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师志心修行,送客不过虎溪桥。诗人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常来此谈儒说道,一次送陶、陆出门,边走边谈,不觉已过桥,神虎吼叫不止,三人相视大笑,此即“虎溪三笑”典故的由来。寺中有罗汉松,相传为慧远大师手植。古松旁为护法殿,正殿为神运宝殿,殿西侧为十八高贤、三笑二堂。近十余年来新建寺之山门、天王殿、莲池、大雄宝殿、及两厢堂宇、念佛堂等,皆由前方丈果一大和尚领众募建。寺中尚有聪明泉、石龙泉、出木池等古迹,并有晋之石雕、唐之经幢,唐、明、清三代之文物碑刻。历代文人游此者甚众,李白、白居易、柳公权、陆游、王阳明等均曾于此题诗立碑。东林寺净土宗文化研究学会,1992年6月成立于庐山东林寺,以该寺方丈果一大和尚为会长,灵岩山寺方丈明学法师、重庆慈云寺方丈惟贤法师为副会长,怀善法师、常林法师及申宝林居士为正、副秘书长。学会以研究净土宗的弘传史、初祖远公的事迹、净土宗和他宗的关系及当代弘扬与修习净土法门的意义为宗旨,联合本寺法师及护法居士开展学术研究活动。学会成立会议结束后,即召开第一届学术讨论年会。学会还创办《净土》期刊,以弘扬净土法门。江西庐山东林寺旁有一小峰,峰顶上有盘石,可坐百人。因慧远大师常于石上开讲《涅槃经》故名讲经台。又于台畔筑庵而居,作《涅槃经疏》而得名。台下有石室及风洞开门石,南向而上,为云顶石。明代王守仁《远公讲经台诗》赞曰:“远公说法有高台,一朵青莲云外开。台上久无狮子吼,野狐时复带经来。”
东林念佛堂位于香港荃湾芙蓉山。本堂开山于1952年,为定西法师所建。堂处茂密的丛林中,清幽深邃,为专修净土的道场。甫入山门即可见创于1970年的东林安老院。拾白石阶而上,可见1998年落成的大雄宝殿,殿宇巍峨,卷檐欲飞。楼下为大悲殿,供千手观音菩萨像:楼上供娑婆三圣,中为释迦牟尼佛,左为地藏菩萨,右为观音菩萨,左右壁奉十八罗汉像。大悲殿后,过香花四溢之小庭园,极乐宝殿前石阶旁立莲花柱,殿内供奉西方三圣像,佛像前莲花水晶灯旋转不停,象征*轮常转。宝殿右旁楼下为延寿堂,楼上为观音阁。右旁楼下即为净土正宗十三祖印光大师纪念堂,内奉大师舍利塔。楼上为藏经楼,藏有清刻大字《龙藏》共7168卷,另有《频伽藏》等佛经多部。延寿堂后为*轮殿,亦为藏法宝之所。
现东林念佛堂的僧众,专修净土,为十方比丘之选贤道场。寺院除诸佛菩萨圣诞举行法会以外,即专修念佛法门。该寺山门额曰:“东林念佛堂”。联为:“极乐莲邦原从门入;阿弥陀佛祗在眼前。”简洁的联语,道出了念佛堂的建寺宗旨。
北天目灵峰寺灵峰寺距浙江安吉县城递铺镇西南约8公里的灵峰山大雄峰下,迄今已有千余年历史,为净土宗九祖北天目灵峰蕅益大师长期驻锡之道场。据《灵峰寺志》记载,灵峰寺始建于五代梁开平元年(907),时义磷禅师云游至山,见灵峰俊秀,山水幽清,衲衣半肩,流连数日,随之于大雄峰下披荆斩棘,筑茅蓬安居,十方来依者日众。吴越王闻师名,赐名“灵峰院”,继又施金修寺。宋治平二年(1065),更名为“百福院”,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又改名“灵峰讲寺”。自义磷禅师始创灵峰院后,名僧辈出:宋有仲贤、元有如月、东拙(日本国人)、明有石峨、雪航、清有苍辉、谛隐等相继中兴。但以明末清初之蕅益大师最着,大师着有《灵峰宗论》10卷、《阅藏知津》44卷、《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等巨着42部,计203卷。在教理上主张禅、教、律三学归摄一念,以念佛总摄释迦一代时教,最后形成了三学归入净土的灵峰派,被尊为净土宗第九祖师。清代谛隐振兴灵峰功垂千古,据志载,清光绪元年(1875)灵峰寺有天王殿5间、大佛殿、药师殿、祖师殿、伽蓝殿、大戒堂、报本堂、云水堂等各3间、东西客堂各4间、东西方丈室8间、斋堂4间、大悲楼5间,尚有寮房、库房等40余间,有塔14座、田3顷及山林等,僧人多达四五百人。灵峰寺背枕灵峰山,左右五峰迭起,峰峦嵯峨,古树参天,万竹生辉,云雨吞吐,奇趣天成。其独特的自然风光与佛教胜迹,于海内外产生深远的影响。灵峰寺虽在历史上屡遭劫难,但自90年代以来再度振兴,先后修建有三圣殿、天王殿、方丈殿、观音殿、大佛殿、千佛塔、蕅益大师舍利塔、僧房、山门、七宝莲池、观音池等,并于世纪末举行“纪念蕅益大师诞生400周年、祝贺灵峰寺大雄宝殿落成”法会与研讨会。
北投农禅寺座落于台湾北投大业路6巷印号。是一个集佛教研究、弘法、修持为一体的道场,由圣严法师住持。在修持上主张禅净同举并扬,故寺有禅坐会与念佛会之设。一年中举办禅七与佛七各两次。福慧念佛会定每星期六晚7-9时举行念佛修持,在念佛中有法师作指导修行的开示,各会员经常交流修行的经验与感应事迹。念佛会下还设助念团,为会员和亲属举行临终助念。认为助念是为病危者求生净土之助缘,同时也是促使助念者自己修行的好缘。助念虽能利益他人,但受益最大的还是念佛者本人。不论为谁助念,无不是成就我们于莲邦培养圣胎的殊胜法会。
白云寺位于台湾彰化市八卦山侧。肇建于1955年,发起人为善智法师、一慈法师及王玉霜居士。王居士邀同地方富商善信捐集巨款,亲自设计建造。寺务则由一慈法师主持。全寺工程费时五载,至1960年,金碧辉煌之大雄宝殿落成,不久藏经楼亦告完工。1963年,敦请天乙法师晋山就任第一代住持。此后,远近信众前来礼佛者络绎不绝。寺誉日隆,香火鼎盛。1970 年,王居士逝世,一慈法师有感于她奉佛之诚与建白云寺之功,特辟建王居士纪念堂,且营墓立碑于寺内侧。一慈法师亦宣布禁足自修,不出寺外,誓戮(音lù)力修持,期能上报佛恩,早证菩提。1980年,住持天乙法师圆寂。翌年,一慈法师晋任住持。是年农历十一月,举办首次精进佛七。此后,除每年农历十一月举办精进佛七外,每月初五及二十日订定为念佛日,以求不断精进。此外,并着手兴建念佛堂及塑造三楼的接引佛像,于1984年农历闰十月竣事。1986年底,又将寺之两庑长廊及寺右房舍新建竣工,全寺规模始告完成。山门有联曰:白鹿御花绿竹溪泉绕佛境;云龙欢跳晨钟暮鼓渡慈航。念佛堂大殿有联:应知无量光能从极乐涵沙刹;来念十声佛便是娑婆有道人。又联:利根下愚圆融同证三越寿;四土九界究竟都归常寂光。
白莲寺位于浙江临海东北之东掖山上,旧名白莲庵,于宋庆历五年(1045),由能仁寺分立而成。为神照本如(981-1051)所创,大长公主请额。郡守章得象有《白莲寺》诗赞曰:“闻说新庵号白莲,五峰环绕布金田。虎溪社共何人继,佛陇灯从几代传。岚邑拂空长似画,松枝偃盖不知年。劳生已作归休计,愿解尘缨结净缘。”石象之题云:“结社当年号白莲,师公应欲继前贤。有时中夜初回定,清盘一声秋月圆。”嘉定十年(1217)御书匾额四字以赐。有宋一代,出自白莲寺神照本如一系的天台名僧甚多,大多常求西方,笃修净业。如神悟处谦、楂庵有严、净住思照、真教智仙、智涌了然及居士左伸等,或结白莲社专修净业,或立净土忏堂率众焚修,或专修念佛三昧,一时成“教宗天台,行在净土”之主刹。寺旧有十六观堂,后毁。明崇祯五年(1632),僧超觉重建。今圮,仅存石质遗物数件。
玄中寺位于山西交城县西北10余公里的石壁山中,又称石壁寺、玄忠寺。是中国净土宗的发祥地和主要道场。寺始建于北魏延兴二年(472),永安年间(528-530)昙鸾大师在此寺创立净土宗,隋末道绰大师与唐代善导大师亦相继在此住持与弘扬净土法门。日本亲鸾亦接受昙鸾大师一脉相承之净土教义,建立净土真宗,并视玄中寺为祖庭,尊昙鸾、道绰、善导诸师为祖师。现寺中天王殿、钟楼和鼓楼为明代万历年间的遗物。大雄宝殿山墙上的十六尊者画像多为明代所作。千佛殿中存有大小不同的铜、铁、石佛像共千尊。最上为西方圣境(弥陀堂)。
弘化莲社位于香港跑马地成和道成和大厦九字楼A至C座,成立于1961年,为圣怀法师所创。六十年代初,莲社在护法信众的支持下,购入现址作为弘法道场。由于交通方便,弘化莲社成为跑马地一带聚众念佛的方便道场。莲社内窗明几净,殿中佛相庄严。更由于圣怀法师的勤修精进,启悟不少来此听经念佛的信众。现在莲社仍保持每星期3天的念佛及讲经活动。为发挥莲社处于闹市的特点,并充分利用这难得的弘法场地,莲社并一度借予由永惺法师负责指导、荃湾东林念佛堂组织的“生西助念团”,作为在香港念佛、诵经、共修净业的场所。
西方寺位于香港荃湾老围村大帽山南麓,西旁三迭潭,群山环抱之中,溪水长流、绿叶成荫。西方寺是永惺法师为实现其宏愿而建的净土道场,占地万余平方米。1962年购地,1970年动工兴建,1973年落成。“山门有联云:“南海泛慈舟,梵呗声声皈净土;西方传内典,源流脉脉接灵山。”大雄宝殿楼高二层,上层为大雄宝殿,供奉西方三圣,左右辅以文殊、普贤两大菩萨,最左供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两侧供十八罗汉石拓圣像,栩栩如生;又供明朝古观音菩萨的精美造像,为我国最大型的景泰蓝观音像,甚为稀有。楼下为弥勒殿。大雄宝殿之后的二楼建筑,楼上为地藏殿,楼下为海会塔。后期又于大雄宝殿的左右方,先后完成讲经堂、五观堂、佛学院、宿舍、荷花池等。1991年,复增建图书室,古今佛学典籍齐备。1998年又于寺后建万佛宝塔,每层供奉不同的佛像。塔内之其余空间,则将成为佛教文物馆,陈列该寺长期搜集珍藏之不同朝代的佛像、经卷、法器及历代高僧墨宝。顶层更供养佛陀舍利,以便信众瞻…
《通向极乐之路 道场胜迹 净土宗道场胜迹鸟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