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生活中的佛教 立社念佛萬古師▪P2

  ..續本文上一頁叁昧,即是專思寂想的意思。一心專念,止寂他想,這也就是止觀雙運。修此則內在智光得以顯發,慧光鑒照即洞明一切幽玄,出生無窮妙用。

  遠公大師認爲念佛叁昧是諸叁昧中最殊勝,也是最容易進入境界的一種叁昧。大師在同一篇文中說:

  “又諸叁昧,其名甚衆,功高易進,念佛爲先。何者?窮玄極寂,尊號如來,體神合變,應不以方。故令入斯定者,昧然忘知,即所緣以成鑒。鑒明,則內照交映,而萬象生焉。非耳目之所暨,而聞見行焉。于是睹夫淵凝虛鏡之體,則悟靈根(一作相)湛一,清明自然。察夫玄音以叩心聽,則塵累每消,滯情融朗。非天下之至妙,孰能與于此哉?”

  這段文的意思是說:叁昧的種類很多,在諸叁昧中,功德高而又容易進入高境界的,當以念佛叁昧爲第 。爲什麼呢?因爲,窮盡玄妙達到寂滅境界,即是如來性體。如來性體,任運神妙,隨緣妙應,無有定規。佛性能使證人念佛叁昧的行人,渾然泯卻人我是非的界限,滌蕩種種知見。遇緣應事,猶同鏡子,鏡子明亮,內照分明,便顯現出森羅萬象,即使是耳朵和眼睛不能見聞的景物,只要運用聞性和見性,亦可通曉無礙。在念佛叁昧中,能看到淵深、凝寂和虛靈的性體,悟證到靈性本原湛明一體,清澈淨明,法爾自然。用本心聆聽內在的念佛玄妙之音,就可使塵勞挂礙日漸消除,滯塞的執情漫漫融化開朗。如果不是天下最微妙的念佛法門,還有什麼方法可以達到這個境界呢?

  從上文可知大師所修的念佛叁昧,滲透著禅定與般若之學,這與大師的修學背景有關。因大師出家後,就學于道安大師,並隨安大師達25年之久。安大師所用的是般若與禅定並重的修行方法,般若是理論,禅定是實踐,兩者不可偏廢,若要證悟般若,就得修持禅定。又由于當時社會困苦的境遇,激發了人們的出離心,此一思想正與淨土的出世理念相吻合,故遠公大師融會老莊與禅教思想,會歸念佛求生西方淨土,風雲際會,揭開了中國淨土宗序幕。

  同志百余賢人十八

  遠公大師居廬山,因道業卓著,佛法日隆,四方來歸缁素日衆。《廬山蓮宗寶鑒》卷四謂:“師徒衆往來叁千,真信之士一百二十叁人.乃與劉遺民等十八賢爲上首。”其中所說的十八賢人即:慧遠、慧永、慧持、道生、昙順、慧睿(《東林十八高賢傳》稱僧睿)、昙恒、道昺、昙诜、道敬、佛陀耶舍、佛馱跋陀羅、劉遺民、張野、周續之、張诠、宗炳、雷次宗等。有關十八賢之傳記,最先記載于《蓮社高賢傳》一卷,該傳今收錄于志磐之《佛祖統紀》卷二十六《淨土立教志》中,清朝王谟增修《漢魏叢書》之際,亦將之編入,是傳後收入《卐續藏》第13冊中。宋代陳舜俞著《廬山記》卷3有《十八賢傳》,記載東晉慧遠、雷次宗等18人之傳略,爲後世說慧遠等十八賢者立白蓮社,弘傳淨土信仰之主要根據。

  然此《蓮社高賢傳》並非成書于晉代之古書,書中所說的十八人,有人認爲按史考證,則有出入。今說明如下:認爲其中的慧持大師,已早在隆安叁年(399)入蜀,後一直未回廬山,而否定其是蓮社成員。我們知道持大師在蜀亦是修淨土的,不知其時有否以通信方式入社?佛陀跋陀羅是在義熙七年(411)到廬山,那時蓮社已成立10年了,不過他是受慧遠大師所請來山的,他是蓮社成員,應當是到廬山後所加入。來山後爲大師譯出《修行方便禅經》,對蓮社衆師友的修持,是很有幫助的。雷次宗在元興元年只有17歲,將他列入高賢,可謂少年有成,有志不在年高,值得向他學習。今將廬山蓮社十八賢,簡要介紹如下:

  慧遠(334—416)大師蓮社主,見上文。

  慧永(332—414)大師 東晉僧人。號香谷,俗姓潘,河內(今河南沁陽)人。12歲出家,師事竺昙現,後與慧遠大師同學,于道安大師座下。素志與慧遠共遊羅浮山,因慧遠大師爲道安大師所留,師即于東晉太元初年(376)先行,至浔陽(今江西九江)時,爲郡人陶範舍宅爲西林寺所留,師遂居廬山西林。師布衣蔬食,精心克己,容常含笑,語不傷物。又于峰頂別立茅舍,時往禅思。至其室者,辄聞異香,因號香谷。一虎同居,人至辄驅去。平時厲行勤苦,立志往生安養。義熙十年,示疾,忽斂衣求屣欲起。衆問其故,師答:“佛來!”言畢怡然而寂,僧俗鹹聞異香,七日方止。唐玄宗追谥“覺寂大師”之號,世壽83歲。

  慧持(337—412)大師東晉僧人。慧遠大師胞弟,幼讀書時.一日可記他人十日之量。年18與其兄同師事道安大師,遍學衆經,亦有高行。隆安(397—401)中,辭兄人蜀,以西方爲期。住郫縣龍潭寺,大弘佛化。義熙八年(412)往生,寂年76歲。後慧遠大師于定中見師與慧永已生西方。寂時遺囑諸弟子:“務嚴律儀,專心淨業”。

  道生(355—434)大師 東晉、南朝宋間僧人。亦稱竺道生。俗姓魏。巨鹿(今屬河北)人。寓居彭城(今江蘇徐州)。幼依沙門竺法汰出家。15歲便登講座,20歲受具足戒。東晉隆安元年(397),到廬山問學于慧遠,幽棲七年,師事慧遠,博研經論。時慧遠已接受僧伽提婆所介紹的一切有部之學,道生也受其影響。元興叁年(404)偕同慧睿、慧觀、慧嚴等人長安,從鸠摩羅什受學。後秦主姚興命他和羅什弟子道融論難,往複百翻,言無不切,衆人皆服。他和僧肇兩人,爲羅什門下最年輕,也是最有才華的學者。南朝宋文帝與名士王弘、範泰、顔延之等均對其極爲敬重,常相從問道。義熙十四年(418),法顯在建業(今江蘇南京)與佛陀跋陀羅合作,譯出《大般涅槃經》的初分四千頌,共6卷,名《大盤泥洹經》。經中說除一闡提外皆有佛性。道生大師剖析經義後認爲:既然一切衆生悉有佛性,那麼一闡提也是有情,何得獨無佛性?此乃經來未盡耳。于是倡一闡提皆得成佛說。此說出後,群情大嘩,都認爲道生違經背義,並將他擯出僧衆之列。他到蘇州後,仍堅持自己的看法。傳師于蘇州虎丘山,聚石爲徒講《涅槃經》,說到闡提有佛性時,群石皆爲點頭,于是有“頑石點頭”之說。直到後來,北涼昙無谶在元熙二年(421)譯出的大本《涅槃經》40卷傳到建業,其中也提到一闡提可以成佛,才證明道生大師預見的正確。元嘉七年返廬山。此後,道生大師在廬山講《涅槃經》,聽衆無不悅服。大師晚年在廬山改訂《法華經注》時,提出自己的判教之說,認爲釋迦一代的教法,不出“善淨”、“方便”、“真實”、“無余”等4種*輪。與此相應的,則爲《阿含》、《般若》、《法華》、《涅槃》等經,推崇《涅槃》爲佛說法的最高階段。元嘉十一年于講座上端坐而逝,世壽八十。弟子僧瑾、道猷等繼續倡導頓悟之義。

  昙順(347—425)大師 東晉僧人。黃龍人。幼出家,承訓羅什講釋群經,妙盡色空無著之旨。什大師歎曰:“此子奇器也。”後至廬山,同修淨業。甯蠻校尉劉遵孝于江陵立寺,請師前去,盛弘念佛叁昧之道。劉宋元嘉二年,異香滿室,別衆往生。

  僧睿(355—439)大師 東晉僧人。冀州人。遊學諸方,嘗行經蜀西界爲人所掠,使牧羊。有商客異之,疑是沙門,及問以經義,無不綜達,即出金贖之。後遊曆天竺諸國,還至關中,從羅什叁藏咨禀經義。羅什大師譯《法華經》,以竺法護本雲:“天見人,人見天。”什曰:“以此言過質耳。”睿曰:“將非人天交接,兩得相見。”什喜,遂用其文。後來到廬山,依遠公修淨業。既而適京,師止烏衣寺,講說衆經,聽者推服。宋彭城王義康,要入第受戒。師曰:“禮聞來學。”王乃入寺,祗奉戒法。王以錢叁萬買貂裘,奉師常用敷坐。大師曰:“此雖非所宜服,然王之所施,不可棄也。”王聞後益加敬仰。謝靈運笃好佛理,殊方俗音,多所通解,嘗以經中字音求證于師,因爲著《十四音訓》,梵漢昭然。元嘉十六年,無疾告衆曰:“吾將行矣。”即面西合掌而寂,衆見臥內一金蓮花,倏爾而隱。

  昙恒(347—418)大師 東晉憎人。河東人。童孺依運公出家,年甫十叁,便能講說。內外典籍,無不通貫。德行清孤,物情推服,常有群鹿馴繞座隅。自入廬山,專志淨業。義熙十四年端坐合掌,厲聲念佛而化。春秋七十二。

  道昺(365—435)大師 東晉僧人。俗姓陳,颍川(今河南禹縣)人。幼即出家,人慧遠大師之門。廣通經律,兼明老莊,志節高潔,言行合一。以念佛叁昧爲念,常恒不絕。義熙十四年(418),遠公大師往生之後,預章太守王虔人山谒師,奉爲山中之主,繼席慧遠大師于東林。元嘉十二年,大師集衆念佛,就座而寂,世壽7l歲。

  昙诜(36l—440)大師東晉僧人,廣陵人。幼從遠公出家,勤修淨業,兼善講說,注《維摩經》行于世。嘗著《窮通論》以明宿修,述《蓮社錄》以記往生。又能識別鳥獸毛色、俊鈍之性,洞曉草木甘苦之味,妙盡其理,人知其有密證。元嘉十七年集衆謂:“自建寺以來,至此五十年,吾之西行最在其後。”即跏趺念佛百聲而寂,春秋八十。

  道敬(369—420)大師東晉僧人,俗姓王,琅琊人。祖凝之守江州,遂從遠公出家。年十七博通經論,日記萬言。每歎戒律,終El難全,願淨六根,但禀一戒,以爲得度之要。遠公知其堅正,許之笃志念佛。早夜弗替。遠公歸寂,乃入若琊山。宋永初元年謂衆曰:“先師見命,吾其行矣。”即端坐念佛而化。衆見光明滿室,彌時方散。春秋五十二。

  佛陀耶舍大師東晉譯經家。意譯覺明、覺名、覺稱,北印度締賓國人。十叁歲出家,至十五歲日誦經二叁萬言,二十七歲始受具足戒。常以讀誦爲務,專精不怠,博通大小乘。鸠摩羅什大師遊學時,曾師事之,後應之請,于姚秦弘始十年(408)至長安,協助大師譯出《十住經》。其後譯出《四分僧戒本》、《四分律》,並澤《長阿含經》,由竺佛…

《生活中的佛教 立社念佛萬古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