,使他们的日常生活,照着佛法的正规而行;

  3.民间布教——释迦世尊除了以上二种说法之外,还经常深入民间,向社会各阶层人士,普遍施行教育。

  上面说到的精舍说法、应供开示和民间布教三种教育措施,刚好和目前的教育相类似,即:

  精舍教育相当于现代的学校教育;

  应供开示相当于现代的家庭教育;

  民间布教相当于现代的社会教育。

  生在2500年前的释迦世尊,在他所推行的教育中,已注意到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三者的兼行并重,精舍就是释迦世尊亲自办的学校。我们现在的寺院,有否把新出家的弟子教育责任放到日程上去呢

  

  (三)释迦牟尼佛教育的内容

  释迦世尊的教育,着重于戒定慧三学兼施。他先以戒学,提高弟子的道德修养;次以定学,给学生锻炼身心;然后再以慧学,以启发弟子们的智慧。从此可知释迦世尊的戒定慧三学,约相当于现代教育的德育、体育和智育三项。而现代教育的体育,只注重身体的锻炼,而释迦世尊的定学,则包括身体和心灵二个方面的锻炼,同时三学还有一定的连贯性,而三育相互之间的关系就没有那么强了。

  佛学的三藏十二部典籍浩瀚,其中经藏的内容诠定学;律藏诠戒学;论藏诠慧学。世尊所教育的内容是无所不包的,以我们现在的眼光来看属于社会科学方面的已涉及哲学、心理学、逻辑学、历史学、地理学、教育学、政治学、军事学、法律学、语言学等等学科;属于自然科学方面亦已包括动物学、植物学、生理学、医学、营养学、卫生学、天文学等等。其说理透彻,概念正确。在科学尚无成形的2500余年前,佛陀能作出这样的论述,可使我们现代人叹为观止!

  现举有关卫生方面为例,在经、律中就至少包括如下十大类内容:

  1.口腔卫生(《四分律》第一卷、《十诵律》十七卷、五十九卷、《五分律》第二十七卷)。

  2.手部卫生(《摩诃僧伽律》十七卷)。

  3.沐浴的卫生:

   (1)沐浴的方法(《十诵律》十六卷、五十七卷、《摩诃僧伽律》十八卷、三十一卷、四十卷)。

  (2)沐浴的用具(《十诵律》三十二卷)。

   (3)沐浴的场所和水源(《四分律》五十卷、《十诵律》三十八、三十九卷)。

  (4)盛水的器具(《十诵律》三十八卷)。

  (5)沐浴的时间(《四分律》九、十六卷)。

  (6)沐浴的益处(《十诵律》三十七卷)。

  (7)浴室的造法(《摩诃僧伽律》三十五卷)。

  4.理发、剪指甲、除耳垢、洗脚等身体其它部分的卫生(《十诵律》三十九、五十七、六十一卷,《四分律》四十三、五十一、五十三卷,《五分律》二十六卷)。

  5.睡眠的卫生(《十诵律》二十七卷、《四分律》五十九卷)。

  6.饮食的卫生(《摩诃僧伽律》十七卷)。

  7.环境卫生《十诵律》十一卷,《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十四卷)。

  8.如厕的卫生:

  (1)大小便的禁忌(《十诵律》二十、三十八、四十七卷,《五分律》十三、十四、二十六卷)。

  (2)厕所的造法(《摩诃僧伽律》三十四卷,《五分律》二十六卷,《四分律》五十卷,《十诵律》三十八卷)。

  (3)入厕法、便利法、厕上坐法、拭法。洗处法(《十诵律》四十一、五十七卷)。

  9.着鞋的卫生:

  (1)鞋子的种类和选择(《十诵律》五十卷,《摩诃僧伽律》二十二、三十一卷)。

  (2)草鞋、麻鞋的卫生(《十诵律》二十五、三十九卷)。

  (3)着靴的卫生(《五分律》二十一卷)。

  (4)革屣的卫生(《十诵律》五十六卷)。

  (5)脱鞋的卫生(《摩诃僧伽律》三十五卷)。

  10.擤鼻涕、吐痰、打喷嚏、打哈欠等的卫生(《摩诃僧伽律》三十五卷)。

  在营养学方面,释迦世尊首先告诫弟子,不可贪图享受而荒废了道业,同时不可挑剔食物的优劣,以免导致某些无谓的烦恼。佛陀认为保养身体,应在没有任何负担的情况下自然地进行,而不是千方百计勉强求来的,更不能用恼怒和伤害其他动物的方式来获得。

  在《五分律》第八卷中,释迦世尊为了使出家佛弟子能专心用功,早日成就智慧,因此他认为最好是每天只吃中午一餐,佛陀认为一天吃一餐比一天吃三餐,对一个人的身心有更多的好处。例如可以减轻胃和肠的负担,身心不易昏沉,睡眠安稳,而且睡的时间也会自然减少,除去淫欲和疾病(可参见《教乘法数》)。同时,佛陀还强调每次吃饭时,不要吃得过饱,这样才有益于健康。释迦世尊认为稀饭对人有十种好处(见《四分律》和《僧伽律》),在《十诵律》二十六卷曾提到八种非常好吃而富有营养的粥,例如酥粥、油粥、胡麻粥、小豆粥、大豆粥、麻子粥、乳粥、薄粥等。

  在《行事钞》第二卷和《有部百一羯磨》中,更详细地把维护生命的食物和药材归纳成四种:

  l.在每天中午前可以经常吃的食物——米、麦、豆类和其他无毒植物的根、茎、叶、花、果。汁类的食物如一切果汁、米汁、乳、酪和豆浆等。

  2.如果有疾病,过了中午到夜间,可吃些果汁、米汁和药汁。

  3.限7天服一次的药材和食物,例如疗病的酥油、生酥、蜜糖和石蜜等。

  4.终生可用的药材和食物,例如胡椒、呵梨勒……以及某些药草的根、茎、花、果等等。

  《金光明最胜王经》第九卷中,还详细地记载了不同季节,吃不同种食物来促进身心健康,消除疾病。

  因限于篇幅,有关其他学科的就不再多举例了,读者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自行阅读佛经。

  释迦世尊教育的内涵十分丰富,实在是令人难以想象的。佛陀一生中共演说了多少部经典,迄今尚无定论。不过我们可以从译经中,窥其一斑。根据《开元释教录》的记载,自汉末迄唐代开元中叶,总共有176位法师将梵文的佛经翻译成中文,所译佛典多达2278部,计7046卷,虽然翻译了这么多的经典,但仍有许多梵文佛经,尚未译成汉文。目前我国正在编印中的《中华大藏经》所收集的经论,已多达2万多卷,这样多的典籍,在世界所有宗教之中是首屈一指的。

  (四)释迦牟尼佛教育的显着效果

  释迦世尊教育的效果是十分显着的,佛经中记载了成千上万……弟子修行证果的事实,这些我们暂且不说,现在让我们来看一下几项现实的计量效果:

  1.《过去现在因果经》中记载了世尊教化憍陈如、舍利弗……等1250位弟子;

  2.《本行经》中记载了佛如何教化富楼那和那罗陀师徒32人,以及跋陀罗女、优婆斯那等250余人。《普曜经)中记载了佛陀度化优楼频螺迦叶、那提、竭夷等1000余人的奇迹;

  3.《玉耶女经》中记载了佛陀如何调伏骄慢的妇女。《月光童子经》载有佛陀教化九十六种外道的事迹。《法句经》记载佛陀如何教化江边村中的500户渔民、屠宰工、猎人,又如何教化阿阇世王……;

  4.《经律异相》中记载佛陀如何教化清洁工(清扫道路和清除粪便的工人),还教化了乞丐和500个盗贼的事迹;

  5.《净饭王泥恒经》载有佛陀教化他的父王的事迹;《中本起经》载有佛陀度化他姨母的事迹;《未曾有因缘经》载有佛陀教化他出家前的妻、儿及释迦族群众的事迹;

  6.《仁王护国经》中记载佛陀教导16国国王、王臣卿相要如何护国爱民和启发心智;

  7.《贤愚经》中载有佛陀在舍卫国教化广大群众的事迹,例如教化小孩、老人、最凶恶的杀人犯、外道师徒等,均有详细的记录。《普曜经》上载有佛陀移风易俗的事迹。

  …

《祥和洒脱之路 论述篇》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