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教思想对李煜词的影响(俞华凤)

  佛教思想对李煜词的影响

  俞华凤

  江南自古就有信佛之风,杜牧诗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南唐自中主始,就与佛教结缘,尊崇禅宗南宗派下的禅师文益,扶持他开创法眼宗,并且经常请文益入宫说法。李煜自幼浸润在崇信佛教的气氛中, 自然会深受禅宗思想的熏陶。这种影响在他作为储君的青少年时期可能是无意识的,但经历过国破家亡、身为囚虏的重大变故之后,对佛教及禅宗思想境界的体验就成为他思想情感的重要内容,这在他的词中有很集中的体现。

  一、对人生是苦的体验

  从佛教的立场讲,能深刻领悟到人生之苦是步入佛道的初阶。佛教认为,人生在世,充满种种痛苦。 《中阿含经》卷七《象迹喻经》说: “云何苦圣谛

  谓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所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李煜生性儒雅懦弱,多愁善感。他不是什么政治强人,也不具备军事才能,可命运偏偏与他开了一个玩笑,把他生在了帝王之家, 自幼见惯了宫廷倾轧,看到对权力的争夺导致的手足相残。在烽烟战警、风雨飘摇中,命运又让他登上了皇帝的宝座,要他为一国的兴亡负起责任,不想转瞬间宋军南下,他身为降虏,受到软禁。李煜一生可谓八苦尝遍,苦不堪言。加上他天生感情细腻,对苦的感受也更精细入微,入骨三分。

  人生真情非常难得,但有真情而不能朝夕相处,而不得不劳燕分飞,实在是一种具有强烈震撼意义的人生痛苦。李煜与弟感情很好,但面对宋的攻势,不得不入宋做人质,可谓手足相离。他写道: “且维轻舸更迟迟,别酒重倾惜解携,浩浪侵愁光荡漾,乱山凝恨色高低。君驰桧楫情何极,我凭阑干日向西,咫尺烟江几多地,不须怀抱重凄凄。”(《送邓王二十弟从益牧宣城》)弟弟从善入宋未归,他凭高北望,泣下沾襟,由是罢免岁时游宴,还作《却登高赋》以抒思念哀惋之情曰: “原有鸽兮相从飞,嗟予季兮不来归。空苍苍兮风凄凄,心踯躅兮泪涟涟。无一欢之可作,有万绪以缠悲。”次子仲宣聪明可爱,却不幸夭折,他常默坐饮泣,作《悼诗》曰: “永念难消释,孤怀痛自嗟。雨深秋寂寞,愁引病增加。咽绝风前思,昏朦眼上花。”后来大周后早逝,李煜亲为制诔,刻之于石,与大周后所爱的金屑檀槽琵琶同葬,又作书焚之, 自称“鳏夫煜”,其辞数千言,皆极酸楚。如“木交枸兮风索索,鸟相鸣兮飞翼翼。吊孤影兮孰我哀

  私自怜兮痛无极。呜呼哀哉!夜寤皆感兮何响不哀,穷求弗获兮心堕催。”又有诗悼:“浮生共憔悴,壮岁失婵娟。汗手遗香渍,痕眉染黛烟。”(《书灵筵手巾》)他于词中也抒发了这种感情: “又见桐花发旧枝,一楼烟雨暮凄凄。凭栏惆怅人谁会,不觉潸然泪眼低。” (《感怀》)

  人老之后,力不从心,人生的许多赏心乐事将与之无缘。因此人们往往从年轻时就开始担心变老,而时间之维的往而不返,也使老景成为每一个不可逃避的宿命。李煜虽未至暮境,但时世巨变,让他对老的痛苦体验也非常强烈: “鬓从今日添新白,菊是去年依旧黄。” “人生不满百,刚作千年画。”(残句)“自从双鬓斑斑白,不学安仁却自惊。”(《九月十日偶书》)“烛明香暗画楼深,满鬓清霜,残雪思难禁。”(《虞美人》)“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销磨。”(《破阵子》)这些诗词对“老苦”的吟咏与体验,透露出一种极浓郁而悲哀的生命意识。疾病给人带来巨大的痛苦。李煜与许多文人一样,也是一个“多愁多病身”,因此他对病苦也有非常强烈的感受。 “病态如衰弱,厌厌向五年。” “衰颜一病难牵复,晓殿君临颇自羞。”“憔悴年来甚,萧条益自伤。风威侵病骨,雨气咽愁肠。夜鼎唯煎药,朝髭半染霜。” (《病中感怀》)。

  当然,在李煜的情感世界中,最苦的莫过于亡国之苦。想到祖宗基业毁于己手,想到今后有国难回,吉凶未,、更是痛楚万分啊: “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挥泪对宫娥。”(《破阵子》)极形象描写出后主痛苦无告的亡国丧家的人生体验。船行渡江,后主肝肠寸断,赋诗云: “云笼远岫愁千片,雨打归舟泪万行。兄弟四人三百口,不堪闲坐细思量。”(《渡中江望石城泣下》)

  二、对现实悲哀的超越

  佛教的“空观”,包括“我空”和“法空”,就是为超越人生的各种痛苦所开出的良方。 “我空”即主体自我并非永恒不变的自体,因而没有实在性,刻刻都在流变之中; “法空”是指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和合而成,也是变幻不实的东西。早期大乘经典《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指出: “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这就是说,我们所感知的一切客观事物的性相,从一微尘到大干世界,都是假名不实的,归于一相,都是空相。所以《金刚经》后有一偈语说: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有名的大乘十喻,即一切有为法如幻、如焰、如水中月、如虚空、如梦、如影、如镜中相、如化。

  李煜一生正是印证了这个“空”字。他生在帝王之家,身为一国之主,财、色、名、食、睡,所谓“五欲自恣”,他要什么还不就是什么! “红日已高三丈透,金炉次第添香兽,红锦地衣随步皱。佳人舞点金钗溜,酒恶时拈花蕊嗅,别殿遥闻箫鼓奏。”(《浣溪纱》)这种神仙般的生活是何等的舒心惬意,从词意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他的志得意满。但随着宋军的南下,到头来什么都离他而去,他也从坐拥千里江山的一国之君,变成了仓皇间辞庙去国的阶下之囚。转眼间,那纸醉金迷的奢华也变成了乞食于人的难堪。他自然对“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的所谓故国充满了留恋,但又不得不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离别歌”中接受“一旦归为臣虏,沉腰潘鬓消磨”的现实。 (《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在囚系之中,他能作的,也就是“留连光景惜朱颜,黄昏独依栏”了。 (《阮郎归·东风吹水日衔山》)他也许多次“无言独上西楼”去看那“月如钩”,体会那“剪不断,理还乱”的“离愁”,与别人赏景不同,他“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相见欢》)因此得出了“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乌夜啼·昨夜风兼雨》)与“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 (《子夜歌·人生愁恨何能免》)的结论,以凄切哀楚的吟咏印证了佛教“四大皆空”的真理。

  李煜在遭受苦难的同时似乎参透人与自然的生死悲衰:人生愁苦无法逃避,自然界枯容来去,世事变迁无法掌控。而这种生死轮回,生生相息的观念正好印证佛法的妙义。这时李煜再次审视自然,审视人生时,还有什么不可以接受和超脱呢

  这使他对世间的荣枯抱持着一种超然的态度。 “林花谢了秋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乌夜啼》)对于李煜来说,对现实的承认和接受便是有了更大的解脱。 “昨夜风兼雨,帘帏飒飒秋声。烛残漏断频倚枕。起坐不能平。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 (《乌夜啼》)以前的荣华和富贵,现在的孤独与冷寂,好坏难分,无非是浮梦一场。 “人生愁恨何能免

  销魂独我情何限!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高楼谁与上

  长记秋晴望。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 (《子夜歌·人生愁恨何能免》)无论是梦里还是梦外,相信李煜已是云端观梦了。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忆江南》)旧岁今日,岁月如梭,花月开谢,无非都是缘起缘灭。 “暂时相见,好梦懒思量。” (《谢新恩》) “何处相思苦,纱窗醉梦中。” “宴罢又成空,梦迷春睡中”(《菩萨蛮》) “转烛漂蓬一梦归。”(《浣溪纱》)这些都在告诉我们,李煜已经把世间的变迁看淡看透,不再强求什么了。

  人生既然如梦,因此就不必太为认真,不妨梦幻人生。这种思想上的转变使所有的苦痛,所有的困惑都不存在了,禅宗适意的人生哲学,宁静的观照方式,使他转向了一种绝不激动、宁静淡泊的心境,他对“一壶酒,一竿纶;一棹春风一叶舟,一纶茧缕一轻钩。花满渚,酒满瓯,万顷波中得自由”的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从而形成了一种自然适意的人生价值取向。

  三、对诗词创作的影响

  李煜对人生苦的深切感受,对现实的接受和超越,都表现在他的诗词创作之中。而佛教思想的深刻,特别是禅宗的空灵、生动、鲜活,也对他的诗词创作的境界和艺术都带来了非常显著的影响。

  禅宗的不二法门,超越了时空、圆缺、长短、是非、穷通、好恶、爱憎等一系列二元对峙的心理观念,从而使人获得澄明宁静的情感体验。月有阴晴圆缺,那么何谓圆何谓缺呢

  有禅师说: “尖时亦不尖,圆时亦不圆。”这就超越了形象。因为尖圆的相状只是相对而言的。如果尖时心中没有圆与他相对照,又何以知其为尖为圆呢

  尖圆皆无自性,绝去相待,这才是禅悟的境界。在上面我们讲到“,苦谛”,说人生从一开始就沉浸在苦难之中,而李煜一生可谓八苦尝遍。那么我们假设李煜在追求现实中,好梦成真,是不是就没有失望和幻灭了吗

  希望与失望也是相对而生,有了希望,就有了与之相对待的失望。人生充满了无休止的希望,一个希望实现了,便会帐然若失,于是一个更大的的希望便取而代之。人生像摆钟一样在希望与失望之间作无休止的摆动。因此,缘聚则合,缘散则离,有相聚必有分离,相聚的本身就意味着分离,短暂无常的相俱只能益发令人伤感。这对于李煜来说,这便是他对悲苦、空幻的一生的解脱。何失何得

  何去何从

  何衰何荣

  既然万物是这样的运行,那么凡人只能扬弃聚欢、离合的心理感受,随缘自运,才…

《佛教思想对李煜词的影响(俞华凤)》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