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通向极乐之路 道场胜迹 净土宗道场胜迹鸟瞰▪P3

  ..续本文上一页礼。万佛宝塔后,为菩提护理安老院。永惺法师除常领众于此举行各种法会外,又曾竭尽心力地招募僧伽学员,创办菩提佛学院于寺中,以培养僧才。法师还在铜锣湾办了香港菩提学会,弘扬净土念佛法门。

  西方净苑位于普陀山观音眺。僧福升创,1920年毁于火。升不辞劳瘁募缘重建。建国初,僧开贤、悟智、池莲居之。1960年后庵宇废弃,后遭台风吹倒,余屋“文革”中拆除。1991年普陀山佛协重建,至1993年建成,改原额西方庵为西方净苑。天王殿内供奉日本式汉白玉四天王立像,圆通宝殿供汉白玉观音菩萨坐像,两边塑施彩脱胎十八罗汉群像,神态逼真。东为客楼,西厢楼为“慧锷大师纪念堂”、“香光阁”。大殿西侧建念佛堂,堂中供阿弥陀佛接引像;堂外庭院幽雅,有七宝莲池,池间有青石及汉白玉琢《十六观经》大型浮雕4帧。重建后的西方净苑,是妙善大和尚主持创办的全山第一所专修净土道场。净苑以苏州灵岩山寺为样板,制定了《念佛堂规约》12条。规定进堂者“二六时中,惟佛是念,惟净土是求”,规定诸师“除公务或疾病者外,大众一律参加”,坚持每天坐香净修。全苑以《规约》为准绳,威仪整肃。

  光明寺位于陕西长安(今西安),关于本寺的创建因缘有多种,其一为据《新修往生传》载,唐代净土教高僧善导曾住于该寺,因大师常念佛而放出光明,唐高宗感之,遂赐以“光明寺”之额。至武则天时改名“大云经寺”,并在寺境内建三阶院,成为当时京师三阶教五所道场之一,其余四所为化度、慈门、慧日、弘善。初唐以后,光明寺中曾形成净土与三阶两宗对峙之势。

  延庆寺(1).在浙江宁波市解放南路。初建于周广顺二年(952),称保恩院,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改延庆院,绍兴十四年(1142)改称延庆讲寺,为天台宗名刹。重兴教观之知礼大师曾住寺,师“教宗天台,行在净土”,故此寺对净土宗的发展亦起重要作用。知礼大师不仅着《观经疏妙宗钞》及《观经融心解》弘扬净土,还撰《法华忏》、《大悲忏》等多种忏仪修习、弘扬。其更值得一提者,为大中祥符六年二月,于寺建念佛施戒会,尔后每年恒例修之,此会名万人会,影响至巨。天禧元年(1017)大师又与异闻等10人,以3年为期修《法华忏》,期满焚身供养《法华经》,以此誓生净土,但后经秘书监杨亿及遵式大师等力谏,遂改焚身之意。寺宇构筑宏伟,近年已由市佛协收回,待修复。延庆寺古有十六观堂,宋元丰(1078-1085)间,比丘介然专修净业,于延庆寺东北隅隙地,架房60余楹,中有宝阁环之,谓十六观堂。于堂中聚众修习“十六观法”,甬人称“延庆寺观堂”。清乾嘉间,观堂殿宇重修,并于原莲香巷门口建造山门、放生池和大雄宝殿,于是观堂脱离延庆寺而独立门庭,后谛闲大师改名为观宗寺。

  (2).位于浙江临海市龙潭岙。旧名龙山,梁天监初建,唐会昌中废,梁开平中改龙潭院,钱忠懿王改戏龙,宋大中祥符中改今额。上世纪30年代,兴慈大师重建大殿、厢楼,近年又加修葺。今寺由智泉法师住持,月月打念佛七,为浙东有名的净土道场。

  兴隆精舍位于台湾高雄县甲仙乡南横公路旁的天乙山中,四周林木葱翠,山景优美,置身于此600余亩广阔平原的山中高地,犹如世外桃源。在1984年的一个殊胜因缘中,久居闹市的心淳法师,想有个清净的道场,以供同修调济身心,故请明田法师选中此地,并请月基法师命名为天乙山,恭请白圣长老取名为兴隆精舍。虽是茅蓬,承蒙广钦老和尚多次赞赏为好地方,一再嘱付要善加利用,开辟为净宗道场。在清修佛堂中,供有西方三圣接引像,壁上供观音菩萨画像,额曰:万德庄严。联云:观登觉岸洹河自在;音来慈航般若常明。道场虽是简单建筑,却也一尘不染幽雅自得。

  红螺寺位于北京怀柔城北7公里处的红螺山下,又名资福寺。该地拥有数千亩松柏,寺掩映于翠绿丛中,故有红螺呈秀之称。寺始建于东晋,原名大明寺,明代改称护国资福禅寺,为历代佛教圣地。山门内有元代云山禅师手植的翠竹万竿,有园池翠竹之称。过古槐夹道的石阶,就是天王殿;后为器宇轩昂的大雄宝殿;大雄宝殿之后院为三圣殿。清代,由于际醒大师的驻锡,此寺遂成为我国净土宗重刹,就学者四方云集。十三祖印光大师也曾住寺,故本寺在佛教界有很高的声望。

  报国寺(1)位于四川省乐至县龙门乡,始建于隋开皇二年(582)。离欲上人于1930年驻锡此寺后,修复殿堂,扩建院宇,并从缅甸请佛、菩萨、祖师像15尊。其中接引佛高达4.13米。重10吨,为国内所罕。离欲上人为当代百岁高僧,禅门宗匠,是临济宗二十一代传人;而其对广大弟子则根据众生根器,普遍教人念佛、学修净土法门。1992年4月17日上人预知时至,安详坐化,世寿107岁。昌臻法师接任住持后,依循上人遗愿,专修专弘净土宗,经常宣讲净土经论,注重持名念佛。为满足更多居士参加“佛七”的愿望,于1995年兴建了面积900多平方米的念佛堂,底楼作图书馆、阅藏室,第2、3层宽敞明亮,每一层均可容200人。报国寺之特点是:1.坚持每年春秋两季各打“佛七”一次,每次“佛七”由住持阐明“打佛七”的目的,开示念佛功夫成片、达到一心不乱的方法,及时检查总结,不断解除疑虑;2.坚持僧人定期学习制度,全寺僧俗严守戒律,不图名闻利养,常行慈悲济世之事。僧人们都懂得“享福就是消福,吃苦才好修行”,故对每月仅有20元的衣单费也不嫌少。寺院内严禁一切信众、游客喝酒、吃荤、赌博,就是“贵宾显客”也不例外,保持“自觉持戒、刻苦修行、风气纯正、道场清净”的优良道风。寺院还于1994年11月建成供老年居士长住,以便持斋念佛、准备往生的“念佛安养院”一所,环山面水,清幽宜人,居士们强帮弱,健助衰,互敬互爱地生活。

  (2)位于江苏苏州市饮马桥穿心街3号。始建于南宋咸淳年间(1265-1274),原在文庙西,1921年迁至现址。寺北临怡园,东有双塔,南有沧浪亭,处于闹市僻静处。寺为两进四合院式,有山门、大殿、藏经楼、东西厢房、印光法师关房等主要建筑。大殿气势宏伟,藏经楼宽敞明亮。因1930年,净土宗一代宗师印光法师来寺掩关达7年之久,于此修辑《四大名山志》,办“弘化社”刊印流通经书,各地信众闻讯前来皈依者不下数万,自此寺名远扬为净土宗名刹。建国后,寺移作他用。上世纪末页,经苏州市佛教协会的多方努力,西园寺、灵岩山寺与寒山寺共筹资数百万元,历经4年多的动迁、施工,终使寺宇修葺一新。在现住持弘法法师的精心策划下,处于大殿西院的印光大师关房,已按原貌修复。关房东间为叩关者休息处,墙上挂有印公告叩关者语:“虚度七十,来日无几,如囚赴市,步步近死;谢绝一切,专修净土,倘鉴愚诚,是真莲友。”中间为印公佛堂、书房,展出印公修学时之法相及部分著作、照片。西间为印公之起居室,天井南墙上嵌有石刻印光大师书《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为弘扬和继承印光法师当年开创的佛教弘化事业,修葺一新的报国寺内,恢复了上世纪30年代由印光法师创建的弘化社,以发行,流通净土宗经论为主的多种经典书刊,苏州佛教博物馆亦设于寺内。

  佛教律仪净苑位于香港九龙弥敦道242号立信大厦E座4字楼。创立于1992年3月,衍慈法师将道场设于交通要道,是希望佛法能深入群众,净化社会,洗涤人心。衍慈法师创办律仪净苑,更是为了提高尼众素质,强调以戒为其基础、教理为辅导、净土为归宿。为达此目的,律仪净苑成立以来,长期不懈地举办各种课程和活动。净苑还以律仪学会的名义举办仪规班、静坐班以及讲经法会等,至今毕业的学生已逾千人。净苑成立至今,每月的拜忏法会及每年朝圣或礼谒各方大德等活动从未间断。在众多信众皈依及共修的基础上,1996年正式成立律仪同学会,弘法成绩斐然。

  律仪净苑创苑人兼住持衍慈法师,原籍浙江温州,出生后即不能吃荤,后肄业于温州师范学院及福州崇福寺佛学院,受具足戒于曹溪南华寺。法师幼即爱打坐,并自修佛法。1986年到港后,曾先后在港各大寺院参学,并被邀往海内外传戒及教授戒子仪规,随学并受益归化者无数。法师以弘一大师为楷模,强调以戒律为基础,严明规约以正道风,勤修持必明教理,万行导归净土。故被誉为“在市清修、懿律庄严”,为修净业者之榜样。

  灵山寺位于台湾台中市之中心,为四众净修之佛教道场。初创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原建于雾峰北郊青桐岩,初名观音庙,1914年由住持德新整修兴建后,改称今名。当地受佛化者日众。1935年春,德钦、德真两师赴鼓山涌泉寺受戒,聆听虚云老和尚法诲,修持净土法门多所契悟。翌年秋回寺,兴建念佛会,创设净土道场。1942年请斌宗大师讲《佛说阿弥陀经》。1946年地震,青桐岩灵山寺被毁,由第二任住持德真出资,德钦监院筹划,重建灵山寺于台中市内现址,翌年落成,一面办学教学里民,一面注重寺务。1949年,再设念佛会于寺内,敦请李炳南老居士弘法,恭请道源老和尚、续祥大师、忏云大师、李炳南居士等开示法要。1956年,再请道源法师来寺讲《地藏经》。同年成立财团法人,1957年净宗讲堂落成,亦庆重建十周年纪念,再传二众戒会,恭请智光老和尚、南亭老和尚、忏云大法师为三师。1958年,创设灵山学苑,培育僧才,由忏云大法师任苑长,李炳南、周邦道、许茂成诸大德任教导。同年,创设雾峰灵山分寺,造灵山塔。1964年,普愿法师接任住持,改建寮房、会客室、斋堂、大寮。1971年设学经班、缝纫补习班。1981年,再次重建宫殿式大…

《通向极乐之路 道场胜迹 净土宗道场胜迹鸟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