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會通諸宗圓融內外——概論圓瑛大師的佛教思想(明遠)▪P2

  ..續本文上一頁門之精髓成佛作祖之正印”的要點。大師對它特感興味,刻苦鑽研,遇有“疑義深奧難解”,遂書紙條貼在壁上,逐條參悟,必達透徹而後已。所以其中奧義都是參究明了出來的,于一般研究者不可同日而語。大師晚年對此經撰寫講義是據賢首《十門解釋》而略有變更,把“總釋名題”列爲第一。其照賢首判釋經說:“以五教攝經,從終、頓、圓攝此”。“以經攝教”,五教“全該,以不廢小乘,果法戒品,兼存始教”。”《首楞嚴經》卷一:“二種根本”之一的真本“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卷叁:“六入,本如來藏妙真如性”。卷四“若棄生滅。守于真常,常光現前”。卷五:“無上:菩提”,“寂靜妙常”,“同是六根”。卷六“元是一精明,分成六和合”;“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脫”等文,其內涵是說:“元清淨體”或“妙真如性”,就是吾人六根之性,但未直接點明。大師對此發揮得尤爲透徹明了。他說:“根中所具,不生不滅,圓滿周遍,湛然常住之本覺佛性,乃前佛判二根本中,此爲真本,是菩提涅槃,元清淨體”。”又雲:“佛之知見,乃衆生本具六根中,不生滅性”。在《勸修念佛法門》中說得更爲明白:“根性,即是佛性。此性常在六根門頭,放光動地。在眼曰見,在耳曰聞,在鼻曰嗅,在舌曰嘗,在身曰覺,在意曰知”,“六性唯是一性”。如此貼近、貼切地說明佛性,十分難得。自從《大般涅架經》譯出後,佛性說受到佛教界的重視,從而出現了各種異見。北魏的地論師對佛性有北道派當果而現的“當常”說和南道派衆生現成的“現常”說。南北朝各說,後來叁論宗祖古藏在《叁論玄義》中總結出十二家,但都較抽象。近代有人提出:“佛性,即成佛的可能性”。隨文釋義倒是明快,但不易捉摸。大帥將他明確爲人的六根之性。人人都有六根,因而既很貼近,又易理解,是對佛性說的—大貢獻。

  叁、佛儒一轍,兼收並蓄。

  圓瑛大師不僅在佛教內部無門戶之見,融通教宗、禅淨、顯密,而且對世學也有積極、寬容的兼收並蓄精神。如他說:“凡對各種學說,都要悉心研究。各科學學說,儒學學說、哲學學說、佛學學說,研究時必須具一種眼光,把那學說之真理,看得明明白白,不可存門戶之見。凡有益于人生身心德業學問知識者,都要采取體會。即有不合潮流者,亦必仔細審定,如此可謂知己知彼,始足應世。若但知己而刁;知彼,不足以與世界學者之酬對。”這段話充分地體現了圓瑛大師博大的胸懷,深遠的眼光和適應時代發展而不斷求進的精神。

  在會通世學方面,大師又更注重寸:佛儒的會通。他認爲,“佛儒教理,同歸一轍”。大師常說“圓瑛少安儒業,冠入佛門,研究佛學之與儒學,實則同條共貫。其修養工夫,釋氏則在“返妄歸真”,孔氏則在“克己複禮”;其到家消息,釋氏則在“明心見心”,孔氏則在“窮理盡性”。又儒書雲:“夫子之文章,可得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佛典雲:“妙高頂上,從來不許商量,第二峰頭,諸祖略容話會。”此會通儒釋教理,若合符節。”

  大師曾說,他入佛門後在“參究向上宗乘之余”,曾有志于著書一編。然由于大師教務繁忙,至終未能入願。其後,有陽齋居士者,撰成《佛儒經頌》一書,深契大師私衷,于是欣然爲之作序,盛贊此書爲“通佛儒之大竅”,“長夜之明燈”。大師在序中對于佛儒會通同歸之意,詳爲闡釋,深有所見,富于啓發。其文曰:“佛以慈悲爲本,儒以仁義爲歸。佛儒之爲教,雖則不同,而其利生救世之心,未曾有異也。夫佛教有言曰:“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薩發心;自覺已圓,能覺他者,如來應世。廣運慈悲,爲衆生與樂拔苦。”而儒家亦有言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顔淵問仁,孔子曰:“克己複禮,天下歸仁焉。”蓋仁者,義之本也,始雖肇天克己,而終則在使天下知所歸。是與佛教自覺覺他之道,初無二致。又,考儒家以仁義禮智信五常爲進德修業之目,佛教亦曾立仁義等五藏之名。故龍樹菩薩《釋摩诃衍論》引《道品經》曰:“佛子谛聽,爲汝解說仁藏、義藏、禮藏、智藏、信藏、學者從而爲之。”詞曰:“不殺生仁也,不偷盜義也,不邪淫禮也,不妄語信也,不飲酒智也。”斯雖不足盡比附之說,顧五常之義,顯然與五戒之法同科,則佛儒二教,如日月麗天,亘古並耀,固未可辄爲軒轾。昔圭峰宗密大師有言,佛孔皆是至聖,隨時應物,設教殊途,內外相資,共利群庶。洵爲不刊之論!惜後代學不師古,謬興讪謗,佛儒兩宗,遂相水火。迨至有明,靈峰蒲益大師,始以乘願再來睿哲,爲息诤、禅教之高文,著《靈峰宗論》,揭佛儒之精義,開人天之正眼。自茲,兩教歧途,始由分而合,從晦而明。”

  圓瑛大師博通佛儒經典,所以隨手拈來即可融通佛儒之理。他不僅以儒家五常爲與佛教五戒同科,而且認爲儒家也同樣說戒。如他說“子曰:“非禮忽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此即孔子授人以平常日用之戒。……又曰:“血氣未定,戒之在色;血氣方剛,戒之在鬥;血氣既衰,戒之在德。”此孔子授人以終生涉世之戒。其中亦寓佛教斷除貪嗔癡意。戒色除癡迷,戒鬥除嗔恨,戒得除貪婪,兩者和融。”“”*”此外,大師還把佛教“護身”、“放生”的思想與儒家“好生”的思想也會通了起來。他說:“至論護身一事,佛儒二教若合符節。”爲什麼這樣說呢

  這是因爲,“我佛以大慈大悲而爲救世之本,……是以學佛者,不僅持律戒殺,尤當竭力放生,方合我佛慈悲宗旨。”而考之儒教,則“儒教《周易》有言,“乾曰大生”,“坤曰廣生”,“天地之大德曰生”,故孔子贊易以生生。吾人應體天地好生之德,提倡戒殺放生。且孟子雲:“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細究其義,前兩句即勸人戒殺放生,後兩句即勸人持齋茹素。”所以說,“愛物存仁提倡護身,實與佛儒之宗旨相合。”

  與倡導佛學與世學會通相一致的,在圓瑛大師的佛教思想中,還有一重大特色,那就是強調大乘佛教的入世、救世精神。他認爲,“佛教是最好的一種宗教,不獨是出世間法,也是世間法。”又說,“人天乘是世間法,可以救正人心,匡扶世道。聲聞、緣覺乘是出世間法,獨善其身,能得自度。菩薩乘、佛乘皆是入世法,普利衆生,廣利群品。”這些也正是中國近現代佛教史上許多高僧大德們積極倡導建設人間佛教的一個共同特色和基本精神。大師曾明確宣稱:“圓瑛雖居方外,實不同佛教中一班小乘學者,但抱出世主義,置世道人心于不顧也。而我則研究佛教垂叁十年,谛觀佛之宗旨,以宏法爲家務,利生爲天職。”他甚至說:“佛教專重入世,而非兢尚出世”;“要必入世功圓,方是出世事畢。”所以,只要志在濟世利生,那末“不必一定出家學佛,在家也可以學佛,”此外,“以宏法爲家務,利生爲天職”一句,既是大師一生抱定的志願,同時也是大師一生事業的如實寫照。

  綜觀圓瑛大師的佛學思想,始終體現著佛陀救世度人的慈悲精神和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他之所以能成爲近代佛教史上著名的愛國高僧,不僅爲佛教事業,而且爲國家和人民的利益做出了巨大貢獻,從而受到人們的普遍敬仰與高度評價,這與他會通諸宗、內外圓融、解行相應的佛學思想特色是密不可分的。

  (作者系江蘇省佛教協會副秘書長)

  

《會通諸宗圓融內外——概論圓瑛大師的佛教思想(明遠)》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