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念传译,道含笔受。义熙八年(412)至庐山人社,后辞返缔宾,得《虚空藏经》一卷,托贾客致凉州诸僧,其后不知所终。
佛陀跋陀罗(359—429)大师后秦时来华印度僧人。一名觉贤,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人。族姓释迦,系释迦世尊叔父甘露饭王的后裔。5岁丧父,17岁出家。据说其背诵经典,一日能完一月之业。曾与同学僧迦达多游缔宾,与后秦僧人智严同从大禅师佛大先(觉军)受禅法。后受智严之请东来,于后义熙四年(408,另有二年或三年之说)至长安。因被人指斥为显神通而见摈,应慧远大师请,与弟子慧观等40余人赴庐山,备受欢迎,并邀入社。留居庐山年余,译出《修行方便禅经》2卷。东晋义熙七年(411)赴荆州,其后又到建康(今江苏南京)住道场寺。从义熙十二年到十四年与法显等译出《摩诃僧只律》40卷;同时译出《大般泥洹经》6卷。后又译《华严经》60卷;经重校至宋永初二年(421)完成。其所译经论共13部,125卷。所译《华严经》对中国佛学的发展影响甚大。宋元嘉六年,念佛而化,归塔于庐山北岭。
刘遗民 (352—410)东晋居士。名程之,字仲思,彭城(江苏徐州)人。初任府参军,历任宜昌、柴桑县令,后去职,与周续之、陶潜等皆不应征命,时称浔阳三隐。遗民之号,传系刘宋武帝表彰其不屈所敕。时慧远大师止庐山修念佛三昧,居士往师事之,先后有清信士宗炳、雷次宗、周续之、张野、张诠、毕颖之等咸来庐山,乃于西方三圣像前建斋立社,同修净业,誓愿往生净土,居士作《发愿文》,辞意典雅,至今传诵不已。后程之度西林涧北,别立禅坊,精研玄理,兼持禁戒,着《念佛三昧诗》见志。居半载,即于定中见佛光照地,皆作金色。居十五年,于正念佛时,见阿弥陀佛玉毫光照,垂手慰接。居士曰:“安得如来为我摩顶,覆我以衣。”俄而佛为摩顶,引袈裟以被之。他¨念佛又见入七宅池,见莲华青白色,其水湛湛。有人项有圆光,胸出卐字,指池水曰:“八功德水,汝可饮之。”居士饮水甘美。及寤,异香发于毛孔。乃语人曰:“吾净土之缘至矣!”请僧转《妙法莲华经》,近数百遍。居士对像焚香,再拜祝曰:“我以释迦遗教,知有阿弥陀佛。此香,当先供养释迦如来,次供养阿弥陀佛。复次,供养《妙法莲华经》,所以得生净土,由此绎功德,愿与一切有情,俱生净土。”即与众别,卧床上,面西合掌,泊然化去。剌子壅积土为坟,勿用棺。时晋义熙六年,殁年五十九。
张野(350—418)晋代居士。字莱民,居浔阳紫桑。学兼华梵,尤善属文。性好友田宅悉推与弟,一味之甘与九族共。入庐山与刘、雷同尚净业。及远公大师卒,谢灵运撰碑文,以铭其德,居士序之。义熙十四年与家人别,入室端坐而逝。
周续之(357—423)晋代居士。字道祖,雁门(今山西代县)人。十二岁,人豫章太守范宁门下受业,通五经、五纬,人称十经童子。既而闲居,读《老》、《易》诸书,虔信佛法,精般若妙理。后入庐山师事远公于白莲社,与刘遗民、陶渊明称之为浔阳三隐。宋武帝召至都间,馆东郭外行幸问《礼经》,世称通隐先生。居士终身未娶,布衣素食,因素患风痹,后移病钟山,殁于景平元年(423),春秋六十七。
张诠(359—423)东晋居士。字秀硕,张野之族子。尚情高逸,虽耕锄,犹带经不释。朝廷征为散骑常侍,不起。庾悦以其贫,起为浔阳令。笑曰:“古人以容膝为安,若屈志就禄,何足为荣。”乃入庐山,依远公研穷释典,深有悟入。宗景平元年无疾,西向念佛,安卧而卒,春秋六十五。
宗炳(379—447)刘宋居士。字少文,南阳(今属河南)人。擅长书、琴、绘画、精玄理。殷仲堪、桓玄并以主簿辟,皆不就。刘裕领荆州,复辟为主簿,答曰:“栖丘饮谷三十年矣。”即入庐山师事慧远大师,专修净土。还江陵,闲居绝俗。衡阳王义季曾亲访之。宋受禅三征环应。雅好山水,凡所游履,悉图于壁。西陟荆巫,南登衡岳,所到之处则结宇山中,以遣尚平之志。居士尝着《明佛论》,盛赞佛教,鼓吹精神不灭,深得宋文帝刘义隆之推崇。尝撰《难白黑论》,以非难慧琳之《白黑论》。居士又曾与当时着名天文学家何承天,就有无佛的问题,展开过激烈的辩论。此等论述皆收录在《弘明集》中。因疾归江陵,静观道以养老。宋元嘉二十四年殁,寿六十九。
雷次宗 (386—448)刘宋居士。字仲伦,豫章南昌人。少入庐山,师事慧远大师,从之学三礼、毛诗,并修净业。其后,立馆于东林寺之东。长乐隐退,笃志好学。元嘉十五年(438),宋文帝召至京师,令开干馆于鸡笼山,聚徒百人教授。二十五年,帝复强征至京师,为筑招隐馆于钟山西岩下。次宗不入公门,每自华林园东门入延贤堂为:太子诸王讲经。是年无疾而卒于钟山,世寿六十三。
时与庐山远公有关系者又有:
毕颖之,新蔡(河南新蔡)人,《高僧传》卷六《慧远法师传》中,说他曾与刘j遗民等“依远游止”,但十八贤传中无其名。生卒年与事迹不详。
谢灵运(385—433)南朝宋诗人。小名客儿,生于会稽始宁(今浙江上虞),为东晋世族谢玄之孙,袭封康乐公。好学博览,工于诗画、书法,纵横俊发,独步江左。历任太尉参军、永嘉太守等职。幼归三宝,深入经藏,阐竺道生顿悟之义,着《辩宗论》。东晋i义熙问,至庐山参礼慧远大师,大师于道场前掘池种白莲华,与志同道合者结白莲社,灵运为作《净土咏》。又曾参与润饰《大般涅槃经》译文,另撰有《金刚经注》、《涅槃经疏》等。
蓬勃发展誉称共宗
自庐山慧远大师来山结白莲社,提倡念佛法门,一时四方前来参集之众多达三千,庐山遂成我国莲宗之胜地。其后桓玄禁佛汰僧,独此山幸免于难。当时,除修道之士,如陶渊明等一代名士,亦厌离世乱遁居此山,大书法家王羲之也于山中建归宗寺,迎请佛陀耶舍住之。
慧远大师示寂后,道昺大师主盟白莲社。隋开皇年间(581—600),天台宗智顗大师两度来山开讲,闻法者多达5000人。至唐代,净土宗高僧善导曾来山寻访慧远遗迹;智舜于山中讲《观无量寿佛经》。玄宗时,曾敕建慧永之塔于山中。永泰元年(765),法照入山结“西方道场”。大历年间(766—779),神凑于东林寺弘传律学。元和二年(807),自居易于遗爱寺附近结草堂。会昌法难后,大中六年(852),宣宗敕令复兴东林寺。宋元丰二年(1079),神宗敕改东林寺为东林太平兴国禅院。绍兴十七年(1147),法道于太平寺重刻《大宋僧史略》。元至大年间(1308—1311),优昙普度住于东林寺,编撰《庐山莲宗宝鉴》,弘扬净土教义。清代以降,佛寺渐次衰颓,,但净土宗至今盛传不衰。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东林寺在果一法师带领下得到修复,其规模大于前。1994年9月,传印法师接任方丈后,寺院又有较大的发展,特别在净土宗文化研究上,出了很大力气,我们今天能在这里召开研讨会,就是很好的例证。
庐山念佛法门,对后世之影响,主要是开创了结社念佛之先河。大师所倡的念佛三昧,则只有少数人能接受。直到唐代善导大师倡行持名念佛之后,念佛之风渐盛,到宋代则结社念佛之风大行于世,以后净土法门逐渐成为各宗共修的法门,可谓各宗修持归向的共宗。
如法照大师于大历四年(769)在衡州湖东寺建立念佛道场,宋代省常大师于淳化年间(990—1093)在钱塘昭庆院结净行社,宗赜大师于元佑年间(1086—1093)在真州长芦寺建立莲华胜会,南宋道琛大师于绍兴年间(1131—1162)成立净土系念道场会,凡此等等,都是大师们钦慕庐山遗风,而建立起的僧俗共修之净土道场。元代延佑占三年(1316),日僧澄圆来华,至庐山礼谒普度大师,归国后亦仿效其风结社念佛,从而庐山念佛门,亦流传于日本。
今将继慧远大师之后,着有影响的弘传净土诸祖,简介于下:
昙鸾(476—542)大师,雁门人。从印度高僧菩提流支受持《观无量寿佛经》,专修净土观,作《礼净土十二偈》,注天亲菩萨《往生论》,妙绝古今,为净宗要典,住并州大岩寺、汾州玄中寺,大弘净土。大师之《往生论注》,依龙树菩萨之《十住毗婆沙论》,立难行、易行二道之说,分他力、自力二法门,主张依靠他力本愿,为五浊恶世中方便易行之道,阐明净土立教之本义,并专重持名念佛,以求净土之生。后有唐代的道绰、善导两大师,大弘净土法门,可谓昙鸾法系的继承者。
天台智顗(538—597)大师,作《净土十疑论》,极陈得失,着《观经疏》等深明谛观。受智者大师的影响,其门下亦多主张“教宗天台、行归净土”之旨,至今历一千六百年而不衰。
此时尚有灵裕(518—605)撰《无量寿经疏》与《观无量寿佛经疏》,但已佚失;净影慧远(523—572)撰《无量寿经义疏》和《观无量寿佛经义疏》;吉藏(549—623)撰《无量寿经义疏》等,虽非专宗净土,但亦有较大影响。
道绰(562—645)大师,并州汶水(今山西太原)人。14岁出家,后于汶水玄中寺见到记叙昙鸾大师事迹之碑文,慕鸾法师净土之业,于是潜心观想,六时礼敬不缺,念佛日以七万计。大师激劝净业,理致泉涌,为众讲述《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近200遍。着《净土论》2卷,立圣道、净土二门:以此土断惑证理、入圣得果者为圣道门;凭弥陀愿力往生极乐国土,而人圣证果的,则称净土门。以净土门为末法时代之唯一出离之路。斯论统该龙树、天亲,迩及慧远、昙鸾之文句,词旨切要。
善导(613—681)大师,临淄(一说安徽泗州)人。幼年出家,…
《生活中的佛教 立社念佛万古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