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印光大师的净土思想(慧如)▪P2

  ..续本文上一页为诸法之基址,菩提心为修道之主帅,信愿为往生之前导。”其中尤重持戒,认为并不是“带业往生”就是可以不持戒,以致肆意再造恶业。因为佛法只摄一切善人,绝不摄一恶人。故大师主张应以极惭愧心、极仰信心念佛求生西方。

  5、印光大师的净土思想渊源

  大师一生效仿庐山慧远大师的“结社念佛”之风,别号“继庐行者”,创建苏州灵岩山寺十方专修净土道场,乃至发动组织各地念佛会的成立;禀承善导和尚的专修净宗意旨大力弘宣他力本愿念佛思想;依永明延寿禅师的《四料简》拣别禅、净界限,独倡净宗;又以“儒佛双合之美”劝令行人“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阐扬“万善同归净土”之旨;又继续和发扬了藕益大师的“信愿”与“持名”的并重思想;特别是对彻悟祖师的“真为生死,发菩提心,具足信愿,持佛名号”的十六字箴言,终身服膺。

  六、印光大师的净土思想实践

  1、以“敦伦尽分、闲邪存诚”为入道基础

  大师一生极力宏扬净土法门,而又却极力倡导“敦伦尽分”。因为欲往生西方,只有念佛之心与佛之愿力相合方能感应道交,感应了,就能确保往生,若不得感应,那就不能高枕无忧了。所以大师强调说: “修净土者,第一须要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大师以尽到为人的本分,作为求生西方的基础,他是没有忽视佛教在人间的重要意义。

  2、提倡“因果报应”和“家庭教育”相结合,特别重视“胎教”

  大师认为若不极力提倡因果报应、家庭教育,则无法劝人止恶向善;若不提倡念佛求生西方,则难免六道轮回。所以,大师一生极力痛诫世人,畏于恶果,莫造恶因;勤修善因,而得善报。并勉励众人凡所修善,莫求后世福报,唯以回向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永脱轮回苦海,方为究竟。印祖生前流通《安士全书》、 《了凡四训》数百万册,提倡家庭教育,主张以胎教为重。

  3、以“处家宏法”、“居尘学道”最为适合时代需要

  清末民初之际,汉传佛教在某些寺院存在“三滥”现象,即“收徒滥”、 “传戒滥”、“传法滥”。一些僧众热衷于应酬经忏,不注重修学,以致佛教日渐衰微。大师针砭时弊,特别是有憾于雍正皇帝的废除僧考制度,任人随意出家。故大师不但自己不收出家徒弟,亦不轻易允许他们出家,特别是严诫女众的任意出家,常劝人以“居尘学道”、 “处家宏法”为要。因为修行是不分出家与在家,但要出家必须克服种种困难,倒还不如在家敦伦尽分做个称职的学佛居士,拥护佛法,摄化群众。大师不轻易允许佛弟子出家可窥其设想之周到,利众之心切,不愿见其出家,扮不好角色而苦恼;而望其以在家孝敬师长,感化大众,使人们真正体会到佛法利济众生的好处。这一思想,正促进了净土法门的深入民间。

  4、诚敬惭愧,以苦为师

  大师的念佛秘诀是: “诚与恭敬”。他尝云: “欲得佛法实益,须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则消一分罪业,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则消十分罪业,增十分福慧;若无恭敬而致亵慢,则罪业愈增,而福慧愈减矣。”印祖与吴璧华书云: “有一秘诀,剀切相告,竭诚尽敬,妙妙妙妙。竭诚恭敬念佛,当知此人非娑婆之久客,必定是净土之佳宾也。”

  大师因幼年曾谤毁过佛法的缘故, 自号“常惭愧僧”,以惭愧自牧。并以此劝人常怀惭愧心、忏悔心而念佛,惟有如是念佛方能勇猛精进。又劝人以苦为师,因为惟有深知娑婆之苦不堪言,方肯恳切念佛发愿求生西方。

  5、强调“摄心念佛”,及“十念记数法”与“朝晨十念法”

  其一、摄心念佛

  印光大师相传是大势至菩萨再来,一生努力推崇与倡导的就是“持名念佛”。然“持名念佛”法门中还须分清“观心念佛”与“摄心念佛”之不同。印光大师倡导的是“摄心念佛”法门。他认为, “观心之法乃教家修观之法,念佛之人不甚合机。”所以,他强调说:“念佛名号,勿用观心念法,当用摄心念法。”

  大师根据《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提倡以势至菩萨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之法念佛,以观音菩萨的“返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之法摄耳谛听,以此二重工夫念佛求证三昧。

  摄心秘诀:至诚恭敬

  摄心方法:先摄意、舌、耳三根,次摄眼根、鼻根,乃至身根

  要求:念得清清楚楚,听得明明白白

  强调:志心念、无间断念、常时念

  其二、十念记数法

  针对于妄念难以降伏之人,大师提倡以“十念记数法”念佛。如大师云“所谓十念记数者,当念佛时,从一句至十句,须念得分明,仍须记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须从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随念随记,不可掐珠,唯凭心记。若十句直记为难,或分为两气,则从一至五,从六至十。若又费力,当从一至三,从四至六,从七至十,作三气念。念得清楚,记得清楚,听得清楚,妄念无处着脚,一心不乱,久当自得耳。须知此之十念,与晨朝十念,摄妄则同,用功大异。”

  方法:从1到10,从1到10地记数念佛,不宜或多、或少,数目只以10为准,周而复始。若因数字太长难以记清,可从1到3、从4到6、从7到10,分为三气念。

  要求:佛号念得清清楚楚,听得明明白白;数字也应数得清楚,记得明白,不宜混淆不清。

  强调:记数只以10为准,不可20、30。

  注意:随念随记,不可掐珠,唯凭心记。

  功用:消除杂念,专注佛号,身适神逸。

  其三:朝晨十念法

  针对事务繁忙,没有时间念佛的人,大师推荐“朝晨十念法”念佛。如大师云: “修净业者,须每日清晨服饰已后,面西正立合掌,连声称阿弥陀佛,尽气为一念,如是十气名为十念。但随气长短,不限佛数。惟长惟久气极为度,其佛声不高不低,不缓不急,调停得中,如此十气连数不断,意在令心不散,专精为功,故名此为十念者,显是藉气束心也。”

  时间:每日清晨洗漱毕。

  方法:向西合掌,连声称念阿弥陀佛,尽一口气为一念。

  强调:念佛声调不高不低,不缓不急,调停得中。

  注意:只许十念,每日最多早晚两次;更不可一口气强迫多念,应随气长短而念,/顷其自然。

  功效:藉气束心。

  七、总结

  印光大师的净土思想甚为宏富,但可用“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真为生死,发菩提心,具足信愿,持佛名号”一偈概括之。大师“破一大时节因缘”而来,为挽救佛教的衰微,一方面长期刻苦精修净土法门,一方面藉文字般若向社会大众宣说“敦伦尽分”的为人道理,及于现生了生脱死的净土法门,终于使“善导高风,复见今日”,净土一宗,重焕生机。值得一提的是,大师在其一生的弘化中有三个焦点:即“契理与契机的统一”、 “出世与入世的统一”, “信愿与持名的统一”。这三个“统一”,既阐明了当前宣弘净土法门的上契佛旨,下合时机的急务;又使长期以来认为是消极避世的净土法门赋予了大乘佛教的入世济度精神,转消极为积极,但却又不同于外道的纯救济;并且还纠正了只重“信愿”、不重“持名”的偏激的本愿思想。总之,印光大师的净土思想是具有划时代的深远意义的,他在中国佛教史乃至世界佛教史上谱写了光辉的一页。

  

《印光大师的净土思想(慧如)》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