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宗派祖庭略考
圓成
佛教自東漢傳入中國至今已有兩千余年的曆史,在這漫長的曆史長河中,佛教文化的種子融入中國本土文化的土壤,生根、發芽及至開花結果,形成過八大宗派共存並榮的局面。
佛教傳入中國後,起初沒有區分大小乘經典,也沒有宗派區別,後來佛教經過長期的發展和傳播,各個宗派先後興起,逐漸成型的有:律宗、成實宗、俱舍宗、叁論宗、涅槃宗、地論宗、禅宗、攝論宗、天臺宗、淨宗、唯識宗、華嚴宗、密宗這十叁宗派。這十叁宗中,涅槃宗歸入天臺宗;地論宗歸入華嚴宗;攝論宗歸入唯識宗。流傳迄今者,實唯十宗。後來科判這十宗中的俱舍宗、成實宗列屬小乘經典。故中土大乘宗派中,有影響的實屬八大宗派:叁論宗、天臺宗、華嚴宗、唯識宗、律宗、密宗、淨上宗、禅宗。下面本文就各宗的思想、祖庭及其祖師略做一探。
一、叁論宗
叁論宗所宗學說以《中論》(亦稱《中觀論》)、 《百論》、
《十二門論》叁部論爲依據,故稱叁論宗。又因爲強調諸法性空,又稱法性宗。此宗的學統,在印度是:龍樹、提婆、羅喉羅、青目、須利耶蘇摩、鸠摩羅什。在中國則是:鸠摩羅什、僧肇、僧朗、僧诠、法朗、吉藏。
初祖龍樹,所著《中論偈》,從多方面發揮宇宙萬法當體性空而無礙于緣起的中道之理,又著有《十二門論》,以十二門解釋一切有爲、無爲諸法皆空之義。龍樹弟子提婆,
著《百論》,駁斥一切有所得的邪見邪執。
此宗廣破一切有所得,實有實無的偏見,說大乘經同明一道,同以無所得正觀爲宗,對如來所說經教,不作高下優劣之分,但因衆生的根性千差萬別,所以佛說的法門就有種種的不同。這叫隨機施教,因病授藥。因此立有二藏叁輪以判一代佛教。而諸法性空的中道實相論,爲此宗的中心理論。這種理論,總說世間、出世間萬有諸法,都是從衆多因緣和合而生,是衆多因素和條件結合而成的産物,這叫緣起。離開衆多因素的條件,就沒有事物獨立不變的實體,這叫無自性,也就是性空。即緣起事物的存在就是性空,不是除去緣起的事物而後說空。爲了闡明這種理論,此宗更立有真俗二谛和八不中道等義。
叁論宗的祖庭是江蘇南京的棲霞寺,劉宋明帝泰始年間,處士明僧紹舍宅爲寺,稱棲霞精舍。其子秉承父志于山崖雕無量壽佛,並雕二菩薩像。梁時遼東人僧朗,善《叁論》及《華嚴》,來師事法度,稱爲叁論宗初祖。隋文帝于天下各州立舍利塔,此寺是其一,現存佛舍利塔,爲五代時重修。基座及塔身雕飾精美,塔基上雕八相成道像。寺門外有唐高宗製《明征君碑》。
另外有浙江紹興的嘉祥寺,叁論宗僧诠傳另一弟子法朗,法朗傳吉藏,于此講學,被稱爲嘉祥大師。因其學說有所發展,世稱其學派爲新叁論宗。
二、天臺宗
天臺宗以龍樹爲初祖,北齊慧文爲二祖。之後慧文又傳南嶽慧思,時智者大師前宋學禅,師徒二人,一見甚契合,後智者大師住大蘇山潛修七年,叁十二歲始下山,在南京瓦官闡說定慧雙修的教化凡八年,又立止觀四教,攝盡大乘的教義。之後大師移住天臺山,天臺宗由此而起。因其教義又以《法華經》爲主要依據,所以又稱法華宗。該宗講經論法,以反省觀心爲主,故又稱性宗。
智者大師注重禅法“定”(止)、注重佛教義理“慧”(觀)雙修原則,所著《法華玄義》、 《摩诃止觀》、
《法華文句》被奉爲“天臺叁大部”,是該宗的根本典籍。主張一切事相都是法性真如的表現,提倡一心叁觀的禅觀修習。此宗的主要思想是實相和止觀,以實相闡明理論,用止觀指導實修。實相有一念叁幹和叁谛圓融兩層實相說,止觀有叁種:l、漸次止觀,2、不定止觀,3、圓頓止觀。止觀是融爲一體的。止是定,觀是慧,攝(散)心入止爲定,靜明觀照爲慧,止中有觀,觀中有止。
“止觀明靜”,即含止觀並運、定慧力等之意。經典與判教以《妙法蓮華經》爲宗旨, 《大智度論》作指南, 《大般涅槃經》爲扶疏, 《大般若經》爲觀法。
位于天臺山麓的國清寺是天臺宗的根本道場。寺前崗上有九層磚塔,爲隋代所建。寺門前有寶塔七座,山上真覺寺爲智者塔院,祖殿中有智者大師真身六角寶塔。山中寺院很多,寶相寺爲大師入滅處,有彌勒像及智者大師入滅塔。
另外有湖北當陽玉泉山東南麓的玉泉寺,智者大師在此講經。今大殿前有隋大業年間造大鐵鍋及元代鑄鐵鍾、鐵釜各二。寺左有觀音像碑,相傳爲唐吳道子所畫。寺前隔溪有宋嘉佑年間建十叁級鐵塔。
浙江甯波市的延慶寺,明永樂中列此寺爲天下諸宗名山的第二山。北宋時中興天臺教觀的知禮曾居位于此,稱之爲四明尊者。
叁、華嚴宗
華嚴宗始于隋代杜順,因以《華嚴經》(即《大方廣佛華嚴經》)爲主要經典而得名。又因其實際創始人法藏被武則天賜號“賢首”,亦稱“賢首宗”。還因該宗發揮“法界緣起”爲宗旨,故又稱“法界宗”。
《華嚴經》系如來成道第二七日,于菩提樹下爲文殊、普賢等上位菩薩所宣說之自內證法門。佛滅後七百年,龍樹菩薩從龍宮傳來此經。東晉時,印僧佛陀跋陀羅在揚州道場寺譯《華嚴經》,以及其他諸師的講傳疏解。唐杜順和尚(傳系文殊菩薩轉世)悟入華嚴法界,始倡華嚴宗。著有《法界觀》、
《五教止觀》,發揚華嚴法門。其弟子智俨隨師在終南山至相寺出家,著作頗多,對後世影響較大。智俨弟子法藏對其師學說詳盡發揮,真正創立華嚴宗。
華嚴宗強調“圓融無礙”,是觀察宇宙、人生的法門,也是認識的最高境界。《華嚴經》主要是法身佛毗盧遮那佛說,經中描繪了毗盧遮那佛的淨土蓮華藏世界美麗莊嚴的盛況,以及毗盧遮那佛于海印叁昧內,與普賢菩薩等諸多大菩薩衆,爲與會諸大菩薩說深奧妙法。經中說佛法奧義遍于十方虛空法界,及一一微塵毛端刹土。如因陀羅網,交相輝映,無窮無盡,無邊無際。這就是所謂圓滿*輪,稱法界之談。其中心思想是從“法性本淨”觀點出發,闡發法界諸法等同一味,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無盡緣起等理論。在修行實踐上依叁界唯心說而強調解脫的關鍵在于心,並提出自下而上的十地說,這是修行過程中十個不同的修行階位。修習者依十地而行,輾轉增勝,最終進入佛地境界,即清淨法界。
華嚴宗祖庭位于陝西長安縣少陵原半坡的華嚴寺,爲唐代樊川八大寺之一。叁祖法藏是實際創始人,葬于華嚴寺南。華嚴寺始建于唐貞元十九年,現僅存磚塔兩座,東爲初祖杜順禅師塔,西爲四祖清涼國師塔。四祖法名澄觀,于叁祖法藏殁後私淑其學,住五臺山清涼寺,撰新譯《華嚴經疏》等,後世稱之“清涼大師”。
陝西戶縣東南圭峰西的草堂寺,相傳爲姚秦鸠摩羅什譯經之處。華嚴宗五祖宗密居此,世稱之“圭峰禅師”。寺內有鸠摩羅什塔。宗密葬于東小圭峰,有唐裴休撰並書圭峰禅師碑,今移置于草堂寺鼓樓內。
四、唯識宗
唯識宗又稱爲法相宗、瑜伽宗、慈恩宗,在印度方面,本宗經過彌勒菩薩、無著、世親、無性及護法、德慧、安慧、戒賢等幾位著名大論師的弘揚,其宗實際創始人是唐叁藏玄奘大師唐朝時期玄奘到印度,就學于戒賢論師,回來後住在慈恩寺弘其宗法,慈恩宗之名從此而來。而該宗之集大成者則是玄奘大師門下高足窺基法師。
唯識宗立五位百法,分判有爲、無爲等諸法。五位者:一心法;二心所有法;叁色法;四心不相應行法:五無爲法。其中心法有八法,心所有法有五十一法,色法有十一法,心不相應法有二十四法,無爲法有六法,合之爲百法。此宗總取“六經十一論”爲所依,于“六經”中,以《解深密經》爲本經。于“十一”論中,以《瑜伽師地論》爲本論。而以“玄奘、窺基”師資所糅“護法”等十家言之《成唯識論》爲綜合。宗旨主張:萬法皆爲能變心識所變之境,也就是所謂的萬法唯識,心外無法。即把世界上的一切現象歸結爲“識”的作用,不承認有離開“識”的客觀物質世界存在,故稱之爲唯識宗。又因主張以依他起相、遍計所執相、圓成實相等叁相解釋宇宙萬物,故又稱之爲叁相宗(法相宗)。
其宗祖庭位于陝西西安市南的慈恩寺。唐貞觀高宗爲太子時,爲其母文德皇後建寺,稱慈恩寺。首請玄奘爲上座,在寺西北立翻經院,其于此譯經。唐高宗時,玄奘仿西域造五級磚塔,名爲“雁塔”。後,武則天重建時改爲七級。
陝西長安縣杜曲東少陵原半坡上的興教寺內有玄奘及其弟子窺基、圓測叁塔。玄奘塔于中央,五層,另二塔左右面對而立,叁層。
五、律宗
律宗是因著重研習及傳持戒律而得名的宗派。實際創始人爲唐代道宣。唐武德年間,道宣入終南山豐德寺,長居于此,潛心律學研究。他以《四分律》爲依據,創設戒壇,規定了受戒、說戒、安居以及禮、食、坐、臥的標准,從而創建律宗。因道宣住終南山,故又稱“南山宗”、
“南山律宗”。又因依據五部律中的《四分律》建宗,也稱四分律宗。
律宗的創立,對于中國佛教的發展影響很大,至今中國僧尼出家受戒和日常生活,仍按當年道宣之規定而行事,律宗因而通于各宗。其宗以《十誦律》、
《四分律》、《摩诃僧只律》、 《五分律》和《毗尼母論》、 《摩得勒伽論》、 《善見律毗婆沙》、 《薩婆多論》、
《明了論》,爲基本經典,通稱四律五論。將釋迦一代教法判爲化、製兩教。化教爲佛教化衆生令生定慧的教法,即經論之所诠,如《發智論》和“六足論”等。製教爲佛教誡衆生而對其行爲加以製禦的教法,即律教之所诠,如《四分律》、
《十誦律》等。
律宗的教理分成戒法、戒體、戒行、戒相四科。戒法是佛所判定的戒律;戒行是戒律的實踐;戒相是戒的表現或規定,即…
《佛教宗派祖庭略考(圓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