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地认识汉传佛教
甘芳草
在古代中国,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经过二帝三王时代的大浪淘沙,形成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两大主流文化,各有春秋,并吸收、融合了印度恒河流域的佛教文化,在秦汉以来的封建社会大舞台上,演奏了一曲儒释道互融互补的中国传统文化交响乐,时间长达2000多年。鄙人在这里无意讨论儒释道互融互补的关系,只就汉传佛教文化发展的主旋律和在东亚、东北亚的演变过程,略述管见,旨在帮助读者全面地认识汉传佛教信仰的全貌。
一、 “汉传佛教文化”释义
学术界关于“文化”的定义近200种之多,窃以为,所谓的“文化”,就是人文变化的简称。所谓“汉传佛教文化”,就是汉传佛教僧尼生活方式变化的简称。那么,什么是汉传佛教呢
鄙人自1982年以来,受苏州三大寺(戒幢律寺、灵岩山寺、寒山寺)信仰气氛的熏陶,经过20多年的反复思考,对汉传佛教信仰如醉如痴,对其涵义,念兹在兹,时常琢磨,总算有点感想,今不揣谫陋,粗陈如下:
鄙人认为,中国佛教文化的研究,应打破汉传佛教本位论。中国佛教包括傣传佛教、汉传佛教、藏传佛教,代表了印度准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和密教三个历史阶段的基本面貌。通过对中国佛教现状的研究,可以素描出印度佛教的基本轮廓。但这里讨论的主题是汉传佛教,因此,鄙人只就汉传佛教的涵义略作阐释。要想说明何谓汉传佛教,窃以为,应从三方面释义:经典以汉字书写;形成的时间以汉朝为标志;信仰的民族以生活在汉文化圈内的为主。
1、经典以汉字书写
汉字是生活在“汉字文化圈”里的人们的交际工具, 已有65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人民的独特创造, “由于历史的和地理的条件,汉字伴随着汉文化东传朝鲜、日本,南被越南,形成“汉字文化圈”一一广义说来,是“汉文化圈””。“汉字文化圈”形成的时间是在汉武帝时代,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所信仰的佛教经典,理所当然的以汉字为载体。
公元前6前5世纪,释迦牟尼在印度恒河流域创立了佛家学说。佛家学说是当时反婆罗门教的沙门思潮里的一种新时代思潮,它的基本哲学倾向是人本唯物主义, 以苦、空、无常、无我为核心理念。佛家学说自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成佛(公元前530年),到阿育王支持日犍连子帝须长老领导一千名阿罗汉在首都华氏城王家寺院鸡园寺结集《四阿含经》 (公元前254年)的276年间都是以巴利语口耳相传,而阿育王钦定的《四阿含经》则以巴利文字为为载体,南传锡兰(今斯里兰卡)的佛教徒至今念诵的巴利文本《阿含经》就是强有力的证据。与此同时, 自公元前254年至公元1世纪初叶的250多年间的北传佛教的情况与南传佛教的情况完全相反,北传佛教部派林立,从上座部和大众部共分化出本末各部有20个之多。于是佛家学说就在南北传的过程中逐渐演变成准佛教。
准佛教以巴利文字、古波斯文字(米兰文字)、吐火罗文字为载体,向东南亚、中亚、西亚扩散。扩散到中亚、西亚的准佛教为北传准佛教。
北传准佛教自公元16世纪最终演变成一种世界性的宗教,称为大乘佛教,分为中观派、瑜伽行派和密教三大学派。大乘佛教以梵文文字、古波斯文字、吐火罗文字为载体,东渐我国内地后,以汉字为载体,在汉文化圈内形成汉传佛教,无论是中国佛教徒,还是越南、韩国、日本的佛教徒都念诵汉文本经典,而传播到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上的北传大乘密教,则以藏文字为载体,形成藏传佛教。
2、形成的时间以汉朝为标志
汉武帝在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踏出了一条中西交通的干线来,史称张骞此举为“凿空”。从此以后,有了一条从中国的长安到欧洲罗马的“欧亚大陆桥”,近代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其所著《中国》一书中首先称之为“丝绸之路”,伴随着汉帝国与贵霜帝国、罗马帝国的政治、经济交流,作为文化交流的贵霜帝国佛教率先沿着这条“丝绸之路”传入西汉,兹引三国时魏国鱼豢《魏略·西戎传》 (《三国志·魏志·东夷传》注引)里的一段记载作为佐证:
昔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博士弟子景卢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授《浮屠经》。
这说明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即公元前2年,佛教已经通过外交途径传入中国,引起了太学生景卢的关注,首先作了专题采访,并把这次采访记录稿整理成《浮屠经》。
佛教引起皇族的重视是在东汉。据《后汉书·楚王英传》记载,汉明帝在永平八年
(65年)下的诏书里说:
楚王诵黄老之微言, 尚浮屠之仁祠,洁斋三月,与神为誓。
这是皇族信奉佛教的最早记载。又据
《后汉书·桓帝纪》的记载:
前史称桓帝好音乐,善琴笙,饰芳林而考濯龙之宫,设华盖以祠浮图、老子。
这是有关中国帝王信奉佛教的最早记录。
至于中国士大夫和普通民众信奉佛教是发生在汉献帝时代,据《三国志·吴志·刘繇传》记载,地方官笮融利用职权,挪用公款建造豪华佛寺,吸引普通民众信仰佛教,“悉课读佛经”,说明佛经在汉献帝时代已被士大夫和普通民众所接受。
汉译佛经始于公元前2年景卢的采访稿本
《浮屠经》。又据《出三藏记集》的记载,东汉明帝时译出了《四十二章经》,东汉末年的桓、灵二帝时代,安世高和支娄迦谶译出了大量的佛经。到了汉献帝时代,佛经开始在民间传播,应是可信的史实。于是中国汉传佛教的雏形在汉朝就形成了,所以鄙人把师承这一系的佛教称为“汉传佛教”。这里的师承指汉文化圈内的主体民族用汉文化为媒介传承的意思。
3、信仰的民族以汉文化圈内的民族为主
在祖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生活着56个兄弟民族,他们共同创造了中国文化。在这56个民族里, “可以毫不夸大地说,汉族是中华民族的主体,汉族文化是中国的主体文化。如果离开了汉民族,中华民族便不成其为中华民族;如果离开汉族文化,中国文化便不成其为中国文化。”然而,在汉传佛教文化圈内,信仰汉传佛教的民族不仅仅是汉族,还有其他的兄弟民族。为了说明信仰汉传佛教的民族性问题,首先要界定“汉传佛教信仰圈”的范围。
为了确定汉传佛教信仰圈,鄙人认为,首先要划出“汉传佛教信仰线”。这条汉传佛教信仰线包括大陆和海岸两大半弧线。大陆半弧线的东北边是沿着黑龙江、小兴安岭,与大兴安岭相接,然后沿着内蒙古高原的东缘线和南缘线,经黄河的南岸、东岸再与青藏高原的东缘线相连, “由四川南—下云南,有一条通向东南亚的天然大走廊。这条大走廊,有利于民族迁徙和文化交流。”最后把这条大走廊跟越南与老挝、柬埔寨的边界相连,就成为汉传佛教文化的大陆半弧线;而汉传佛教文化的海岸半弧线则由越南、中国台湾省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朝鲜半岛和日本的沿太平洋海岸线连接而成。汉传佛教文化的大陆半弧线和沿太平洋海岸半弧线合起来就圈出了一个汉传佛教文化圈,即东亚、东北亚地区,包括中国、越南、朝鲜3个社会主义国家和韩国、日本及中国台湾、香港特别行政区两个资本主义国家及地区。
通过对汉传佛教文化圈的勾划,信仰汉传佛教的民族就很清楚了,除中华民族的汉族以外,还有白族、满族、彝族、朝鲜族、壮族、瑶族、土家族、京族、黎族、布依族、侗族、拉祜族、高山族、毛南族、仫佬族、畲族等16个少数民族以及日本民族、越南民族、韩国民族。
二、汉传佛教发展的时代特征
佛教自公元前2年传入中国至今,在2000多年的中国文化舞台上,汉传佛教始终是最佳配角。但就汉传佛教自身的发展而言,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又有不同的性格和相貌,鄙人称之为汉传佛教发展的时代特征,兹简要介绍如下:
1、送来时代(汉魏西晋,公元前2年一公元316年)
公元前2年,贵霜帝国使者伊存送来了佛教信仰信息。汉明帝时迦叶摩腾,
竺法兰开始编译出第一部汉传佛经《四十二章经》。到了东汉桓帝和灵帝时代,安世高、支娄迦谶又译出佛教经典40部50多卷。曹魏时,支谦在江南译出佛经49部。西晋时,竺法护译出佛经有150部之多。这段在汉魏西晋时代的翻译佛经活动,时间长达318年,是印度梵僧和华籍胡僧“送来佛经”的时代,从事译经的汉僧微乎其微。
2、拿来研究与实践时代(东晋十六国南北朝,317—589年)
在东晋十六国南北朝这段长达272年的历史时期,中亚“胡僧”为中国“送
经”的活动继续进行,同时汉僧也掀起了一股到“西天取经”的热潮。鸠摩罗什、法显、昙无谶、真谛等都是这个时代的翻译大家。最能反映这一时代汉传佛教特征的是,汉僧把胡僧送来的佛经和汉僧取来的佛经,·开始拿来研究,并付诸实践(修证),在汉僧当中产生出大学问僧,如道安、僧肇、慧远、道生等法门龙象,还有众多的禅僧、神僧。汉僧以寺院为中心,开始对一经——论进行潜心研究,逐渐形成学派。在东晋十六国有“六家七宗”,在南朝有成实师、摄论师、涅架师、俱舍师,在北朝有地论师、毗昙师、净土师、楞伽师等。汉传佛教的寺院学就这样形成了,基本上是一个寺院研究一部经或一部论。北朝偏重修证体验,南朝偏重义理诠释。
3、融会贯通时代(从隋文帝到唐武宗,589—842年)
隋文帝在公元589年建立隋朝,统一了中国,唐武宗在公元842年为了振兴国家经济,开始了大规模的灭佛运动。在这段长达253年的时间里,汉传佛教高僧对东晋十六国南北朝寺院经学进行了高级筛选,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汉传佛教八大宗,天台、华严注重经教研究,三论、唯识创立理…
《全面地认识汉传佛教(甘芳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