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念傳譯,道含筆受。義熙八年(412)至廬山人社,後辭返締賓,得《虛空藏經》一卷,托賈客致涼州諸僧,其後不知所終。
佛陀跋陀羅(359—429)大師後秦時來華印度僧人。一名覺賢,古印度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人。族姓釋迦,系釋迦世尊叔父甘露飯王的後裔。5歲喪父,17歲出家。據說其背誦經典,一日能完一月之業。曾與同學僧迦達多遊締賓,與後秦僧人智嚴同從大禅師佛大先(覺軍)受禅法。後受智嚴之請東來,于後義熙四年(408,另有二年或叁年之說)至長安。因被人指斥爲顯神通而見擯,應慧遠大師請,與弟子慧觀等40余人赴廬山,備受歡迎,並邀入社。留居廬山年余,譯出《修行方便禅經》2卷。東晉義熙七年(411)赴荊州,其後又到建康(今江蘇南京)住道場寺。從義熙十二年到十四年與法顯等譯出《摩诃僧只律》40卷;同時譯出《大般泥洹經》6卷。後又譯《華嚴經》60卷;經重校至宋永初二年(421)完成。其所譯經論共13部,125卷。所譯《華嚴經》對中國佛學的發展影響甚大。宋元嘉六年,念佛而化,歸塔于廬山北嶺。
劉遺民 (352—410)東晉居士。名程之,字仲思,彭城(江蘇徐州)人。初任府參軍,曆任宜昌、柴桑縣令,後去職,與周續之、陶潛等皆不應征命,時稱浔陽叁隱。遺民之號,傳系劉宋武帝表彰其不屈所敕。時慧遠大師止廬山修念佛叁昧,居士往師事之,先後有清信士宗炳、雷次宗、周續之、張野、張诠、畢穎之等鹹來廬山,乃于西方叁聖像前建齋立社,同修淨業,誓願往生淨土,居士作《發願文》,辭意典雅,至今傳誦不已。後程之度西林澗北,別立禅坊,精研玄理,兼持禁戒,著《念佛叁昧詩》見志。居半載,即于定中見佛光照地,皆作金色。居十五年,于正念佛時,見阿彌陀佛玉毫光照,垂手慰接。居士曰:“安得如來爲我摩頂,覆我以衣。”俄而佛爲摩頂,引袈裟以被之。他¨念佛又見入七宅池,見蓮華青白色,其水湛湛。有人項有圓光,胸出卐字,指池水曰:“八功德水,汝可飲之。”居士飲水甘美。及寤,異香發于毛孔。乃語人曰:“吾淨土之緣至矣!”請僧轉《妙法蓮華經》,近數百遍。居士對像焚香,再拜祝曰:“我以釋迦遺教,知有阿彌陀佛。此香,當先供養釋迦如來,次供養阿彌陀佛。複次,供養《妙法蓮華經》,所以得生淨土,由此繹功德,願與一切有情,俱生淨土。”即與衆別,臥床上,面西合掌,泊然化去。剌子壅積土爲墳,勿用棺。時晉義熙六年,殁年五十九。
張野(350—418)晉代居士。字萊民,居浔陽紫桑。學兼華梵,尤善屬文。性好友田宅悉推與弟,一味之甘與九族共。入廬山與劉、雷同尚淨業。及遠公大師卒,謝靈運撰碑文,以銘其德,居士序之。義熙十四年與家人別,入室端坐而逝。
周續之(357—423)晉代居士。字道祖,雁門(今山西代縣)人。十二歲,人豫章太守範甯門下受業,通五經、五緯,人稱十經童子。既而閑居,讀《老》、《易》諸書,虔信佛法,精般若妙理。後入廬山師事遠公于白蓮社,與劉遺民、陶淵明稱之爲浔陽叁隱。宋武帝召至都間,館東郭外行幸問《禮經》,世稱通隱先生。居士終身未娶,布衣素食,因素患風痹,後移病鍾山,殁于景平元年(423),春秋六十七。
張诠(359—423)東晉居士。字秀碩,張野之族子。尚情高逸,雖耕鋤,猶帶經不釋。朝廷征爲散騎常侍,不起。庾悅以其貧,起爲浔陽令。笑曰:“古人以容膝爲安,若屈志就祿,何足爲榮。”乃入廬山,依遠公研窮釋典,深有悟入。宗景平元年無疾,西向念佛,安臥而卒,春秋六十五。
宗炳(379—447)劉宋居士。字少文,南陽(今屬河南)人。擅長書、琴、繪畫、精玄理。殷仲堪、桓玄並以主簿辟,皆不就。劉裕領荊州,複辟爲主簿,答曰:“棲丘飲谷叁十年矣。”即入廬山師事慧遠大師,專修淨土。還江陵,閑居絕俗。衡陽王義季曾親訪之。宋受禅叁征環應。雅好山水,凡所遊履,悉圖于壁。西陟荊巫,南登衡嶽,所到之處則結宇山中,以遣尚平之志。居士嘗著《明佛論》,盛贊佛教,鼓吹精神不滅,深得宋文帝劉義隆之推崇。嘗撰《難白黑論》,以非難慧琳之《白黑論》。居士又曾與當時著名天文學家何承天,就有無佛的問題,展開過激烈的辯論。此等論述皆收錄在《弘明集》中。因疾歸江陵,靜觀道以養老。宋元嘉二十四年殁,壽六十九。
雷次宗 (386—448)劉宋居士。字仲倫,豫章南昌人。少入廬山,師事慧遠大師,從之學叁禮、毛詩,並修淨業。其後,立館于東林寺之東。長樂隱退,笃志好學。元嘉十五年(438),宋文帝召至京師,令開幹館于雞籠山,聚徒百人教授。二十五年,帝複強征至京師,爲築招隱館于鍾山西岩下。次宗不入公門,每自華林園東門入延賢堂爲:太子諸王講經。是年無疾而卒于鍾山,世壽六十叁。
時與廬山遠公有關系者又有:
畢穎之,新蔡(河南新蔡)人,《高僧傳》卷六《慧遠法師傳》中,說他曾與劉j遺民等“依遠遊止”,但十八賢傳中無其名。生卒年與事迹不詳。
謝靈運(385—433)南朝宋詩人。小名客兒,生于會稽始甯(今浙江上虞),爲東晉世族謝玄之孫,襲封康樂公。好學博覽,工于詩畫、書法,縱橫俊發,獨步江左。曆任太尉參軍、永嘉太守等職。幼歸叁寶,深入經藏,闡竺道生頓悟之義,著《辯宗論》。東晉i義熙問,至廬山參禮慧遠大師,大師于道場前掘池種白蓮華,與志同道合者結白蓮社,靈運爲作《淨土詠》。又曾參與潤飾《大般涅槃經》譯文,另撰有《金剛經注》、《涅槃經疏》等。
蓬勃發展譽稱共宗
自廬山慧遠大師來山結白蓮社,提倡念佛法門,一時四方前來參集之衆多達叁千,廬山遂成我國蓮宗之勝地。其後桓玄禁佛汰僧,獨此山幸免于難。當時,除修道之士,如陶淵明等一代名士,亦厭離世亂遁居此山,大書法家王羲之也于山中建歸宗寺,迎請佛陀耶舍住之。
慧遠大師示寂後,道昺大師主盟白蓮社。隋開皇年間(581—600),天臺宗智顗大師兩度來山開講,聞法者多達5000人。至唐代,淨土宗高僧善導曾來山尋訪慧遠遺迹;智舜于山中講《觀無量壽佛經》。玄宗時,曾敕建慧永之塔于山中。永泰元年(765),法照入山結“西方道場”。大曆年間(766—779),神湊于東林寺弘傳律學。元和二年(807),自居易于遺愛寺附近結草堂。會昌法難後,大中六年(852),宣宗敕令複興東林寺。宋元豐二年(1079),神宗敕改東林寺爲東林太平興國禅院。紹興十七年(1147),法道于太平寺重刻《大宋僧史略》。元至大年間(1308—1311),優昙普度住于東林寺,編撰《廬山蓮宗寶鑒》,弘揚淨土教義。清代以降,佛寺漸次衰頹,,但淨土宗至今盛傳不衰。上世紀80年代以來,東林寺在果一法師帶領下得到修複,其規模大于前。1994年9月,傳印法師接任方丈後,寺院又有較大的發展,特別在淨土宗文化研究上,出了很大力氣,我們今天能在這裏召開研討會,就是很好的例證。
廬山念佛法門,對後世之影響,主要是開創了結社念佛之先河。大師所倡的念佛叁昧,則只有少數人能接受。直到唐代善導大師倡行持名念佛之後,念佛之風漸盛,到宋代則結社念佛之風大行于世,以後淨土法門逐漸成爲各宗共修的法門,可謂各宗修持歸向的共宗。
如法照大師于大曆四年(769)在衡州湖東寺建立念佛道場,宋代省常大師于淳化年間(990—1093)在錢塘昭慶院結淨行社,宗赜大師于元佑年間(1086—1093)在真州長蘆寺建立蓮華勝會,南宋道琛大師于紹興年間(1131—1162)成立淨土系念道場會,凡此等等,都是大師們欽慕廬山遺風,而建立起的僧俗共修之淨土道場。元代延佑占叁年(1316),日僧澄圓來華,至廬山禮谒普度大師,歸國後亦仿效其風結社念佛,從而廬山念佛門,亦流傳于日本。
今將繼慧遠大師之後,著有影響的弘傳淨土諸祖,簡介于下:
昙鸾(476—542)大師,雁門人。從印度高僧菩提流支受持《觀無量壽佛經》,專修淨土觀,作《禮淨土十二偈》,注天親菩薩《往生論》,妙絕古今,爲淨宗要典,住並州大岩寺、汾州玄中寺,大弘淨土。大師之《往生論注》,依龍樹菩薩之《十住毗婆沙論》,立難行、易行二道之說,分他力、自力二法門,主張依靠他力本願,爲五濁惡世中方便易行之道,闡明淨土立教之本義,並專重持名念佛,以求淨土之生。後有唐代的道綽、善導兩大師,大弘淨土法門,可謂昙鸾法系的繼承者。
天臺智顗(538—597)大師,作《淨土十疑論》,極陳得失,著《觀經疏》等深明谛觀。受智者大師的影響,其門下亦多主張“教宗天臺、行歸淨土”之旨,至今曆一千六百年而不衰。
此時尚有靈裕(518—605)撰《無量壽經疏》與《觀無量壽佛經疏》,但已佚失;淨影慧遠(523—572)撰《無量壽經義疏》和《觀無量壽佛經義疏》;吉藏(549—623)撰《無量壽經義疏》等,雖非專宗淨土,但亦有較大影響。
道綽(562—645)大師,並州汶水(今山西太原)人。14歲出家,後于汶水玄中寺見到記敘昙鸾大師事迹之碑文,慕鸾法師淨土之業,于是潛心觀想,六時禮敬不缺,念佛日以七萬計。大師激勸淨業,理致泉湧,爲衆講述《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近200遍。著《淨土論》2卷,立聖道、淨土二門:以此土斷惑證理、入聖得果者爲聖道門;憑彌陀願力往生極樂國土,而人聖證果的,則稱淨土門。以淨土門爲末法時代之唯一出離之路。斯論統該龍樹、天親,迩及慧遠、昙鸾之文句,詞旨切要。
善導(613—681)大師,臨淄(一說安徽泗州)人。幼年出家,…
《生活中的佛教 立社念佛萬古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