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梁武帝亡国原因探析(远尘)

  梁武帝亡国原因探析

  

  远尘

  梁武帝萧衍(464-549)是南朝梁代的开国皇帝。在南朝诸皇帝中,他在位四十八年,是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在执政前期曾创造了良好的业绩。但是在他统治的后期,朝政日益腐朽,最后导致侯景之乱,梁武帝被围困、饿死在健康(今南京)台城。梁武帝是中国历代帝王中最为崇信佛教的一位皇帝,他在位期间大力支持佛教事业的发展,并曾四次舍身同泰寺。因为梁武帝是——个佛教徒,所以很多人都认为梁武帝的亡国是由于他沉迷佛教造成的。综合梁武帝在位时的统治政策来看,佛教并不是造成梁武帝亡国的原因。更主要的是梁武帝错误的统治政策和他个人的原因所造成。具体来说,梁武帝亡国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梁武帝宽容的统治政策

  梁武帝,名萧衍(464-549年),字叔达,南兰陵(今江苏武进)人,是南梁朝的开国皇帝。萧衍是南齐的皇室。其父萧顺之在萧道成代宋建齐的过程中,曾立下汗马功劳。在南齐明帝大杀宗室的过程中,顺之的——家没有被杀。萧衍是萧顺之的第三子。.史称他“博学多通,好筹略,有文武才干”

  (《南史·梁本纪》)。他与萧子良结交,是“八友”之中的佼佼者,在仕人中颇有影响。东昏侯统治时,

  “内难九兴,外寇三作”(《梁书·武帝纪》上)。萧衍看到齐朝统治已不会很久,已立意取而代之。他在襄阳暗中大作准备“潜造器械,多伐竹木,沉于檀溪,密为舟装之备”

  (《南史·梁本纪上》,下同)。永元二年冬(501),萧衍于襄阳举兵,

  “是日建牙,出檀溪竹木装舸舰,旬日大办”。因当时南齐的统治已腐朽之至,完全丧失了民心,故萧衍起兵后“百姓愿从者,得铁马五千匹,甲士三万人”,一时声势大振。经过二年多时间,终于废齐建梁。

  梁武帝在南朝各帝中,算得上——个励精图治的皇帝。他称帝之前,在基层政权机构干过一些年,有一定的从政经验,对齐末的腐朽统治耳闻目睹。故即位后,所实行的政策大都对梁的政治的安定,经济的复苏发展有益。

  《梁史·武帝纪赞》称: “三四十年,斯为盛矣,

  自魏晋以降,未或有焉。”这一时期,他矫正前朝的诸种弊端,鼓励学术,减轻人民负担,勤政爱民,虚心倾听民间的呼声,使国家一度政局稳定,国库充足,文化繁荣。

  但是好景不长,在他统治的中期,对上层统治者采取了错误的宽容政策,导致了后来国家出现失控的局面。

  梁武帝在位期间,回顾宋、齐两朝皇帝均采用典签制度控制和监视诸王宗室。使皇帝与诸王之间,由亲属血缘关系变成上下级关系,对地方势力是有所压抑的。梁武帝时,鉴于宋、齐朝的典签权重,权力集中于皇帝一身,造成皇室骨肉相残,政权为素族所夺取的情况,为此,梁武帝废除了典签制度,对王族大臣采取了宽容的政策。这样一来,诸王不再受制于典签,成为有实权的藩镇。他们在地方上胡作非为,就是抗衡中央,闹出乱子,也不过是受梁武帝一番家教了事。

  梁武帝还认为,东晋是凭借世族大家的支持和维系,国运才延续到百余年,所以他特别重视恢复和提高世族大家的权利。对皇室子孙、世族大家和公卿大臣,一律加以优待、宽容,甚至放纵。即使他们犯了罪,也不受法律制裁。史书记载梁武帝“疏简刑法,

  自公卿大臣,咸不以鞫狱为意。奸吏招权弄法,货赂成市,在滥者多……时王侯子弟,多骄淫” (《资治通鉴》卷一五九)。梁武帝也深知这些弊端,但并未加以禁止。

  在皇室内部,他想用骨肉恩爱来代替骨肉相残。他早年无子,将侄儿萧正德作嗣子。后来生了萧统,又将萧正德送还。萧正德从皇帝当然的继承者变成普通王侯,心中忿恨,竟引魏攻梁。后来萧正德又从魏逃回。梁武帝不但不治罪,还毫不责备。梁武帝对待兄弟也很宽容,

  梁武帝有个六弟叫萧宏,被封为临川王,腐败堕落、无恶不作,但因受到皇帝哥哥的娇纵,却总能逃脱惩罚。天监四(506)年,梁武帝派萧宏率军与魏国打仗,由于萧宏的临阵退缩,梁军惨败。梁武帝竟没有丝毫责备他,反而体贴入微地安慰他,并在一年后对其加官进爵。萧宏有个小舅子叫吴法寿,仗着自己是临川王的内弟,到处横行不法。有一次,吴法寿因抢夺民财并持械杀人而受到官府通缉,萧宏公开出面包庇。官司打到梁武帝那里,有大臣强烈要求追究萧宏的责任,梁武帝当时虽被迫罢免了他的官职,但很快又将其官复原职。

  由于长期受到纵容,萧宏有恃无恐,竟异想天开地做起帝王梦来。天监十六(518)年,萧宏听说梁武帝将要到建康城郊的光宅寺举行佛事,便派人埋伏在必经之路准备行刺。不料事前被人告发,被捕的刺客当即供出幕后策划者萧宏。梁武帝派人叫来萧宏,非但没有处理他,反而还眼泪汪汪的给他讲道理,让萧宏不要起行刺篡权之心。当萧宏跪地求饶后,梁武帝仅仅罢免了他的官职,令其闭门思过。

  不久后,梁武帝听手下报告说萧宏又有谋反迹象,便赶紧带着亲信去打探。原来,萧宏在为官期间曾大肆盘剥,并将搜刮来的财宝都秘密存放在近百间库房里,

  《南史·梁临川王宏传》说萧宏“性爱钱,百万一聚,黄榜标之。千万一库,悬一紫标。如此,三十余间。”有人怀疑里面藏的都是兵器,就向梁武帝告密。梁武帝知道后,就借口来萧宏家饮酒。酒过三巡后,梁武帝提出要看看萧宏的库房,打开库房后,梁武帝见里面堆满了制钱。做贼心虚的萧宏以为贪污勒索的罪行败露,非常惶恐。出乎萧意料的是,梁武帝觉得萧宏只知道囤积私财,并无政治野心,不但没有处理他,反而称赞萧宏很善于聚财。更为荒唐的是,梁武帝不久又下令恢复了他的官爵。这件事传出后,许多王公贵族看到贪财聚敛的萧宏不但没有被治罪,反而备受信任,也纷纷仿效他的行为,使梁朝的吏治迅速败坏。

  梁武帝还令蔡法度为尚书删定郎,制定出《梁律》。以后又令尚书令王亮、吏部尚书范云、尚书仆射沈约等加以修订。宋齐只沿用晋律,无所创制,至此开始有了比较完备的刑律。但《梁律》

  “急于黎庶,缓于权贵”

  (《隋书。刑法志》),对官吏犯罪几乎没有约束。梁武帝对统治集团内部的宽容政策,使统治集团内部无法无天,为非作歹,最终引发了侯景之乱的发生,导致了梁国的灭亡。

  二、梁武帝错误的对外政策

  梁武帝统治时期,不仅在对内统治方面采取了一些错误的政策,在对外处理与北魏的关系上,特别是在接纳侯景问题上,更是做了一桩蠢事。

  梁代天监十二年(514)十月间,北魏以司徒高肇为大将军、平蜀大都督,将兵十五万进攻梁益州,另令傅竖眼出巴郡北,羊祉出庾城,奚康生出锦行,甄琛出剑阁,想一举取梁之蜀地,战争互有胜负,魏军无功而还,差不多就在同时,梁武帝听信北魏降人王足的建议,想筑堰,以淮水灌魏寿阳城。梁派去勘测地形的水利工程专家都说,淮水附近都是沙土,不坚实,不可筑堰。梁武帝听不进去,在徐、扬两州大发民工及将士二十万人日夜施工,历时二年。于天监十四(516)年堰成,长九里,下广140丈,上广45丈,高20丈,这样筑起了一条南起浮山(安徽嘉山北淮水边)北至巉石(浮石对岸)的长堰。在筑堰中兵民死亡无数。开始时,北魏颇以堰成而忧,任命任城王澄为大将军、大都督,率众十万准备来攻堰,被尚书右仆射李平阻止。他认为不需要发兵进攻,堰一定会自己倒塌的。果然,九月间,淮水暴涨,堰堤冲决,

  “其声如雷,闻三百里,缘淮城戍村落十余万口皆漂入海” (《资治通鉴》卷一四八)。梁武帝对北魏的征战和征民筑堰,劳民伤财,消耗国力,导致了梁朝国政的衰败。

  北魏分裂为东西魏后·,双方连年交战,对南边的进攻趋向平缓;而梁朝也开始走向衰落,大规模对北朝的军事行动停止了。但是梁武帝总想寻找时机,对北朝进行攻击。大同三(537)年,东魏大将侯景为高欢之子高澄所逼,求降于梁。当时各国都知道他是个反复无常的小人,因此都不接纳他。梁武帝令群臣议论此事,许多人表示反对,认为侯景反复无常,不可置信。但梁武帝认为纳侯景“则塞北可清”,有助于梁收复失地,甚而对进一步北伐都是难得的机会。他任命侯景为大将军,封河南王,都督河南、北诸军事。

  侯景降梁后,梁武帝在大同六(541)年冬,派侄儿萧渊明进攻鼓城,想与侯景互相呼应。萧渊明是一个根本不会打仗的人。据历史记载:

  “诸将与渊明议军事,渊明不能对,但云“临时制宜”。”

  (《资治通鉴》卷一六

  )结果梁军被东魏打得大败,萧渊明和几个重要将领胡贵孙、赵伯超都被东魏俘虏,梁死亡士卒数万人。

  梁武帝本来对敌我力量估计不足,听到前方失败萧渊明被俘的战报,吓得不知所措,只得开始与东魏议和。

  侯景在这次梁与东魏交战中,打得很顽强。在涡阳,他只有数千匹马,士卒四万人,而东魏大将慕容绍宗却有士卒十万人,

  “旗甲耀日,鸣鼓长驱而进”,声势十分浩大。侯景命士卒皆被短甲,执短刀,杀入东魏马阵中,专砍马足。东魏军阵线大乱,纷纷坠马。仪同三司刘丰生被打伤,显州刺史张遵业也被侯景俘虏了。侯景与慕容绍宗相持数月之久,粮食已尽。梁军溃败,不能来救。次年(542)春天,侯景被东魏击败,逃到梁的寿阳。这次战斗,梁的衰弱无能,给了侯景一个很大刺激。

  梁武帝频繁地与东魏议和,要求释放萧渊明。东魏见他求和心切,提出以侯景换萧渊明的要求。梁武帝不考虑后果,竟满口答应以侯景的人头换回萧渊明。侯景知道梁武帝将用他换回萧渊明时,便在寿阳起兵进攻建康,造成梁末一场空前动乱。史称这次动乱为侯景之乱。

  侯景知道…

《梁武帝亡国原因探析(远尘)》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