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自己,從而放任自流,或迷失“自我”,不顧自身實際情況地人雲亦雲、隨波逐流。
鹦鹉學舌,這一成語通常用來比喻沒有主見,別人怎麼說,就跟著怎麼說。
語出《景德傳燈錄》卷二十八:有行者問大珠慧海禅師:“有人問佛答佛,問法答法。喚作一字法門,不知是否。”師曰:“如鹦鹉學人語話,自語不得,爲無智慧故。譬如將水洗水,將火燒火,都無義趣。”
這段話意思是說有修行者問慧海禅師說:有一個人,別人問他關于“佛”的問題,他就回答一個“佛”字,問他有關“法”的問題,他就回答一個“法”字。並把這個叫做“一”字法門,不知對不對
慧海說:這就象鹦鹉學人說話一樣,學的只是聲音,自己卻不明白話的真實含義,是沒有智慧的表現。因而佛家將襲取他人的文字語言,說禅說道,卻不在真實修行上下工夫,不真正明白禅理和真如佛性之理,稱爲“鹦鹉禅”或“口頭禅”。
鴉雀無聲,本意是指連烏鴉麻雀的叫聲都沒有。這一成語是由唐代杜鴻漸所說的“鴉去無聲”變化而來的,泛指什麼聲音都沒有,非常安靜。
《五燈會元·無著禅師》記載:無著禅師一次與杜鴻漸閑談,當時庭院的樹上有烏鴉在叫,杜問:“師聞否
”禅師答:“聞。”過了一會兒,烏鴉飛走了,杜又問:“師聞否
”禅師依然答:“聞。”杜不解,問:“鴉去無聲,雲何言聞
”師乃普告大衆曰:“佛性難值,正法難聞,各各谛聽。聞無有聞,非關聞性。本來不生,何曾有滅
有聲之時,是聲塵自生。無聲之時,是聲塵自滅。而此聞性,不隨聲生,不隨聲滅。悟此聞性,則免聲塵之所轉。當知聞無生滅,聞無去來。”即禅宗視一切千差萬別的事物爲平等一律,因此,不論烏鴉在還是不在,無著禅師都說聽得見鴉鳴,表示視“有”與“無”爲平等一律。
一朝被蛇咬,叁年怕草繩,又作“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比喻在某件事情上吃了苦頭,便長時間地疑神疑鬼,以後遇到類似情況就感到害怕。
佛家原有“繩蛇”的比喻。如《起信論疏筆削記》卷十九:“知法如幻,故無所怯。繩蛇非毒、何所怯耶!”佛家認爲,凡夫誤認假相爲實物,這叫“遍計所執”,喻如認繩爲蛇。《五燈會元·龍門遠禅師法嗣》:“問:”狗子還有佛性也無
”趙州道:“無,意旨如何
”師曰:“一度著蛇咬,怕見斷井索”。”
吐絲自縛,比喻自己的所作所爲阻礙了自己的行動自由或給自己帶來麻煩,使自己困于某種境地而難于解脫。又作“作繭自縛”,是禅者常用的一個譬喻,表示對于有形修持方式的否定。
《景德傳燈錄》卷二十九記載有寶志和尚的《善惡不二》頌:菩薩散誕靈通,所作常含妙覺。聞聲執法坐禅,如蠶吐絲自縛。寶志和尚認爲:修“聲聞乘”的人“執法坐禅”,只能束縛自己,並不能達到解脫。
猢狲入布袋,本意是猴子進了口袋,行動失去自由,比喻山野之性受到約束。猢狲,是生活在我國北方山林裏的一種猕猴,善于攀緣,生性活潑。;
此語出自《景德傳燈錄》,有和尚問真寂禅師:“如何是主中主
”真寂禅師答:“汝還具眼麼
”僧仍不明,說:“恁麼,則學人歸堂去也。”真寂禅師見此情形,認爲他沒有理解佛法,不能獲得解脫,反而會使自己受到束縛,因而說道:“猢狲入布袋”。
宋代文學家歐陽修曾記載:詩人梅堯臣性格灑脫不羁,一次奉朝廷之命編修《唐書》,梅很不情願,但又不得不作,于是對他的妻子說:“吾之修書,可謂猢狲入布袋矣。”這可以說是真寂禅師的比喻被出色地使用了。
屠所牛羊,在屠宰場中的牛羊無疑是死到臨頭了,所以這一成語從字面上就可以理解其比喻的即是臨近死亡的人。
《大涅槃經·迦葉晶》中有言雲:“如囚趨市,步步近死,如牽牛羊詣于屠所。”意思是如同囚犯被押往刑場,好比牛羊被牽往屠宰場,一步比一步接近死亡。
韓盧逐塊,韓盧,即戰國時韓國的名犬,善奔跑,因色黑,故名盧。亦作“韓子盧”、“韓犷”。這一成語的本意是指韓盧飛快地追趕在地上滾動的土塊。喻意是白費力氣。作爲一條佛教成語,則比喻不抓本質、要害,只關注表面的、非本質的方面,所以最後的結果就只能是白費精力。
大意是說,宋代有個人向普濟禅師問禅,普濟答:禅,就是要“直須獅子咬人,莫學韓盧逐塊”。你不要像韓盧一樣,老追著一塊石頭。你要像獅子一樣,猛一回頭就咬住了本質。這就是禅。
大吹法螺,法螺,是佛教做法事時所用的一種樂器,以梭尾螺殼製成。將螺殼的尖頂磨去,吹起來“嗚嗚”作響,聲音能傳出很遠。古代的漁船、航船常用其作號角。後來由于佛教將其作爲做法事時的樂器,故稱“法螺”。在佛教經典中也常以法螺之音悠揚深遠宋比喻佛陀說法之妙音。
《金光明經·贊歎品》中雲:“吹大法螺,擊大法鼓,燃大法炬,雨勝法雨。”但經過世代的演變,後來就成爲比喻空口說大話,大肆吹噓,過分宣揚,和成語大吹大擂的意思相近。
心猿意馬,在佛教中,這一成語指生起妄念,心意散亂,放蕩不定,就象狂奔之馬、飛躍之猿一樣。與此相對的是“正定”,即思維處在正念、善念之中。今多用以比喻一個人心思變動不定,失去控製。
《維摩诘所說經》中原有兩個比喻,說明有些人難以教化在于其心思散亂:“難化之人心如猿猴。”“難化之人譬如象馬。”《維摩诘經變文》中則把兩個比喻合在一起:“卓定深沈莫測量,心猿意馬罷顛狂。”
佛教中涉及動物的成語還有很多,本文僅就所知一二略做述解。俗話說“世間好話佛說盡”,就這些佛教中與動物相關的成語而言,不僅言語生動活潑,拓寬了人們的思維空間,使人讀來倍感親切的同時,寄予了深刻的寓意,又受到了佛教義理的教益,也因此受到人們廣泛的歡迎和喜愛,並且傳誦久遠。
摘自《寒山寺》佛教雙月刊
《漫談以動物做譬喻的佛教成語(圓成)》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