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通向極樂之路 道場勝迹 淨土宗道場勝迹鳥瞰▪P4

  ..續本文上一頁雄寶殿與寮房。1983年,普願法師示寂後由普聞法師接任住持,舉行華嚴叁聖、西方叁聖等聖像安座開光大典。可謂建寺40余年,代有建樹。除兩度二衆戒會外,經常辦理社會救濟,熱情支持公益事業,獲社會大衆所推崇。再由于寺容巍峨壯觀,爲臺中市內著名的佛教名刹。

  靈岩山寺(1).位于江蘇蘇州,相傳東晉末年,司空陸玩捐宅第改建而成。梁武帝天監年間(502-519),將寺擴充爲秀峰寺。據傳爲智積菩薩之應化道場。唐玄宗天寶年間(742-755),天臺宗道遵大師駐錫此山,弘傳天臺教觀,修淨土行,並行法華叁昧忏法。宋時大德如林,定慧、道光、圓照、慈受、佛海、慧開諸師先後駐山。宋初,一度爲律宗道場,元豐年間(1078-1085)改爲禅院。元、明兩代高僧輩出。清代悟開大師,“所至白衣向化尤夥,一以淨土指歸。”著有《念佛百問》,開示後學。自題偈曰:“我以大悲心,闡揚念佛法。仰祈叁寶尊,慈悲加護我。假此熒火光,化作智慧燈。照耀于世間,引之深入佛。念佛願往生,還來度含識。西方不退轉,直至成菩提。”道光十年(1830)夏,自知將于秋盡西歸,常住事宜以次了畢,于九月二十日淩晨趺坐向西,合掌誦楞嚴咒接佛號觀音號,奄然而化。其時恰在立冬前二日。鹹豐十年(1860),寺遭太平天國兵火,除多寶佛塔之外,多半焚毀。宣統二年(1910),真達和尚住持本寺,與妙真和尚大舉複興堂舍,殿宇漸全,躍爲江南名刹。抗戰期間,印光大師常住本寺,遠近缁素一時蔚集。大師製定靈岩山寺共住規約、念佛堂規約、客堂規約、庫房規約、班首規約、維那規約、僧值規約等,並訂定佛堂大衆一日行止細則、精進佛七儀規等各項修行念佛之嚴格規定,使本寺成爲專修稱名念佛之淨業叢林。1940年,印光大師示寂前,選定本寺監院大師妙真和尚爲方丈。真大和尚任住持後,一直維持大師手訂各項規約領導全寺念佛修行。上世紀80年代重新開放後,明學大和尚修複寺院,莊嚴殿宇,倡辦佛學院,堅持印光大師所創立的一整套辦寺製度,使淨土宗十叁祖道場名揚四海。印公塔院位于蘇州吳縣靈岩山石鼓東南,落紅亭上。地處一徑穿雲,前挹湖光,左迎曉日之佳境。大師生西後,諸山長老及護法居士等倡議:“建造寶塔及塔院,並置一切法器,令國內外佛教弟子永得參谒瞻仰。”在靈岩山寺妙真和尚主持下,大師舍利塔于1947年9月落成,塔石質,高一丈六尺五寸。複建大殿叁間,以免風雨侵蝕,亦便學人參禮,並有寮舍數間,用作大師著作、遺物的陳列,亦爲守塔僧憩止之所。範古農居士作《印光大師塔銘》,並敘淨土法門之興起及大師行宜,其銘曰:“念佛法門,法門中王。彌陀大願,功德難量。莊嚴淨土,攝衆無方。世尊憫念,生死夜長。指示極樂,去勿彷徨。曆祖秉教,淨業宣揚。大師崛起,濁世悲傷,衆生誰救,法運昭彰。文字般若,作述篇章。靈岩古刹,嚴飾道場。紅螺法統,南北輝煌,瞻仰高顯,無量壽光。”今塔院保存,維修完好。原在江蘇無錫、四川華陽、陝西終南山、上海真如等地皆分建大師舍利塔。

  (2).位于臺灣省南投縣埔裏鎮。1975年香港青山佛慈淨寺住持妙蓮老和尚,爲辦理排印《大智度論》赴臺,發現此島各大專院校均設有佛學社團,學佛之風頗盛,遂發心在臺創建淨業道場,于1984年購妥建築用地150畝,興建寺院。並定寺院之弘法方式皆遵蘇州靈岩山印光祖師道風,行以修持念佛爲主,解則奉淨土妙法,惟此一門精進深入,但求當生福慧圓成。承十方大德之護持,一座既具古建築特色而又具時代特點的、宏偉莊嚴的寺院,矗立于南投埔裏,大雄寶殿、念佛堂、觀音殿、華嚴殿、地藏殿、講堂、齋堂、寮房等建築有機地結合,該寺長年舉行佛七,除二、六、九月打觀音七外,其余皆爲彌陀七,另爲中小學教師暨大專生,舉辦寒暑假佛七,參加者至爲踴躍。妙蓮長老更發度二百萬人出家之願,以延續僧寶,每年舉行剃度法會並定每年春傳授戒法。每逢開山慶節,則舉行萬人朝山大會,萬衆一心至誠朝拜,蔚爲壯觀,種菩提種,培信衆之福慧。該寺于各地有分院多所。

  靈峰寺位于浙江省安吉縣西南8公裏北天目靈峰山麓。寺爲後梁開平元午(907)義 禅師結茅始建,後名師輩出,聲播江南。吳越忠懿王錢镠二次幸寺,禦題“靈峰長興”匾。至明清之際,天臺宗巨匠蕅益大師仆持靈峰寺。師甘淡泊,忘榮利,先後著述20余年,成《閱藏知津》、《法海觀瀾》、《靈峰宗論》並釋經、律、論達200余卷。大師究心臺部,大闡二藏,力弘淨土,度有緣之衆生,共禀彌陀之宏願,是故大師被尊爲淨土宗第九代祖師,靈峰寺亦成爲淨土宗祖庭。寺久經蒼桑,幾經兵火之災,僅剩斷壁殘垣,破屋數楹。爲重振靈峰淨土祖庭,今寺宇已重新,莊嚴雄偉的大雄寶殿,也于大師400周年誕辰前落成。

  法藏寺位于上海市盧灣區吉安路,爲興慈大師所創,始建于1924年,至1929年完成所有建築。該寺之大雄寶殿外形似塔,殿中供奉釋迦佛坐像,阿難、迦葉兩尊者侍立左右。左右殿壁,塑造假山及十八羅漢、善財五十叁參和海島;彌勒閣中奉布袋和尚像,韋馱、伽藍分立兩旁,二十四諸天立于假山之峰巅間;法堂是該寺講經弘法場所,可容聽衆600余人:藏經樓構築巨麗,像設莊嚴。興慈大師自稱創建該寺之宗旨是:“宗標淨土,以萬修萬人去之稱念佛號法門自行化人。”範古農居士撰《法藏講寺淨土道場真實功德說》載:“師以淨土法宣示于釋迦教典,根據于彌陀佛國,因緣于法藏願海。欲同彌陀之莊嚴妙果,應學法藏之培植勝因。于是建立伽藍,名曰法藏。”興慈大師親訂寺規四條:1.製度——永爲十方選賢住持製度。即興慈本人過去的法剃兩派,亦不許繼承住持;2.住持——德學兼優,行解並茂,修持淨土,接引有緣,弘揚經論,教導新學,始能負領衆行道之責;3.同住——寺內分淨業堂與學社兩部。入淨業堂者,二六時中專門念佛,無如是願者,即不共住。入學社者,以研究天臺宗爲主,旁究其他宗乘,馳心外務,懈怠自棄者,即不共住;4.佛事——除施主念佛、施施蒙山外,概不應酬其他佛事。施主來寺諸凡祈福度亡,亦惟以兩序僧衆日常修持念佛法門,晚放蒙山施食,而爲回向,期生者增長福壽,亡者超生蓮池。當時上海《覺有情》月刊曾發表範寄東文章,略謂:“滬上有法藏講寺之肇興,專弘淨土,足與杭之彌陀、蘇之靈岩,鼎足而立。”又說“自改爲念佛叢林,一年以來,積習廓清,入寺但聞佛號音聲,令醉心熱鬧之夫,獲得清涼之益,雖在市廛,無異山林,滬上靈岩之稱,非過譽也。”法藏寺在興慈法師主持下,曾辦過許多佛教文化教育和社會福利事業,如1.附設寺內的法藏學院,是瞻風學社之後身,專弘天臺教義。1943年改名法藏學院;2.法雲印經會,1937年創辦,設于寺內,專印內典及有關佛學書籍;3.法藏寺化身窟,1930年于中山路魯班路(今淡水路)底租得土地2畝余,建造化身窟一所及房屋十余間,平時權作寺僧養老之處,住僧十余人。此外還辦有慈光補習學校、慈光施診所等,抗日戰爭期間還做了一系列救濟難民之事,如辦施粥廠等。

  寶山淨寺位于上海市寶山區羅店鎮,原名梵王宮。始建于明正德年間,至今有近500年之曆史,幾百年來屢經淪桑,于“文革”時成一片廢墟。1989年初,上海靜安寺委派從達法師率衆重興。法師年逾古稀,是靜安寺監院,幼年出家,精通佛教教義、教觀,60年來嚴守戒律,專修淨土,決心將此寺建成專修淨土的念佛道場,並于寺內設頤養堂,專供老年佛教徒念佛頤養天年,法師廣募十方淨資,經數年努力,終在廢墟上建起了全新殿堂百余間,塑造佛菩薩像百多尊。如今該寺已成殿宇莊嚴輝煌,花木蔥籠,庭院幽雅的淨修道場。住僧人和職工40余人。1989年末,趙樸初居士專程至寺禮佛,題詞“老有所終,大同理想,報衆生恩,扶老爲上。”

  只樹給孤獨園梵文Jetavanaanathapindsyarama,爲印度著名的佛教聖地。本宗主依之《佛說阿彌陀經》即說于該處。給孤獨長者爲波斯匿王的大臣,此長者常以資生財物等,給濟與貧民,使其離諸苦惱,得到飽暖,故有此稱。長者本名須達多,譯爲善施,因平生樂善好施故。園是花園,乃是長者布金買得,故曰:“給孤獨園。”只陀太子因受長者所感,將園中所有花木果樹,施以供佛,共成功德,故得二名並標。先稱只樹,後提給孤獨園,此因古時王家爲尊,乃推崇太子之地位也。園在舍衛國南門外,距城五裏,內中浮圖十二,講堂七十二,房屋叁千六百,樓閣五百,稱只園精舍,是世尊成道後六年建立的。佛陀曾多次在此說法,與王舍城竹林精舍並稱爲佛教最早的兩大精舍。

  彌陀寺位于浙江臨海城東南孔化岙絕頂,是唐代金臺接引之高僧懷玉誦佛之地。四周風光秀絕。原名彌陀庵,爲四合院建築。近年在淨華法師主持下,于修複古庵的基礎上,新建彌勒殿、大雄寶殿、客堂、僧寮、放生池、寶塔及3座涼亭,遂改名彌陀寺,現該寺已成爲戒律精嚴、道風純正的伽藍。《唐金臺接引懷玉禅師千佛靈應塔碑銘》:“臨海古城東南,沿江鎮孔化岙村,有山名公南。山間徑曲林幽,諸峰圍合,蒼翠之元寶峰下有精藍,舊名彌陀庵,爲唐代金臺接引高僧懷玉禅師誦佛之地。宋治平叁年,賜淨明寺額。侍郎陳公輔,曾憇寺閱藏,自謂:“叁載功夫一藏經,非禅非道亦非僧。但憑方寸行諸善,也是如來最上乘。”寺曆千叁百余年,代有圮興。上世紀八十年代,淨華法師從普陀飛錫至此,看此山頂有瑞雲盤旋,谷中存祖師道場,山下靈江迤逦,馬頭峥嵘,東崗有泉,潔冽甘芳,汲灌不竭,此道場非有道者不能居,而居之者必于道力有助,遂有…

《通向極樂之路 道場勝迹 淨土宗道場勝迹鳥瞰》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