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会通诸宗圆融内外——概论圆瑛大师的佛教思想(明远)

  会通诸宗圆融内外——概论圆瑛大师的佛教思想

  明远

  一代高僧圆瑛大师(1878—1953),俗姓吴,名宏悟,字今悟,又号一吼堂主人、三求堂主人、灵源行者、离垢子。福建古田平湖端上村人。他是五房中的独:广,五岁时父母双亡,稍长业儒,过日成诵,聪明逾人。十七岁顿悟人生如梦,意欲出家,被叔父所阻。—卜八岁大病初愈,遂决心礼福州鼓山涌泉寺增两和尚为师,披剃出家。十九岁依涌泉寺妙莲和尚受具足戒,并发心参访诸大名刹,先于常州天宁寺亲近冶开和尚,参禅五年:后又从宁波天童寺寄禅和尚习禅六载:还遍谒谐祖印、谛闲、慧明、道阶等大善知识,修习天台教观,钻研《楞严经》,初露锋芒。他在天宁寺带病参禅,于禅七中定境现前身心轻安,口占一绝,诗云:“狂心息处幻身融,内外根尘色即空,洞察灵明无挂碍,千差万别—时通。”从此智慧显发,净业大进。二十八岁在宁波天童寺的一次禅七中,定境复现更胜于前,遂说偈云:“山穷水尽转身来,迫得金刚正眼开,始悉到家无一事,涅槃生死绝安排。”可见他对禅宗功底早已深密。三卜六岁时,因读延寿、莲池二大师的著作,深信念佛法门可使身口意三业清静、圆成三昧的功德,于是奉行禅净双修,历四十多年。他在一九三五年秋于上海圆明讲堂讲经弘扬净土法门,组织莲池念佛会,远追庐山莲社家风,并改一吼堂为三求堂,提倡求福、求慧、求生净土。皈依弟子遍海内外,影响远及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大师行化多方,兴僧学、办讲堂,讲经弘法、爱国护教,德被僧俗、四海称诵,尤以禅净双修、诸宗会通、学通儒释、内外圆融堪称典范。

  一、禅净双修,融通教宗

  圆瑛大师融通教宗,对于禅净两门都有深刻的解悟与实践。他反复强调说,禅净二宗都是如宋所说法,只因众生根机不等,故而施设有殊:所以,禅净虽有二名,其实一理,归元无二,不可有所是非。对于禅净二宗施设之殊,大师进行了详细的比较,他说:“禅宗不立语言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教人看——句话头,截堵意识不行。令见清静本然之心性。此为接上根者流,是圆顿修成之法,称为最上一乘,中下根人,未足以语此。”“净宗不论智愚老少,教人但持一句佛号,念念相续,无有间断,以念止念,心中惟有佛,佛外更无心,念到事一心不乱,即得往生。”总之,“禅则独被上根,净则普被三根;禅则惟凭自力,净则兼承佛力”””

  所以对于一般信徒,圆瑛大师首先劝说他们信修念佛法门。他常说:“诸位不要以聪明白命,好高骛远,把念佛法门认为是愚夫愚妇之事,或去参禅,或修其他法门。要知禅宗虽最上乘,只能独被上根,中下五分,收机不广。你我思量,是否上根利智;且参禅要破三关,全仗自力,断惑方得出离三界,三关未破,不能了脱生死,若隔生再宋,只怕不能继续参禅,则前功尽废。”而念佛法门则除了“仗自己信力、愿力、净行之力”外,“更加弥陀愿力”。这样,“既有自他二力,纵然自力不足,还有佛力可靠,故曰修行以念佛为稳当。”此外,念佛法门之所以最适合于一般信众,还在于:“一切法门,欲了生死,须断惑业。惟念佛法门,不断惑业,亦可了脱生死,是为带业往生。”””这也正是念佛法门的特色所在和极方便之处。同时圆瑛大师还认为,念佛如达到极致,则与禅悟无异。如说:“若论高深,则禅宗单刀直入,固推圆顿,而净宗达理之士,未必或逊。古德云:“忽然起念念弥陀,平时无风自作波,有念消归无念处,岂知无念亦为多。”此则有无双遣,一性圆明,与禅宗圆照清净觉相,无以异也。”大师七卜五时作《禅净双修》诗,以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说明禅净在最高证悟和境界上的一致。诗云:“禅净双修四十年,了知净土即深禅,有人问我其中意,云在青山月在天。”

  对于禅净二门的修行方法,圆瑛大师也有许多独到的、详细的阐发。念佛法门,简单讲来“只要死心念去,即便成功”。但怎样死心的念去,却并不简单。对此,圆瑛大师提出了“念佛之法,当以意根念,莫用意识念”的根本方法,并对此解释说:“意本属心法,以意根之心系缘于佛,即诸根悉皆不动,故得都摄,其念乃净。以净念为因,得生净土为果,故称为净土法门。”又,念佛有四种,即“实相念佛”、“观想念佛”、“观像念佛”牙口“持名念佛”等。其中圆瑛大师对“实相念佛”尤为推崇。他说:“实相念佛,依实相理,念法身佛。法身清净,犹若虚空,遍一切处无相可得,本无能念之心相,亦无所念之佛相。能所双忘,心佛不二,即心是佛,即佛是心。若念实相佛,则无念而念,念即无念,一心不乱,湛然常住,是为理念。”这里,圆瑛大师显然把禅宗“即心是佛”、“无念无相”等悟法融进了念佛法门,它也是大师禅净双修中的心得体会。而要实行“实相念佛”,则要从“不住有念”开始。所以大师说:“若能不住有念,进一步终日念佛,终日无念,了知能念之心,自体本空,所念之佛,了不可得,念到境寂心空,亦不住无念。更进一步,无念而念,能念之心,灵灵不昧,所念之佛,历历分明,念而无念。能念之心,心即是佛,不存心相;所念之佛,佛即是心,不存佛相;能所双忘,心佛一体,此则由持名而达实相,得成理一心不舌L。”

  关于参禅法门,圆瑛大师常言:“禅宗之奥妙,就是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是为顿教法门;顿悟、顿修、顿证,不落窠臼,单提一句话头,要里心、意、识参,参到山穷水尽时,自有出生之路。”,而具体讲来,大师则认为,“参禅以修止观为下手”。他说:“止观功深,而得到定慧。止观二字,必须并重,不可偏废。若止过于观,必落昏沉,若观过于止,必至掉举。昏沉与掉举,是两种禅病,不可不知。参时须调和均等,昏沉则以观救,掉举则以止制。”又,大师认为,参禅最主要的方法是看话头。所以,他说:“参禅者,要看一句话头,看话头即是方法。”而看话头必须注意三点:一是要“用本觉理体,起一段始觉智光,照着那一个话头”。二:是要“用智,不用识”。因为“识有分别,智无分别。若有分别,则妄心生,心生刁;能{亡,非智别无能观”。三是要能“起疑情”。对此,大师特别强调说:“参禅最重疑情,未曾亲见本来面目,总是疑去,如何是我本来面目。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一句话头,—“段疑情,要绵绵密密,不可放松。”最后,参禅之法要在自悟自证。正如大师所说:“大道只在目前,要与当人分师会得,如人饮水,冷暖自知,非言语所能形容,非思量所能计度。经云:但有言说,都无实义。又云: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及,必须自己亲证实到。”

  二、台贤并弘、究心楞严

  大师弘法,不立门户,各宗兼顾。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宗虽各立,义无差别。不可分河饮水,各存门户之见。若执自是非他,不但不明他宗,抑亦不彻自宗”。“会性相各宗,融真俗二谛,不离世间广行方便,不存私见饶益众生”。因此,在重兴宁波接待寺时,建筑讲堂遂命名叫做“一吼”,自号“一吼堂主人”。其寓意是:台贤等各家教义和禅净等诸多法门,都出于“一吼”说法,而有需要同归于“一吼”弘扬。“吼”原指狮叫,比喻说法神威,闻者服应。但大师讲经和对佛典注释重在台贤两家,如其《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讲义》,是依台教《五重玄义》先讲一经纲领,再释经文。大师十分重视讲说台家注释净土的妙典《阿弥陀经要解》,由其亲传高足明旸法师录成讲义,是大师弘扬净土教义的代表作。此典原为明末漓益大师本台教对《阿弥陀经》所作的精辟要解,文约义丰,语近旨远,但阅读或讲说,较难探颐索隐。大师周详全面、丝丝入扣给以解说,或者探骊得珠,或者曲尽其妙,或者画龙点睛,卒使雅俗共赏,同得法喜。此《要解讲义》,根据漓公的《五重玄义》第二“以实相为正体”。是《阿弥陀经》理论的要点。大师在讲义里,首先解释“实相”名义,然后辨明其体。其解释名义,从“无相之实相”和“无不相之实相”两面进行详释,点明此即“吾人现前一念心性”。两面实相的前者是指诸法离去虚妄相后的真实之相,如黄金离去它的差别器皿形相,而只看到真金的一。相。后者是就诸法差别虚妄相的本身,见到它的平等真实之相,如就黄金差别器皿本身,见其金的平等一相。接着进一步指出,实相不落空有两边,全归中道。离诸法之相,约真谛属真空;即诸法之相,约俗谛属妙有。真不碍俗,俗不碍真,“真俗圆融无碍,无名立名,不得已强名实相”。再者,实相之体,从其体的“寂、照”意,多方进行辨明。首先寂是空,照是有:寂是不变,照是随缘。其体“非寂非照,而复寂而恒照,照而恒寂”,即不落空有两边,而又不变常随缘,随缘常不变。其次实相即吾人心性,心性即如宋身土,配合寂者不动、土义、照者随缘、身义。照寂,强名常寂光土,寂照,强名清净法身。再次,心性即如来法报二身,配合寂者不动,照者光明。照寂,强名法身,寂照,强名报身。又从性德、修德名法、报、受用和应化身。“法身本有,不假修治”,“故性德寂照名法身”。“报身修成,故修德照寂名报身”。单从修德而言:照属寂,寂属理,“用始觉智,照本觉理”,“得根本智”,“成自受用报身”。“依根本智,起后得智”,“现他受用报身”。“修德寂照”,即于不动寂场而应化诸方,名应化身。以上所举寂照、身土、性修、其应皆不出吾人心性,无非实相。实相不二。但从理起事,事则无量,所以有无刁;二。是以举体作依、作正等一切法,无非实相正印所印。””此将实相正体的幽隐内涵,发挥得淋漓尽致。

  《首楞严经》是诸佛心宗,群经秘藏。明末漓益在阅《阅藏知津》里指出是:“开圆解”、“示圆行”、“明圆位”、“法…

《会通诸宗圆融内外——概论圆瑛大师的佛教思想(明远)》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