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通向极乐之路 道场胜迹 净土宗道场胜迹鸟瞰

  通向极乐之路

  道场胜迹

  净土宗道场胜迹鸟瞰

  净土宗的古迹、寺院和道场,是同修们朝礼、请法和共同修持的好地方,故作一介绍。这些胜迹虽不一定在读者所在地,但对大家了解情况,增加知识面和日后朝礼都有好处:

  大林寺位于江西庐山大林峰下。传为东晋庐山慧远大师之徒孙昙诜(361-440)所创建。寺名大林,系因昙诜于讲经台东南广植花木,繁茂如林,故有此称。该寺历代迭经兴衰,于清初又遭火焚毁。1922年于故址兴建讲堂,迎请安庆迎江寺竺庵法师复兴大林寺,以聚集于庐山避暑之知识分子为布教对象。太虚大师曾于该寺举办演讲会,并将该寺作为其所倡导的世界佛学运动之据点,致力于复兴慧远白莲社之精神。该寺曾为净土宗的中心。

  云栖山在杭州西湖五云山之西,原有真济、云栖、天池三寺,民国间尚存云栖寺,以明代莲池大师居此而闻名。据袾宏之《云栖山房杂录》载,初以五云山巅有五色瑞云盘旋其上,故名云栖山。后以瑞云飞集山坞中,经久不散,时人异之,因号云栖坞。宋乾德五年(967),有僧大扇志逢(909-985)结庵以居。坞中多虎,师至,虎辄驯伏,故世称伏虎禅师。吴越王钱氏为其建寺,始称云栖寺。宋治平二年(1065)改名栖真院,后复称云栖寺。明隆庆五年(1571),袾宏爱其幽邃,于此设禅室,为丛林奠立禅净归一之教义。其后,云栖山成为云栖念佛派之根本道场。有大殿、祖师殿等。大殿供奉阿弥陀佛、十大弟子、六方六佛及二十四诸天之像。石径两旁,编篱界竹,竹大一尺围,寺前大竹一竿,清圣祖赐名“皇竹”,并因而建亭。“云栖竹径”为西湖十八景之一。

  云栖寺自五代开山,至明代莲池大师以佛门龙象而栖止,并立为专修净土道场。寺周径曲林深,溪山幽胜,桂深冬燔,松疏夏凉,神足游息,灵心往还,实乃东南胜境,亦为学佛之津梁,唯寺志一向缺如。上世纪三十年代初,浙江临海项士元有鉴于此,遂广觅素材、寻访胜迹,编成《云栖志》10卷。是书首叙沿革,以志废兴之迹;次则山水,以志山川形势;再次为梵刹,以志伽蓝概况;以下曰胜地,以章名胜古迹;曰塔墓,以供游侣凭吊;曰古物,以昭法物而资清赏;曰规约,以明戒律而示法守;曰禅德,以彰梵修而存法系;曰名贤,以纪芳躅而申向往;曰物产,以观庶类而征民生;曰艺文,以备征考而宏阐扬;卷终为寺产、志余。编纂者更于例言中表明:“本书范围内所应有之事实,未经他书纪载者,凡属实物均加查勘始笔于书。其属轶事、遗闻亦务博访,周谘众说,佥同者始择要记之,盖冀杜免虚诞,且以表阐幽微也。”足见是书所用资料之可靠。志之卷首印莲池大师像、云栖山图、云栖寺平面图及寺容和文物之照片多幅。是书,仅见于浙江图书馆、复旦大学图书馆及临海市博物馆等处,藏本之稀弥足珍贵。

  玉佛寺位于台湾南投县埔里镇之西的观音山麓。1969年永慈法师购得现址,翌年兴工盖茅蓬。为专修净土,效法《楞严经》中大势至菩萨执持名号,而以香光庄严立名精舍为“香光精舍”。自开山后,教内人士见此地区群山环抱,钟灵毓秀,云蒸霞蔚,景色天然,自成幽美。而其林相祥和,水质甘洌,尤为大众所称羡。乃相继来山兴建佛刹,不数年间大小寺院林立,蔚成修行办道及旅游之胜地。1993年,永慈老和尚将其创建的香光精舍,赠予印德法师兴建常年念佛道场。师自接任以来,为使学佛者有一所解行并重的清净道场,期能于幽静环境中精进薰修;并利用各级学校寒暑假期间,举办佛学研习会,故于1984年开山重建。印德法师艰辛劳苦,默默耕耘,在重建工程中,一面建设,一面亲往香港托西方寺永惺长老由缅甸迎请2米高玉佛像,并定制木雕三世尊像及近5米高的千手千眼观音菩萨与护法神像多尊。至1987年初夏,重建工程大部完成。一座庄严宏伟、建筑新颖的佛刹,耸立于观音山地区梵宇郡寺之中,并于次年初夏更名为玉佛寺。玉佛寺在开展传授在家菩萨戒,举办寒暑假教师佛学讲座,青少年佛学冬令营,寺院结夏安居及精进佛七等活动做得很好,为台中观音山地区的一座庄严净土道场。

  凤山佛教莲社位于台湾高雄凤山,创立于1952年。初由地方善信李迁、姚登榜、陈天富等居士集资购屋,成立凤山佛学研究社,翌年春,恭请煮云大师担任住持,改称凤山佛教莲社。师接任后,创办佛学讲习会,每周二次聚会念佛、讲经,数十年连续不辍。还创办凤莲幼儿园,善于教育儿童;成立佛教青年弘法团,经常往各县市弘法,信众日增,法缘殊胜。1965年改建为三层楼房,讲堂可容数百人听讲。二楼佛殿供西方三圣像,宝相庄严,春、冬佛七参加者达千数百人。大师除亲自主讲佛经之外,还请道源、道安、星云、圣严、净空等大师及海内外大德居士莅社讲经弘法。1967年莲社新建筑落成,举办传授五戒,同时成立佛教妇女会、佛教青年会,展开社会活动:托钵、救灾、冬令救济等年年举办。曾数次举行南部佛教圣歌比赛,轰动一时。大师于70年代起,举办精进佛七,提倡念佛修行,由台东、凤山、嘉义、台中、台北,奔化全省,各地参加者极为踊跃,一时风起云涌,都称煮云上人为佛七大师。由于信徒人数逐年增加,莲社重建后之房舍又不敷用,更于1974年增建四层大楼一栋,与前建大楼连成一气。新大楼一楼为地藏殿,二楼为图书阅览室、三楼大雄宝殿、四楼寮房及藏经楼。大楼于1978年竣工,大师因为各地佛七主法,故建筑之事多赖监院慧见法师之辛劳。

  庐山净土宗祖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位于江西九江市,北倚长江,东接鄱阳湖。又称匡山、匡庐等。相传黄帝曾游此山,又传殷商或周代,有名匡俗者于山中结庐修仙,后羽化而去,仅存空庐,故有庐山之名。山中有峰数十,名者为五老、香炉、汉阳、白云、双剑等;谷有康王、栖贤、虎溪;洞有白鹿、白云、莲花;台有般若、翻经、文殊。处处奇岩悬崖,潭涧瀑布,自古以胜景闻名天下。

  东汉灵帝时(168-189),安世高常游此山,其后僧众来山渐多。东晋太元(376-396)初年,道安之门人慧永来山,于香谷建西林寺。十一年,慧远应慧永之请来山,后建东林寺。十五年建般若台精舍,安奉阿弥陀佛像,与道俗百二十三人共结白莲社,提倡念佛法门,为净土教修行之根本道场。自此,来山僧俗日众,遂成我国净土教之胜地。慧远大师又广为招请西域沙门前来从事佛典翻译或遣使赴西域求经,佛陀跋陀罗及佛陀耶舍都曾至此山,四方前来参集之众多达三千,因此庐山不仅成为当时南地佛典翻译之大道场,更蔚为佛教一大中心。其后桓玄禁佛汰僧,独此山幸免于难。当时,除修道之士外,如陶渊明、雷次宗等一代名士亦厌离世乱遁居此山,大书法家王羲之亦于山中建归宗寺,迎请佛陀耶舍住之。

  慧远示寂后,道昞主盟白莲社。昙诜于大峰山之南创建大林寺,法济于玉峦峰之东北创设慈云院。慧安住于凌云寺。昙翼、慧庆居止于汉阳峰庐山寺。隆安年间(397-401)道生来此栖隐,曾于刘宋元嘉七年(430)宣讲《涅槃经》,其后示寂于此山。十五年,僧瑜、昙温、慧光等同入山之南岭创建招隐寺。南齐永明十年(492),僧景创建香炉峰寺。至梁代,法归于掷笔峰创建峰顶寺。太清年间(547-549),法归宣讲《金光明经》后,于东林寺之南建立戒坛,成为江南三戒坛之一。隋开皇年间(581-600),天台宗智顗大师两度来山开讲,闻法者多达5000人。其门人大志于甘露峰之南建静观道场,又于福林寺修头陀行。同一时期,道信驻锡大林寺,智锴栖止西林寺20余年,致力宣讲《法华》、《涅槃》及《十诵律》等。

  至唐代,净土宗高僧善导曾来山寻访慧远遗迹;智舜于山中讲《观无量寿佛经》。玄宗时,曾敕建慧永之塔于山中。永泰元年(765),法照入山结“西方道场”。大历年间(766-779),神凑东林寺弘传律学,法藏于五老峰建构道场,李白亦常游山赋诗。元和二年(807),白居易于遗爱寺附近结草堂。宝历年间(825-826),刺史李渤建白鹿洞书院。马祖道一之弟子智常来住,常随众达数百人,大弘禅风。未久即遇会昌法难,至大中六年(852),宣宗敕令复兴东林寺。五代之际,行因于栖贤寺弘法。南唐时,李中主于东南麓创建开先寺,李后主又于西麓营建圆通寺。

  宋庆历年间(1041-1048),居讷住于圆通寺,与欧阳修等人共结“青松社”,兴隆禅法,门下号称三千。元丰二年(1079),神宗敕改东林寺为东林太平兴国禅院,黄龙慧南之弟子常总奉敕入寺。绍兴十七年(1147),法道于太平寺重刻《大宋僧史略》。元至大年间(1308-1311),普度住于东林寺,编撰《庐山莲宗宝鉴》,弘扬净土教义。明万历七年(1579),仁敬、智联合力营构千佛寺。四十二年,德清于五乳峰创建法云寺,并于寺中着述。清代以降,佛寺渐次衰颓。上世纪80年代以来本山寺院得到修复或重建,今有东林寺、西林寺,黄龙寺、小天池、铁佛寺等10余所。

  东林寺位于九江市南、庐山西北麓。为我国佛教净土宗发源地。东晋太元六年(381),慧远于此建寺讲学,并创白莲社,倡导弥陀净土法门,国内外名僧雅赶不上多来此结社念佛,后世推尊慧远为净土宗初祖。唐代最盛,有殿、厢、塔、室310余间。唐武宗会昌法难后,宣宗尝敕修之。宋元半年间(1078-1085),神宗敕令改称“东林太平兴国禅院”。元至大年间前后,普度于此撰《莲宗宝鉴》,宣扬净土教义。扬州高僧鉴真东渡日本前,曾来此寺,后与寺僧智恩同渡日本讲经,慧远东林净土宗之教义亦随之传入日本;日本东林教即以慧远大师为始祖。

  寺前有虎溪,相传慧远大…

《通向极乐之路 道场胜迹 净土宗道场胜迹鸟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