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通向極樂之路 道場勝迹 淨土宗道場勝迹鳥瞰▪P5

  ..續本文上一頁定居之志。師既駐錫,即獨坐禅床,熏以戒德,慈悲憫人,法音大扇,遠近道俗順風爭趨。乃有彌勒殿之建,大雄殿之造,放生池之鑿,僧寮、飯僧堂之成,飛錫、吉祥諸亭,錯落其間。華師更念此刹爲玉祖之道場,爲報祖恩,遂有此千佛靈應寶塔之建。玉祖畢生精進,日持彌陀聖號五萬聲,積誦彌陀經叁十萬卷。由彌陀名號豎窮叁際,橫遍十方。故以念一佛即念十方佛,念十方佛即念一佛之意,並一佛出世千佛護持之旨,思念玉祖更當懷念千佛,因建千佛靈應塔,以報佛與祖之恩。銘曰:先祖玉公,名節峭然。執持律法,一食長坐。課佛五萬,經卅萬卷。臨行趺坐,異光滿室。佛及聖衆,金臺來迎。香氣盈空,含笑而寂。千佛護持,選佛道場。住持淨華,重新绀宇。寶塔矗立,勝迹更新。不二梵刹,僧俗來皈。泐石貞珉,冀道場永。彌陀寺住持釋淨華立石、菩薩戒優婆塞林克智撰文。佛曆二五四七年荷月。”

  彌陀淨寺位于浙江象山爵溪,始建于南朝宋文帝(424-452)時,爲逾千年的古刹。清道光七年(1827)重建,同治十年(1871)重修。1953年寺內辦有小學一所,“文革”期間被工廠占用。1978年後複歸佛教界管理,由德空法師主持寺務。1987年,請天臺山蓮智法師來寺,任住持之職。經法師十余年修葺、重建,現有山門殿、天王殿、大雄寶殿、廂房等共96間,建築面積3000余平方米,占地面積2萬平方米。該寺曆來以淨土念佛法門爲主,蓮智法師來寺後,領衆念佛,力弘淨土並辦有浙東佛學院以培養人才,爲浙東淨宗名刹之一。

  彌陀精舍位于臺灣臺北市大安區建國南路。1979年,煮雲大師爲主持各地佛教寺院之佛七應接不暇,爲方便北部蓮友,乃于是年購置現舍址9樓,創設“彌陀精舍”。每月舉辦八關齋戒一次,法緣殊勝。二年之中信衆日增,原舍址又嫌狹隘,故于1982年增購同一大樓之第4層一棟,以便容納更多蓮友。自精舍創立後,雖未設立住持,寺務盡由其弟子慧見法師處理。

  香積寺位于陝西西安市南郊神禾原西端。唐高宗永隆二年(681),淨土宗祖師善導大師入寂,弟子懷恽建靈塔于神禾原。塔成後,高宗又賜舍利千余顆,並百寶幡華等。唐中宗神龍二年(706),又于塔旁建寺,額曰香積寺。後武則天亦曾莅寺燒香。王維有《入香積寺》名句,即寫此寺。入宋曾改寺名,至明代經修葺後,又恢複舊稱。寺曆經蒼桑後,建國前僅留兩座古塔,以及清代大殿與3間僧舍。兩邊善導塔爲仿木密檐式磚塔,塔頂因年久損毀,只存11級,高約33米。塔門嵌有“涅槃盛事”四個磚刻楷書。善導塔東邊的青磚小塔,據說爲大師門徒淨業法師塔。1979年起,香積寺經過大整修與重建,遷建大殿至善導大師塔之東,寺容莊嚴輝煌。日本淨土宗奉此寺爲祖庭。

  香火社唐代出現的一種在家佛教徒團體。主要組織信徒集體修持,如誦經、念佛等,多屬淨土宗。唐代宗會昌年間(841-846)所結之法社。白居易(772-846)于詩文外,尤精佛學,虔信淨土,晚年自稱香山居士,與洛陽佛光如滿法師等共結香火社,專志念佛。此香火社之存在,適值唐代武宗滅佛的前後,意義深遠。

  香海正覺蓮社位于香港跑馬地黃泥湧道31號四樓。是香港佛教長老覺光法師創辦的道場。事緣寶靜法師早年在港創辦了念佛道場,第二世界大戰結束之後,覺光法師從桂林返港即征得陳靜濤、王學仁等居士的協助,在跑馬地黃泥湧道租下一座樓房聚衆念佛。因其時香港劫後余生,人心惶惶,蓮社爲嚴持戒律,弘修淨土,安定人心,旨作四衆精神依托,即在1946年十月正式成立香海正覺蓮社。蓮社初成立時,只有10位蓮友參加修持,逢周六晚上念佛。後參加者日衆,遂增辦講經、濟貧、放生、拜忏等活動。曾在蓮社講經的有顯慈、法舫、道安、霭亭、定西、演培、筏可、倓虛、海仁及顯明諸法師。1950年6月,蓮社組成以108周爲一屆的念佛會。此念佛會在團結及凝聚佛教四衆信徒成績顯著,尤其契合蓮社爲攝領茫然衆心,皈依叁寶的創辦宗旨。此外蓮社還創辦《香港佛教》雜志,刊行至今,爲最長壽的佛教刊物之一。蓮社的工作分爲“社會工作”與“社內共修”兩部分。社會工作主要包括贈醫施藥、安老護幼、興學建寺等。蓮社于1966年成立佛教寶靜安老院,收容60歲以上女衆老人。1978年,又在安老院側辦佛教寶靜護理安老院。蓮社還辦有中學、小學、幼稚園及特殊學校多所,對培養下一代貢獻良多。成立50余年的香海正覺蓮社,現有四衆蓮友近2500人,逢初一、十五均有禮忏活動,每年有近10次的法會,以便蓮友在社內同參與共修。

  香海蓮社位于香港天後廟道39號A華園18樓。最初由曾璧山、李公達、周佛慧等人發起,爲弘揚淨土,提倡念佛法門而組織,成立于1933年,爲香港首家居士道場。建社初期社址設跑馬地黃泥湧道,有在家居士社友百余人,禮請甯波觀宗寺方丈寶靜法師赴港領導,擬訂章程,弘化事業及教育、慈善工作亦次第開展。該社爲不牟利社團,以興學育才、弘揚佛法、贈醫施藥、濟貧救災爲宗旨。1949年首開香海蓮社義學,免費收容失學兒童。1960年間,先後開辦佛教念慈學校、佛教慈恩學校及佛教寶靜學校,現尚開辦曾璧山中學、慈恩學校、佛教黃筱炜紀念學校、香海蓮社蝴蝶村幼稚園和兆禧苑幼稚園等,造就人才不可勝數。曾居士除辦學弘法外,亦熱心慈善事業,她帶領著蓮社社友及各方善信,多次努力參與冬季贈衣、濟貧助學、救災施藥等社會福利服務。1964年,曾氏因對教育及慈善工作貢獻殊多,榮獲英國女皇頒贈M.B.E勳銜,爲香港女教育家中最早獲得此榮譽者。1967年,大埔半春園業主將園地贈予香海蓮社接管,作爲蓮社社友福慧同修之所。自此,曾居士亦遷居該園潛修念佛,祈證菩提,至1986年往生,世壽96歲。香海蓮社現有社友數百,天後廟道現址是曾璧山居士舊居,內設佛堂,供西方叁聖像,又設佛典閱覽處,備有各種版本大藏經多部,供社友參悟。大埔半春園爲香海蓮社主要活動的道場,每逢初一、十五、佛誕均舉行法會。

  香港菩提學會會址設于香港銅鑼灣高士威道灣景樓C座四樓。早在1960年間,許多居士常到荃灣芙蓉山東林念佛堂念佛,居士們深深體會到念佛法門的殊勝,即與志同道合的法師居士一起組織了生西助念團。助念團由當時任東林念佛堂監院的永惺法師負責指導。同時爲使信衆有機會精進念佛,又成立周六念佛會。爲方便在市區居住的在家二衆,念佛會最初借用弘化蓮社場地,每周六由永惺法師領衆念佛,曆叁年而風雨無間。因參加的居士越來越多,地方不敷應用,改借華嚴蓮社繼續念佛。迨後到會僧俗二衆更見踴躍,需要自己有個交通方便、出入簡易而寬敞的新會所,此議甚得信衆及會友的支持,遂購灣景樓C座八樓的兩個單元爲會址,並以香港菩提學會有限公司名義申請注冊爲不牟利機構。學會在1965年2月正式成立,會衆推舉茂蕊老法師爲第一屆會長;永惺法師與智開法師爲副會長,與其余27位法師、居士分擔各部工作,組成第一屆董事會。新會所于1967年3月13日,由樂果法師主持佛像崇升開光大典後正式啓用。自此法務即順利開展,1970年由永惺法師接任會長,總理會務至今。經30多年的艱苦營運,學會至今已發展成占該大樓六層十多個單元的綜合多元化的佛教道場。學會在弘法活動方面有:印行《菩提》月刊及各類經典流通,舉辦息災法會,加強生西助念組,舉辦常年周六念佛會。並于每周各晚定期舉行誦經班、靜坐班、佛學研究班、禮忏及晚課等活動,參加者踴躍、熱心。學會除以上所舉的共修活動外,亦努力推行社會慈善事務。每年農曆歲晚皆舉行“冬赈濟貧”,“派米送衣”等。如遇各地發生嚴重災難,學會亦率先響應撥款捐施,並發動會員信衆積極參與救濟。此外,學會還辦了一所護理安老院,于1999年3月落成,投入服務,使老而無依的長者,有一安養之所。永惺法師還很重視教育工作,除在西方寺設立菩提佛學院,培育僧伽人才外,還在香港辦了5所幼稚園,並計劃增辦小學及中學。在內地,爲響應“希望工程”的號召,于多處偏遠鄉區捐資興建小學,讓當地兒童也有接受教育的機會。

  

《通向極樂之路 道場勝迹 淨土宗道場勝迹鳥瞰》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