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佛化家庭实现人间净土
心诚
家庭是每个人生活的重心,是社会安定的基础,更是国家兴衰成败的主要关键,所以,家庭对于个人、社会、国家都有着莫大的影响力。换句话说,生活要美满幸福,社会、国家要安和乐利,都必须植基于健全的家庭之上。如何才能有一个健全的家庭呢?生活佛教化。就是说家庭生活要用佛法来净化、美化、弘化、佛化。
净化人间的著力点,是从净化家庭开始。净化家庭要从净化婚姻开始。一般人都认为学佛,大概都应该出家,真正学佛的人都应该没有家庭。其实在释迦牟尼佛的时代,就分有僧俗四众不同的佛教徒。只有少数的人,出家修梵行,绝大多数的佛弟子,都是在家人。四众弟子要以佛菩萨的慈悲和智慧,为我们学习的重点,提升自己,净化家庭,进而影响到周围的亲人、朋友,再扩及到社会,达到净化人间、建设人间净土的目标,以此来作为倡导人间佛教的最佳挈入点。
一、佛教对婚姻的看法
佛教徒可分为出家和在家的两大类,而以出家修道的人为僧,在家学佛的人为俗。出家是非常神圣、非常庄严的选择,但只有少数人有此福德因缘,绝大多数的佛教徒都是在家人。佛教是不赞成结婚的吗?当然不是。不过,佛教的确赞叹出家的功德,那也并不等于反对在家人结婚,信了佛教的人也不会都该出家。其实,唐宋时代,在家的佛教非常兴盛,我们可以从敦煌石窟的文字记载、图画、或雕刻中,看到许多关于在家居士家庭生活的描述。宋、元朝以后,佛教渐渐隐遁山林,与人世间渐渐疏远,因而造成一般人认为佛教是仅属于出家人的错误观念。很多父母,如果发现自己的子女亲近道场、亲近法师,就会很担心他们会出家。事实上并不尽然!寒山寺每年有数百万信众来亲近寺院、观光礼佛,却很少有人因此而准备出家。出家不是消极地逃避,仅有极少数人适合出家、出得了家。很多人都认为我们佛教是出世的,其实我们是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服务。
在家居士是佛教的基础,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就非常重视家庭生活,重视夫妻之间、亲子之间,如何彼此相待。甚至还有经典讲到结婚之后,怀孕、生子的事,例如《善生经》、《玉耶女经》,均对夫妻亲子有明确的伦常原则。《长阿含十六经》明文说:“为子求善婚娶是父母的义务。”《中阿含一三五经》亦明言:“夫当以五事爱敬供给妻子。”“妻子当以十三事善敬顺夫。”并说:“若人慈愍妻子者,必有增益,则无捐耗。”由此可知,佛教并不是与世隔绝的。现在从佛教徒的立场、从将来要踏入人生另一境界的立场来认识婚姻。
婚姻本身是责任和义务的肯定与承担。通常一般人在结婚之前,认为自己还没有结婚,可以什么都不管,不但没有想到如何让父母颐养晚年,其至还一直接受父母呵护照顾;可是,结婚之后因为有了家室,同时因为孩子的诞生,才真正体会到父母的辛劳,而产生家庭的责任感。所以结婚和没结婚是完全不一样的人,婚姻本身是家庭责任的肯定与开始。
有人说“婚姻是锁链”,“婚姻是爱情的坟墓”;也有现代年轻人认为,反正结了婚还可以离婚,为什么一定要结婚,不结婚不是很自由吗?这是不负责任、过份浪漫而不务实的态度。如果结婚的时候就准备离婚,还结什么婚!结了婚还要求绝对充分的放肆,还结什么婚!结婚是一份责任,岂能儿戏?婚姻是一个严肃的课题,是人生绝佳的历练。
现今社会问题最多的,莫过于金钱及男女色。释尊早看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因而规定在家居士一是要守五戒,其中的不邪淫戒更是非守不可。由此可见佛教对婚姻的重视,及夫妇彼此之间要互守信诺、互守贞操等观念的强调。
站在佛教徒的立场,五戒中的不邪淫戒,是夫妻共守。实际上这也是做为一个净化人心、净化社会最基本的生活方式。因为邪淫不仅是家庭问题,同时也破坏了社会的和谐,这种罪业是很重的。大家千万不要认为逢场作戏没有关系,假戏真演,终会导致婚姻破裂;而且就人的生理健康而言,在外邪淫,都可能会感染各种高危传染性性病,包括爱滋病,而带回家传染给爱人,贻祸后代。就心理层面而言,不论男女,一个人有了外遇,便会造成另一半的不平衡,因而第四者也可能接著出现,问题不断衍生,造成社会的不安,这个责任实在太大了。所以婚姻的社会责任是不容忽视的!结婚是两个家族的结合,人际关系因之扩大而改变。面对人生的新境界,更应秉持慈悲的精神,来对待、照顾另一半的亲人,公公婆婆及岳父岳母。同时也应以智慧来处理自己的公私事务,以理性来迎接儿女的出生,给予适当的教育。这是在婚姻过程中,应该学习负起的责任与义务。
二、如何建立佛化家庭
(1)建立婚姻的共识
如何建立佛教的家庭呢?首先需要建立婚姻的共识,那便是彼此关怀、彼此尊敬、彼此体谅、彼此礼让、互相学习、共同成长。这才像是互为同修的菩萨,互为善友,互相提携的佛化婚姻。
如果遇到你的另一半陷于情绪的低潮,现出消极、无奈、孤单寂寞、惊恐失望的时候,你应该鼓励他(她):“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待我们再好好努力,千万不要灰心!我会陪着你共同度过难关,而且我们的孩子也需要你的照顾!”这就是互相关怀。
释尊教导我们,众生皆有佛性,一切众生皆有成佛的可能,皆是未来的佛。所以要尊敬对方,即使对方不尊敬你,甚至虐待你,也要认为这是助你成长的逆增上缘。这不是教你逆来顺受,而是在无法避免的情况已经发生的时候,就要学习最大限度地接受事实,并且由衷地感谢一切助你成长的各种因缘。“山不转路转,路不转人转”,如果对方一时无法改变,一定要先调整自己,时时以尊敬、尊重的态度,来与对方相处,视其为未来佛、现在的菩萨。互敬、互重,此种方式,对家庭生活的和谐是非常重要的。
(2)以佛教信仰来促进家庭生活的幸福美满
佛教家庭,信仰是非常重要的,不论居家空间的大小,最好都要能虔诚供奉一尊观音菩萨。从此以后,这不仅是你的家,也是你们共同修行的道场。
供奉观世音菩萨有二种意义,一是学习、模仿观世音菩萨的慈悲精神。如果能像观世音菩萨那样慈悲,夫妻还会吵架吗?还会打小孩吗?还会弃父母于不顾吗?还会对朋友不忠诚吗?不会的!第二种意义是,菩萨的确是有感应,当在有困难、有麻烦时,要以佛菩萨为模范,同时祈求佛菩萨给予力量和信心,让你们在平顺中共渡一生。夫妻双方由于同床异梦、意见不合是正常的。要在观世音菩萨的保佑下,互相调和,彼此包容。
有的人结了婚以后,夫妻吵架。解决的办法是“有理扁担三,无理三扁担”,因为吵架是两张嘴巴之间的事,如果只有一个人在吵,一会儿就吵不下去了。有了这种认知,就算对方不改变,家庭也不致于破裂。结婚仪式的本身很简单,但在婚后的未来,则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彼此一定要以宗教的信仰为依归,有了共同宗教信仰的家庭,一定更会美满、幸福。
在现代社会中的佛化家庭,应当要有宗教的生活,宗教生活在佛教来讲,有三项准则:由佛教化的结婚礼开始;要用佛教化的观念和生活方式来教育子女;应该要有居家的功课,每天要有定时定数的修持恒课。就佛教而言,婚后除了遵守三皈、五戒,更可以利用假期或假日,参加定期的修行,学习着过无牵无挂、无忧无虑的修道生活。比如:到寺院参加佛七、禅七或受持八关斋戒,虽然如此,但自己依然过着有夫有妻的在家形态的生活,那确实是夫唱妇随、白头偕老的终身伴侣。不是彼此的纠缠,而是互相的提携,做一个愉快、自在、使自己满意、也让他人敬仰的在家居士。
(3)怀胎之教育
结婚后,有不要孩子的权利,如果仅为自私,便是不负责任的想法。如果不自量力拚命生孩子,也是自害害人的事。有了孩子,才会深刻地体会到父母生养儿女是多么的不容易!从怀孕到生产,从生产到小孩上学、结婚、成家,成家之后,还要帮他立业,牵肠挂肚,万般呵护。没有孩子,不会知道为人父母的责任,也很难知道为人父母的辛苦。但现代的社会,不论中国人也好、西方人也好,结婚之后,非但忽略了双亲的奉养,还因忙着事业,而把小孩托给父母去当褓母,这是有些颠倒了。
佛教非常重视胎教,大藏经中有关胎教的,至少有三部:一、《菩萨处胎经》,二、大宝积经《佛说入胎藏会》,三、大宝积经《佛为阿难说处胎会》。孕妇怀胎的时候,要作如此想:这是菩萨来入胎,怀的是一尊小菩萨。心的念头是非常重要的。怀孕时,心中常念观音菩萨,多看观音菩萨像,经常观想菩萨慈祥的面容,对胎儿很有用;我们要经常保持心平气和,想要生气的时候,就赶快念观音菩萨。怀胎时,不可以暴饮暴食、生活不正常。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表情及心理现象,都会对胎儿产生直接的影响。丈夫们可能认为始教仅是母亲妊娠中的事,跟做父亲的没有关系,其实你的身心状态会影响到你的太太,也就会影响到腹中的胎儿。所以良好的胎教是夫妻双方共同的责任。
(4)小菩萨的培育
一旦生孩子,不论是男、是女,都应欢喜欢迎,悉心扶养,教育成人。夫妻不是怨家,子女也不是讨债鬼,子女是来帮助你成长,来促成你履行父母的义务,所以是你的小菩萨;要对子女付出耐心和慈悲心,要因才施教,给予适当的关怀和照顾。不可将子女当成自己的财产来支配;更不可将子女视为自己的替身来指望。尤其不可有养儿防老,期求反哺及回馈的心。虽然当教导儿女知道孝顺父母,可是站在做父母的立场,则但尽责任,不求回报,都是最健康的心态。
当小菩萨会爬行时,就要开始教他拜佛;在还未识字之前,可以让他看佛教故事的儿童图画,例如佛陀、观音、佛在《本生故事》…
《建立佛化家庭实现人间净土(心诚)》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