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梁武帝亡國原因探析(遠塵)▪P2

  ..續本文上一頁孤掌難鳴,便與被剝奪太子地位的蕭正德暗中勾結,約于事成之後,立蕭正德爲帝。蕭正德對梁武帝一直心懷不滿,陰養死士,儲米積貨,早有圖謀。侯景之議,正合他的心意。太清二(548)年十月,侯景攻下谯州(今安徽滁縣),梁武帝命蕭正德防守長江。蕭正德遣大船數十艘,詐稱截獲,暗中接濟侯景渡江。侯景渡江時,只有兵八千人,馬數百匹。但建康因數十年未見兵甲,一片驚慌。梁武帝命太子蕭綱籌劃防務,蕭綱把防守宣陽門的任務交給蕭正德。蕭正德率衆于張建橋迎接侯景入宜陽門。十一月,蕭正德自稱帝,

  以侯景爲丞相。侯景軍攻臺城(宮城),將臺城重重包.圍。尚書令羊侃率衆拼死抵抗。侯景久攻不下,軍心渙散。侯景令士兵大肆搶掠民間財物和糧食,脅迫數萬民衆充當士兵,還招募了大批奴隸爲士兵。太清(549)年,侯景攻入臺城,將梁武帝禁閉在臺城內的文德殿。而那些平日受到梁武帝嬌縱的王公貴族,盡管手下有幾十萬兵馬,卻都袖手旁觀。直到這時,梁武帝才如夢方醒,大罵那些不忠不孝的子孫,可惜悔之已晚。梁武帝憂憤交加,膳食斷絕,被餓死在文德殿。終年八十六歲。

  梁武帝在對北魏政策方面,錯誤征集民衆築堰,浪費了大量的國財民力。與此同時,他還不顧朝臣的反對,招撫並重用東魏降將侯景。更爲可笑的是,梁武帝在侯景兵敗之後,不安撫侯景,反而答應北魏以侯景的人頭換回蕭淵明,才造成侯景陰謀造反的發生。

  叁、醉心佛教,荒廢國政

  蕭衍早年以武功起家,信奉道家學說,後皈依了佛門,成爲了虔誠的佛門弟子。他曾下诏令全民奉佛。在梁一代佛教成爲時尚。他在位期間,佛教在他的護持之下得以興盛。史載,梁武帝大造佛寺、佛像。建愛敬、智度、新林、法王、仙窟、光宅、解脫、開善等諸寺,尤以同泰寺最爲宏大;造丈八銅佛像置于光宅寺內,並敕文督造剡溪大佛石像。梁武帝虔心修研佛經。他把扶南僧人僧伽婆羅請到宮中壽光殿譯經,

  “帝恭臨法座,筆受其文”。他派遣法顯等僧人到西域尋求禅經。法顯曆時12年,到達天竺、錫蘭等國,求得佛典百余萬言,于海道歸來。佛經浩瀚,卷帙繁多,爲了初學者的便利,梁武帝叁次召集僧人爲《弘明集》和

  《高僧傳》等佛教典籍編撰目錄。梁武帝還多次在京都,甚至在宮中建道場,設無遮大會,親自登壇,講經布法。講筵如市,聽者如林。湯用彤先生總結說:

  “南朝佛教至梁武帝而全盛。”以至于梁朝的半壁江山內,佛寺達2846座,僧尼有82萬余人。更爲難得的是身爲天子的梁武帝身體力行。據載,梁武帝到了晚年,一天只吃一頓飯,肉食一絲不沾,只吃豆類的湯菜和糙米飯。50歲時,他又斷絕房事,遠離嫔妃。平時,他穿的是布衣,床上挂的是用木棉做的黑帳子,被子幾年才更換一次;他還不飲酒、不聽音樂、不近女色。除了祭祀宗廟,不舉行任何大會、餐宴。梁武帝的所作所爲,完全是一個守持佛教戒律的信徒。由于深受佛教的影響,他處處嚴格要求自己,以近乎苦行僧的形象出現在世人面前。

  梁武帝佛學造詣很深,廣交當時的著名有道高僧,這開了帝王的先例。他還主持並親手編輯並注釋佛經,多次親自登堂講授佛經,舉行法會等等。梁武帝還四次入寺舍身,在寺內只穿法服,除此以外的一切物件,一概摒除。最短的一次是四天,第四次最長,有51天,

  “四月庚午,群臣以錢一億萬奉贖皇帝菩薩”。

  在佛教戒律上,梁武帝更有傳世貢獻。東漢明帝時期,佛教傳入中國,原教規准許僧侶食“叁淨肉”,即可食“不見殺;不聞殺;不爲我殺”的葷食。梁武帝誦讀《涅槃》、

  《四相晶》經文,深憫萬物生靈。他在《淨物賦》中稱:

  “乃至南面,富有天下,遠方珍羞,貢獻相繼。海內異食,莫不畢至。方丈滿前,百味盈龃。乃方食辍箸,對案流泣,恨不得以及溫清,朝夕供養,何心獨以此膳!因而蔬食,不啖魚肉。”他在華經殿頒布《斷酒肉文》。此後,梁武帝不著革履,不食酒肉。日唯一食,食止菜蔬。南梁天監十一年,梁武帝下诏,禁在祭祀中宰殺牲畜,改用面點、果蔬祭祀。中國佛教僧人、信徒的素食戒律,源出于此。

  梁代天監十八年,梁武帝不顧衆大臣的勸說,舍棄九五之尊,執意到同泰寺出家。梁武帝出家法名“冠達”,出家後的梁武帝,·把國事托付給太子蕭統,

  自己俨然過起了出家人那種晨鍾暮鼓的生活。可太子蕭統沈醉文學,一心編撰他的《昭明文集》,不善理政。莊嚴堂皇的朝廷,幾乎成了清談、雄辯的學館。太子領著朝臣到同泰寺,百跪千求,以死相逼,終得以重金贖梁武帝還俗。在同泰寺做了七日僧人的梁武帝,被衆大臣苦勸還朝。其後十幾年間,梁武帝先後四次出家同泰寺,短則叁五天,長則月余,均被太子、朝臣贖身請還宮殿。

  一些士人、朝臣切中梁武帝佛化治國的時弊,慨然建言、上疏。朝臣郭祖深備下棺椁,上陳封事二十九條,言“都下佛寺,五百余所,窮極富麗。僧尼十余萬,資産豐沃。所在郡縣,不可勝數。僧尼和白徒、養女之多,使天下戶口幾亡其半……恐方來處處成寺,家家剃度,尺土一人,非複國有”

  (南史·郭祖深傳)。讀罷郭祖深上疏,梁武帝一笑了之。朝臣荀濟上書,直斥佛法,言語激越。陳言,僧尼不耕不偶,病民費財,害政之尤。且志在貪淫,盜竊華典,傾奪朝權。如此盛弘釋教,廢虧儒道。書上,梁武帝大怒。荀濟聞之,懼誅,夜遁。梁武帝以佛教治理國家並沒有過錯,但是在發展佛教的過程中出現的負面影響,沒能引起他的足夠重視,從而采取了放任自流的方式不了了之。這給梁武帝後來的亡國埋下了隱患。

  由于梁武帝對佛教的虔誠,並將大部分的精力用于支持佛教發展和自身信仰上,以至于不問政事,給那些有心叛亂的大臣以可乘之機,也最終造成了叛亂的成功,從而推翻了梁朝。對此,曆代都有很多人認爲,梁武帝的亡國是由于他信仰佛教造成的。我則認爲,作爲帝王,梁武帝信仰佛教本身並沒有過錯。過錯在于梁武帝沒有擺正治國與信佛的關系。一個真正善于治國並有佛教信仰的帝王,不僅能夠將佛教事業發展起來,而且還能夠借助佛教中有利于淨化人心、輔助國政的教義來更好的治理國家。唐代的武則天就是一位善于利用佛教治理國家的典範。至于梁武帝的亡國,完全是由于他個人的原因造成的,罪不在佛教。雖然佛教講究慈悲和寬容,但是慈悲、寬容應該適用于合適的對象,並且還要把握慈悲、寬容的度,如果不分對象的亂施寬容,必然會導致亡國滅種的命運,而梁武帝恰恰是在這一點上犯了錯誤。而且,更爲嚴重的錯誤是,作爲一個帝王,應該清醒地認識到自己肩頭的責任,而梁武帝卻將治理國家的責任視同兒戲,沈迷于佛教信仰中而置國家的安危于不顧。甚至還叁番五次離朝出家。從民衆觀點來看,梁武帝完全是一個不稱職的皇帝,他的最後亡國,也就成爲不可避免的命運。

  四、 梁武帝晚期的腐朽統治

  梁武帝在位前期還有所建樹,到了晚期,對內對外都執行了一系列荒唐的錯誤政策,由他親手造成了一個龐大而腐朽的官吏統治集團,造成了侯景之亂,還有諸王爭奪帝位之亂,使整個長江流域遭受了空前的大破壞。他親手創下的梁國政權被顛覆,甚至還爲此丟掉了身家性命。

  前面已經講過,梁武帝在位時,由于認識到暴政對治理國家的弊端,而采取了一系列寬容的政策。梁武帝的寬容只是對皇族上層統治集團,他采取寬容政策的目的是爲了讓這些王族大臣能夠認識到梁武帝對他們的優待,以更好的報效國家。爲此,梁武帝廢除了前代的典簽製度。這樣一來,諸王不再受製于典簽,成爲有實權的藩鎮。他們在地方上胡作非爲,就是抗衡中央,鬧出亂子,也不過是受梁武帝一番家教了事。

  梁武帝對統治集團寬容,可是對人民就不那麼寬容了。人民犯了罪,如該從坐,不論老幼都不得免:一人逃亡,全家都要被囚禁,罰作苦工。對于梁武帝推行的“罔恤民之不存,而憂士之不祿”的政策,普通老百姓是感覺最深切的。有一次,梁武帝到南郊祭天,一個老人擋住禦駕,指責皇帝使用的法律,對老百姓太嚴,對權貴則太寬,這不是長久之計。而梁武帝對此置之不理,只是讓隨從推開老人了事。

  梁武帝後期政治腐敗,官吏貪汙,社會風氣浮華奢侈,人民流移逃亡,都極嚴重。賀琛給武帝上疏指出:

  “天下戶口減落,誠今之急務,郡不堪州之控總,縣不堪郡之衷削。百姓不能堪命,各事流移,或依于大姓,或聚于屯封。今天下宰守,皆尚貪殘,罕有廉美者。”

  (《梁書·賀琛傳》)這些中肯的意見,梁武帝根本聽不進去。

  梁武帝本人雖然生活簡樸,但在另一方面,他又大肆揮霍浪費國家資財而在所不惜。晚年笃信佛法,特建立同泰寺,屢設救苦齋、四部(僧、尼、善男、善女)無遮會、無礙會,講經說佛,說這是做功德事,替老百姓求福。一次講經就舍銀、絹等物二百零一種,值錢一千零九十六萬。他曾四次到寺舍身,表示要出家當和尚,群臣共出錢四萬萬才把他贖回來。公元547年,他贖身回宮的那天晚上,同泰寺的塔燒毀了,他又大興土木,建築了比舊塔還高一倍的十二層的高塔。塔還沒有完工,他就被侯景拘禁餓死了。終年八十六歲。

  就是這樣,梁武帝造就了一個以皇室、世家大族爲中心的腐朽沒落的統治集團。這個集團,受到皇帝的寬容,享有種種特權。他們“姬妾百室,仆從數千,不耕不織,錦衣王食”

  (《資治通鑒》卷一六一)。可是人民卻在他們的盤剝下流離失所,以至“人人厭苦,家家思亂。”這就是梁朝末年走向動亂和滅亡的最根本的原因。

  綜合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梁武帝的亡國是由于他寬容的統治方針、錯誤的對外政策、荒廢國政以及晚年的腐朽統治等各種原因共同作用的結果。因此,我們不能將梁武帝的亡國簡單地歸結爲“佛教誤國”。

  

《梁武帝亡國原因探析(遠塵)》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