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三昧,即是专思寂想的意思。一心专念,止寂他想,这也就是止观双运。修此则内在智光得以显发,慧光鉴照即洞明一切幽玄,出生无穷妙用。
远公大师认为念佛三昧是诸三昧中最殊胜,也是最容易进入境界的一种三昧。大师在同一篇文中说:
“又诸三昧,其名甚众,功高易进,念佛为先。何者?穷玄极寂,尊号如来,体神合变,应不以方。故令入斯定者,昧然忘知,即所缘以成鉴。鉴明,则内照交映,而万象生焉。非耳目之所暨,而闻见行焉。于是睹夫渊凝虚镜之体,则悟灵根(一作相)湛一,清明自然。察夫玄音以叩心听,则尘累每消,滞情融朗。非天下之至妙,孰能与于此哉?”
这段文的意思是说:三昧的种类很多,在诸三昧中,功德高而又容易进入高境界的,当以念佛三昧为第 。为什么呢?因为,穷尽玄妙达到寂灭境界,即是如来性体。如来性体,任运神妙,随缘妙应,无有定规。佛性能使证人念佛三昧的行人,浑然泯却人我是非的界限,涤荡种种知见。遇缘应事,犹同镜子,镜子明亮,内照分明,便显现出森罗万象,即使是耳朵和眼睛不能见闻的景物,只要运用闻性和见性,亦可通晓无碍。在念佛三昧中,能看到渊深、凝寂和虚灵的性体,悟证到灵性本原湛明一体,清澈净明,法尔自然。用本心聆听内在的念佛玄妙之音,就可使尘劳挂碍日渐消除,滞塞的执情漫漫融化开朗。如果不是天下最微妙的念佛法门,还有什么方法可以达到这个境界呢?
从上文可知大师所修的念佛三昧,渗透着禅定与般若之学,这与大师的修学背景有关。因大师出家后,就学于道安大师,并随安大师达25年之久。安大师所用的是般若与禅定并重的修行方法,般若是理论,禅定是实践,两者不可偏废,若要证悟般若,就得修持禅定。又由于当时社会困苦的境遇,激发了人们的出离心,此一思想正与净土的出世理念相吻合,故远公大师融会老庄与禅教思想,会归念佛求生西方净土,风云际会,揭开了中国净土宗序幕。
同志百余贤人十八
远公大师居庐山,因道业卓着,佛法日隆,四方来归缁素日众。《庐山莲宗宝鉴》卷四谓:“师徒众往来三千,真信之士一百二十三人.乃与刘遗民等十八贤为上首。”其中所说的十八贤人即:慧远、慧永、慧持、道生、昙顺、慧睿(《东林十八高贤传》称僧睿)、昙恒、道昺、昙诜、道敬、佛陀耶舍、佛驮跋陀罗、刘遗民、张野、周续之、张诠、宗炳、雷次宗等。有关十八贤之传记,最先记载于《莲社高贤传》一卷,该传今收录于志磐之《佛祖统纪》卷二十六《净土立教志》中,清朝王谟增修《汉魏丛书》之际,亦将之编入,是传后收入《卐续藏》第13册中。宋代陈舜俞着《庐山记》卷3有《十八贤传》,记载东晋慧远、雷次宗等18人之传略,为后世说慧远等十八贤者立白莲社,弘传净土信仰之主要根据。
然此《莲社高贤传》并非成书于晋代之古书,书中所说的十八人,有人认为按史考证,则有出入。今说明如下:认为其中的慧持大师,已早在隆安三年(399)入蜀,后一直未回庐山,而否定其是莲社成员。我们知道持大师在蜀亦是修净土的,不知其时有否以通信方式入社?佛陀跋陀罗是在义熙七年(411)到庐山,那时莲社已成立10年了,不过他是受慧远大师所请来山的,他是莲社成员,应当是到庐山后所加入。来山后为大师译出《修行方便禅经》,对莲社众师友的修持,是很有帮助的。雷次宗在元兴元年只有17岁,将他列入高贤,可谓少年有成,有志不在年高,值得向他学习。今将庐山莲社十八贤,简要介绍如下:
慧远(334—416)大师莲社主,见上文。
慧永(332—414)大师 东晋僧人。号香谷,俗姓潘,河内(今河南沁阳)人。12岁出家,师事竺昙现,后与慧远大师同学,于道安大师座下。素志与慧远共游罗浮山,因慧远大师为道安大师所留,师即于东晋太元初年(376)先行,至浔阳(今江西九江)时,为郡人陶范舍宅为西林寺所留,师遂居庐山西林。师布衣蔬食,精心克己,容常含笑,语不伤物。又于峰顶别立茅舍,时往禅思。至其室者,辄闻异香,因号香谷。一虎同居,人至辄驱去。平时厉行勤苦,立志往生安养。义熙十年,示疾,忽敛衣求屣欲起。众问其故,师答:“佛来!”言毕怡然而寂,僧俗咸闻异香,七日方止。唐玄宗追谥“觉寂大师”之号,世寿83岁。
慧持(337—412)大师东晋僧人。慧远大师胞弟,幼读书时.一日可记他人十日之量。年18与其兄同师事道安大师,遍学众经,亦有高行。隆安(397—401)中,辞兄人蜀,以西方为期。住郫县龙潭寺,大弘佛化。义熙八年(412)往生,寂年76岁。后慧远大师于定中见师与慧永已生西方。寂时遗嘱诸弟子:“务严律仪,专心净业”。
道生(355—434)大师 东晋、南朝宋间僧人。亦称竺道生。俗姓魏。巨鹿(今属河北)人。寓居彭城(今江苏徐州)。幼依沙门竺法汰出家。15岁便登讲座,20岁受具足戒。东晋隆安元年(397),到庐山问学于慧远,幽栖七年,师事慧远,博研经论。时慧远已接受僧伽提婆所介绍的一切有部之学,道生也受其影响。元兴三年(404)偕同慧睿、慧观、慧严等人长安,从鸠摩罗什受学。后秦主姚兴命他和罗什弟子道融论难,往复百翻,言无不切,众人皆服。他和僧肇两人,为罗什门下最年轻,也是最有才华的学者。南朝宋文帝与名士王弘、范泰、颜延之等均对其极为敬重,常相从问道。义熙十四年(418),法显在建业(今江苏南京)与佛陀跋陀罗合作,译出《大般涅槃经》的初分四千颂,共6卷,名《大盘泥洹经》。经中说除一阐提外皆有佛性。道生大师剖析经义后认为:既然一切众生悉有佛性,那么一阐提也是有情,何得独无佛性?此乃经来未尽耳。于是倡一阐提皆得成佛说。此说出后,群情大哗,都认为道生违经背义,并将他摈出僧众之列。他到苏州后,仍坚持自己的看法。传师于苏州虎丘山,聚石为徒讲《涅槃经》,说到阐提有佛性时,群石皆为点头,于是有“顽石点头”之说。直到后来,北凉昙无谶在元熙二年(421)译出的大本《涅槃经》40卷传到建业,其中也提到一阐提可以成佛,才证明道生大师预见的正确。元嘉七年返庐山。此后,道生大师在庐山讲《涅槃经》,听众无不悦服。大师晚年在庐山改订《法华经注》时,提出自己的判教之说,认为释迦一代的教法,不出“善净”、“方便”、“真实”、“无余”等4种*轮。与此相应的,则为《阿含》、《般若》、《法华》、《涅槃》等经,推崇《涅槃》为佛说法的最高阶段。元嘉十一年于讲座上端坐而逝,世寿八十。弟子僧瑾、道猷等继续倡导顿悟之义。
昙顺(347—425)大师 东晋僧人。黄龙人。幼出家,承训罗什讲释群经,妙尽色空无著之旨。什大师叹曰:“此子奇器也。”后至庐山,同修净业。宁蛮校尉刘遵孝于江陵立寺,请师前去,盛弘念佛三昧之道。刘宋元嘉二年,异香满室,别众往生。
僧睿(355—439)大师 东晋僧人。冀州人。游学诸方,尝行经蜀西界为人所掠,使牧羊。有商客异之,疑是沙门,及问以经义,无不综达,即出金赎之。后游历天竺诸国,还至关中,从罗什三藏咨禀经义。罗什大师译《法华经》,以竺法护本云:“天见人,人见天。”什曰:“以此言过质耳。”睿曰:“将非人天交接,两得相见。”什喜,遂用其文。后来到庐山,依远公修净业。既而适京,师止乌衣寺,讲说众经,听者推服。宋彭城王义康,要入第受戒。师曰:“礼闻来学。”王乃入寺,祗奉戒法。王以钱三万买貂裘,奉师常用敷坐。大师曰:“此虽非所宜服,然王之所施,不可弃也。”王闻后益加敬仰。谢灵运笃好佛理,殊方俗音,多所通解,尝以经中字音求证于师,因为着《十四音训》,梵汉昭然。元嘉十六年,无疾告众曰:“吾将行矣。”即面西合掌而寂,众见卧内一金莲花,倏尔而隐。
昙恒(347—418)大师 东晋憎人。河东人。童孺依运公出家,年甫十三,便能讲说。内外典籍,无不通贯。德行清孤,物情推服,常有群鹿驯绕座隅。自入庐山,专志净业。义熙十四年端坐合掌,厉声念佛而化。春秋七十二。
道昺(365—435)大师 东晋僧人。俗姓陈,颍川(今河南禹县)人。幼即出家,人慧远大师之门。广通经律,兼明老庄,志节高洁,言行合一。以念佛三昧为念,常恒不绝。义熙十四年(418),远公大师往生之后,预章太守王虔人山谒师,奉为山中之主,继席慧远大师于东林。元嘉十二年,大师集众念佛,就座而寂,世寿7l岁。
昙诜(36l—440)大师东晋僧人,广陵人。幼从远公出家,勤修净业,兼善讲说,注《维摩经》行于世。尝着《穷通论》以明宿修,述《莲社录》以记往生。又能识别鸟兽毛色、俊钝之性,洞晓草木甘苦之味,妙尽其理,人知其有密证。元嘉十七年集众谓:“自建寺以来,至此五十年,吾之西行最在其后。”即跏趺念佛百声而寂,春秋八十。
道敬(369—420)大师东晋僧人,俗姓王,琅琊人。祖凝之守江州,遂从远公出家。年十七博通经论,日记万言。每叹戒律,终El难全,愿净六根,但禀一戒,以为得度之要。远公知其坚正,许之笃志念佛。早夜弗替。远公归寂,乃入若琊山。宋永初元年谓众曰:“先师见命,吾其行矣。”即端坐念佛而化。众见光明满室,弥时方散。春秋五十二。
佛陀耶舍大师东晋译经家。意译觉明、觉名、觉称,北印度缔宾国人。十三岁出家,至十五岁日诵经二三万言,二十七岁始受具足戒。常以读诵为务,专精不怠,博通大小乘。鸠摩罗什大师游学时,曾师事之,后应之请,于姚秦弘始十年(408)至长安,协助大师译出《十住经》。其后译出《四分僧戒本》、《四分律》,并泽《长阿含经》,由竺佛…
《生活中的佛教 立社念佛万古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