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自己,从而放任自流,或迷失“自我”,不顾自身实际情况地人云亦云、随波逐流。
鹦鹉学舌,这一成语通常用来比喻没有主见,别人怎么说,就跟着怎么说。
语出《景德传灯录》卷二十八:有行者问大珠慧海禅师:“有人问佛答佛,问法答法。唤作一字法门,不知是否。”师曰:“如鹦鹉学人语话,自语不得,为无智慧故。譬如将水洗水,将火烧火,都无义趣。”
这段话意思是说有修行者问慧海禅师说:有一个人,别人问他关于“佛”的问题,他就回答一个“佛”字,问他有关“法”的问题,他就回答一个“法”字。并把这个叫做“一”字法门,不知对不对
慧海说:这就象鹦鹉学人说话一样,学的只是声音,自己却不明白话的真实含义,是没有智慧的表现。因而佛家将袭取他人的文字语言,说禅说道,却不在真实修行上下工夫,不真正明白禅理和真如佛性之理,称为“鹦鹉禅”或“口头禅”。
鸦雀无声,本意是指连乌鸦麻雀的叫声都没有。这一成语是由唐代杜鸿渐所说的“鸦去无声”变化而来的,泛指什么声音都没有,非常安静。
《五灯会元·无著禅师》记载:无著禅师一次与杜鸿渐闲谈,当时庭院的树上有乌鸦在叫,杜问:“师闻否
”禅师答:“闻。”过了一会儿,乌鸦飞走了,杜又问:“师闻否
”禅师依然答:“闻。”杜不解,问:“鸦去无声,云何言闻
”师乃普告大众曰:“佛性难值,正法难闻,各各谛听。闻无有闻,非关闻性。本来不生,何曾有灭
有声之时,是声尘自生。无声之时,是声尘自灭。而此闻性,不随声生,不随声灭。悟此闻性,则免声尘之所转。当知闻无生灭,闻无去来。”即禅宗视一切千差万别的事物为平等一律,因此,不论乌鸦在还是不在,无著禅师都说听得见鸦鸣,表示视“有”与“无”为平等一律。
一朝被蛇咬,三年怕草绳,又作“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比喻在某件事情上吃了苦头,便长时间地疑神疑鬼,以后遇到类似情况就感到害怕。
佛家原有“绳蛇”的比喻。如《起信论疏笔削记》卷十九:“知法如幻,故无所怯。绳蛇非毒、何所怯耶!”佛家认为,凡夫误认假相为实物,这叫“遍计所执”,喻如认绳为蛇。《五灯会元·龙门远禅师法嗣》:“问:”狗子还有佛性也无
”赵州道:“无,意旨如何
”师曰:“一度着蛇咬,怕见断井索”。”
吐丝自缚,比喻自己的所作所为阻碍了自己的行动自由或给自己带来麻烦,使自己困于某种境地而难于解脱。又作“作茧自缚”,是禅者常用的一个譬喻,表示对于有形修持方式的否定。
《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九记载有宝志和尚的《善恶不二》颂:菩萨散诞灵通,所作常含妙觉。闻声执法坐禅,如蚕吐丝自缚。宝志和尚认为:修“声闻乘”的人“执法坐禅”,只能束缚自己,并不能达到解脱。
猢狲入布袋,本意是猴子进了口袋,行动失去自由,比喻山野之性受到约束。猢狲,是生活在我国北方山林里的一种猕猴,善于攀缘,生性活泼。;
此语出自《景德传灯录》,有和尚问真寂禅师:“如何是主中主
”真寂禅师答:“汝还具眼么
”僧仍不明,说:“恁么,则学人归堂去也。”真寂禅师见此情形,认为他没有理解佛法,不能获得解脱,反而会使自己受到束缚,因而说道:“猢狲入布袋”。
宋代文学家欧阳修曾记载:诗人梅尧臣性格洒脱不羁,一次奉朝廷之命编修《唐书》,梅很不情愿,但又不得不作,于是对他的妻子说:“吾之修书,可谓猢狲入布袋矣。”这可以说是真寂禅师的比喻被出色地使用了。
屠所牛羊,在屠宰场中的牛羊无疑是死到临头了,所以这一成语从字面上就可以理解其比喻的即是临近死亡的人。
《大涅槃经·迦叶晶》中有言云:“如囚趋市,步步近死,如牵牛羊诣于屠所。”意思是如同囚犯被押往刑场,好比牛羊被牵往屠宰场,一步比一步接近死亡。
韩卢逐块,韩卢,即战国时韩国的名犬,善奔跑,因色黑,故名卢。亦作“韩子卢”、“韩犷”。这一成语的本意是指韩卢飞快地追赶在地上滚动的土块。喻意是白费力气。作为一条佛教成语,则比喻不抓本质、要害,只关注表面的、非本质的方面,所以最后的结果就只能是白费精力。
大意是说,宋代有个人向普济禅师问禅,普济答:禅,就是要“直须狮子咬人,莫学韩卢逐块”。你不要像韩卢一样,老追着一块石头。你要像狮子一样,猛一回头就咬住了本质。这就是禅。
大吹法螺,法螺,是佛教做法事时所用的一种乐器,以梭尾螺壳制成。将螺壳的尖顶磨去,吹起来“呜呜”作响,声音能传出很远。古代的渔船、航船常用其作号角。后来由于佛教将其作为做法事时的乐器,故称“法螺”。在佛教经典中也常以法螺之音悠扬深远宋比喻佛陀说法之妙音。
《金光明经·赞叹品》中云:“吹大法螺,击大法鼓,燃大法炬,雨胜法雨。”但经过世代的演变,后来就成为比喻空口说大话,大肆吹嘘,过分宣扬,和成语大吹大擂的意思相近。
心猿意马,在佛教中,这一成语指生起妄念,心意散乱,放荡不定,就象狂奔之马、飞跃之猿一样。与此相对的是“正定”,即思维处在正念、善念之中。今多用以比喻一个人心思变动不定,失去控制。
《维摩诘所说经》中原有两个比喻,说明有些人难以教化在于其心思散乱:“难化之人心如猿猴。”“难化之人譬如象马。”《维摩诘经变文》中则把两个比喻合在一起:“卓定深沉莫测量,心猿意马罢颠狂。”
佛教中涉及动物的成语还有很多,本文仅就所知一二略做述解。俗话说“世间好话佛说尽”,就这些佛教中与动物相关的成语而言,不仅言语生动活泼,拓宽了人们的思维空间,使人读来倍感亲切的同时,寄予了深刻的寓意,又受到了佛教义理的教益,也因此受到人们广泛的欢迎和喜爱,并且传诵久远。
摘自《寒山寺》佛教双月刊
《漫谈以动物做譬喻的佛教成语(圆成)》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