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向極樂之路
道場勝迹
淨土宗道場勝迹鳥瞰
淨土宗的古迹、寺院和道場,是同修們朝禮、請法和共同修持的好地方,故作一介紹。這些勝迹雖不一定在讀者所在地,但對大家了解情況,增加知識面和日後朝禮都有好處:
大林寺位于江西廬山大林峰下。傳爲東晉廬山慧遠大師之徒孫昙诜(361-440)所創建。寺名大林,系因昙诜于講經臺東南廣植花木,繁茂如林,故有此稱。該寺曆代疊經興衰,于清初又遭火焚毀。1922年于故址興建講堂,迎請安慶迎江寺竺庵法師複興大林寺,以聚集于廬山避暑之知識分子爲布教對象。太虛大師曾于該寺舉辦演講會,並將該寺作爲其所倡導的世界佛學運動之據點,致力于複興慧遠白蓮社之精神。該寺曾爲淨土宗的中心。
雲棲山在杭州西湖五雲山之西,原有真濟、雲棲、天池叁寺,民國間尚存雲棲寺,以明代蓮池大師居此而聞名。據袾宏之《雲棲山房雜錄》載,初以五雲山巅有五色瑞雲盤旋其上,故名雲棲山。後以瑞雲飛集山塢中,經久不散,時人異之,因號雲棲塢。宋乾德五年(967),有僧大扇志逢(909-985)結庵以居。塢中多虎,師至,虎辄馴伏,故世稱伏虎禅師。吳越王錢氏爲其建寺,始稱雲棲寺。宋治平二年(1065)改名棲真院,後複稱雲棲寺。明隆慶五年(1571),袾宏愛其幽邃,于此設禅室,爲叢林奠立禅淨歸一之教義。其後,雲棲山成爲雲棲念佛派之根本道場。有大殿、祖師殿等。大殿供奉阿彌陀佛、十大弟子、六方六佛及二十四諸天之像。石徑兩旁,編籬界竹,竹大一尺圍,寺前大竹一竿,清聖祖賜名“皇竹”,並因而建亭。“雲棲竹徑”爲西湖十八景之一。
雲棲寺自五代開山,至明代蓮池大師以佛門龍象而棲止,並立爲專修淨土道場。寺周徑曲林深,溪山幽勝,桂深冬燔,松疏夏涼,神足遊息,靈心往還,實乃東南勝境,亦爲學佛之津梁,唯寺志一向缺如。上世紀叁十年代初,浙江臨海項士元有鑒于此,遂廣覓素材、尋訪勝迹,編成《雲棲志》10卷。是書首敘沿革,以志廢興之迹;次則山水,以志山川形勢;再次爲梵刹,以志伽藍概況;以下曰勝地,以章名勝古迹;曰塔墓,以供遊侶憑吊;曰古物,以昭法物而資清賞;曰規約,以明戒律而示法守;曰禅德,以彰梵修而存法系;曰名賢,以紀芳躅而申向往;曰物産,以觀庶類而征民生;曰藝文,以備征考而宏闡揚;卷終爲寺産、志余。編纂者更于例言中表明:“本書範圍內所應有之事實,未經他書紀載者,凡屬實物均加查勘始筆于書。其屬轶事、遺聞亦務博訪,周谘衆說,佥同者始擇要記之,蓋冀杜免虛誕,且以表闡幽微也。”足見是書所用資料之可靠。志之卷首印蓮池大師像、雲棲山圖、雲棲寺平面圖及寺容和文物之照片多幅。是書,僅見于浙江圖書館、複旦大學圖書館及臨海市博物館等處,藏本之稀彌足珍貴。
玉佛寺位于臺灣南投縣埔裏鎮之西的觀音山麓。1969年永慈法師購得現址,翌年興工蓋茅蓬。爲專修淨土,效法《楞嚴經》中大勢至菩薩執持名號,而以香光莊嚴立名精舍爲“香光精舍”。自開山後,教內人士見此地區群山環抱,鍾靈毓秀,雲蒸霞蔚,景色天然,自成幽美。而其林相祥和,水質甘洌,尤爲大衆所稱羨。乃相繼來山興建佛刹,不數年間大小寺院林立,蔚成修行辦道及旅遊之勝地。1993年,永慈老和尚將其創建的香光精舍,贈予印德法師興建常年念佛道場。師自接任以來,爲使學佛者有一所解行並重的清淨道場,期能于幽靜環境中精進薰修;並利用各級學校寒暑假期間,舉辦佛學研習會,故于1984年開山重建。印德法師艱辛勞苦,默默耕耘,在重建工程中,一面建設,一面親往香港托西方寺永惺長老由緬甸迎請2米高玉佛像,並定製木雕叁世尊像及近5米高的千手千眼觀音菩薩與護法神像多尊。至1987年初夏,重建工程大部完成。一座莊嚴宏偉、建築新穎的佛刹,聳立于觀音山地區梵宇郡寺之中,並于次年初夏更名爲玉佛寺。玉佛寺在開展傳授在家菩薩戒,舉辦寒暑假教師佛學講座,青少年佛學冬令營,寺院結夏安居及精進佛七等活動做得很好,爲臺中觀音山地區的一座莊嚴淨土道場。
鳳山佛教蓮社位于臺灣高雄鳳山,創立于1952年。初由地方善信李遷、姚登榜、陳天富等居士集資購屋,成立鳳山佛學研究社,翌年春,恭請煮雲大師擔任住持,改稱鳳山佛教蓮社。師接任後,創辦佛學講習會,每周二次聚會念佛、講經,數十年連續不辍。還創辦鳳蓮幼兒園,善于教育兒童;成立佛教青年弘法團,經常往各縣市弘法,信衆日增,法緣殊勝。1965年改建爲叁層樓房,講堂可容數百人聽講。二樓佛殿供西方叁聖像,寶相莊嚴,春、冬佛七參加者達千數百人。大師除親自主講佛經之外,還請道源、道安、星雲、聖嚴、淨空等大師及海內外大德居士莅社講經弘法。1967年蓮社新建築落成,舉辦傳授五戒,同時成立佛教婦女會、佛教青年會,展開社會活動:托缽、救災、冬令救濟等年年舉辦。曾數次舉行南部佛教聖歌比賽,轟動一時。大師于70年代起,舉辦精進佛七,提倡念佛修行,由臺東、鳳山、嘉義、臺中、臺北,奔化全省,各地參加者極爲踴躍,一時風起雲湧,都稱煮雲上人爲佛七大師。由于信徒人數逐年增加,蓮社重建後之房舍又不敷用,更于1974年增建四層大樓一棟,與前建大樓連成一氣。新大樓一樓爲地藏殿,二樓爲圖書閱覽室、叁樓大雄寶殿、四樓寮房及藏經樓。大樓于1978年竣工,大師因爲各地佛七主法,故建築之事多賴監院慧見法師之辛勞。
廬山淨土宗祖庭,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位于江西九江市,北倚長江,東接鄱陽湖。又稱匡山、匡廬等。相傳黃帝曾遊此山,又傳殷商或周代,有名匡俗者于山中結廬修仙,後羽化而去,僅存空廬,故有廬山之名。山中有峰數十,名者爲五老、香爐、漢陽、白雲、雙劍等;谷有康王、棲賢、虎溪;洞有白鹿、白雲、蓮花;臺有般若、翻經、文殊。處處奇岩懸崖,潭澗瀑布,自古以勝景聞名天下。
東漢靈帝時(168-189),安世高常遊此山,其後僧衆來山漸多。東晉太元(376-396)初年,道安之門人慧永來山,于香谷建西林寺。十一年,慧遠應慧永之請來山,後建東林寺。十五年建般若臺精舍,安奉阿彌陀佛像,與道俗百二十叁人共結白蓮社,提倡念佛法門,爲淨土教修行之根本道場。自此,來山僧俗日衆,遂成我國淨土教之勝地。慧遠大師又廣爲招請西域沙門前來從事佛典翻譯或遣使赴西域求經,佛陀跋陀羅及佛陀耶舍都曾至此山,四方前來參集之衆多達叁千,因此廬山不僅成爲當時南地佛典翻譯之大道場,更蔚爲佛教一大中心。其後桓玄禁佛汰僧,獨此山幸免于難。當時,除修道之士外,如陶淵明、雷次宗等一代名士亦厭離世亂遁居此山,大書法家王羲之亦于山中建歸宗寺,迎請佛陀耶舍住之。
慧遠示寂後,道昞主盟白蓮社。昙诜于大峰山之南創建大林寺,法濟于玉巒峰之東北創設慈雲院。慧安住于淩雲寺。昙翼、慧慶居止于漢陽峰廬山寺。隆安年間(397-401)道生來此棲隱,曾于劉宋元嘉七年(430)宣講《涅槃經》,其後示寂于此山。十五年,僧瑜、昙溫、慧光等同入山之南嶺創建招隱寺。南齊永明十年(492),僧景創建香爐峰寺。至梁代,法歸于擲筆峰創建峰頂寺。太清年間(547-549),法歸宣講《金光明經》後,于東林寺之南建立戒壇,成爲江南叁戒壇之一。隋開皇年間(581-600),天臺宗智顗大師兩度來山開講,聞法者多達5000人。其門人大志于甘露峰之南建靜觀道場,又于福林寺修頭陀行。同一時期,道信駐錫大林寺,智锴棲止西林寺20余年,致力宣講《法華》、《涅槃》及《十誦律》等。
至唐代,淨土宗高僧善導曾來山尋訪慧遠遺迹;智舜于山中講《觀無量壽佛經》。玄宗時,曾敕建慧永之塔于山中。永泰元年(765),法照入山結“西方道場”。大曆年間(766-779),神湊東林寺弘傳律學,法藏于五老峰建構道場,李白亦常遊山賦詩。元和二年(807),白居易于遺愛寺附近結草堂。寶曆年間(825-826),刺史李渤建白鹿洞書院。馬祖道一之弟子智常來住,常隨衆達數百人,大弘禅風。未久即遇會昌法難,至大中六年(852),宣宗敕令複興東林寺。五代之際,行因于棲賢寺弘法。南唐時,李中主于東南麓創建開先寺,李後主又于西麓營建圓通寺。
宋慶曆年間(1041-1048),居讷住于圓通寺,與歐陽修等人共結“青松社”,興隆禅法,門下號稱叁千。元豐二年(1079),神宗敕改東林寺爲東林太平興國禅院,黃龍慧南之弟子常總奉敕入寺。紹興十七年(1147),法道于太平寺重刻《大宋僧史略》。元至大年間(1308-1311),普度住于東林寺,編撰《廬山蓮宗寶鑒》,弘揚淨土教義。明萬曆七年(1579),仁敬、智聯合力營構千佛寺。四十二年,德清于五乳峰創建法雲寺,並于寺中著述。清代以降,佛寺漸次衰頹。上世紀80年代以來本山寺院得到修複或重建,今有東林寺、西林寺,黃龍寺、小天池、鐵佛寺等10余所。
東林寺位于九江市南、廬山西北麓。爲我國佛教淨土宗發源地。東晉太元六年(381),慧遠于此建寺講學,並創白蓮社,倡導彌陀淨土法門,國內外名僧雅趕不上多來此結社念佛,後世推尊慧遠爲淨土宗初祖。唐代最盛,有殿、廂、塔、室310余間。唐武宗會昌法難後,宣宗嘗敕修之。宋元半年間(1078-1085),神宗敕令改稱“東林太平興國禅院”。元至大年間前後,普度于此撰《蓮宗寶鑒》,宣揚淨土教義。揚州高僧鑒真東渡日本前,曾來此寺,後與寺僧智恩同渡日本講經,慧遠東林淨土宗之教義亦隨之傳入日本;日本東林教即以慧遠大師爲始祖。
寺前有虎溪,相傳慧遠大…
《通向極樂之路 道場勝迹 淨土宗道場勝迹鳥瞰》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