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通向極樂之路 道場勝迹 淨土宗道場勝迹鳥瞰▪P2

  ..續本文上一頁師志心修行,送客不過虎溪橋。詩人陶淵明、道士陸修靜常來此談儒說道,一次送陶、陸出門,邊走邊談,不覺已過橋,神虎吼叫不止,叁人相視大笑,此即“虎溪叁笑”典故的由來。寺中有羅漢松,相傳爲慧遠大師手植。古松旁爲護法殿,正殿爲神運寶殿,殿西側爲十八高賢、叁笑二堂。近十余年來新建寺之山門、天王殿、蓮池、大雄寶殿、及兩廂堂宇、念佛堂等,皆由前方丈果一大和尚領衆募建。寺中尚有聰明泉、石龍泉、出木池等古迹,並有晉之石雕、唐之經幢,唐、明、清叁代之文物碑刻。曆代文人遊此者甚衆,李白、白居易、柳公權、陸遊、王陽明等均曾于此題詩立碑。東林寺淨土宗文化研究學會,1992年6月成立于廬山東林寺,以該寺方丈果一大和尚爲會長,靈岩山寺方丈明學法師、重慶慈雲寺方丈惟賢法師爲副會長,懷善法師、常林法師及申寶林居士爲正、副秘書長。學會以研究淨土宗的弘傳史、初祖遠公的事迹、淨土宗和他宗的關系及當代弘揚與修習淨土法門的意義爲宗旨,聯合本寺法師及護法居士開展學術研究活動。學會成立會議結束後,即召開第一屆學術討論年會。學會還創辦《淨土》期刊,以弘揚淨土法門。江西廬山東林寺旁有一小峰,峰頂上有盤石,可坐百人。因慧遠大師常于石上開講《涅槃經》故名講經臺。又于臺畔築庵而居,作《涅槃經疏》而得名。臺下有石室及風洞開門石,南向而上,爲雲頂石。明代王守仁《遠公講經臺詩》贊曰:“遠公說法有高臺,一朵青蓮雲外開。臺上久無獅子吼,野狐時複帶經來。”

  東林念佛堂位于香港荃灣芙蓉山。本堂開山于1952年,爲定西法師所建。堂處茂密的叢林中,清幽深邃,爲專修淨土的道場。甫入山門即可見創于1970年的東林安老院。拾白石階而上,可見1998年落成的大雄寶殿,殿宇巍峨,卷檐欲飛。樓下爲大悲殿,供千手觀音菩薩像:樓上供娑婆叁聖,中爲釋迦牟尼佛,左爲地藏菩薩,右爲觀音菩薩,左右壁奉十八羅漢像。大悲殿後,過香花四溢之小庭園,極樂寶殿前石階旁立蓮花柱,殿內供奉西方叁聖像,佛像前蓮花水晶燈旋轉不停,象征*輪常轉。寶殿右旁樓下爲延壽堂,樓上爲觀音閣。右旁樓下即爲淨土正宗十叁祖印光大師紀念堂,內奉大師舍利塔。樓上爲藏經樓,藏有清刻大字《龍藏》共7168卷,另有《頻伽藏》等佛經多部。延壽堂後爲*輪殿,亦爲藏法寶之所。

  現東林念佛堂的僧衆,專修淨土,爲十方比丘之選賢道場。寺院除諸佛菩薩聖誕舉行法會以外,即專修念佛法門。該寺山門額曰:“東林念佛堂”。聯爲:“極樂蓮邦原從門入;阿彌陀佛祗在眼前。”簡潔的聯語,道出了念佛堂的建寺宗旨。

  北天目靈峰寺靈峰寺距浙江安吉縣城遞鋪鎮西南約8公裏的靈峰山大雄峰下,迄今已有千余年曆史,爲淨土宗九祖北天目靈峰蕅益大師長期駐錫之道場。據《靈峰寺志》記載,靈峰寺始建于五代梁開平元年(907),時義磷禅師雲遊至山,見靈峰俊秀,山水幽清,衲衣半肩,流連數日,隨之于大雄峰下披荊斬棘,築茅蓬安居,十方來依者日衆。吳越王聞師名,賜名“靈峰院”,繼又施金修寺。宋治平二年(1065),更名爲“百福院”,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又改名“靈峰講寺”。自義磷禅師始創靈峰院後,名僧輩出:宋有仲賢、元有如月、東拙(日本國人)、明有石峨、雪航、清有蒼輝、谛隱等相繼中興。但以明末清初之蕅益大師最著,大師著有《靈峰宗論》10卷、《閱藏知津》44卷、《佛說阿彌陀經要解》等巨著42部,計203卷。在教理上主張禅、教、律叁學歸攝一念,以念佛總攝釋迦一代時教,最後形成了叁學歸入淨土的靈峰派,被尊爲淨土宗第九祖師。清代谛隱振興靈峰功垂千古,據志載,清光緒元年(1875)靈峰寺有天王殿5間、大佛殿、藥師殿、祖師殿、伽藍殿、大戒堂、報本堂、雲水堂等各3間、東西客堂各4間、東西方丈室8間、齋堂4間、大悲樓5間,尚有寮房、庫房等40余間,有塔14座、田3頃及山林等,僧人多達四五百人。靈峰寺背枕靈峰山,左右五峰疊起,峰巒嵯峨,古樹參天,萬竹生輝,雲雨吞吐,奇趣天成。其獨特的自然風光與佛教勝迹,于海內外産生深遠的影響。靈峰寺雖在曆史上屢遭劫難,但自90年代以來再度振興,先後修建有叁聖殿、天王殿、方丈殿、觀音殿、大佛殿、千佛塔、蕅益大師舍利塔、僧房、山門、七寶蓮池、觀音池等,並于世紀末舉行“紀念蕅益大師誕生400周年、祝賀靈峰寺大雄寶殿落成”法會與研討會。

  北投農禅寺座落于臺灣北投大業路6巷印號。是一個集佛教研究、弘法、修持爲一體的道場,由聖嚴法師住持。在修持上主張禅淨同舉並揚,故寺有禅坐會與念佛會之設。一年中舉辦禅七與佛七各兩次。福慧念佛會定每星期六晚7-9時舉行念佛修持,在念佛中有法師作指導修行的開示,各會員經常交流修行的經驗與感應事迹。念佛會下還設助念團,爲會員和親屬舉行臨終助念。認爲助念是爲病危者求生淨土之助緣,同時也是促使助念者自己修行的好緣。助念雖能利益他人,但受益最大的還是念佛者本人。不論爲誰助念,無不是成就我們于蓮邦培養聖胎的殊勝法會。

  白雲寺位于臺灣彰化市八卦山側。肇建于1955年,發起人爲善智法師、一慈法師及王玉霜居士。王居士邀同地方富商善信捐集巨款,親自設計建造。寺務則由一慈法師主持。全寺工程費時五載,至1960年,金碧輝煌之大雄寶殿落成,不久藏經樓亦告完工。1963年,敦請天乙法師晉山就任第一代住持。此後,遠近信衆前來禮佛者絡繹不絕。寺譽日隆,香火鼎盛。1970 年,王居士逝世,一慈法師有感于她奉佛之誠與建白雲寺之功,特辟建王居士紀念堂,且營墓立碑于寺內側。一慈法師亦宣布禁足自修,不出寺外,誓戮(音lù)力修持,期能上報佛恩,早證菩提。1980年,住持天乙法師圓寂。翌年,一慈法師晉任住持。是年農曆十一月,舉辦首次精進佛七。此後,除每年農曆十一月舉辦精進佛七外,每月初五及二十日訂定爲念佛日,以求不斷精進。此外,並著手興建念佛堂及塑造叁樓的接引佛像,于1984年農曆閏十月竣事。1986年底,又將寺之兩庑長廊及寺右房舍新建竣工,全寺規模始告完成。山門有聯曰:白鹿禦花綠竹溪泉繞佛境;雲龍歡跳晨鍾暮鼓渡慈航。念佛堂大殿有聯:應知無量光能從極樂涵沙刹;來念十聲佛便是娑婆有道人。又聯:利根下愚圓融同證叁越壽;四土九界究竟都歸常寂光。

  白蓮寺位于浙江臨海東北之東掖山上,舊名白蓮庵,于宋慶曆五年(1045),由能仁寺分立而成。爲神照本如(981-1051)所創,大長公主請額。郡守章得象有《白蓮寺》詩贊曰:“聞說新庵號白蓮,五峰環繞布金田。虎溪社共何人繼,佛隴燈從幾代傳。岚邑拂空長似畫,松枝偃蓋不知年。勞生已作歸休計,願解塵纓結淨緣。”石象之題雲:“結社當年號白蓮,師公應欲繼前賢。有時中夜初回定,清盤一聲秋月圓。”嘉定十年(1217)禦書匾額四字以賜。有宋一代,出自白蓮寺神照本如一系的天臺名僧甚多,大多常求西方,笃修淨業。如神悟處謙、楂庵有嚴、淨住思照、真教智仙、智湧了然及居士左伸等,或結白蓮社專修淨業,或立淨土忏堂率衆焚修,或專修念佛叁昧,一時成“教宗天臺,行在淨土”之主刹。寺舊有十六觀堂,後毀。明崇祯五年(1632),僧超覺重建。今圮,僅存石質遺物數件。

  玄中寺位于山西交城縣西北10余公裏的石壁山中,又稱石壁寺、玄忠寺。是中國淨土宗的發祥地和主要道場。寺始建于北魏延興二年(472),永安年間(528-530)昙鸾大師在此寺創立淨土宗,隋末道綽大師與唐代善導大師亦相繼在此住持與弘揚淨土法門。日本親鸾亦接受昙鸾大師一脈相承之淨土教義,建立淨土真宗,並視玄中寺爲祖庭,尊昙鸾、道綽、善導諸師爲祖師。現寺中天王殿、鍾樓和鼓樓爲明代萬曆年間的遺物。大雄寶殿山牆上的十六尊者畫像多爲明代所作。千佛殿中存有大小不同的銅、鐵、石佛像共千尊。最上爲西方聖境(彌陀堂)。

  弘化蓮社位于香港跑馬地成和道成和大廈九字樓A至C座,成立于1961年,爲聖懷法師所創。六十年代初,蓮社在護法信衆的支持下,購入現址作爲弘法道場。由于交通方便,弘化蓮社成爲跑馬地一帶聚衆念佛的方便道場。蓮社內窗明幾淨,殿中佛相莊嚴。更由于聖懷法師的勤修精進,啓悟不少來此聽經念佛的信衆。現在蓮社仍保持每星期3天的念佛及講經活動。爲發揮蓮社處于鬧市的特點,並充分利用這難得的弘法場地,蓮社並一度借予由永惺法師負責指導、荃灣東林念佛堂組織的“生西助念團”,作爲在香港念佛、誦經、共修淨業的場所。

  西方寺位于香港荃灣老圍村大帽山南麓,西旁叁疊潭,群山環抱之中,溪水長流、綠葉成蔭。西方寺是永惺法師爲實現其宏願而建的淨土道場,占地萬余平方米。1962年購地,1970年動工興建,1973年落成。“山門有聯雲:“南海泛慈舟,梵呗聲聲皈淨土;西方傳內典,源流脈脈接靈山。”大雄寶殿樓高二層,上層爲大雄寶殿,供奉西方叁聖,左右輔以文殊、普賢兩大菩薩,最左供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兩側供十八羅漢石拓聖像,栩栩如生;又供明朝古觀音菩薩的精美造像,爲我國最大型的景泰藍觀音像,甚爲稀有。樓下爲彌勒殿。大雄寶殿之後的二樓建築,樓上爲地藏殿,樓下爲海會塔。後期又于大雄寶殿的左右方,先後完成講經堂、五觀堂、佛學院、宿舍、荷花池等。1991年,複增建圖書室,古今佛學典籍齊備。1998年又于寺後建萬佛寶塔,每層供奉不同的佛像。塔內之其余空間,則將成爲佛教文物館,陳列該寺長期搜集珍藏之不同朝代的佛像、經卷、法器及曆代高僧墨寶。頂層更供養佛陀舍利,以便信衆瞻…

《通向極樂之路 道場勝迹 淨土宗道場勝迹鳥瞰》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