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通向极乐之路 道场胜迹 净土宗道场胜迹鸟瞰▪P5

  ..续本文上一页定居之志。师既驻锡,即独坐禅床,熏以戒德,慈悲悯人,法音大扇,远近道俗顺风争趋。乃有弥勒殿之建,大雄殿之造,放生池之凿,僧寮、饭僧堂之成,飞锡、吉祥诸亭,错落其间。华师更念此刹为玉祖之道场,为报祖恩,遂有此千佛灵应宝塔之建。玉祖毕生精进,日持弥陀圣号五万声,积诵弥陀经三十万卷。由弥陀名号竖穷三际,横遍十方。故以念一佛即念十方佛,念十方佛即念一佛之意,并一佛出世千佛护持之旨,思念玉祖更当怀念千佛,因建千佛灵应塔,以报佛与祖之恩。铭曰:先祖玉公,名节峭然。执持律法,一食长坐。课佛五万,经卅万卷。临行趺坐,异光满室。佛及圣众,金台来迎。香气盈空,含笑而寂。千佛护持,选佛道场。住持净华,重新绀宇。宝塔矗立,胜迹更新。不二梵刹,僧俗来皈。泐石贞珉,冀道场永。弥陀寺住持释净华立石、菩萨戒优婆塞林克智撰文。佛历二五四七年荷月。”

  弥陀净寺位于浙江象山爵溪,始建于南朝宋文帝(424-452)时,为逾千年的古刹。清道光七年(1827)重建,同治十年(1871)重修。1953年寺内办有小学一所,“文革”期间被工厂占用。1978年后复归佛教界管理,由德空法师主持寺务。1987年,请天台山莲智法师来寺,任住持之职。经法师十余年修葺、重建,现有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厢房等共96间,建筑面积3000余平方米,占地面积2万平方米。该寺历来以净土念佛法门为主,莲智法师来寺后,领众念佛,力弘净土并办有浙东佛学院以培养人才,为浙东净宗名刹之一。

  弥陀精舍位于台湾台北市大安区建国南路。1979年,煮云大师为主持各地佛教寺院之佛七应接不暇,为方便北部莲友,乃于是年购置现舍址9楼,创设“弥陀精舍”。每月举办八关斋戒一次,法缘殊胜。二年之中信众日增,原舍址又嫌狭隘,故于1982年增购同一大楼之第4层一栋,以便容纳更多莲友。自精舍创立后,虽未设立住持,寺务尽由其弟子慧见法师处理。

  香积寺位于陕西西安市南郊神禾原西端。唐高宗永隆二年(681),净土宗祖师善导大师入寂,弟子怀恽建灵塔于神禾原。塔成后,高宗又赐舍利千余颗,并百宝幡华等。唐中宗神龙二年(706),又于塔旁建寺,额曰香积寺。后武则天亦曾莅寺烧香。王维有《入香积寺》名句,即写此寺。入宋曾改寺名,至明代经修葺后,又恢复旧称。寺历经苍桑后,建国前仅留两座古塔,以及清代大殿与3间僧舍。两边善导塔为仿木密檐式砖塔,塔顶因年久损毁,只存11级,高约33米。塔门嵌有“涅槃盛事”四个砖刻楷书。善导塔东边的青砖小塔,据说为大师门徒净业法师塔。1979年起,香积寺经过大整修与重建,迁建大殿至善导大师塔之东,寺容庄严辉煌。日本净土宗奉此寺为祖庭。

  香火社唐代出现的一种在家佛教徒团体。主要组织信徒集体修持,如诵经、念佛等,多属净土宗。唐代宗会昌年间(841-846)所结之法社。白居易(772-846)于诗文外,尤精佛学,虔信净土,晚年自称香山居士,与洛阳佛光如满法师等共结香火社,专志念佛。此香火社之存在,适值唐代武宗灭佛的前后,意义深远。

  香海正觉莲社位于香港跑马地黄泥涌道31号四楼。是香港佛教长老觉光法师创办的道场。事缘宝静法师早年在港创办了念佛道场,第二世界大战结束之后,觉光法师从桂林返港即征得陈静涛、王学仁等居士的协助,在跑马地黄泥涌道租下一座楼房聚众念佛。因其时香港劫后余生,人心惶惶,莲社为严持戒律,弘修净土,安定人心,旨作四众精神依托,即在1946年十月正式成立香海正觉莲社。莲社初成立时,只有10位莲友参加修持,逢周六晚上念佛。后参加者日众,遂增办讲经、济贫、放生、拜忏等活动。曾在莲社讲经的有显慈、法舫、道安、霭亭、定西、演培、筏可、倓虚、海仁及显明诸法师。1950年6月,莲社组成以108周为一届的念佛会。此念佛会在团结及凝聚佛教四众信徒成绩显着,尤其契合莲社为摄领茫然众心,皈依三宝的创办宗旨。此外莲社还创办《香港佛教》杂志,刊行至今,为最长寿的佛教刊物之一。莲社的工作分为“社会工作”与“社内共修”两部分。社会工作主要包括赠医施药、安老护幼、兴学建寺等。莲社于1966年成立佛教宝静安老院,收容60岁以上女众老人。1978年,又在安老院侧办佛教宝静护理安老院。莲社还办有中学、小学、幼稚园及特殊学校多所,对培养下一代贡献良多。成立50余年的香海正觉莲社,现有四众莲友近2500人,逢初一、十五均有礼忏活动,每年有近10次的法会,以便莲友在社内同参与共修。

  香海莲社位于香港天后庙道39号A华园18楼。最初由曾璧山、李公达、周佛慧等人发起,为弘扬净土,提倡念佛法门而组织,成立于1933年,为香港首家居士道场。建社初期社址设跑马地黄泥涌道,有在家居士社友百余人,礼请宁波观宗寺方丈宝静法师赴港领导,拟订章程,弘化事业及教育、慈善工作亦次第开展。该社为不牟利社团,以兴学育才、弘扬佛法、赠医施药、济贫救灾为宗旨。1949年首开香海莲社义学,免费收容失学儿童。1960年间,先后开办佛教念慈学校、佛教慈恩学校及佛教宝静学校,现尚开办曾璧山中学、慈恩学校、佛教黄筱炜纪念学校、香海莲社蝴蝶村幼稚园和兆禧苑幼稚园等,造就人才不可胜数。曾居士除办学弘法外,亦热心慈善事业,她带领着莲社社友及各方善信,多次努力参与冬季赠衣、济贫助学、救灾施药等社会福利服务。1964年,曾氏因对教育及慈善工作贡献殊多,荣获英国女皇颁赠M.B.E勋衔,为香港女教育家中最早获得此荣誉者。1967年,大埔半春园业主将园地赠予香海莲社接管,作为莲社社友福慧同修之所。自此,曾居士亦迁居该园潜修念佛,祈证菩提,至1986年往生,世寿96岁。香海莲社现有社友数百,天后庙道现址是曾璧山居士旧居,内设佛堂,供西方三圣像,又设佛典阅览处,备有各种版本大藏经多部,供社友参悟。大埔半春园为香海莲社主要活动的道场,每逢初一、十五、佛诞均举行法会。

  香港菩提学会会址设于香港铜锣湾高士威道湾景楼C座四楼。早在1960年间,许多居士常到荃湾芙蓉山东林念佛堂念佛,居士们深深体会到念佛法门的殊胜,即与志同道合的法师居士一起组织了生西助念团。助念团由当时任东林念佛堂监院的永惺法师负责指导。同时为使信众有机会精进念佛,又成立周六念佛会。为方便在市区居住的在家二众,念佛会最初借用弘化莲社场地,每周六由永惺法师领众念佛,历三年而风雨无间。因参加的居士越来越多,地方不敷应用,改借华严莲社继续念佛。迨后到会僧俗二众更见踊跃,需要自己有个交通方便、出入简易而宽敞的新会所,此议甚得信众及会友的支持,遂购湾景楼C座八楼的两个单元为会址,并以香港菩提学会有限公司名义申请注册为不牟利机构。学会在1965年2月正式成立,会众推举茂蕊老法师为第一届会长;永惺法师与智开法师为副会长,与其余27位法师、居士分担各部工作,组成第一届董事会。新会所于1967年3月13日,由乐果法师主持佛像崇升开光大典后正式启用。自此法务即顺利开展,1970年由永惺法师接任会长,总理会务至今。经30多年的艰苦营运,学会至今已发展成占该大楼六层十多个单元的综合多元化的佛教道场。学会在弘法活动方面有:印行《菩提》月刊及各类经典流通,举办息灾法会,加强生西助念组,举办常年周六念佛会。并于每周各晚定期举行诵经班、静坐班、佛学研究班、礼忏及晚课等活动,参加者踊跃、热心。学会除以上所举的共修活动外,亦努力推行社会慈善事务。每年农历岁晚皆举行“冬赈济贫”,“派米送衣”等。如遇各地发生严重灾难,学会亦率先响应拨款捐施,并发动会员信众积极参与救济。此外,学会还办了一所护理安老院,于1999年3月落成,投入服务,使老而无依的长者,有一安养之所。永惺法师还很重视教育工作,除在西方寺设立菩提佛学院,培育僧伽人才外,还在香港办了5所幼稚园,并计划增办小学及中学。在内地,为响应“希望工程”的号召,于多处偏远乡区捐资兴建小学,让当地儿童也有接受教育的机会。

  

《通向极乐之路 道场胜迹 净土宗道场胜迹鸟瞰》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