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生活中的佛教 立社念佛万古师▪P4

  ..续本文上一页习《法华》、《维摩》,后依《观经》修十六观。贞观十五年(641)赴西河玄中寺师事道绰大师,听讲《观无量寿佛经》。后入长安光明寺倡导念佛,因称“光明善导”。据载一生以所有嚫施,用写《阿弥陀经》十余万卷,画净土变相三百壁。念佛时有光明随口而出,被认为是阿弥陀佛化身。大师之着述,现存者有六部十卷,即《观经疏》4卷,《往生礼赞偈》1卷,《转经行道愿往生净土法事赞》2卷,《依观经等明般舟三昧行道往生赞》1卷,《观念阿弥陀佛相海三昧功德法门》1卷,《依经明五种增上缘义》1卷。其中《观经疏》又称《观经四帖疏》,分玄义、序分、定善义、散善义而成为四卷。玄义分为解释《观无量寿佛经》之经题,并明教相,以下3卷,则为解释经文义理;《往生礼赞偈》,说明昼夜六时礼赞之仪则;《法事赞》说明《阿弥陀经》之转读行道之法;《般舟赞》依《观经》等修般舟三昧之法则;《观念法门》是说明观佛、念佛两种三昧之行相,即依《观经》说明观佛三昧之法,依《般舟三昧经》说明念佛三昧之修法。综上各部,《观经四帖疏》述净土之教相教义,属于解义方面;《往生礼赞》等四部。说明行事之仪则,故属行仪;《依经说明五种增E缘义》,是依《无量寿经》等六经,说明修净土法门之五种增上缘。大师由以上文字,完备地组成了净土一宗的宗义与行仪,后被尊为净土宗二祖,实为我国净土宗理论的奠基人。大师之《观经四帖疏》传至日本,在十二世纪时,有原出身于日本比睿山天台宗门下的源空f1133—1212)法师,依这一经疏拭去第4卷《散善义》,着《选择本愿念佛集》等,弘扬念佛法门,开创了日本的净土宗。后源空的弟子分成“六大法系”,其中有亲鸾(1173一1262),又开创了日本的净土真宗。日本净土宗的教旨虽与我们有异,其本源则在我国。

  怀感大师,不详其所出,初不信念佛往生之说,后经善导大师之劝,遂虔诚念佛,感佛化金色光,睹眉问毫相,证念佛三昧。着《释净土群疑论》7卷,通释往生净土之各种疑难。

  慧日(680—748)三藏,开元中自印度归,传天竺所赞之净土法门,着《净土慈悲集》3卷,《般舟三昧赞》、《西方赞》各1卷。《慈悲集》中说教禅一致、禅净合修、戒净双修等义。

  承远(712—802)大师,先习禅于资州处寂(648—734),后从慧日受念佛三昧之法,于衡山弥陀台修般舟三昧,教人专念弥陀,法化至盛,人称弥陀和尚。

  法照(?—821)大师,生年不详,据载初由东吴至庐山,慕慧远大师之芳躅,结西方道场,修念佛三昧。一日入定往极乐世界,见承远侍于佛侧而大惊悟。乃于永泰年中(765766)至衡山,师事承远大师,受净土法,于南岳弥陀台创行五会念佛法。大历二年(767)于南岳钵中感见五台山,故后有大圣竹林寺之建。大师曾于五台、并州、长安等处弘五会念佛,大历中代宗奉为国师。着有《净土五会念佛诵经观行仪》3卷、《净土五会念佛略法事仪赞》2卷,记其仪则并有赞文,又有《大圣竹林记》1卷。

  少康(?—805)大师,缙云仙都山人。初诵《法华》、《楞严》、继学律、听讲《华严》、《瑜伽》。贞元初,诣洛阳白马寺,得善导和尚《西方化导文》而大喜,遂往长安谒善导大师影堂,感见善导真身,从此专修净业。后于乌龙山(今浙江建德境内)建净土道场,聚众日夜行道,称扬净土,人称为后善导。《佛祖统纪》中列为莲社七祖中之第五祖。尝与文谂共集《往生西方净土瑞应删传》l卷,载录慧远、昙鸾以下缁素男女48人往生之事迹,为唐代唯一之往生传。书中有后于大师的僧藏法师的传记,当为后人所追加。

  永明延寿(904—975)大师,倡导禅净合行说,其后禅净合修渐盛行。延寿大师本丹阳人,后迁余杭(今浙江杭州)。原为法眼宗巨匠,因七拈皆得万行庄严净土阄,于是一意修净业。建隆二年(961),忠懿王请住永明寺,日课一百八事,夜则往南屏山顶行道念佛。着《万善同归集》3卷,指归净处最为切要。尝作《四料简》云:“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

  省常(959—1020)大师,淳化中(990—994)住钱塘(今杭州)昭庆寺,续庐山远公遗风,结白莲社专修净业,后改名易行社。相国向公,王文正公,均为社首,信众人社者有123人,僧众千余。其后结社念佛之风愈盛,有知礼的念佛施戒会、神照本如的白莲社等达二十余所,其中灵照的净业社(1068—1077)参加僧俗达2万余人,但也有人数很少的,如慧询的西归莲社就只有18人。

  自延寿大师后,禅、教、律各宗大德,多兼弘净土。如云门宗的天衣义怀(989—1060),永嘉乐清人,师事雪窦重显有省,于越州天衣寺广布弘化,着有《劝修净土说》。其弟子慧林宗本(1020—1099)于修禅时,心常在极乐世界而无二相,其门下守讷于政和三年(1113)着《唯心净土文》,祖述义怀之说;守一住杭州净慈寺,以七宝造阿弥陀佛像,杨杰为之记。

  慈觉宗赜(910—1092)大师,襄阳(今属湖北)孙氏子,29岁礼真州长芦寺法秀出家,于元柘四年(1089)兴结社念佛,撰《莲华胜会录序》普劝念佛。

  慈受怀深(1077—1132)大师,生平以净土为怀,常对人说,修行之捷径莫如求生净土,自建西方道场集众念佛,作《劝修念佛颂》6首。

  真歇清了(1091—1152)大师,左绵安昌(今四川绵阳)人,一生大弘禅净合一之教,主张以“阿弥陀佛”四字为话头,融禅净为一体,有《净土集》行世。

  此时天台宗兼弘净土者辈出,宋初南地之净土教大兴。其主要盛赞净土者有:

  知礼(960—1028)大师,四明(今浙江宁波)人,除上已述及大师于大中祥符六年(1013)创念佛施戒会外,并着有关净土之作,如《观经疏妙宗钞》6卷及《观经融心解》1卷。《妙宗钞》依天台之论释,倡约心观佛之说,其说因不直观心,故不同于天台之一心三观,不直观佛,故又不同于善导之观佛三昧,而大师并取此二者,以天台立场作台、净之融会。后来日本灵空光谦名之为“即心念佛”。

  遵式(964—1032)大师,与知礼大师同为宝云义通之门人,台州宁海(今属浙江宁波)人,初往东掖山(在今浙江临海境内)从义全出家。至道二年(996),集道俗精修净土之业,作《誓生西方记》及《念佛三昧诗》1卷。咸平四年(1001),着《请观音消伏毒害三昧仪》、《大弥陀忏仪》、《小弥陀忏仪》等各1卷。五年回东掖山,于西隅创建精舍,同时恭造无量寿佛像,并亲自领众修持念佛三昧。天禧元年(1017),撰着《往生净土决疑行愿二门》及《往生西方略传》各1卷。大师以劝人确立往生之正信,从事礼忏念佛为主。

  本如(98l—1051)大师,为天台宗重视行持的实践者,尤慕庐山远公遗风,在住持东掖山能仁寺之30年间,常讲《法华》、《观经》等,并于寺之西南隅建宇,与丞相章郇公等结白莲社勤修念佛。其门下处谦(10ll—1075)、有严(1021—1101),均笃修净业。处谦门下又有择瑛(?—1099),尝作《净土修证仪》,其“阿弥陀佛身金色”之赞沿用至今。净土法门自汉末传人后,辗转流传于北宋,可说是依教结社时代。由于莲社念佛之流行,自公卿名流以下之社会上下人士,多所归信,着名的有杨杰、王古、苏轼、江公望、陈璀、王阗、王日休等,他们还着书立说广为宣扬。

  南宋初有子元在淀山湖立莲宗忏堂,劝修净业,编《莲宗晨朝忏仪》、《圆融四土三观选佛图》及《西行集》等。乾道二年(1166)高宗诏入德寿殿,演说净土法门,赐“劝修净业莲宗导师慧照宗主”之号。莲宗之名始于此,但其后来变为白莲教则是另一回事,与净土宗无关。

  南宋末,天台宗宗晓大师撰《乐邦文类》,以慧远大师为莲社初祖,善导、法照、少康、省常、宗赜为继祖。到志磐撰《佛祖统纪》叙《净土立教志》时,立莲社七祖为:始祖慧远、二祖善导、三祖承远、四祖法照、五祖少康、六祖延寿、七祖省常。

  元代弘扬净土的有明本、怀则、惟则、梵琦、普度诸大师。

  中峰明本(1263—1323)大师,钱塘人,融通禅、教、律、密、净,晚年专修净土。尝言:“禅者净土之禅,净土者禅之净土。”所撰《三时系念佛事》、《三时系念仪范》至今广为流行,并有《怀净土诗100首》等诗文传世。

  怀则大师撰有以天台学解释净土的《净土境观要门》。

  天如惟则大师着《净土或问》l卷。

  楚石梵琦(1296—1370)大师,明州象山(今属浙江)人,至正十九年(1359)退隐永祚寺,于寺之西侧筑室号“西斋”,专修净业。着有《西斋净土诗》3卷,后收于《净土十要》中。

  优昙普度(?—1330)大师,丹阳(今属江苏)人。出家于庐山东林寺,曾历叩诸方,后迁丹阳妙果寺、东林寺善法堂,专修念佛三昧。时因有称莲宗,实行邪法之徒辈出,师深以为忧,遂于大德九年(1305)撰《庐山莲宗宝鉴》10卷,以明慈照子元之正宗。武宗至大元年(1308),禁断莲宗,师乃决计复兴,于十月持书奉进,并请凡在家念佛、白日道场、礼净土正忏、诵弥陀正经者,以及捐家财建立堂殿、造佛像者,应予护持。至仁宗接位,方于皇庆元年(1312)正月,敕令颁行《莲宗宝鉴》,以师为莲宗教主,赐号虎溪尊者。自此莲宗正式成立,而以志磐所立莲社七祖为莲宗七祖。

  元末明初,有性…

《生活中的佛教 立社念佛万古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