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和灑脫之路
論述篇
釋迦世尊是偉大的教育家
“教依人弘,法賴僧傳”,僧人之所以成爲叁寶之一,是其能精嚴于戒律,精進修學和施法于人。佛教信徒素質的高低,在很大的程度上,決定于師資的素質。現在社會上由于曆史的原因造成僧寶奇缺,開放寺院乏人,甚至連佛事、接待都難以應付,故又出現在一些地方的濫收徒衆,不負責教育,成爲師不師、資不資,以致僧團失去純潔,僧人素質下降,使一些地方的開放寺院和活動,造成僧不僧、廟不廟的局面。造成此之根本原因除僧人素質中的學識低之外,教育無方亦是因素之一。釋迦世尊畢生致力于弘化,身教言教合而爲一。是爲師者教育弟子的典範,今試述釋迦世尊的教育方法、特點和爲師者的人格,以與四衆師友共勉。
一、佛陀的教育及其特點
釋迦世尊教育的對象、製度、目標、內容和效果怎樣呢
下面我們就共同對照佛經來看一下:
(一)釋迦牟尼佛的教育目標
要實施教育當然都有個目標,那末,釋迦世尊的教育目標又是什麼呢
《妙法蓮華經·方便品》上說:“佛以大事因緣故出現于世,無非欲令衆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大事因緣就是爲幫助衆生斷除一切煩惱,了脫一切生死和獲得一切智慧。”這一段經文,可以說就是釋迦世尊的教育目的。在其它經典中還有一些提法,《心地觀經》卷二說:“佛陀教化衆生是爲了啓發他們無窮的心靈寶藏。”《大日經疏》卷九說:“佛陀教育目標是要使一切衆生,都獲得沒有負擔的知識和真正的智慧。”
總的說其目的是希望世間一切衆生,獲得像佛陀本人一樣的智慧,只有得到這樣的智慧,才能“離苦得樂”,即是“斷惑證真”,這就是釋迦世尊教育的最高目標。
(二)釋迦牟尼佛的教育製度
釋迦世尊從成道到涅槃的50年間,到處說法度生——推行他的教育,接受他教育的學生,包括國王、後妃、大臣、平民、乞丐和奴隸,遍布于當時社會的每一個階層。至于他實施教育的場所,我們概括一下,可以分爲叁類:
1.精舍說法——這是比較大規模和較長時期的說法,包括王舍城的竹林精舍,舍衛國的祗園精舍以及其它各處精舍;
2.應供開示——釋迦世尊在世時,常常接受信徒們的邀請,到他們的家裏應供,食畢隨緣講說佛法,使他們的日常生活,照著佛法的正規而行;
3.民間布教——釋迦世尊除了以上二種說法之外,還經常深入民間,向社會各階層人士,普遍施行教育。
上面說到的精舍說法、應供開示和民間布教叁種教育措施,剛好和目前的教育相類似,即:
精舍教育相當于現代的學校教育;
應供開示相當于現代的家庭教育;
民間布教相當于現代的社會教育。
生在2500年前的釋迦世尊,在他所推行的教育中,已注意到學校、家庭和社會教育叁者的兼行並重,精舍就是釋迦世尊親自辦的學校。我們現在的寺院,有否把新出家的弟子教育責任放到日程上去呢
(叁)釋迦牟尼佛教育的內容
釋迦世尊的教育,著重于戒定慧叁學兼施。他先以戒學,提高弟子的道德修養;次以定學,給學生鍛煉身心;然後再以慧學,以啓發弟子們的智慧。從此可知釋迦世尊的戒定慧叁學,約相當于現代教育的德育、體育和智育叁項。而現代教育的體育,只注重身體的鍛煉,而釋迦世尊的定學,則包括身體和心靈二個方面的鍛煉,同時叁學還有一定的連貫性,而叁育相互之間的關系就沒有那麼強了。
佛學的叁藏十二部典籍浩瀚,其中經藏的內容诠定學;律藏诠戒學;論藏诠慧學。世尊所教育的內容是無所不包的,以我們現在的眼光來看屬于社會科學方面的已涉及哲學、心理學、邏輯學、曆史學、地理學、教育學、政治學、軍事學、法律學、語言學等等學科;屬于自然科學方面亦已包括動物學、植物學、生理學、醫學、營養學、衛生學、天文學等等。其說理透徹,概念正確。在科學尚無成形的2500余年前,佛陀能作出這樣的論述,可使我們現代人歎爲觀止!
現舉有關衛生方面爲例,在經、律中就至少包括如下十大類內容:
1.口腔衛生(《四分律》第一卷、《十誦律》十七卷、五十九卷、《五分律》第二十七卷)。
2.手部衛生(《摩诃僧伽律》十七卷)。
3.沐浴的衛生:
(1)沐浴的方法(《十誦律》十六卷、五十七卷、《摩诃僧伽律》十八卷、叁十一卷、四十卷)。
(2)沐浴的用具(《十誦律》叁十二卷)。
(3)沐浴的場所和水源(《四分律》五十卷、《十誦律》叁十八、叁十九卷)。
(4)盛水的器具(《十誦律》叁十八卷)。
(5)沐浴的時間(《四分律》九、十六卷)。
(6)沐浴的益處(《十誦律》叁十七卷)。
(7)浴室的造法(《摩诃僧伽律》叁十五卷)。
4.理發、剪指甲、除耳垢、洗腳等身體其它部分的衛生(《十誦律》叁十九、五十七、六十一卷,《四分律》四十叁、五十一、五十叁卷,《五分律》二十六卷)。
5.睡眠的衛生(《十誦律》二十七卷、《四分律》五十九卷)。
6.飲食的衛生(《摩诃僧伽律》十七卷)。
7.環境衛生《十誦律》十一卷,《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雜事》十四卷)。
8.如廁的衛生:
(1)大小便的禁忌(《十誦律》二十、叁十八、四十七卷,《五分律》十叁、十四、二十六卷)。
(2)廁所的造法(《摩诃僧伽律》叁十四卷,《五分律》二十六卷,《四分律》五十卷,《十誦律》叁十八卷)。
(3)入廁法、便利法、廁上坐法、拭法。洗處法(《十誦律》四十一、五十七卷)。
9.著鞋的衛生:
(1)鞋子的種類和選擇(《十誦律》五十卷,《摩诃僧伽律》二十二、叁十一卷)。
(2)草鞋、麻鞋的衛生(《十誦律》二十五、叁十九卷)。
(3)著靴的衛生(《五分律》二十一卷)。
(4)革屣的衛生(《十誦律》五十六卷)。
(5)脫鞋的衛生(《摩诃僧伽律》叁十五卷)。
10.擤鼻涕、吐痰、打噴嚏、打哈欠等的衛生(《摩诃僧伽律》叁十五卷)。
在營養學方面,釋迦世尊首先告誡弟子,不可貪圖享受而荒廢了道業,同時不可挑剔食物的優劣,以免導致某些無謂的煩惱。佛陀認爲保養身體,應在沒有任何負擔的情況下自然地進行,而不是千方百計勉強求來的,更不能用惱怒和傷害其他動物的方式來獲得。
在《五分律》第八卷中,釋迦世尊爲了使出家佛弟子能專心用功,早日成就智慧,因此他認爲最好是每天只吃中午一餐,佛陀認爲一天吃一餐比一天吃叁餐,對一個人的身心有更多的好處。例如可以減輕胃和腸的負擔,身心不易昏沈,睡眠安穩,而且睡的時間也會自然減少,除去淫欲和疾病(可參見《教乘法數》)。同時,佛陀還強調每次吃飯時,不要吃得過飽,這樣才有益于健康。釋迦世尊認爲稀飯對人有十種好處(見《四分律》和《僧伽律》),在《十誦律》二十六卷曾提到八種非常好吃而富有營養的粥,例如酥粥、油粥、胡麻粥、小豆粥、大豆粥、麻子粥、乳粥、薄粥等。
在《行事鈔》第二卷和《有部百一羯磨》中,更詳細地把維護生命的食物和藥材歸納成四種:
l.在每天中午前可以經常吃的食物——米、麥、豆類和其他無毒植物的根、莖、葉、花、果。汁類的食物如一切果汁、米汁、乳、酪和豆漿等。
2.如果有疾病,過了中午到夜間,可吃些果汁、米汁和藥汁。
3.限7天服一次的藥材和食物,例如療病的酥油、生酥、蜜糖和石蜜等。
4.終生可用的藥材和食物,例如胡椒、呵梨勒……以及某些藥草的根、莖、花、果等等。
《金光明最勝王經》第九卷中,還詳細地記載了不同季節,吃不同種食物來促進身心健康,消除疾病。
因限于篇幅,有關其他學科的就不再多舉例了,讀者如果有興趣的話,可以自行閱讀佛經。
釋迦世尊教育的內涵十分豐富,實在是令人難以想象的。佛陀一生中共演說了多少部經典,迄今尚無定論。不過我們可以從譯經中,窺其一斑。根據《開元釋教錄》的記載,自漢末迄唐代開元中葉,總共有176位法師將梵文的佛經翻譯成中文,所譯佛典多達2278部,計7046卷,雖然翻譯了這麼多的經典,但仍有許多梵文佛經,尚未譯成漢文。目前我國正在編印中的《中華大藏經》所收集的經論,已多達2萬多卷,這樣多的典籍,在世界所有宗教之中是首屈一指的。
(四)釋迦牟尼佛教育的顯著效果
釋迦世尊教育的效果是十分顯著的,佛經中記載了成千上萬……弟子修行證果的事實,這些我們暫且不說,現在讓我們來看一下幾項現實的計量效果:
1.《過去現在因果經》中記載了世尊教化憍陳如、舍利弗……等1250位弟子;
2.《本行經》中記載了佛如何教化富樓那和那羅陀師徒32人,以及跋陀羅女、優婆斯那等250余人。《普曜經)中記載了佛陀度化優樓頻螺迦葉、那提、竭夷等1000余人的奇迹;
3.《玉耶女經》中記載了佛陀如何調伏驕慢的婦女。《月光童子經》載有佛陀教化九十六種外道的事迹。《法句經》記載佛陀如何教化江邊村中的500戶漁民、屠宰工、獵人,又如何教化阿阇世王……;
4.《經律異相》中記載佛陀如何教化清潔工(清掃道路和清除糞便的工人),還教化了乞丐和500個盜賊的事迹;
5.《淨飯王泥恒經》載有佛陀教化他的父王的事迹;《中本起經》載有佛陀度化他姨母的事迹;《未曾有因緣經》載有佛陀教化他出家前的妻、兒及釋迦族群衆的事迹;
6.《仁王護國經》中記載佛陀教導16國國王、王臣卿相要如何護國愛民和啓發心智;
7.《賢愚經》中載有佛陀在舍衛國教化廣大群衆的事迹,例如教化小孩、老人、最凶惡的殺人犯、外道師徒等,均有詳細的記錄。《普曜經》上載有佛陀移風易俗的事迹。
…
《祥和灑脫之路 論述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