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爲諸法之基址,菩提心爲修道之主帥,信願爲往生之前導。”其中尤重持戒,認爲並不是“帶業往生”就是可以不持戒,以致肆意再造惡業。因爲佛法只攝一切善人,絕不攝一惡人。故大師主張應以極慚愧心、極仰信心念佛求生西方。
5、印光大師的淨土思想淵源
大師一生效仿廬山慧遠大師的“結社念佛”之風,別號“繼廬行者”,創建蘇州靈岩山寺十方專修淨土道場,乃至發動組織各地念佛會的成立;禀承善導和尚的專修淨宗意旨大力弘宣他力本願念佛思想;依永明延壽禅師的《四料簡》揀別禅、淨界限,獨倡淨宗;又以“儒佛雙合之美”勸令行人“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衆善奉行”,闡揚“萬善同歸淨土”之旨;又繼續和發揚了藕益大師的“信願”與“持名”的並重思想;特別是對徹悟祖師的“真爲生死,發菩提心,具足信願,持佛名號”的十六字箴言,終身服膺。
六、印光大師的淨土思想實踐
1、以“敦倫盡分、閑邪存誠”爲入道基礎
大師一生極力宏揚淨土法門,而又卻極力倡導“敦倫盡分”。因爲欲往生西方,只有念佛之心與佛之願力相合方能感應道交,感應了,就能確保往生,若不得感應,那就不能高枕無憂了。所以大師強調說: “修淨土者,第一須要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衆善奉行。”大師以盡到爲人的本分,作爲求生西方的基礎,他是沒有忽視佛教在人間的重要意義。
2、提倡“因果報應”和“家庭教育”相結合,特別重視“胎教”
大師認爲若不極力提倡因果報應、家庭教育,則無法勸人止惡向善;若不提倡念佛求生西方,則難免六道輪回。所以,大師一生極力痛誡世人,畏于惡果,莫造惡因;勤修善因,而得善報。並勉勵衆人凡所修善,莫求後世福報,唯以回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永脫輪回苦海,方爲究竟。印祖生前流通《安士全書》、 《了凡四訓》數百萬冊,提倡家庭教育,主張以胎教爲重。
3、以“處家宏法”、“居塵學道”最爲適合時代需要
清末民初之際,漢傳佛教在某些寺院存在“叁濫”現象,即“收徒濫”、 “傳戒濫”、“傳法濫”。一些僧衆熱衷于應酬經忏,不注重修學,以致佛教日漸衰微。大師針砭時弊,特別是有憾于雍正皇帝的廢除僧考製度,任人隨意出家。故大師不但自己不收出家徒弟,亦不輕易允許他們出家,特別是嚴誡女衆的任意出家,常勸人以“居塵學道”、 “處家宏法”爲要。因爲修行是不分出家與在家,但要出家必須克服種種困難,倒還不如在家敦倫盡分做個稱職的學佛居士,擁護佛法,攝化群衆。大師不輕易允許佛弟子出家可窺其設想之周到,利衆之心切,不願見其出家,扮不好角色而苦惱;而望其以在家孝敬師長,感化大衆,使人們真正體會到佛法利濟衆生的好處。這一思想,正促進了淨土法門的深入民間。
4、誠敬慚愧,以苦爲師
大師的念佛秘訣是: “誠與恭敬”。他嘗雲: “欲得佛法實益,須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則消一分罪業,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則消十分罪業,增十分福慧;若無恭敬而致亵慢,則罪業愈增,而福慧愈減矣。”印祖與吳璧華書雲: “有一秘訣,剀切相告,竭誠盡敬,妙妙妙妙。竭誠恭敬念佛,當知此人非娑婆之久客,必定是淨土之佳賓也。”
大師因幼年曾謗毀過佛法的緣故, 自號“常慚愧僧”,以慚愧自牧。並以此勸人常懷慚愧心、忏悔心而念佛,惟有如是念佛方能勇猛精進。又勸人以苦爲師,因爲惟有深知娑婆之苦不堪言,方肯懇切念佛發願求生西方。
5、強調“攝心念佛”,及“十念記數法”與“朝晨十念法”
其一、攝心念佛
印光大師相傳是大勢至菩薩再來,一生努力推崇與倡導的就是“持名念佛”。然“持名念佛”法門中還須分清“觀心念佛”與“攝心念佛”之不同。印光大師倡導的是“攝心念佛”法門。他認爲, “觀心之法乃教家修觀之法,念佛之人不甚合機。”所以,他強調說:“念佛名號,勿用觀心念法,當用攝心念法。”
大師根據《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提倡以勢至菩薩的“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之法念佛,以觀音菩薩的“返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之法攝耳谛聽,以此二重工夫念佛求證叁昧。
攝心秘訣:至誠恭敬
攝心方法:先攝意、舌、耳叁根,次攝眼根、鼻根,乃至身根
要求:念得清清楚楚,聽得明明白白
強調:志心念、無間斷念、常時念
其二、十念記數法
針對于妄念難以降伏之人,大師提倡以“十念記數法”念佛。如大師雲“所謂十念記數者,當念佛時,從一句至十句,須念得分明,仍須記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須從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叁十。隨念隨記,不可掐珠,唯憑心記。若十句直記爲難,或分爲兩氣,則從一至五,從六至十。若又費力,當從一至叁,從四至六,從七至十,作叁氣念。念得清楚,記得清楚,聽得清楚,妄念無處著腳,一心不亂,久當自得耳。須知此之十念,與晨朝十念,攝妄則同,用功大異。”
方法:從1到10,從1到10地記數念佛,不宜或多、或少,數目只以10爲准,周而複始。若因數字太長難以記清,可從1到3、從4到6、從7到10,分爲叁氣念。
要求:佛號念得清清楚楚,聽得明明白白;數字也應數得清楚,記得明白,不宜混淆不清。
強調:記數只以10爲准,不可20、30。
注意:隨念隨記,不可掐珠,唯憑心記。
功用:消除雜念,專注佛號,身適神逸。
其叁:朝晨十念法
針對事務繁忙,沒有時間念佛的人,大師推薦“朝晨十念法”念佛。如大師雲: “修淨業者,須每日清晨服飾已後,面西正立合掌,連聲稱阿彌陀佛,盡氣爲一念,如是十氣名爲十念。但隨氣長短,不限佛數。惟長惟久氣極爲度,其佛聲不高不低,不緩不急,調停得中,如此十氣連數不斷,意在令心不散,專精爲功,故名此爲十念者,顯是藉氣束心也。”
時間:每日清晨洗漱畢。
方法:向西合掌,連聲稱念阿彌陀佛,盡一口氣爲一念。
強調:念佛聲調不高不低,不緩不急,調停得中。
注意:只許十念,每日最多早晚兩次;更不可一口氣強迫多念,應隨氣長短而念,/頃其自然。
功效:藉氣束心。
七、總結
印光大師的淨土思想甚爲宏富,但可用“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衆善奉行。真爲生死,發菩提心,具足信願,持佛名號”一偈概括之。大師“破一大時節因緣”而來,爲挽救佛教的衰微,一方面長期刻苦精修淨土法門,一方面藉文字般若向社會大衆宣說“敦倫盡分”的爲人道理,及于現生了生脫死的淨土法門,終于使“善導高風,複見今日”,淨土一宗,重煥生機。值得一提的是,大師在其一生的弘化中有叁個焦點:即“契理與契機的統一”、 “出世與入世的統一”, “信願與持名的統一”。這叁個“統一”,既闡明了當前宣弘淨土法門的上契佛旨,下合時機的急務;又使長期以來認爲是消極避世的淨土法門賦予了大乘佛教的入世濟度精神,轉消極爲積極,但卻又不同于外道的純救濟;並且還糾正了只重“信願”、不重“持名”的偏激的本願思想。總之,印光大師的淨土思想是具有劃時代的深遠意義的,他在中國佛教史乃至世界佛教史上譜寫了光輝的一頁。
《印光大師的淨土思想(慧如)》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