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佛陀甚至在緊要關頭時,親自到戰場上化解不必要的鬥爭。例如阿阇世王因爲佛陀講了一句話,而取消攻打略跋耆國的念頭;又有一次,兩個種族爲廬泗尼河的用水,爭得難解難分的時候,幾乎動起武來,佛陀就挺身而出,化解這場沖突。
釋迦世尊曾使許多國家國泰民安,人民各得其所,相互關懷幫助,而無違法犯罪的現象,這些都是佛陀教化的現實效果。故《大般涅槃經》中記載釋迦世尊在涅槃時有數十萬弟子,深深地懷念著他。
二、釋迦世尊是爲人師表的楷模
(一)了解弟子
每個人都希望別人能夠了解他,釋迦世尊是最了解所有弟子的,他不僅能呼出衆多弟子的姓名,並且還適時地贊揚弟子的優點和特長,他注意所有弟子的言行,善于利用一切機會給予輔導和糾正,使每個弟子都能各盡其才,各展所能——佛陀十大弟子的十個第一就是例證。佛還熟知每個弟子的習性和現在的興趣和需要,及時給以培養和解決。《法華經》卷一中,就有這方面的記載。
(二)精通教材和忠于真理
要對弟子進行教育,師父不但應精通所要教的內容,而且必須熟知與其有關的一切知識。這樣當弟子問及有關問題時,爲師者就可給弟子一個滿意的解答,否則的話就會失去弟子的信任。
據佛經的記載,佛是大覺者,他熟知無窮宇宙中的一切事物與道理,當然更未遇著可以難倒佛陀的難題。佛經就是佛解答弟子提問的紀錄材料。我們雖是凡夫,知道的很少,不能與佛相比,但我們“法門無量誓願學”。
(叁)不斷地學習與廣泛的興趣
據《大智度論》及許多佛經的記載,釋迦世尊在未出家之前,就有廣泛的興趣,並且精通文學、天文、地理、醫學、辯論、禮儀、音樂和美術等。他擅長武術,神力過人,是一位文武雙全,智勇兼備的人。
《衆德叁昧經》上記載,釋迦世尊自立志追求無上智慧以普度一切衆生以來,更是博學一切經典,熟練世間所有技術、醫術、語言、邏輯、韻律。在處世利人方面,他本著“不以善小而不爲”和“不以惡小而爲之”的精神,不斷地廣修各種善行,並且以各種純善法教化人民。釋迦世尊能把一切自己最喜歡的東西施舍給別人,毫不吝惜。
《大智度論》上說,釋迦世尊從發願教化衆生以來,精勤學習世間各種善法,嚴守戒律,專心一致地追求智慧,不惜生命也從不退怯,更不希求受惠人的恩報和名利。
釋迦世尊勤學的事迹多得不勝枚舉,據《涅槃經》中描述釋迦世尊過去世中曾到雪山求法,專心勇猛的情形。他曾爲半首偈而舍身以求正法。《金光明經》中記載:釋迦世尊在若幹世以前是一位薩埵王子,他曾舍身飼虎以利他。就是因爲釋迦世尊能堅持不斷地學習,所以《菩薩善戒經》上記載他已永斷一切煩惱,成就了最高智慧者,因而對于一切事無所不知。
(四)大公無私和民主合作的態度
爲師者最忌諱的是對他的弟子有偏心,或者先入爲主地喜歡某一個人,因爲當這種情形發生後,弟子便會因此而不滿師長,甚至討厭他所教授的內容。
據《華嚴經》記載,釋迦世尊的大公無私,好像太陽普照萬物一般。《妙法蓮華經》則描述釋迦世尊爲利益衆生而出現于世,宛如大雲化雨,滋潤一切草木。他以平等心來慈愛一切衆生,無私地教化一切弟子,沒有貴賤、上下、愛憎的分別。
所謂民主合作的態度,就是指能容忍弟子的不同意見,並且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來幫助學習的弟子。依《菩薩戒經》的記載:如果有弟子不信佛陀所說的道理,甚至違反佛陀所說的意見,而佛陀則仍然關心他們。
無論弟子喜歡不喜歡他的教導,釋迦牟尼世尊仍然平等地對待他們。從不因某位弟子聽話而特別喜歡,也不因爲某些弟子不聽話而放棄教導。
縱使有人惡意毀謗世尊,他仍然保持平等和無限積極地關懷。有人對釋迦世尊作種種稱贊和供養,他仍然泰然若素,絲毫不會動心。總之,釋迦世尊無時無刻不在幫助一切衆生。
世尊和所有弟子都相處得十分融洽,而且經常教導弟子,培養闊達的胸襟去接受一切真理和開展公開研究、討論的學風。
(五)熱衷于事業的真摯感情
科學家、工程師和藝術家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熱愛自己的工作,並把全副精力都集中在自己的事業上。釋迦世尊對教化衆生全力灌注、富于熱忱。《華嚴經》第五十八卷上描述佛菩薩本身雖達到忘我的境界,但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流露出的激情,使釋迦世尊以教化衆生爲樂,從不會感到疲倦。佛陀不嫌棄一切智能低下,屢教屢犯的衆生,而經常樂于教化他們。《法華經》方便品上描述佛陀不但有教育的熱忱,並且能運用方便,勇敢地向人們介紹真理而毫不畏怯。
(六)對弟子慈愛與關懷
慈愛與關懷就是釋迦世尊經常教導我們的慈悲心。佛經中的“慈”是指給人以快樂,“悲”則拔除人們的痛苦。前者近似于一般的慈愛,後者則相當于關懷。
《大方便佛報恩經》中,敘述了釋迦世尊關懷弟子的事迹:在佛所住的竹林精舍中,有位弟子身患惡瘡,常流膿血,別人見到都害怕,這位弟子只好一個人住在偏僻處腐朽的木屋裏。當佛陀知道這件事後,就立即到他的住所爲他服務,用水洗淨他身上的膿血,用藥治好了他的瘡。當時這位弟子高興得不得了,他還渴望佛陀能進一步對他說法,以解除心中的煩惱。于是佛陀就告訴那位弟子說:“我是來向你報恩的!”那位弟子聽佛陀這樣一說驚喜異常,接著釋迦牟尼佛就向他說了解脫生、老、病、死苦的方法……。那位弟子聽完佛陀的教導之後,心中所有的疑慮和煩惱馬上就消失了。
(七)精通語言辯才無礙
要教育好弟子,就必須善于運用語言,並把所要闡述的觀念,表達得清清楚楚。在傳授中碰到很深的內容時,應當用淺顯明白的文句把它表達出來;當教材很簡單而且容易了解的時候,爲師者就應該將這教材的含義發揮得多一點、深一點,以使學生能夠得到新的概念。據佛經的記載,釋迦世尊不但能夠把任何概念表達得很生動,而且聲音很清晰,他還精通多種俗語,所以佛弟子聽起來更覺得親切易懂。
在《妙法蓮華經·卷四提婆達多品》中,釋迦世尊由于善于運用語言,闡述各種事物的究竟真相,結果使他的弟子很快就獲得了智慧。
又如該經的《譬喻品》中有記載,佛陀能流暢地演說各種使人聽起來沒有負擔的道理,凡是聽過他說法的,每個人的疑惑就會頓然消失,並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喜悅。
釋迦世尊的口才非常好,他曾在很多次辯論場合,折伏了外道論師的傲慢態度,破除了他們的邪見。佛陀還教導弟子運用嚴密合理的思維來解決問題,並善于運用不會傷人的辯才來維護真理。同時佛陀也禁止他的弟子進行無益的辯論,辯論的目的是爲了弘揚正理,並非爭出風頭和沽名釣譽(以上參見《大寶積經·卷一、二》)。
(八)健康的身心與莊嚴的儀表
爲人師表應有健康的身體與心理狀態,儀表、風度也很重要。
據佛經的記載,釋迦世尊的身心健康狀況和儀表的端莊,都是第一流的。可以說是“望之俨然,即之也溫”的好老師。經中記述了釋迦世尊具足叁十二相和八十種隨形好,就說明了這個問題,有興趣的讀者可以查看《法界次第初門》、《大薩遮尼乾子受記經》、《大智度論》等。
(九)堅定的信心和無比的耐心
化度衆生必須具有無比堅定的信心和充分的耐心,對于教導智能低下、善根欠缺者尤其如此。
在《華嚴經·賢首菩薩品》和《梵網經》中有這樣一句話:信心是一切行爲功德的根本,它不但可以幫助一個人恭敬行善和追求智慧,並且可以消除一切疑惑和傲慢。在《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功德莊嚴品》中釋迦世尊發願要耐心地教化所有衆生,並且在化導過程中,即使備受種種辛苦,也絕不能因對方的習性和智能低下而生懈怠之心。
(十)語言的生動有趣和富于幽默
要化度人,就必須運用各種方式把話題說得生動有趣,富于幽默感;還要運用譬喻,使接受者聽起來輕松愉快。
《法界次第初門》最末一卷中,描述了釋迦世尊語言具有八種特色:
1.極妙音——佛陀智慧深廣,能使聽聞者悟解微妙的真理;
2.柔軟音——佛陀無限慈悲,他的講話能使聽聞的人改過向好;
3.和適音——佛陀的語言和諧適當,能使聽聞的人自然領會正確的道理;
4.尊慧音——佛陀品格超絕,故他的聲音能使人肅然起敬;
5.不女音——佛陀的聲音剛毅有力;
6.不誤音——佛陀智慧廣博。他的講話沒有錯誤的地方,使聽聞的人獲得正確的見解;
7.深遠音——佛陀說話的聲音清徹遠聞;
8.不竭音——佛陀的聲音滔滔不絕,耐人尋味,意趣無窮。
在《不思議秘密大乘經》第七卷中,更詳細地記載著佛陀的聲音有六十四種美妙的變化和特色,例如佛陀的講話非常宏亮清晰,柔和悅耳,順利流暢……佛陀的說話不但句句精彩,而且音質也十分優美,他的音調會使你産生無比的信心和歡喜,他的話使人聽起來很明白,有洗滌煩惱、鼓舞你向上的作用。佛陀的說話從不譏笑別人,無毀謗或浮躁,佛陀的聲音真是十分引人啊!
佛經中生動有趣幽默诙諧的故事也多得不勝枚舉。因爲幽默的語言能使聽者在輕松有趣的環境中,自然消除疑慮、接受了勸教。《佛說四十二章經·第七章》中,佛陀說:“當一個人正出惡語的時候,佛陀卻平心靜氣地對他說:“朋友!假如你送禮物(在此指他所罵的話)給別人,而別人沒有接受,你是不是仍舊拿回來
”這句話使其頓悟前非,受到了深刻的教育。”佛經中的故事真是太多了。現在再舉一例:從前有父子二人,共同耕種葡萄園爲生。可是那個兒子很懶惰,不願意工作。因此老子在臨死前告訴他的兒子,說他有黃金埋在葡萄園裏。那個兒子一心想挖到那些黃金,于是在他的父親去世後不久,便開始挖葡萄園的土,但他翻遍了整個園子,還是沒有找到父親埋藏的黃金,當…
《祥和灑脫之路 論述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