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能摆脱痛苦!后半生的李煜参透了这一点。从他的词中频频显露,用得最多的字眼是“梦”字:用梦来连接过去与现在,连接失去与得到,连接强盛与衰亡,在梦中似乎一切已经淡去,对于自身的功名事业,对于社会的兴革损益,都不必去十分认真,最好能脱离这种牵制,求得自身的安闲自在。这种感悟使李煜的诗词充满了梦幻人生、自我悲悯的情调,从而达到了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李煜的词作中,写了很多关于花、月的句子,这不仅仅是在他的前半生,后半生中也有不少。佛教禅宗把山水自然都看作是佛性的显现,有道是“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一切皆在佛教的义理范围之中。 “林花谢了秋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乌夜啼》) “一重山,两重山, 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菊花开,菊花残,塞雁高飞人未还, 一帘风月闲。 ” (《常相思》), “寻春须是先春早,看花莫待花枝老”, “樱花落尽街前月”,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数点雨声风约住,朦胧淡月云来去”, “斜月迟迟花在枝”。这花之繁茂,月之清朗,都蕴涵着无限禅机。山高水远,花开花残,雁高飞,人未还,风月可知相思无限
没有具体的人事和激烈的情感,一切都是淡淡的,轻轻的,远远的,作者不过是一个旁观者而已。只有一个“丹”字和一个“闲”字,透露出了些许信息:岁月悄悄逝去,相思绵绵不绝。整个画面是那么宁静圆融,那么素朴明白,却又让人低回与沉思。同样的,在佛教看来,过去,现在,未来凝聚成当下刹那,不可分辨,也毋庸分辨。在禅宗那里更是时间、空间概念都被超越。那么对于李煜来说,如此就有了更大的解脱。也就是说,花、月这些充满禅意的意象塑造了李煜词中的空灵意境。
红尘滚滚万象森罗的大干世界里,有情与无情、个体与类族、高峻与深幽、光明与黑暗都是同时具足相应的缘起法,纵横交错,珠珠相含,影影相摄。他们在光华溢目的毗卢遮那佛的照耀之下,显现出一真法界的庄严绚丽。宇宙万相,互为缘起,又各住自位,呈现出千奇百状的生命样态,自在自为地嬗演着大地的迁变纷纭、起灭不缀、看朱成碧。圆融之境超越了一切对立。李煜有了沧海桑田的经历以后,对空间上的变化似乎已经能一眼看穿。 “风回小院庭芜绿,柳眼春相续。凭阑半日独无言,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笙歌未散尊前在,池面冰初解。烛明香暗画楼深,满鬓清霜残雪思难任。”又如,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虞美人》)是前世还是今生,是往日还是今年,是皇帝还是阶下囚,所有的都如春来春去,往返淡淡,像江水一般在历史的洪流中涓涓而流。而做为自己,李煜一身轻松,正如他在《渔夫》中所讲的那样, “花满渚,酒满瓯,万顷波中得自由。” “心事数茎白发,生涯一片青山。空山有雪相待,野路无人自还。”(《开元乐》)人生易老,还是万古常青;空山待雪,雪倾空山,究竟是谁在先谁在后,只是雪覆空山,一片清净;人生匆匆,来了又去,去了又来。在这里,矛盾、对峙的时间意象都转化为圆融、和谐的直觉意象了。
既然有了时间与空间的圆融,那么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时空互摄的生命圆融。 “寿山年多少
” “与虚空齐年。” “虚空年多少
” “与寿山齐年。” “和尚年多少
”“秋来黄叶落,春到便开花。”令人焦虑的时间之流被截断,时间被空间化,对时间的流逝最终消融于对自然、对空间的纯粹经验中。生命如青山泻翠,似皓月流辉,是杨柳扶风,是聚沫拥浪,是归还的水,水回山的云。正是万古长空凝成一朝风月,一朝风月尽摄万古长空。而李煜在经历了苦痛、参透苦痛、超越自我以后,生命也在不知不觉中走向艺术的圆满。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浪淘沙令》)春雨淅沥,春意正浓,何淡何浓;生活中罗衾经不起五更的寒冷,在梦中却有欢乐与美满,则何哀何乐;无限江山,独自凭栏,何衰何荣;都如流水落花,又在天上又在人间。李煜终于在纷坛陆离、变幻无定的人生中找到了绿洲,更是超越一己一痛,超越一时一空,在“天上人间”中逝去。这就是他的生命在艺术境界中所获得的圆融。
李煜曾经贵为国主,但又是一个葬送了大好河山的俘虏,一个充满哀怨自怜的词人。李煜因其特殊的人生经历,秉性儒雅懦弱,多情善感,使其对禅学有着独特的感情体验。他感受到有求皆苦、无常幻灭的佛教真谛,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痛苦,消解了痛苦。禅学的意境不仅融入了他的词的句句字字中,更使他的词有了清凉幽寂、澄清空明的佛学意趣,增添了悲凄之美、超逸之美,在更深一层次上触动了人类的灵魂,去引导人们去思考世界,思考人生:来为什么,去往何处
人生短短,应该做什么,要怎么做
又是如何看待自己的一生。李煜的词为世代人所吟诵,他因此而流芳百世,这是许多皇帝都达不到的事情。同时,禅宗赋予李煜词的东西,还不仅仅是这些,他对世界信仰佛教的人们来感悟佛理,参悟人生也是很好的参照,享受美的感触。
《佛教思想对李煜词的影响(俞华凤)》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