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宗派祖庭略考
圆成
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至今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佛教文化的种子融入中国本土文化的土壤,生根、发芽及至开花结果,形成过八大宗派共存并荣的局面。
佛教传入中国后,起初没有区分大小乘经典,也没有宗派区别,后来佛教经过长期的发展和传播,各个宗派先后兴起,逐渐成型的有:律宗、成实宗、俱舍宗、三论宗、涅槃宗、地论宗、禅宗、摄论宗、天台宗、净宗、唯识宗、华严宗、密宗这十三宗派。这十三宗中,涅槃宗归入天台宗;地论宗归入华严宗;摄论宗归入唯识宗。流传迄今者,实唯十宗。后来科判这十宗中的俱舍宗、成实宗列属小乘经典。故中土大乘宗派中,有影响的实属八大宗派:三论宗、天台宗、华严宗、唯识宗、律宗、密宗、净上宗、禅宗。下面本文就各宗的思想、祖庭及其祖师略做一探。
一、三论宗
三论宗所宗学说以《中论》(亦称《中观论》)、 《百论》、
《十二门论》三部论为依据,故称三论宗。又因为强调诸法性空,又称法性宗。此宗的学统,在印度是:龙树、提婆、罗喉罗、青目、须利耶苏摩、鸠摩罗什。在中国则是:鸠摩罗什、僧肇、僧朗、僧诠、法朗、吉藏。
初祖龙树,所著《中论偈》,从多方面发挥宇宙万法当体性空而无碍于缘起的中道之理,又著有《十二门论》,以十二门解释一切有为、无为诸法皆空之义。龙树弟子提婆,
著《百论》,驳斥一切有所得的邪见邪执。
此宗广破一切有所得,实有实无的偏见,说大乘经同明一道,同以无所得正观为宗,对如来所说经教,不作高下优劣之分,但因众生的根性千差万别,所以佛说的法门就有种种的不同。这叫随机施教,因病授药。因此立有二藏三轮以判一代佛教。而诸法性空的中道实相论,为此宗的中心理论。这种理论,总说世间、出世间万有诸法,都是从众多因缘和合而生,是众多因素和条件结合而成的产物,这叫缘起。离开众多因素的条件,就没有事物独立不变的实体,这叫无自性,也就是性空。即缘起事物的存在就是性空,不是除去缘起的事物而后说空。为了阐明这种理论,此宗更立有真俗二谛和八不中道等义。
三论宗的祖庭是江苏南京的栖霞寺,刘宋明帝泰始年间,处士明僧绍舍宅为寺,称栖霞精舍。其子秉承父志于山崖雕无量寿佛,并雕二菩萨像。梁时辽东人僧朗,善《三论》及《华严》,来师事法度,称为三论宗初祖。隋文帝于天下各州立舍利塔,此寺是其一,现存佛舍利塔,为五代时重修。基座及塔身雕饰精美,塔基上雕八相成道像。寺门外有唐高宗制《明征君碑》。
另外有浙江绍兴的嘉祥寺,三论宗僧诠传另一弟子法朗,法朗传吉藏,于此讲学,被称为嘉祥大师。因其学说有所发展,世称其学派为新三论宗。
二、天台宗
天台宗以龙树为初祖,北齐慧文为二祖。之后慧文又传南岳慧思,时智者大师前宋学禅,师徒二人,一见甚契合,后智者大师住大苏山潜修七年,三十二岁始下山,在南京瓦官阐说定慧双修的教化凡八年,又立止观四教,摄尽大乘的教义。之后大师移住天台山,天台宗由此而起。因其教义又以《法华经》为主要依据,所以又称法华宗。该宗讲经论法,以反省观心为主,故又称性宗。
智者大师注重禅法“定”(止)、注重佛教义理“慧”(观)双修原则,所著《法华玄义》、 《摩诃止观》、
《法华文句》被奉为“天台三大部”,是该宗的根本典籍。主张一切事相都是法性真如的表现,提倡一心三观的禅观修习。此宗的主要思想是实相和止观,以实相阐明理论,用止观指导实修。实相有一念三干和三谛圆融两层实相说,止观有三种:l、渐次止观,2、不定止观,3、圆顿止观。止观是融为一体的。止是定,观是慧,摄(散)心入止为定,静明观照为慧,止中有观,观中有止。
“止观明静”,即含止观并运、定慧力等之意。经典与判教以《妙法莲华经》为宗旨, 《大智度论》作指南, 《大般涅槃经》为扶疏, 《大般若经》为观法。
位于天台山麓的国清寺是天台宗的根本道场。寺前岗上有九层砖塔,为隋代所建。寺门前有宝塔七座,山上真觉寺为智者塔院,祖殿中有智者大师真身六角宝塔。山中寺院很多,宝相寺为大师入灭处,有弥勒像及智者大师入灭塔。
另外有湖北当阳玉泉山东南麓的玉泉寺,智者大师在此讲经。今大殿前有隋大业年间造大铁锅及元代铸铁钟、铁釜各二。寺左有观音像碑,相传为唐吴道子所画。寺前隔溪有宋嘉佑年间建十三级铁塔。
浙江宁波市的延庆寺,明永乐中列此寺为天下诸宗名山的第二山。北宋时中兴天台教观的知礼曾居位于此,称之为四明尊者。
三、华严宗
华严宗始于隋代杜顺,因以《华严经》(即《大方广佛华严经》)为主要经典而得名。又因其实际创始人法藏被武则天赐号“贤首”,亦称“贤首宗”。还因该宗发挥“法界缘起”为宗旨,故又称“法界宗”。
《华严经》系如来成道第二七日,于菩提树下为文殊、普贤等上位菩萨所宣说之自内证法门。佛灭后七百年,龙树菩萨从龙宫传来此经。东晋时,印僧佛陀跋陀罗在扬州道场寺译《华严经》,以及其他诸师的讲传疏解。唐杜顺和尚(传系文殊菩萨转世)悟入华严法界,始倡华严宗。著有《法界观》、
《五教止观》,发扬华严法门。其弟子智俨随师在终南山至相寺出家,著作颇多,对后世影响较大。智俨弟子法藏对其师学说详尽发挥,真正创立华严宗。
华严宗强调“圆融无碍”,是观察宇宙、人生的法门,也是认识的最高境界。《华严经》主要是法身佛毗卢遮那佛说,经中描绘了毗卢遮那佛的净土莲华藏世界美丽庄严的盛况,以及毗卢遮那佛于海印三昧内,与普贤菩萨等诸多大菩萨众,为与会诸大菩萨说深奥妙法。经中说佛法奥义遍于十方虚空法界,及一一微尘毛端刹土。如因陀罗网,交相辉映,无穷无尽,无边无际。这就是所谓圆满*轮,称法界之谈。其中心思想是从“法性本净”观点出发,阐发法界诸法等同一味,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无尽缘起等理论。在修行实践上依三界唯心说而强调解脱的关键在于心,并提出自下而上的十地说,这是修行过程中十个不同的修行阶位。修习者依十地而行,辗转增胜,最终进入佛地境界,即清净法界。
华严宗祖庭位于陕西长安县少陵原半坡的华严寺,为唐代樊川八大寺之一。三祖法藏是实际创始人,葬于华严寺南。华严寺始建于唐贞元十九年,现仅存砖塔两座,东为初祖杜顺禅师塔,西为四祖清凉国师塔。四祖法名澄观,于三祖法藏殁后私淑其学,住五台山清凉寺,撰新译《华严经疏》等,后世称之“清凉大师”。
陕西户县东南圭峰西的草堂寺,相传为姚秦鸠摩罗什译经之处。华严宗五祖宗密居此,世称之“圭峰禅师”。寺内有鸠摩罗什塔。宗密葬于东小圭峰,有唐裴休撰并书圭峰禅师碑,今移置于草堂寺鼓楼内。
四、唯识宗
唯识宗又称为法相宗、瑜伽宗、慈恩宗,在印度方面,本宗经过弥勒菩萨、无著、世亲、无性及护法、德慧、安慧、戒贤等几位著名大论师的弘扬,其宗实际创始人是唐三藏玄奘大师唐朝时期玄奘到印度,就学于戒贤论师,回来后住在慈恩寺弘其宗法,慈恩宗之名从此而来。而该宗之集大成者则是玄奘大师门下高足窥基法师。
唯识宗立五位百法,分判有为、无为等诸法。五位者:一心法;二心所有法;三色法;四心不相应行法:五无为法。其中心法有八法,心所有法有五十一法,色法有十一法,心不相应法有二十四法,无为法有六法,合之为百法。此宗总取“六经十一论”为所依,于“六经”中,以《解深密经》为本经。于“十一”论中,以《瑜伽师地论》为本论。而以“玄奘、窥基”师资所糅“护法”等十家言之《成唯识论》为综合。宗旨主张:万法皆为能变心识所变之境,也就是所谓的万法唯识,心外无法。即把世界上的一切现象归结为“识”的作用,不承认有离开“识”的客观物质世界存在,故称之为唯识宗。又因主张以依他起相、遍计所执相、圆成实相等三相解释宇宙万物,故又称之为三相宗(法相宗)。
其宗祖庭位于陕西西安市南的慈恩寺。唐贞观高宗为太子时,为其母文德皇后建寺,称慈恩寺。首请玄奘为上座,在寺西北立翻经院,其于此译经。唐高宗时,玄奘仿西域造五级砖塔,名为“雁塔”。后,武则天重建时改为七级。
陕西长安县杜曲东少陵原半坡上的兴教寺内有玄奘及其弟子窥基、圆测三塔。玄奘塔于中央,五层,另二塔左右面对而立,三层。
五、律宗
律宗是因着重研习及传持戒律而得名的宗派。实际创始人为唐代道宣。唐武德年间,道宣入终南山丰德寺,长居于此,潜心律学研究。他以《四分律》为依据,创设戒坛,规定了受戒、说戒、安居以及礼、食、坐、卧的标准,从而创建律宗。因道宣住终南山,故又称“南山宗”、
“南山律宗”。又因依据五部律中的《四分律》建宗,也称四分律宗。
律宗的创立,对于中国佛教的发展影响很大,至今中国僧尼出家受戒和日常生活,仍按当年道宣之规定而行事,律宗因而通于各宗。其宗以《十诵律》、
《四分律》、《摩诃僧只律》、 《五分律》和《毗尼母论》、 《摩得勒伽论》、 《善见律毗婆沙》、 《萨婆多论》、
《明了论》,为基本经典,通称四律五论。将释迦一代教法判为化、制两教。化教为佛教化众生令生定慧的教法,即经论之所诠,如《发智论》和“六足论”等。制教为佛教诫众生而对其行为加以制御的教法,即律教之所诠,如《四分律》、
《十诵律》等。
律宗的教理分成戒法、戒体、戒行、戒相四科。戒法是佛所判定的戒律;戒行是戒律的实践;戒相是戒的表现或规定,即…
《佛教宗派祖庭略考(圆成)》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