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说: “未知生,焉知死!”庄子说:
“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佛教传入带来了三世(前世、今生、来世)观念,因果轮回观念,以及三途六道观念。这样就把思维的时间和空间都扩大了,随之而来的就是人的想象世界也扩大了。人活着不但要考虑今世,还要考虑前世尤其是来世,今世的善恶是因,种下了来世幸与不幸的果。并用因果报应观念解释人世间许多现象,这样便有了我们上面提到过的《幽明录》、
《冥祥记》、 《冤魂志》等小说。而在佛教中的维摩诘居士和观音菩萨的形象也是在这时开始深入广大民众心中,给之后小说的创作增加了新的题材和内容,具有很大的影响。
在佛教丰富多彩的思想观念影响下,中国小说从中获得了极为丰富的想象力和令人叹为观止的奇思妙想,并给保守封闭的心扉插上自由自在幻想的翅膀,最终创作出如《西游记》那样不朽的文学巨著。
《西游记》是明代作家吴承恩创作的以佛教题材为表现内容的神魔小说。小说自始至终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其中的八十一难、七十二变以及各种神魔的本领都充满了幻想色彩。他们使用的武器法宝都具有超自然的惊人威力:孙悟空的金箍捧净重一万三千五百斤,缩小了可以藏在耳内;
“芭蕉扇”能灭火焰山上的火,缩小了能够噙在口里。而且“一生必有一克”,任何武器法宝都有厉害的对手:孙悟空的金箍棒可以一变干条、飞蛇走蟒一般打向敌人:可是青牛怪却能用白森森的“金钢琢”一古脑儿套去。
“芭蕉扇”能将人掮出八万四千里,孙悟空噙了“定风丹”,就能在漫天盖地的阴风前面巍然不动。这些五花八门、奇光异彩的宝贝,显然是人们为了征服自然或战胜敌人才假想出来的。在这些美丽绚烂的幻想背后,既隐现着朦胧的现实目的。而为了证明这些神物的确凿可信,又相应地神化了使用它们的人物和环境。花果山水帘洞里有孙猴子,枯松涧火云洞里有红孩儿,罗刹女住在风光秀丽的翠云山芭蕉洞,老鼠精却伏在黑气氲氲的陷空山无底洞。这就使神话人物、神话环境和各种神奇的魔法都显得和谐自然。从而构成了《西游记》浪漫主义的基本艺术特征。
又如蒲松龄的《聊斋志异》,这部小说主要是讲述鬼狐花妖的故事,其实内容有的是人入幻境幻域,有的是异类化入人间,也有人、物互变的,具有超现实的虚幻性、奇异性。在小说里,幽冥世界的形式化最为明显,很多篇章都赋予阎罗、城隍以公正的面貌。如其在《考城隍·李伯言》中,用地狱作为对人的恶行恶德的惩罚、警告方式。地狱成了人们畏惧的去处。在其《席方平》一章中也极为详细地描述了地狱:冥王益怒,命置火床。两鬼摔席下,见车墀有铁床,炽火其下,床面通赤。鬼脱席衣,掬置其上,反复揉搽之,痛极,骨肉焦黑,苦不得死……其中表现出的想象力可谓丰富而大胆。
虽然在中国传统的文学中也有想象,但无论如何离奇,总有它的现实基础。佛典的想象却全然不同,它把现实世界消融到想象中去。在佛典中,幻想与现实、精神与物质的界限被打通,佛、菩萨与人,出世与入世的世界浑然一体。佛、菩萨、佛弟子以及外道都能变化、具有神通。这一点可谓对中国小说影响甚大。
四、佛教使中国小说的故事性得到加强
佛经中记载的大量情节生动的佛教故事,随着佛经的翻译传入中国,并且流传到民间,为我国古代志怪和神魔小说提供了丰富的故事来源,加强了中国小说的故事性。我国上古文学作品注意“辞达”,风格质朴,不利于小说的塑造性格多样的人物和构思曲折生动的情节。而佛教典籍则广取譬喻,以寓言、故事来说明教义,往往把佛理融化在华丽奇妙的文艺形式里,取得形象教化的成效。佛教典籍的流传,有利于打破中国小说的博物、逸闻、笑话等传统题材的束缚,为小说创作打开广阔的天地。六朝时佛道盛行,形成了侈谈鬼神、称道灵异的社会风气,从而产生了许多志怪小说。
佛经中记载的大量故事,随着佛经的翻译传入中国,并且流传到民间,加强了中国文学的故事性。有的故事是直接来自佛经的,并在这时的小说里被改写为中国本土的故事,如(梁)吴均《续齐谐记》里所记“鹅笼书生”的故事。有的是印证佛教思想的中国本土产生的故事,如上述《幽明录》等书中大量的记载。南北朝时期,记载因果报应之类故事的小说大量出现,显然与佛教有关。唐代的俗讲与变文,导致了中国白话小说的产生,则更证明了佛教的深远影响。
我国著名文学家鲁迅先生,他也深受佛学的熏陶,他曾对好友许寿裳说过:
“释迦牟尼真是大哲,我平常对人生有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而他居然大部分早已明白启示了,真是大哲!”。这正是鲁迅研读佛经的彻悟与心得。他就认为六朝人志怪思想的发达得益于印度佛教的输入,他还指出《续齐谐记》里所记“鹅笼书生”的故事实际上是吸取引日杂譬喻经》十八条中“壶中人”的故事演化而来的。再如《西游记》,它是在民间流传的唐僧玄奘大师印度取经的故事和有关话本、杂剧的基础上,演变而成的浪漫主义神魔故事小说。小说中的许多故事都起源于著名的佛教传记《玄奘法师传》和佛教游记《大唐西域记》,并结合《华严经》中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求学经历,描写了唐僧西去经历八十一难的传奇故事,表现出佛教思想的深刻烙印。又如《封神演义》,是演述商末政治纷乱和周武王伐商的历史故事。书中叙述的三十六路伐西歧,也同样受到了《大方广佛华严经》和《降魔变文》的启示。书中不少佛仙斗法的描写,其中许多人物直接取材于佛典。如哪咤的原型就是佛教四大天王中北方毗沙门天王的三太子“哪咤”,是一个佛教护法神。此外,有的中国小说是印证佛教思想在中国本土产生的故事,如上述《幽明录》等书中的大量记载。南北朝时期,记载因果报应之类故事的小说大量出现,显然与佛教有关。
从以上论述可知,佛教思想对中国小说的创作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佛教思想的影响下,中国的文学创作不仅产生了宋元平话和明清章回小说等通俗小说形式,而且佛教思想也被运用于小说中,成为小说思想内容的一部分。同时,由于佛教想象世界的丰富多彩,也丰富了中国小说想象世界;佛教故事的传入,为中国小说创作了提供了大量的故事素材,从而使中国小说的故事性得到了加强。因此,佛教的传入推动了中国通俗小说的发展进程。
摘自《寒山寺》佛教双月刊
《佛教对中国小说的影响(智海)》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