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生活中的佛教 立社念佛萬古師▪P4

  ..續本文上一頁習《法華》、《維摩》,後依《觀經》修十六觀。貞觀十五年(641)赴西河玄中寺師事道綽大師,聽講《觀無量壽佛經》。後入長安光明寺倡導念佛,因稱“光明善導”。據載一生以所有嚫施,用寫《阿彌陀經》十余萬卷,畫淨土變相叁百壁。念佛時有光明隨口而出,被認爲是阿彌陀佛化身。大師之著述,現存者有六部十卷,即《觀經疏》4卷,《往生禮贊偈》1卷,《轉經行道願往生淨土法事贊》2卷,《依觀經等明般舟叁昧行道往生贊》1卷,《觀念阿彌陀佛相海叁昧功德法門》1卷,《依經明五種增上緣義》1卷。其中《觀經疏》又稱《觀經四帖疏》,分玄義、序分、定善義、散善義而成爲四卷。玄義分爲解釋《觀無量壽佛經》之經題,並明教相,以下3卷,則爲解釋經文義理;《往生禮贊偈》,說明晝夜六時禮贊之儀則;《法事贊》說明《阿彌陀經》之轉讀行道之法;《般舟贊》依《觀經》等修般舟叁昧之法則;《觀念法門》是說明觀佛、念佛兩種叁昧之行相,即依《觀經》說明觀佛叁昧之法,依《般舟叁昧經》說明念佛叁昧之修法。綜上各部,《觀經四帖疏》述淨土之教相教義,屬于解義方面;《往生禮贊》等四部。說明行事之儀則,故屬行儀;《依經說明五種增E緣義》,是依《無量壽經》等六經,說明修淨土法門之五種增上緣。大師由以上文字,完備地組成了淨土一宗的宗義與行儀,後被尊爲淨土宗二祖,實爲我國淨土宗理論的奠基人。大師之《觀經四帖疏》傳至日本,在十二世紀時,有原出身于日本比睿山天臺宗門下的源空f1133—1212)法師,依這一經疏拭去第4卷《散善義》,著《選擇本願念佛集》等,弘揚念佛法門,開創了日本的淨土宗。後源空的弟子分成“六大法系”,其中有親鸾(1173一1262),又開創了日本的淨土真宗。日本淨土宗的教旨雖與我們有異,其本源則在我國。

  懷感大師,不詳其所出,初不信念佛往生之說,後經善導大師之勸,遂虔誠念佛,感佛化金色光,睹眉問毫相,證念佛叁昧。著《釋淨土群疑論》7卷,通釋往生淨土之各種疑難。

  慧日(680—748)叁藏,開元中自印度歸,傳天竺所贊之淨土法門,著《淨土慈悲集》3卷,《般舟叁昧贊》、《西方贊》各1卷。《慈悲集》中說教禅一致、禅淨合修、戒淨雙修等義。

  承遠(712—802)大師,先習禅于資州處寂(648—734),後從慧日受念佛叁昧之法,于衡山彌陀臺修般舟叁昧,教人專念彌陀,法化至盛,人稱彌陀和尚。

  法照(?—821)大師,生年不詳,據載初由東吳至廬山,慕慧遠大師之芳躅,結西方道場,修念佛叁昧。一日入定往極樂世界,見承遠侍于佛側而大驚悟。乃于永泰年中(765766)至衡山,師事承遠大師,受淨土法,于南嶽彌陀臺創行五會念佛法。大曆二年(767)于南嶽缽中感見五臺山,故後有大聖竹林寺之建。大師曾于五臺、並州、長安等處弘五會念佛,大曆中代宗奉爲國師。著有《淨土五會念佛誦經觀行儀》3卷、《淨土五會念佛略法事儀贊》2卷,記其儀則並有贊文,又有《大聖竹林記》1卷。

  少康(?—805)大師,缙雲仙都山人。初誦《法華》、《楞嚴》、繼學律、聽講《華嚴》、《瑜伽》。貞元初,詣洛陽白馬寺,得善導和尚《西方化導文》而大喜,遂往長安谒善導大師影堂,感見善導真身,從此專修淨業。後于烏龍山(今浙江建德境內)建淨土道場,聚衆日夜行道,稱揚淨土,人稱爲後善導。《佛祖統紀》中列爲蓮社七祖中之第五祖。嘗與文谂共集《往生西方淨土瑞應刪傳》l卷,載錄慧遠、昙鸾以下缁素男女48人往生之事迹,爲唐代唯一之往生傳。書中有後于大師的僧藏法師的傳記,當爲後人所追加。

  永明延壽(904—975)大師,倡導禅淨合行說,其後禅淨合修漸盛行。延壽大師本丹陽人,後遷余杭(今浙江杭州)。原爲法眼宗巨匠,因七拈皆得萬行莊嚴淨土阄,于是一意修淨業。建隆二年(961),忠懿王請住永明寺,日課一百八事,夜則往南屏山頂行道念佛。著《萬善同歸集》3卷,指歸淨處最爲切要。嘗作《四料簡》雲:“有禅無淨土,十人九蹉路,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無禅有淨土,萬修萬人去,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有禅有淨土,猶如戴角虎,現世爲人師,來生作佛祖。無禅無淨土,鐵床並銅柱,萬劫與千生,沒個人依怙。”

  省常(959—1020)大師,淳化中(990—994)住錢塘(今杭州)昭慶寺,續廬山遠公遺風,結白蓮社專修淨業,後改名易行社。相國向公,王文正公,均爲社首,信衆人社者有123人,僧衆千余。其後結社念佛之風愈盛,有知禮的念佛施戒會、神照本如的白蓮社等達二十余所,其中靈照的淨業社(1068—1077)參加僧俗達2萬余人,但也有人數很少的,如慧詢的西歸蓮社就只有18人。

  自延壽大師後,禅、教、律各宗大德,多兼弘淨土。如雲門宗的天衣義懷(989—1060),永嘉樂清人,師事雪窦重顯有省,于越州天衣寺廣布弘化,著有《勸修淨土說》。其弟子慧林宗本(1020—1099)于修禅時,心常在極樂世界而無二相,其門下守讷于政和叁年(1113)著《唯心淨土文》,祖述義懷之說;守一住杭州淨慈寺,以七寶造阿彌陀佛像,楊傑爲之記。

  慈覺宗赜(910—1092)大師,襄陽(今屬湖北)孫氏子,29歲禮真州長蘆寺法秀出家,于元柘四年(1089)興結社念佛,撰《蓮華勝會錄序》普勸念佛。

  慈受懷深(1077—1132)大師,生平以淨土爲懷,常對人說,修行之捷徑莫如求生淨土,自建西方道場集衆念佛,作《勸修念佛頌》6首。

  真歇清了(1091—1152)大師,左綿安昌(今四川綿陽)人,一生大弘禅淨合一之教,主張以“阿彌陀佛”四字爲話頭,融禅淨爲一體,有《淨土集》行世。

  此時天臺宗兼弘淨土者輩出,宋初南地之淨土教大興。其主要盛贊淨土者有:

  知禮(960—1028)大師,四明(今浙江甯波)人,除上已述及大師于大中祥符六年(1013)創念佛施戒會外,並著有關淨土之作,如《觀經疏妙宗鈔》6卷及《觀經融心解》1卷。《妙宗鈔》依天臺之論釋,倡約心觀佛之說,其說因不直觀心,故不同于天臺之一心叁觀,不直觀佛,故又不同于善導之觀佛叁昧,而大師並取此二者,以天臺立場作臺、淨之融會。後來日本靈空光謙名之爲“即心念佛”。

  遵式(964—1032)大師,與知禮大師同爲寶雲義通之門人,臺州甯海(今屬浙江甯波)人,初往東掖山(在今浙江臨海境內)從義全出家。至道二年(996),集道俗精修淨土之業,作《誓生西方記》及《念佛叁昧詩》1卷。鹹平四年(1001),著《請觀音消伏毒害叁昧儀》、《大彌陀忏儀》、《小彌陀忏儀》等各1卷。五年回東掖山,于西隅創建精舍,同時恭造無量壽佛像,並親自領衆修持念佛叁昧。天禧元年(1017),撰著《往生淨土決疑行願二門》及《往生西方略傳》各1卷。大師以勸人確立往生之正信,從事禮忏念佛爲主。

  本如(98l—1051)大師,爲天臺宗重視行持的實踐者,尤慕廬山遠公遺風,在住持東掖山能仁寺之30年間,常講《法華》、《觀經》等,並于寺之西南隅建宇,與丞相章郇公等結白蓮社勤修念佛。其門下處謙(10ll—1075)、有嚴(1021—1101),均笃修淨業。處謙門下又有擇瑛(?—1099),嘗作《淨土修證儀》,其“阿彌陀佛身金色”之贊沿用至今。淨土法門自漢末傳人後,輾轉流傳于北宋,可說是依教結社時代。由于蓮社念佛之流行,自公卿名流以下之社會上下人士,多所歸信,著名的有楊傑、王古、蘇轼、江公望、陳璀、王阗、王日休等,他們還著書立說廣爲宣揚。

  南宋初有子元在澱山湖立蓮宗忏堂,勸修淨業,編《蓮宗晨朝忏儀》、《圓融四土叁觀選佛圖》及《西行集》等。乾道二年(1166)高宗诏入德壽殿,演說淨土法門,賜“勸修淨業蓮宗導師慧照宗主”之號。蓮宗之名始于此,但其後來變爲白蓮教則是另一回事,與淨土宗無關。

  南宋末,天臺宗宗曉大師撰《樂邦文類》,以慧遠大師爲蓮社初祖,善導、法照、少康、省常、宗赜爲繼祖。到志磐撰《佛祖統紀》敘《淨土立教志》時,立蓮社七祖爲:始祖慧遠、二祖善導、叁祖承遠、四祖法照、五祖少康、六祖延壽、七祖省常。

  元代弘揚淨土的有明本、懷則、惟則、梵琦、普度諸大師。

  中峰明本(1263—1323)大師,錢塘人,融通禅、教、律、密、淨,晚年專修淨土。嘗言:“禅者淨土之禅,淨土者禅之淨土。”所撰《叁時系念佛事》、《叁時系念儀範》至今廣爲流行,並有《懷淨土詩100首》等詩文傳世。

  懷則大師撰有以天臺學解釋淨土的《淨土境觀要門》。

  天如惟則大師著《淨土或問》l卷。

  楚石梵琦(1296—1370)大師,明州象山(今屬浙江)人,至正十九年(1359)退隱永祚寺,于寺之西側築室號“西齋”,專修淨業。著有《西齋淨土詩》3卷,後收于《淨土十要》中。

  優昙普度(?—1330)大師,丹陽(今屬江蘇)人。出家于廬山東林寺,曾曆叩諸方,後遷丹陽妙果寺、東林寺善法堂,專修念佛叁昧。時因有稱蓮宗,實行邪法之徒輩出,師深以爲憂,遂于大德九年(1305)撰《廬山蓮宗寶鑒》10卷,以明慈照子元之正宗。武宗至大元年(1308),禁斷蓮宗,師乃決計複興,于十月持書奉進,並請凡在家念佛、白日道場、禮淨土正忏、誦彌陀正經者,以及捐家財建立堂殿、造佛像者,應予護持。至仁宗接位,方于皇慶元年(1312)正月,敕令頒行《蓮宗寶鑒》,以師爲蓮宗教主,賜號虎溪尊者。自此蓮宗正式成立,而以志磐所立蓮社七祖爲蓮宗七祖。

  元末明初,有性…

《生活中的佛教 立社念佛萬古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