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会通诸宗圆融内外——概论圆瑛大师的佛教思想(明远)▪P2

  ..续本文上一页门之精髓成佛作祖之正印”的要点。大师对它特感兴味,刻苦钻研,遇有“疑义深奥难解”,遂书纸条贴在壁上,逐条参悟,必达透彻而后已。所以其中奥义都是参究明了出来的,于一般研究者不可同日而语。大师晚年对此经撰写讲义是据贤首《十门解释》而略有变更,把“总释名题”列为第一。其照贤首判释经说:“以五教摄经,从终、顿、圆摄此”。“以经摄教”,五教“全该,以不废小乘,果法戒品,兼存始教”。”《首楞严经》卷一:“二种根本”之一的真本“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卷三:“六入,本如来藏妙真如性”。卷四“若弃生灭。守于真常,常光现前”。卷五:“无上:菩提”,“寂静妙常”,“同是六根”。卷六“元是一精明,分成六和合”;“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脱”等文,其内涵是说:“元清净体”或“妙真如性”,就是吾人六根之性,但未直接点明。大师对此发挥得尤为透彻明了。他说:“根中所具,不生不灭,圆满周遍,湛然常住之本觉佛性,乃前佛判二根本中,此为真本,是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又云:“佛之知见,乃众生本具六根中,不生灭性”。在《劝修念佛法门》中说得更为明白:“根性,即是佛性。此性常在六根门头,放光动地。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鼻曰嗅,在舌曰尝,在身曰觉,在意曰知”,“六性唯是一性”。如此贴近、贴切地说明佛性,十分难得。自从《大般涅架经》译出后,佛性说受到佛教界的重视,从而出现了各种异见。北魏的地论师对佛性有北道派当果而现的“当常”说和南道派众生现成的“现常”说。南北朝各说,后来三论宗祖古藏在《三论玄义》中总结出十二家,但都较抽象。近代有人提出:“佛性,即成佛的可能性”。随文释义倒是明快,但不易捉摸。大帅将他明确为人的六根之性。人人都有六根,因而既很贴近,又易理解,是对佛性说的—大贡献。

  三、佛儒一辙,兼收并蓄。

  圆瑛大师不仅在佛教内部无门户之见,融通教宗、禅净、显密,而且对世学也有积极、宽容的兼收并蓄精神。如他说:“凡对各种学说,都要悉心研究。各科学学说,儒学学说、哲学学说、佛学学说,研究时必须具一种眼光,把那学说之真理,看得明明白白,不可存门户之见。凡有益于人生身心德业学问知识者,都要采取体会。即有不合潮流者,亦必仔细审定,如此可谓知己知彼,始足应世。若但知己而刁;知彼,不足以与世界学者之酬对。”这段话充分地体现了圆瑛大师博大的胸怀,深远的眼光和适应时代发展而不断求进的精神。

  在会通世学方面,大师又更注重寸:佛儒的会通。他认为,“佛儒教理,同归一辙”。大师常说“圆瑛少安儒业,冠入佛门,研究佛学之与儒学,实则同条共贯。其修养工夫,释氏则在“返妄归真”,孔氏则在“克己复礼”;其到家消息,释氏则在“明心见心”,孔氏则在“穷理尽性”。又儒书云:“夫子之文章,可得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佛典云:“妙高顶上,从来不许商量,第二峰头,诸祖略容话会。”此会通儒释教理,若合符节。”

  大师曾说,他入佛门后在“参究向上宗乘之余”,曾有志于著书一编。然由于大师教务繁忙,至终未能入愿。其后,有阳斋居士者,撰成《佛儒经颂》一书,深契大师私衷,于是欣然为之作序,盛赞此书为“通佛儒之大窍”,“长夜之明灯”。大师在序中对于佛儒会通同归之意,详为阐释,深有所见,富于启发。其文曰:“佛以慈悲为本,儒以仁义为归。佛儒之为教,虽则不同,而其利生救世之心,未曾有异也。夫佛教有言曰:“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萨发心;自觉已圆,能觉他者,如来应世。广运慈悲,为众生与乐拔苦。”而儒家亦有言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颜渊问仁,孔子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盖仁者,义之本也,始虽肇天克己,而终则在使天下知所归。是与佛教自觉觉他之道,初无二致。又,考儒家以仁义礼智信五常为进德修业之目,佛教亦曾立仁义等五藏之名。故龙树菩萨《释摩诃衍论》引《道品经》曰:“佛子谛听,为汝解说仁藏、义藏、礼藏、智藏、信藏、学者从而为之。”词曰:“不杀生仁也,不偷盗义也,不邪淫礼也,不妄语信也,不饮酒智也。”斯虽不足尽比附之说,顾五常之义,显然与五戒之法同科,则佛儒二教,如日月丽天,亘古并耀,固未可辄为轩轾。昔圭峰宗密大师有言,佛孔皆是至圣,随时应物,设教殊途,内外相资,共利群庶。洵为不刊之论!惜后代学不师古,谬兴讪谤,佛儒两宗,遂相水火。迨至有明,灵峰蒲益大师,始以乘愿再来睿哲,为息诤、禅教之高文,著《灵峰宗论》,揭佛儒之精义,开人天之正眼。自兹,两教歧途,始由分而合,从晦而明。”

  圆瑛大师博通佛儒经典,所以随手拈来即可融通佛儒之理。他不仅以儒家五常为与佛教五戒同科,而且认为儒家也同样说戒。如他说“子曰:“非礼忽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此即孔子授人以平常日用之戒。……又曰:“血气未定,戒之在色;血气方刚,戒之在斗;血气既衰,戒之在德。”此孔子授人以终生涉世之戒。其中亦寓佛教断除贪嗔痴意。戒色除痴迷,戒斗除嗔恨,戒得除贪婪,两者和融。”“”*”此外,大师还把佛教“护身”、“放生”的思想与儒家“好生”的思想也会通了起来。他说:“至论护身一事,佛儒二教若合符节。”为什么这样说呢

  这是因为,“我佛以大慈大悲而为救世之本,……是以学佛者,不仅持律戒杀,尤当竭力放生,方合我佛慈悲宗旨。”而考之儒教,则“儒教《周易》有言,“乾曰大生”,“坤曰广生”,“天地之大德曰生”,故孔子赞易以生生。吾人应体天地好生之德,提倡戒杀放生。且孟子云:“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细究其义,前两句即劝人戒杀放生,后两句即劝人持斋茹素。”所以说,“爱物存仁提倡护身,实与佛儒之宗旨相合。”

  与倡导佛学与世学会通相一致的,在圆瑛大师的佛教思想中,还有一重大特色,那就是强调大乘佛教的入世、救世精神。他认为,“佛教是最好的一种宗教,不独是出世间法,也是世间法。”又说,“人天乘是世间法,可以救正人心,匡扶世道。声闻、缘觉乘是出世间法,独善其身,能得自度。菩萨乘、佛乘皆是入世法,普利众生,广利群品。”这些也正是中国近现代佛教史上许多高僧大德们积极倡导建设人间佛教的一个共同特色和基本精神。大师曾明确宣称:“圆瑛虽居方外,实不同佛教中一班小乘学者,但抱出世主义,置世道人心于不顾也。而我则研究佛教垂三十年,谛观佛之宗旨,以宏法为家务,利生为天职。”他甚至说:“佛教专重入世,而非兢尚出世”;“要必入世功圆,方是出世事毕。”所以,只要志在济世利生,那末“不必一定出家学佛,在家也可以学佛,”此外,“以宏法为家务,利生为天职”一句,既是大师一生抱定的志愿,同时也是大师一生事业的如实写照。

  综观圆瑛大师的佛学思想,始终体现着佛陀救世度人的慈悲精神和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他之所以能成为近代佛教史上著名的爱国高僧,不仅为佛教事业,而且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做出了巨大贡献,从而受到人们的普遍敬仰与高度评价,这与他会通诸宗、内外圆融、解行相应的佛学思想特色是密不可分的。

  (作者系江苏省佛教协会副秘书长)

  

《会通诸宗圆融内外——概论圆瑛大师的佛教思想(明远)》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