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武帝亡國原因探析
遠塵
梁武帝蕭衍(464-549)是南朝梁代的開國皇帝。在南朝諸皇帝中,他在位四十八年,是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他在執政前期曾創造了良好的業績。但是在他統治的後期,朝政日益腐朽,最後導致侯景之亂,梁武帝被圍困、餓死在健康(今南京)臺城。梁武帝是中國曆代帝王中最爲崇信佛教的一位皇帝,他在位期間大力支持佛教事業的發展,並曾四次舍身同泰寺。因爲梁武帝是——個佛教徒,所以很多人都認爲梁武帝的亡國是由于他沈迷佛教造成的。綜合梁武帝在位時的統治政策來看,佛教並不是造成梁武帝亡國的原因。更主要的是梁武帝錯誤的統治政策和他個人的原因所造成。具體來說,梁武帝亡國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一、梁武帝寬容的統治政策
梁武帝,名蕭衍(464-549年),字叔達,南蘭陵(今江蘇武進)人,是南梁朝的開國皇帝。蕭衍是南齊的皇室。其父蕭順之在蕭道成代宋建齊的過程中,曾立下汗馬功勞。在南齊明帝大殺宗室的過程中,順之的——家沒有被殺。蕭衍是蕭順之的第叁子。.史稱他“博學多通,好籌略,有文武才幹”
(《南史·梁本紀》)。他與蕭子良結交,是“八友”之中的佼佼者,在仕人中頗有影響。東昏侯統治時,
“內難九興,外寇叁作”(《梁書·武帝紀》上)。蕭衍看到齊朝統治已不會很久,已立意取而代之。他在襄陽暗中大作准備“潛造器械,多伐竹木,沈于檀溪,密爲舟裝之備”
(《南史·梁本紀上》,下同)。永元二年冬(501),蕭衍于襄陽舉兵,
“是日建牙,出檀溪竹木裝舸艦,旬日大辦”。因當時南齊的統治已腐朽之至,完全喪失了民心,故蕭衍起兵後“百姓願從者,得鐵馬五千匹,甲士叁萬人”,一時聲勢大振。經過二年多時間,終于廢齊建梁。
梁武帝在南朝各帝中,算得上——個勵精圖治的皇帝。他稱帝之前,在基層政權機構幹過一些年,有一定的從政經驗,對齊末的腐朽統治耳聞目睹。故即位後,所實行的政策大都對梁的政治的安定,經濟的複蘇發展有益。
《梁史·武帝紀贊》稱: “叁四十年,斯爲盛矣,
自魏晉以降,未或有焉。”這一時期,他矯正前朝的諸種弊端,鼓勵學術,減輕人民負擔,勤政愛民,虛心傾聽民間的呼聲,使國家一度政局穩定,國庫充足,文化繁榮。
但是好景不長,在他統治的中期,對上層統治者采取了錯誤的寬容政策,導致了後來國家出現失控的局面。
梁武帝在位期間,回顧宋、齊兩朝皇帝均采用典簽製度控製和監視諸王宗室。使皇帝與諸王之間,由親屬血緣關系變成上下級關系,對地方勢力是有所壓抑的。梁武帝時,鑒于宋、齊朝的典簽權重,權力集中于皇帝一身,造成皇室骨肉相殘,政權爲素族所奪取的情況,爲此,梁武帝廢除了典簽製度,對王族大臣采取了寬容的政策。這樣一來,諸王不再受製于典簽,成爲有實權的藩鎮。他們在地方上胡作非爲,就是抗衡中央,鬧出亂子,也不過是受梁武帝一番家教了事。
梁武帝還認爲,東晉是憑借世族大家的支持和維系,國運才延續到百余年,所以他特別重視恢複和提高世族大家的權利。對皇室子孫、世族大家和公卿大臣,一律加以優待、寬容,甚至放縱。即使他們犯了罪,也不受法律製裁。史書記載梁武帝“疏簡刑法,
自公卿大臣,鹹不以鞫獄爲意。奸吏招權弄法,貨賂成市,在濫者多……時王侯子弟,多驕淫” (《資治通鑒》卷一五九)。梁武帝也深知這些弊端,但並未加以禁止。
在皇室內部,他想用骨肉恩愛來代替骨肉相殘。他早年無子,將侄兒蕭正德作嗣子。後來生了蕭統,又將蕭正德送還。蕭正德從皇帝當然的繼承者變成普通王侯,心中忿恨,竟引魏攻梁。後來蕭正德又從魏逃回。梁武帝不但不治罪,還毫不責備。梁武帝對待兄弟也很寬容,
梁武帝有個六弟叫蕭宏,被封爲臨川王,腐敗墮落、無惡不作,但因受到皇帝哥哥的嬌縱,卻總能逃脫懲罰。天監四(506)年,梁武帝派蕭宏率軍與魏國打仗,由于蕭宏的臨陣退縮,梁軍慘敗。梁武帝竟沒有絲毫責備他,反而體貼入微地安慰他,並在一年後對其加官進爵。蕭宏有個小舅子叫吳法壽,仗著自己是臨川王的內弟,到處橫行不法。有一次,吳法壽因搶奪民財並持械殺人而受到官府通緝,蕭宏公開出面包庇。官司打到梁武帝那裏,有大臣強烈要求追究蕭宏的責任,梁武帝當時雖被迫罷免了他的官職,但很快又將其官複原職。
由于長期受到縱容,蕭宏有恃無恐,竟異想天開地做起帝王夢來。天監十六(518)年,蕭宏聽說梁武帝將要到建康城郊的光宅寺舉行佛事,便派人埋伏在必經之路准備行刺。不料事前被人告發,被捕的刺客當即供出幕後策劃者蕭宏。梁武帝派人叫來蕭宏,非但沒有處理他,反而還眼淚汪汪的給他講道理,讓蕭宏不要起行刺篡權之心。當蕭宏跪地求饒後,梁武帝僅僅罷免了他的官職,令其閉門思過。
不久後,梁武帝聽手下報告說蕭宏又有謀反迹象,便趕緊帶著親信去打探。原來,蕭宏在爲官期間曾大肆盤剝,並將搜刮來的財寶都秘密存放在近百間庫房裏,
《南史·梁臨川王宏傳》說蕭宏“性愛錢,百萬一聚,黃榜標之。千萬一庫,懸一紫標。如此,叁十余間。”有人懷疑裏面藏的都是兵器,就向梁武帝告密。梁武帝知道後,就借口來蕭宏家飲酒。酒過叁巡後,梁武帝提出要看看蕭宏的庫房,打開庫房後,梁武帝見裏面堆滿了製錢。做賊心虛的蕭宏以爲貪汙勒索的罪行敗露,非常惶恐。出乎蕭意料的是,梁武帝覺得蕭宏只知道囤積私財,並無政治野心,不但沒有處理他,反而稱贊蕭宏很善于聚財。更爲荒唐的是,梁武帝不久又下令恢複了他的官爵。這件事傳出後,許多王公貴族看到貪財聚斂的蕭宏不但沒有被治罪,反而備受信任,也紛紛仿效他的行爲,使梁朝的吏治迅速敗壞。
梁武帝還令蔡法度爲尚書刪定郎,製定出《梁律》。以後又令尚書令王亮、吏部尚書範雲、尚書仆射沈約等加以修訂。宋齊只沿用晉律,無所創製,至此開始有了比較完備的刑律。但《梁律》
“急于黎庶,緩于權貴”
(《隋書。刑法志》),對官吏犯罪幾乎沒有約束。梁武帝對統治集團內部的寬容政策,使統治集團內部無法無天,爲非作歹,最終引發了侯景之亂的發生,導致了梁國的滅亡。
二、梁武帝錯誤的對外政策
梁武帝統治時期,不僅在對內統治方面采取了一些錯誤的政策,在對外處理與北魏的關系上,特別是在接納侯景問題上,更是做了一樁蠢事。
梁代天監十二年(514)十月間,北魏以司徒高肇爲大將軍、平蜀大都督,將兵十五萬進攻梁益州,另令傅豎眼出巴郡北,羊祉出庾城,奚康生出錦行,甄琛出劍閣,想一舉取梁之蜀地,戰爭互有勝負,魏軍無功而還,差不多就在同時,梁武帝聽信北魏降人王足的建議,想築堰,以淮水灌魏壽陽城。梁派去勘測地形的水利工程專家都說,淮水附近都是沙土,不堅實,不可築堰。梁武帝聽不進去,在徐、揚兩州大發民工及將士二十萬人日夜施工,曆時二年。于天監十四(516)年堰成,長九裏,下廣140丈,上廣45丈,高20丈,這樣築起了一條南起浮山(安徽嘉山北淮水邊)北至巉石(浮石對岸)的長堰。在築堰中兵民死亡無數。開始時,北魏頗以堰成而憂,任命任城王澄爲大將軍、大都督,率衆十萬准備來攻堰,被尚書右仆射李平阻止。他認爲不需要發兵進攻,堰一定會自己倒塌的。果然,九月間,淮水暴漲,堰堤沖決,
“其聲如雷,聞叁百裏,緣淮城戍村落十余萬口皆漂入海” (《資治通鑒》卷一四八)。梁武帝對北魏的征戰和征民築堰,勞民傷財,消耗國力,導致了梁朝國政的衰敗。
北魏分裂爲東西魏後·,雙方連年交戰,對南邊的進攻趨向平緩;而梁朝也開始走向衰落,大規模對北朝的軍事行動停止了。但是梁武帝總想尋找時機,對北朝進行攻擊。大同叁(537)年,東魏大將侯景爲高歡之子高澄所逼,求降于梁。當時各國都知道他是個反複無常的小人,因此都不接納他。梁武帝令群臣議論此事,許多人表示反對,認爲侯景反複無常,不可置信。但梁武帝認爲納侯景“則塞北可清”,有助于梁收複失地,甚而對進一步北伐都是難得的機會。他任命侯景爲大將軍,封河南王,都督河南、北諸軍事。
侯景降梁後,梁武帝在大同六(541)年冬,派侄兒蕭淵明進攻鼓城,想與侯景互相呼應。蕭淵明是一個根本不會打仗的人。據曆史記載:
“諸將與淵明議軍事,淵明不能對,但雲“臨時製宜”。”
(《資治通鑒》卷一六
)結果梁軍被東魏打得大敗,蕭淵明和幾個重要將領胡貴孫、趙伯超都被東魏俘虜,梁死亡士卒數萬人。
梁武帝本來對敵我力量估計不足,聽到前方失敗蕭淵明被俘的戰報,嚇得不知所措,只得開始與東魏議和。
侯景在這次梁與東魏交戰中,打得很頑強。在渦陽,他只有數千匹馬,士卒四萬人,而東魏大將慕容紹宗卻有士卒十萬人,
“旗甲耀日,鳴鼓長驅而進”,聲勢十分浩大。侯景命士卒皆被短甲,執短刀,殺入東魏馬陣中,專砍馬足。東魏軍陣線大亂,紛紛墜馬。儀同叁司劉豐生被打傷,顯州刺史張遵業也被侯景俘虜了。侯景與慕容紹宗相持數月之久,糧食已盡。梁軍潰敗,不能來救。次年(542)春天,侯景被東魏擊敗,逃到梁的壽陽。這次戰鬥,梁的衰弱無能,給了侯景一個很大刺激。
梁武帝頻繁地與東魏議和,要求釋放蕭淵明。東魏見他求和心切,提出以侯景換蕭淵明的要求。梁武帝不考慮後果,竟滿口答應以侯景的人頭換回蕭淵明。侯景知道梁武帝將用他換回蕭淵明時,便在壽陽起兵進攻建康,造成梁末一場空前動亂。史稱這次動亂爲侯景之亂。
侯景知道…
《梁武帝亡國原因探析(遠塵)》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