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雄宝殿与寮房。1983年,普愿法师示寂后由普闻法师接任住持,举行华严三圣、西方三圣等圣像安座开光大典。可谓建寺40余年,代有建树。除两度二众戒会外,经常办理社会救济,热情支持公益事业,获社会大众所推崇。再由于寺容巍峨壮观,为台中市内着名的佛教名刹。
灵岩山寺(1).位于江苏苏州,相传东晋末年,司空陆玩捐宅第改建而成。梁武帝天监年间(502-519),将寺扩充为秀峰寺。据传为智积菩萨之应化道场。唐玄宗天宝年间(742-755),天台宗道遵大师驻锡此山,弘传天台教观,修净土行,并行法华三昧忏法。宋时大德如林,定慧、道光、圆照、慈受、佛海、慧开诸师先后驻山。宋初,一度为律宗道场,元丰年间(1078-1085)改为禅院。元、明两代高僧辈出。清代悟开大师,“所至白衣向化尤夥,一以净土指归。”着有《念佛百问》,开示后学。自题偈曰:“我以大悲心,阐扬念佛法。仰祈三宝尊,慈悲加护我。假此荧火光,化作智慧灯。照耀于世间,引之深入佛。念佛愿往生,还来度含识。西方不退转,直至成菩提。”道光十年(1830)夏,自知将于秋尽西归,常住事宜以次了毕,于九月二十日凌晨趺坐向西,合掌诵楞严咒接佛号观音号,奄然而化。其时恰在立冬前二日。咸丰十年(1860),寺遭太平天国兵火,除多宝佛塔之外,多半焚毁。宣统二年(1910),真达和尚住持本寺,与妙真和尚大举复兴堂舍,殿宇渐全,跃为江南名刹。抗战期间,印光大师常住本寺,远近缁素一时蔚集。大师制定灵岩山寺共住规约、念佛堂规约、客堂规约、库房规约、班首规约、维那规约、僧值规约等,并订定佛堂大众一日行止细则、精进佛七仪规等各项修行念佛之严格规定,使本寺成为专修称名念佛之净业丛林。1940年,印光大师示寂前,选定本寺监院大师妙真和尚为方丈。真大和尚任住持后,一直维持大师手订各项规约领导全寺念佛修行。上世纪80年代重新开放后,明学大和尚修复寺院,庄严殿宇,倡办佛学院,坚持印光大师所创立的一整套办寺制度,使净土宗十三祖道场名扬四海。印公塔院位于苏州吴县灵岩山石鼓东南,落红亭上。地处一径穿云,前挹湖光,左迎晓日之佳境。大师生西后,诸山长老及护法居士等倡议:“建造宝塔及塔院,并置一切法器,令国内外佛教弟子永得参谒瞻仰。”在灵岩山寺妙真和尚主持下,大师舍利塔于1947年9月落成,塔石质,高一丈六尺五寸。复建大殿三间,以免风雨侵蚀,亦便学人参礼,并有寮舍数间,用作大师著作、遗物的陈列,亦为守塔僧憩止之所。范古农居士作《印光大师塔铭》,并叙净土法门之兴起及大师行宜,其铭曰:“念佛法门,法门中王。弥陀大愿,功德难量。庄严净土,摄众无方。世尊悯念,生死夜长。指示极乐,去勿彷徨。历祖秉教,净业宣扬。大师崛起,浊世悲伤,众生谁救,法运昭彰。文字般若,作述篇章。灵岩古刹,严饰道场。红螺法统,南北辉煌,瞻仰高显,无量寿光。”今塔院保存,维修完好。原在江苏无锡、四川华阳、陕西终南山、上海真如等地皆分建大师舍利塔。
(2).位于台湾省南投县埔里镇。1975年香港青山佛慈净寺住持妙莲老和尚,为办理排印《大智度论》赴台,发现此岛各大专院校均设有佛学社团,学佛之风颇盛,遂发心在台创建净业道场,于1984年购妥建筑用地150亩,兴建寺院。并定寺院之弘法方式皆遵苏州灵岩山印光祖师道风,行以修持念佛为主,解则奉净土妙法,惟此一门精进深入,但求当生福慧圆成。承十方大德之护持,一座既具古建筑特色而又具时代特点的、宏伟庄严的寺院,矗立于南投埔里,大雄宝殿、念佛堂、观音殿、华严殿、地藏殿、讲堂、斋堂、寮房等建筑有机地结合,该寺长年举行佛七,除二、六、九月打观音七外,其余皆为弥陀七,另为中小学教师暨大专生,举办寒暑假佛七,参加者至为踊跃。妙莲长老更发度二百万人出家之愿,以延续僧宝,每年举行剃度法会并定每年春传授戒法。每逢开山庆节,则举行万人朝山大会,万众一心至诚朝拜,蔚为壮观,种菩提种,培信众之福慧。该寺于各地有分院多所。
灵峰寺位于浙江省安吉县西南8公里北天目灵峰山麓。寺为后梁开平元午(907)义 禅师结茅始建,后名师辈出,声播江南。吴越忠懿王钱镠二次幸寺,御题“灵峰长兴”匾。至明清之际,天台宗巨匠蕅益大师仆持灵峰寺。师甘淡泊,忘荣利,先后着述20余年,成《阅藏知津》、《法海观澜》、《灵峰宗论》并释经、律、论达200余卷。大师究心台部,大阐二藏,力弘净土,度有缘之众生,共禀弥陀之宏愿,是故大师被尊为净土宗第九代祖师,灵峰寺亦成为净土宗祖庭。寺久经苍桑,几经兵火之灾,仅剩断壁残垣,破屋数楹。为重振灵峰净土祖庭,今寺宇已重新,庄严雄伟的大雄宝殿,也于大师400周年诞辰前落成。
法藏寺位于上海市卢湾区吉安路,为兴慈大师所创,始建于1924年,至1929年完成所有建筑。该寺之大雄宝殿外形似塔,殿中供奉释迦佛坐像,阿难、迦叶两尊者侍立左右。左右殿壁,塑造假山及十八罗汉、善财五十三参和海岛;弥勒阁中奉布袋和尚像,韦驮、伽蓝分立两旁,二十四诸天立于假山之峰巅间;法堂是该寺讲经弘法场所,可容听众600余人:藏经楼构筑巨丽,像设庄严。兴慈大师自称创建该寺之宗旨是:“宗标净土,以万修万人去之称念佛号法门自行化人。”范古农居士撰《法藏讲寺净土道场真实功德说》载:“师以净土法宣示于释迦教典,根据于弥陀佛国,因缘于法藏愿海。欲同弥陀之庄严妙果,应学法藏之培植胜因。于是建立伽蓝,名曰法藏。”兴慈大师亲订寺规四条:1.制度——永为十方选贤住持制度。即兴慈本人过去的法剃两派,亦不许继承住持;2.住持——德学兼优,行解并茂,修持净土,接引有缘,弘扬经论,教导新学,始能负领众行道之责;3.同住——寺内分净业堂与学社两部。入净业堂者,二六时中专门念佛,无如是愿者,即不共住。入学社者,以研究天台宗为主,旁究其他宗乘,驰心外务,懈怠自弃者,即不共住;4.佛事——除施主念佛、施施蒙山外,概不应酬其他佛事。施主来寺诸凡祈福度亡,亦惟以两序僧众日常修持念佛法门,晚放蒙山施食,而为回向,期生者增长福寿,亡者超生莲池。当时上海《觉有情》月刊曾发表范寄东文章,略谓:“沪上有法藏讲寺之肇兴,专弘净土,足与杭之弥陀、苏之灵岩,鼎足而立。”又说“自改为念佛丛林,一年以来,积习廓清,入寺但闻佛号音声,令醉心热闹之夫,获得清凉之益,虽在市廛,无异山林,沪上灵岩之称,非过誉也。”法藏寺在兴慈法师主持下,曾办过许多佛教文化教育和社会福利事业,如1.附设寺内的法藏学院,是瞻风学社之后身,专弘天台教义。1943年改名法藏学院;2.法云印经会,1937年创办,设于寺内,专印内典及有关佛学书籍;3.法藏寺化身窟,1930年于中山路鲁班路(今淡水路)底租得土地2亩余,建造化身窟一所及房屋十余间,平时权作寺僧养老之处,住僧十余人。此外还办有慈光补习学校、慈光施诊所等,抗日战争期间还做了一系列救济难民之事,如办施粥厂等。
宝山净寺位于上海市宝山区罗店镇,原名梵王宫。始建于明正德年间,至今有近500年之历史,几百年来屡经沦桑,于“文革”时成一片废墟。1989年初,上海静安寺委派从达法师率众重兴。法师年逾古稀,是静安寺监院,幼年出家,精通佛教教义、教观,60年来严守戒律,专修净土,决心将此寺建成专修净土的念佛道场,并于寺内设颐养堂,专供老年佛教徒念佛颐养天年,法师广募十方净资,经数年努力,终在废墟上建起了全新殿堂百余间,塑造佛菩萨像百多尊。如今该寺已成殿宇庄严辉煌,花木葱笼,庭院幽雅的净修道场。住僧人和职工40余人。1989年末,赵朴初居士专程至寺礼佛,题词“老有所终,大同理想,报众生恩,扶老为上。”
只树给孤独园梵文Jetavanaanathapindsyarama,为印度着名的佛教圣地。本宗主依之《佛说阿弥陀经》即说于该处。给孤独长者为波斯匿王的大臣,此长者常以资生财物等,给济与贫民,使其离诸苦恼,得到饱暖,故有此称。长者本名须达多,译为善施,因平生乐善好施故。园是花园,乃是长者布金买得,故曰:“给孤独园。”只陀太子因受长者所感,将园中所有花木果树,施以供佛,共成功德,故得二名并标。先称只树,后提给孤独园,此因古时王家为尊,乃推崇太子之地位也。园在舍卫国南门外,距城五里,内中浮图十二,讲堂七十二,房屋三千六百,楼阁五百,称只园精舍,是世尊成道后六年建立的。佛陀曾多次在此说法,与王舍城竹林精舍并称为佛教最早的两大精舍。
弥陀寺位于浙江临海城东南孔化岙绝顶,是唐代金台接引之高僧怀玉诵佛之地。四周风光秀绝。原名弥陀庵,为四合院建筑。近年在净华法师主持下,于修复古庵的基础上,新建弥勒殿、大雄宝殿、客堂、僧寮、放生池、宝塔及3座凉亭,遂改名弥陀寺,现该寺已成为戒律精严、道风纯正的伽蓝。《唐金台接引怀玉禅师千佛灵应塔碑铭》:“临海古城东南,沿江镇孔化岙村,有山名公南。山间径曲林幽,诸峰围合,苍翠之元宝峰下有精蓝,旧名弥陀庵,为唐代金台接引高僧怀玉禅师诵佛之地。宋治平三年,赐净明寺额。侍郎陈公辅,曾憇寺阅藏,自谓:“三载功夫一藏经,非禅非道亦非僧。但凭方寸行诸善,也是如来最上乘。”寺历千三百余年,代有圮兴。上世纪八十年代,净华法师从普陀飞锡至此,看此山顶有瑞云盘旋,谷中存祖师道场,山下灵江迤逦,马头峥嵘,东岗有泉,洁冽甘芳,汲灌不竭,此道场非有道者不能居,而居之者必于道力有助,遂有…
《通向极乐之路 道场胜迹 净土宗道场胜迹鸟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