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禮。萬佛寶塔後,爲菩提護理安老院。永惺法師除常領衆于此舉行各種法會外,又曾竭盡心力地招募僧伽學員,創辦菩提佛學院于寺中,以培養僧才。法師還在銅鑼灣辦了香港菩提學會,弘揚淨土念佛法門。
西方淨苑位于普陀山觀音眺。僧福升創,1920年毀于火。升不辭勞瘁募緣重建。建國初,僧開賢、悟智、池蓮居之。1960年後庵宇廢棄,後遭臺風吹倒,余屋“文革”中拆除。1991年普陀山佛協重建,至1993年建成,改原額西方庵爲西方淨苑。天王殿內供奉日本式漢白玉四天王立像,圓通寶殿供漢白玉觀音菩薩坐像,兩邊塑施彩脫胎十八羅漢群像,神態逼真。東爲客樓,西廂樓爲“慧锷大師紀念堂”、“香光閣”。大殿西側建念佛堂,堂中供阿彌陀佛接引像;堂外庭院幽雅,有七寶蓮池,池間有青石及漢白玉琢《十六觀經》大型浮雕4幀。重建後的西方淨苑,是妙善大和尚主持創辦的全山第一所專修淨土道場。淨苑以蘇州靈岩山寺爲樣板,製定了《念佛堂規約》12條。規定進堂者“二六時中,惟佛是念,惟淨土是求”,規定諸師“除公務或疾病者外,大衆一律參加”,堅持每天坐香淨修。全苑以《規約》爲准繩,威儀整肅。
光明寺位于陝西長安(今西安),關于本寺的創建因緣有多種,其一爲據《新修往生傳》載,唐代淨土教高僧善導曾住于該寺,因大師常念佛而放出光明,唐高宗感之,遂賜以“光明寺”之額。至武則天時改名“大雲經寺”,並在寺境內建叁階院,成爲當時京師叁階教五所道場之一,其余四所爲化度、慈門、慧日、弘善。初唐以後,光明寺中曾形成淨土與叁階兩宗對峙之勢。
延慶寺(1).在浙江甯波市解放南路。初建于周廣順二年(952),稱保恩院,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改延慶院,紹興十四年(1142)改稱延慶講寺,爲天臺宗名刹。重興教觀之知禮大師曾住寺,師“教宗天臺,行在淨土”,故此寺對淨土宗的發展亦起重要作用。知禮大師不僅著《觀經疏妙宗鈔》及《觀經融心解》弘揚淨土,還撰《法華忏》、《大悲忏》等多種忏儀修習、弘揚。其更值得一提者,爲大中祥符六年二月,于寺建念佛施戒會,爾後每年恒例修之,此會名萬人會,影響至巨。天禧元年(1017)大師又與異聞等10人,以3年爲期修《法華忏》,期滿焚身供養《法華經》,以此誓生淨土,但後經秘書監楊億及遵式大師等力谏,遂改焚身之意。寺宇構築宏偉,近年已由市佛協收回,待修複。延慶寺古有十六觀堂,宋元豐(1078-1085)間,比丘介然專修淨業,于延慶寺東北隅隙地,架房60余楹,中有寶閣環之,謂十六觀堂。于堂中聚衆修習“十六觀法”,甬人稱“延慶寺觀堂”。清乾嘉間,觀堂殿宇重修,並于原蓮香巷門口建造山門、放生池和大雄寶殿,于是觀堂脫離延慶寺而獨立門庭,後谛閑大師改名爲觀宗寺。
(2).位于浙江臨海市龍潭岙。舊名龍山,梁天監初建,唐會昌中廢,梁開平中改龍潭院,錢忠懿王改戲龍,宋大中祥符中改今額。上世紀30年代,興慈大師重建大殿、廂樓,近年又加修葺。今寺由智泉法師住持,月月打念佛七,爲浙東有名的淨土道場。
興隆精舍位于臺灣高雄縣甲仙鄉南橫公路旁的天乙山中,四周林木蔥翠,山景優美,置身于此600余畝廣闊平原的山中高地,猶如世外桃源。在1984年的一個殊勝因緣中,久居鬧市的心淳法師,想有個清淨的道場,以供同修調濟身心,故請明田法師選中此地,並請月基法師命名爲天乙山,恭請白聖長老取名爲興隆精舍。雖是茅蓬,承蒙廣欽老和尚多次贊賞爲好地方,一再囑付要善加利用,開辟爲淨宗道場。在清修佛堂中,供有西方叁聖接引像,壁上供觀音菩薩畫像,額曰:萬德莊嚴。聯雲:觀登覺岸洹河自在;音來慈航般若常明。道場雖是簡單建築,卻也一塵不染幽雅自得。
紅螺寺位于北京懷柔城北7公裏處的紅螺山下,又名資福寺。該地擁有數千畝松柏,寺掩映于翠綠叢中,故有紅螺呈秀之稱。寺始建于東晉,原名大明寺,明代改稱護國資福禅寺,爲曆代佛教聖地。山門內有元代雲山禅師手植的翠竹萬竿,有園池翠竹之稱。過古槐夾道的石階,就是天王殿;後爲器宇軒昂的大雄寶殿;大雄寶殿之後院爲叁聖殿。清代,由于際醒大師的駐錫,此寺遂成爲我國淨土宗重刹,就學者四方雲集。十叁祖印光大師也曾住寺,故本寺在佛教界有很高的聲望。
報國寺(1)位于四川省樂至縣龍門鄉,始建于隋開皇二年(582)。離欲上人于1930年駐錫此寺後,修複殿堂,擴建院宇,並從緬甸請佛、菩薩、祖師像15尊。其中接引佛高達4.13米。重10噸,爲國內所罕。離欲上人爲當代百歲高僧,禅門宗匠,是臨濟宗二十一代傳人;而其對廣大弟子則根據衆生根器,普遍教人念佛、學修淨土法門。1992年4月17日上人預知時至,安詳坐化,世壽107歲。昌臻法師接任住持後,依循上人遺願,專修專弘淨土宗,經常宣講淨土經論,注重持名念佛。爲滿足更多居士參加“佛七”的願望,于1995年興建了面積900多平方米的念佛堂,底樓作圖書館、閱藏室,第2、3層寬敞明亮,每一層均可容200人。報國寺之特點是:1.堅持每年春秋兩季各打“佛七”一次,每次“佛七”由住持闡明“打佛七”的目的,開示念佛功夫成片、達到一心不亂的方法,及時檢查總結,不斷解除疑慮;2.堅持僧人定期學習製度,全寺僧俗嚴守戒律,不圖名聞利養,常行慈悲濟世之事。僧人們都懂得“享福就是消福,吃苦才好修行”,故對每月僅有20元的衣單費也不嫌少。寺院內嚴禁一切信衆、遊客喝酒、吃葷、賭博,就是“貴賓顯客”也不例外,保持“自覺持戒、刻苦修行、風氣純正、道場清淨”的優良道風。寺院還于1994年11月建成供老年居士長住,以便持齋念佛、准備往生的“念佛安養院”一所,環山面水,清幽宜人,居士們強幫弱,健助衰,互敬互愛地生活。
(2)位于江蘇蘇州市飲馬橋穿心街3號。始建于南宋鹹淳年間(1265-1274),原在文廟西,1921年遷至現址。寺北臨怡園,東有雙塔,南有滄浪亭,處于鬧市僻靜處。寺爲兩進四合院式,有山門、大殿、藏經樓、東西廂房、印光法師關房等主要建築。大殿氣勢宏偉,藏經樓寬敞明亮。因1930年,淨土宗一代宗師印光法師來寺掩關達7年之久,于此修輯《四大名山志》,辦“弘化社”刊印流通經書,各地信衆聞訊前來皈依者不下數萬,自此寺名遠揚爲淨土宗名刹。建國後,寺移作他用。上世紀末頁,經蘇州市佛教協會的多方努力,西園寺、靈岩山寺與寒山寺共籌資數百萬元,曆經4年多的動遷、施工,終使寺宇修葺一新。在現住持弘法法師的精心策劃下,處于大殿西院的印光大師關房,已按原貌修複。關房東間爲叩關者休息處,牆上挂有印公告叩關者語:“虛度七十,來日無幾,如囚赴市,步步近死;謝絕一切,專修淨土,倘鑒愚誠,是真蓮友。”中間爲印公佛堂、書房,展出印公修學時之法相及部分著作、照片。西間爲印公之起居室,天井南牆上嵌有石刻印光大師書《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爲弘揚和繼承印光法師當年開創的佛教弘化事業,修葺一新的報國寺內,恢複了上世紀30年代由印光法師創建的弘化社,以發行,流通淨土宗經論爲主的多種經典書刊,蘇州佛教博物館亦設于寺內。
佛教律儀淨苑位于香港九龍彌敦道242號立信大廈E座4字樓。創立于1992年3月,衍慈法師將道場設于交通要道,是希望佛法能深入群衆,淨化社會,洗滌人心。衍慈法師創辦律儀淨苑,更是爲了提高尼衆素質,強調以戒爲其基礎、教理爲輔導、淨土爲歸宿。爲達此目的,律儀淨苑成立以來,長期不懈地舉辦各種課程和活動。淨苑還以律儀學會的名義舉辦儀規班、靜坐班以及講經法會等,至今畢業的學生已逾千人。淨苑成立至今,每月的拜忏法會及每年朝聖或禮谒各方大德等活動從未間斷。在衆多信衆皈依及共修的基礎上,1996年正式成立律儀同學會,弘法成績斐然。
律儀淨苑創苑人兼住持衍慈法師,原籍浙江溫州,出生後即不能吃葷,後肄業于溫州師範學院及福州崇福寺佛學院,受具足戒于曹溪南華寺。法師幼即愛打坐,並自修佛法。1986年到港後,曾先後在港各大寺院參學,並被邀往海內外傳戒及教授戒子儀規,隨學並受益歸化者無數。法師以弘一大師爲楷模,強調以戒律爲基礎,嚴明規約以正道風,勤修持必明教理,萬行導歸淨土。故被譽爲“在市清修、懿律莊嚴”,爲修淨業者之榜樣。
靈山寺位于臺灣臺中市之中心,爲四衆淨修之佛教道場。初創于清光緒十六年(1890),原建于霧峰北郊青桐岩,初名觀音廟,1914年由住持德新整修興建後,改稱今名。當地受佛化者日衆。1935年春,德欽、德真兩師赴鼓山湧泉寺受戒,聆聽虛雲老和尚法誨,修持淨土法門多所契悟。翌年秋回寺,興建念佛會,創設淨土道場。1942年請斌宗大師講《佛說阿彌陀經》。1946年地震,青桐岩靈山寺被毀,由第二任住持德真出資,德欽監院籌劃,重建靈山寺于臺中市內現址,翌年落成,一面辦學教學裏民,一面注重寺務。1949年,再設念佛會于寺內,敦請李炳南老居士弘法,恭請道源老和尚、續祥大師、忏雲大師、李炳南居士等開示法要。1956年,再請道源法師來寺講《地藏經》。同年成立財團法人,1957年淨宗講堂落成,亦慶重建十周年紀念,再傳二衆戒會,恭請智光老和尚、南亭老和尚、忏雲大法師爲叁師。1958年,創設靈山學苑,培育僧才,由忏雲大法師任苑長,李炳南、周邦道、許茂成諸大德任教導。同年,創設霧峰靈山分寺,造靈山塔。1964年,普願法師接任住持,改建寮房、會客室、齋堂、大寮。1971年設學經班、縫紉補習班。1981年,再次重建宮殿式大…
《通向極樂之路 道場勝迹 淨土宗道場勝迹鳥瞰》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