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以动物做譬喻的佛教成语
圆成
成语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和用到,如果我们稍微留心一下,就会发现其中有很多是从佛教的教义名相中演绎变化而来的佛教成语,其内容丰富多彩,寓意深刻。在这些佛教成语中,有些内容涉及到了动物,这些动物被寓以多种含义和象征,生动形象,既具有趣味又具有一定的哲理。下面,本文就大家所耳熟能详、喜闻乐见的一些以动物做譬喻阐述佛教教理教义的佛教成语作一些简介。
人中狮子,本义是指像狮子是兽中之王那样的人,作为一条成语,被用来比喻才能出众的人。其出处是《释氏要览》:“天竺大乘沙门佛陀斯那,“天才特拔,诸国独步,内外综博,无籍不练”,世人咸曰人中狮子。”
“人中狮子”最初也是释迦牟尼的一个称号和尊称,正如《大智度论》卷八中所说:“佛名人狮子”。佛教传入汉地以后,“人中狮子”的意义范围扩大,不仅用来指释迦牟尼,也用来指高僧。如《四朝高僧传》里面说:唐代僧人昙一,“精通经典”,被人们称为“人中狮子”。
香象过河,作为一条成语,既可以用来比喻领悟道理的深刻,也可以用来比喻文字的精辟、透彻。在佛教中,象、马、兔这三种动物渡河的情况常被用来比喻人们悟道的不同程度。其出处是《优婆塞戒经》卷一:“如恒河水,三兽俱渡,兔、马、香象。兔不见底,浮水而过;马或至底,或不至底:象则尽底。”象在古印度人的心目中是一种神圣的动物,而印度地处热带,芳香的气息可以使苦于酷热的人们感到清新、舒适,因此,对于人们喜爱和崇拜的对象,就美其名曰“香象”了。
盲人摸象,多用来比喻以点代面,不得要领,也常用来讽刺片面观察问题的现象。其出处是《涅槃经》中的一个寓言故事:镜面王让几个盲人从不同的角度触摸大象。其中摸到了象鼻的就说大象和车轱辘一样;摸到了象牙的就说大象和杵一样;摸到了象耳的就说大象和簸箕一样:摸到了象腹的就说大象和鼓一样:摸到了象腿的就说大象和柱子一样……就这样,每个盲人都争着阐述自己的观点而互不相让。最后镜面王说道:“诸盲人群集,于此竞诤颂;象身本一体,异相生是非。”意思是说,盲人们坚持自己的认识而互不相让,都认为自己的说法正确,其实大象本是个整体,即一合相,大家说的都是它的局部特征。
在佛法中,这个故事用来比喻修外道者往往如群盲摸象那样,执著于事物的局部,从而产生各种极端的偏执观点,要知道事物都是具有整体特征的一合相,所以不可执著于事物的任何局部而误认为是整体。
牛头马面,被用以泛指各种鬼怪,也比喻各种丑恶的人或凶恶的人。
牛头鬼是佛经里面所说的地狱中众多的鬼卒之一,又名阿傍、阿防。《五苦章句经》说:“狱卒名阿傍,牛头人手,两脚牛蹄,力壮排山,持钢铁钗。”据《铁城泥犁经》说,牛头“于世间为人时,不孝父母,死后为鬼卒,牛头人身”。有的佛经里牛头人又作“防逻人”,巡逻防犯人逃跑之意。马面又叫马头罗刹。“罗刹”为恶鬼,故马头罗刹即马头鬼。形象为马头人身,与牛头是老搭档。《楞严经》卷八称“亡者神识,见大铁城,火蛇火狗,虎狼狮子,牛头狱卒,马面罗刹,手持枪矛,驱入城内,向无间狱。”
与这一成语意思相类似的还有诸如“牛鬼蛇神”、“牛头阿傍”等佛教成语,都是泛指形形色色的坏人和丑恶的东西。
对牛弹琴,比喻说话不看对象,对外行人说内行话,不适合听者的理解水平。多用于讥讽听话者愚蠢无知、一窍不通。
这个成语出自我国最早的佛教作品《理惑论》,其作者叫牟融,是东汉时期对佛教教义很有研究的学者。他引用儒家的诗书向儒者宣讲佛经,受到了一些儒者的责难,指斥他为什么不直接依据佛经来回答问题。于是牟融讲了一则寓言故事:音乐家公明仪对着一头正在吃草的牛弹了一首高深的曲子,牛却毫不理会,只顾自己吃草,后来公明仪改弹像坟子、牛蝇和小牛叫唤的声音,结果牛就摇着尾巴、竖起耳朵来听了。牟融依此而说:所以,对没有读过佛经的人直接谈佛经,等于白讲,成语“对牛弹琴”据此而来。
泥牛入海,因泥牛入于大海之中必定全然溶化,失其形状,所以这个成语现在常用来比喻人、物一去不返,毫无消息。本为佛家禅林用语,表绝踪迹、断消息,一去不返之意。“泥牛”一词,通常比喻人的后天思维分辨,所以用“泥牛入海”来比喻正与偏、同等与差别等概念之间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景德传灯录》卷八中记载:洞山良价在一处人迹罕至的地方见到了隐居那里的龙山和尚。双方相互问讯后,良价问:“和尚见个什么道理便住此山
”龙山和尚答:“我见两个泥牛斗入海,直至如今无消息。”因此龙山和尚一语双关,一是说自己修禅要像泥牛入海那样永与世俗断绝联系,二是说自己还没有达到“消息”的定心状态,因此来此修行。
悬驼就石,成语中的“就”是靠近、接近的意思。本义是把骆驼悬挂起来,离磨刀石近一些。喻义则是指用力多而得益少的愚蠢做法。
《百喻经》中有个故事:一人得到一匹死骆驼,剥皮嫌刀钝。楼上有块磨刀石,于是上楼把刀磨锋利了然后再下楼剥皮,不一会儿,刀又钝了,于是又上楼去磨。如此上下往返,十分费事。于是这人终于想出了一个少跑路的办法:“悬驼上楼,就石磨刀”。结果自然被众人所嗤笑。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情不要大费周折,多出力却不讨好,最好是直截了当,找到窍门,走捷径达到目的。
骑驴觅驴,这一成语又称“骑牛觅牛”、“骑马觅马”,为佛家禅林用语。作为一条成语,比喻东西明明就在身边,或者已经拥有,却还到处寻找;也比喻已经有了工作,又去找更称心的工作。禅宗常用这一成语的比喻来说明“即心即佛”而不须到自心之外去寻找佛性的道理。
《景德传灯录·志公和尚大圣赞》:“不解即心即佛,真似骑驴觅驴。”意思是说,很多人不清楚自心的佛性,所谓“佛”在心中,而向外去寻找,这犹如骑驴找驴,不知自己座下即为所要找寻之驴。
快马一鞭,作为四字格成语使用时,“快马一鞭”多用来表示:办事可靠,不用多说。这条成语又常被写为“君子一言,快马一鞭”的八字格成语,意思是君子说出的话不会反悔,善于奔跑的马抽上一鞭就会奔跑不停。这条成语用来表示一言为定,决不反悔。
语出《景德传灯录》卷六:一次道明禅师在法堂给僧人们开示说:“快马一鞭,快人一言。有事何不出头,无事各自珍重。”即说好马只需一鞭就会奔跑,爽快人只需一句话就会敞开心扉。有话就快说,没话就各做各的事去。
龟毛兔角,这一成语的本意是指龟长毛,兔生角。而这种现象一般是不会出现的,因而如果出现的话就是怪异现象,并被视为战争的征兆。在佛教中这一成语被用来比喻“有其名而无其实”。
著名的牛头禅祖师法融禅师对“龟毛兔角”作了如下的注解:“凡之与圣,二俱是假名,假名之中无二,则无有异,如说龟毛兔角也”;“龟喻道,毛喻我·,故圣人无我而有道,凡夫无道而有我。执我者如龟毛兔角也。”意思是凡圣都是假名,没有实体,如同“龟毛兔角”之不存在一样。
狗急跳墙,这一成语用来比喻:走投无路的时候,就会不顾一切地采取极端措施。
在唐代,佛教已经成为人们的普遍信仰,烧香拜佛已经成为民间习俗。《敦煌变文集·燕子赋》中有这样的话:“人急烧香,狗急蓦墙。”其意思是说人在遇到危难的时候,就会烧香求佛和菩萨来保佑他:狗遇到紧急的情况,就会越墙而逃。这里“蓦”是“超越”之意。
见兔放鹰,为佛家禅林用语,本意是说,做事的时候,善于见机行事,灵活运作,犹如游猎时,一见到兔子的踪迹,便立刻放出飞鹰去追逐。多用宋比喻认准有利可图,有所需要的时候,才采取及时的行动。
在佛家禅林,这一说法通常借指老师能够灵活机动地根据学生的情况而加以引导。《碧岩录·第二十七则》:垂示云:“问一答十,举一明三,见兔放鹰,因风吹火。”意思是说,融会贯通之后,根据实际情况,随缘而生利于他人的妙用,就象见兔放鹰,因风吹火一样。
龙蛇混杂,比喻好人和坏人混在一起或者能人与庸人混杂在一起。亦是禅林常用语,表示修养不同的人混杂在一起。
据《五灯会元·无著文喜禅师》中记载:无著文喜禅师参谒五台山时,遇文殊菩萨化身一老翁,之后二人交谈起来:殊问无著:“近离甚处
”著云:“南方。”殊云:“南方佛法,如何住持
”著云:“末法比丘,少奉戒律。”殊云:“多少众
”著云:“或三百,或五百。”无著问文殊:“此间佛法,如何住持
”殊云:“凡圣同居,龙蛇混杂。”
降龙伏虎,原是佛教故事,指用法力制服龙虎。后比喻有极大的能力,能够战胜很强的对手或克服很大的困难、势力的干扰、阻挠。
“降龙”,指以法力降伏龙。《梁高僧传》卷十《涉公传》中记载:前秦僧人涉公,能以秘咒咒下神龙,放在钵里。“伏虎”,指以法力降伏虎。《续高僧传》卷十六《僧稠传》记载:南齐僧人僧稠,曾“闻两虎交斗,咆响振岩,乃以锡杖中解,各散而去。”
驴前马后,佛家禅林用语,本意是指官员出行时的随从衙役差卒,佛家指追从他人言行,而无自己真正的体悟,或失去了真正的“自己”。现在用以指俯仰随人。
《五灯会元·洞山良价禅师》记载:“师曰:苦哉苦哉!今时人例皆如此,只是认驴前马后将为自己……”《碧岩集》:“若只依草附木,认个驴前马后,有何用处
”“如随驴马前后奴隶者,不是主人公也。”意思是说,很多人就象驴前马后一样,随波逐流,依草附木,失掉了真正的自己,即不认自己的主人公(佛性),而是妄认自己的执著习气就是真正…
《漫谈以动物做譬喻的佛教成语(圆成)》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