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漫談以動物做譬喻的佛教成語(圓成)

  漫談以動物做譬喻的佛教成語

  圓成

  成語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經常見到和用到,如果我們稍微留心一下,就會發現其中有很多是從佛教的教義名相中演繹變化而來的佛教成語,其內容豐富多彩,寓意深刻。在這些佛教成語中,有些內容涉及到了動物,這些動物被寓以多種含義和象征,生動形象,既具有趣味又具有一定的哲理。下面,本文就大家所耳熟能詳、喜聞樂見的一些以動物做譬喻闡述佛教教理教義的佛教成語作一些簡介。

  人中獅子,本義是指像獅子是獸中之王那樣的人,作爲一條成語,被用來比喻才能出衆的人。其出處是《釋氏要覽》:“天竺大乘沙門佛陀斯那,“天才特拔,諸國獨步,內外綜博,無籍不練”,世人鹹曰人中獅子。”

  “人中獅子”最初也是釋迦牟尼的一個稱號和尊稱,正如《大智度論》卷八中所說:“佛名人獅子”。佛教傳入漢地以後,“人中獅子”的意義範圍擴大,不僅用來指釋迦牟尼,也用來指高僧。如《四朝高僧傳》裏面說:唐代僧人昙一,“精通經典”,被人們稱爲“人中獅子”。

  香象過河,作爲一條成語,既可以用來比喻領悟道理的深刻,也可以用來比喻文字的精辟、透徹。在佛教中,象、馬、兔這叁種動物渡河的情況常被用來比喻人們悟道的不同程度。其出處是《優婆塞戒經》卷一:“如恒河水,叁獸俱渡,兔、馬、香象。兔不見底,浮水而過;馬或至底,或不至底:象則盡底。”象在古印度人的心目中是一種神聖的動物,而印度地處熱帶,芳香的氣息可以使苦于酷熱的人們感到清新、舒適,因此,對于人們喜愛和崇拜的對象,就美其名曰“香象”了。

  盲人摸象,多用來比喻以點代面,不得要領,也常用來諷刺片面觀察問題的現象。其出處是《涅槃經》中的一個寓言故事:鏡面王讓幾個盲人從不同的角度觸摸大象。其中摸到了象鼻的就說大象和車轱辘一樣;摸到了象牙的就說大象和杵一樣;摸到了象耳的就說大象和簸箕一樣:摸到了象腹的就說大象和鼓一樣:摸到了象腿的就說大象和柱子一樣……就這樣,每個盲人都爭著闡述自己的觀點而互不相讓。最後鏡面王說道:“諸盲人群集,于此競诤頌;象身本一體,異相生是非。”意思是說,盲人們堅持自己的認識而互不相讓,都認爲自己的說法正確,其實大象本是個整體,即一合相,大家說的都是它的局部特征。

  在佛法中,這個故事用來比喻修外道者往往如群盲摸象那樣,執著于事物的局部,從而産生各種極端的偏執觀點,要知道事物都是具有整體特征的一合相,所以不可執著于事物的任何局部而誤認爲是整體。

  牛頭馬面,被用以泛指各種鬼怪,也比喻各種醜惡的人或凶惡的人。

  牛頭鬼是佛經裏面所說的地獄中衆多的鬼卒之一,又名阿傍、阿防。《五苦章句經》說:“獄卒名阿傍,牛頭人手,兩腳牛蹄,力壯排山,持鋼鐵钗。”據《鐵城泥犁經》說,牛頭“于世間爲人時,不孝父母,死後爲鬼卒,牛頭人身”。有的佛經裏牛頭人又作“防邏人”,巡邏防犯人逃跑之意。馬面又叫馬頭羅刹。“羅刹”爲惡鬼,故馬頭羅刹即馬頭鬼。形象爲馬頭人身,與牛頭是老搭檔。《楞嚴經》卷八稱“亡者神識,見大鐵城,火蛇火狗,虎狼獅子,牛頭獄卒,馬面羅刹,手持槍矛,驅入城內,向無間獄。”

  與這一成語意思相類似的還有諸如“牛鬼蛇神”、“牛頭阿傍”等佛教成語,都是泛指形形色色的壞人和醜惡的東西。

  對牛彈琴,比喻說話不看對象,對外行人說內行話,不適合聽者的理解水平。多用于譏諷聽話者愚蠢無知、一竅不通。

  這個成語出自我國最早的佛教作品《理惑論》,其作者叫牟融,是東漢時期對佛教教義很有研究的學者。他引用儒家的詩書向儒者宣講佛經,受到了一些儒者的責難,指斥他爲什麼不直接依據佛經來回答問題。于是牟融講了一則寓言故事:音樂家公明儀對著一頭正在吃草的牛彈了一首高深的曲子,牛卻毫不理會,只顧自己吃草,後來公明儀改彈像墳子、牛蠅和小牛叫喚的聲音,結果牛就搖著尾巴、豎起耳朵來聽了。牟融依此而說:所以,對沒有讀過佛經的人直接談佛經,等于白講,成語“對牛彈琴”據此而來。

  泥牛入海,因泥牛入于大海之中必定全然溶化,失其形狀,所以這個成語現在常用來比喻人、物一去不返,毫無消息。本爲佛家禅林用語,表絕蹤迹、斷消息,一去不返之意。“泥牛”一詞,通常比喻人的後天思維分辨,所以用“泥牛入海”來比喻正與偏、同等與差別等概念之間對立統一的辯證關系。

  《景德傳燈錄》卷八中記載:洞山良價在一處人迹罕至的地方見到了隱居那裏的龍山和尚。雙方相互問訊後,良價問:“和尚見個什麼道理便住此山

  ”龍山和尚答:“我見兩個泥牛鬥入海,直至如今無消息。”因此龍山和尚一語雙關,一是說自己修禅要像泥牛入海那樣永與世俗斷絕聯系,二是說自己還沒有達到“消息”的定心狀態,因此來此修行。

  懸駝就石,成語中的“就”是靠近、接近的意思。本義是把駱駝懸挂起來,離磨刀石近一些。喻義則是指用力多而得益少的愚蠢做法。

  《百喻經》中有個故事:一人得到一匹死駱駝,剝皮嫌刀鈍。樓上有塊磨刀石,于是上樓把刀磨鋒利了然後再下樓剝皮,不一會兒,刀又鈍了,于是又上樓去磨。如此上下往返,十分費事。于是這人終于想出了一個少跑路的辦法:“懸駝上樓,就石磨刀”。結果自然被衆人所嗤笑。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做事情不要大費周折,多出力卻不討好,最好是直截了當,找到竅門,走捷徑達到目的。

  騎驢覓驢,這一成語又稱“騎牛覓牛”、“騎馬覓馬”,爲佛家禅林用語。作爲一條成語,比喻東西明明就在身邊,或者已經擁有,卻還到處尋找;也比喻已經有了工作,又去找更稱心的工作。禅宗常用這一成語的比喻來說明“即心即佛”而不須到自心之外去尋找佛性的道理。

  《景德傳燈錄·志公和尚大聖贊》:“不解即心即佛,真似騎驢覓驢。”意思是說,很多人不清楚自心的佛性,所謂“佛”在心中,而向外去尋找,這猶如騎驢找驢,不知自己座下即爲所要找尋之驢。

  快馬一鞭,作爲四字格成語使用時,“快馬一鞭”多用來表示:辦事可靠,不用多說。這條成語又常被寫爲“君子一言,快馬一鞭”的八字格成語,意思是君子說出的話不會反悔,善于奔跑的馬抽上一鞭就會奔跑不停。這條成語用來表示一言爲定,決不反悔。

  語出《景德傳燈錄》卷六:一次道明禅師在法堂給僧人們開示說:“快馬一鞭,快人一言。有事何不出頭,無事各自珍重。”即說好馬只需一鞭就會奔跑,爽快人只需一句話就會敞開心扉。有話就快說,沒話就各做各的事去。

  龜毛兔角,這一成語的本意是指龜長毛,兔生角。而這種現象一般是不會出現的,因而如果出現的話就是怪異現象,並被視爲戰爭的征兆。在佛教中這一成語被用來比喻“有其名而無其實”。

  著名的牛頭禅祖師法融禅師對“龜毛兔角”作了如下的注解:“凡之與聖,二俱是假名,假名之中無二,則無有異,如說龜毛兔角也”;“龜喻道,毛喻我·,故聖人無我而有道,凡夫無道而有我。執我者如龜毛兔角也。”意思是凡聖都是假名,沒有實體,如同“龜毛兔角”之不存在一樣。

  狗急跳牆,這一成語用來比喻:走投無路的時候,就會不顧一切地采取極端措施。

  在唐代,佛教已經成爲人們的普遍信仰,燒香拜佛已經成爲民間習俗。《敦煌變文集·燕子賦》中有這樣的話:“人急燒香,狗急蓦牆。”其意思是說人在遇到危難的時候,就會燒香求佛和菩薩來保佑他:狗遇到緊急的情況,就會越牆而逃。這裏“蓦”是“超越”之意。

  見兔放鷹,爲佛家禅林用語,本意是說,做事的時候,善于見機行事,靈活運作,猶如遊獵時,一見到兔子的蹤迹,便立刻放出飛鷹去追逐。多用宋比喻認准有利可圖,有所需要的時候,才采取及時的行動。

  在佛家禅林,這一說法通常借指老師能夠靈活機動地根據學生的情況而加以引導。《碧岩錄·第二十七則》:垂示雲:“問一答十,舉一明叁,見兔放鷹,因風吹火。”意思是說,融會貫通之後,根據實際情況,隨緣而生利于他人的妙用,就象見兔放鷹,因風吹火一樣。

  龍蛇混雜,比喻好人和壞人混在一起或者能人與庸人混雜在一起。亦是禅林常用語,表示修養不同的人混雜在一起。

  據《五燈會元·無著文喜禅師》中記載:無著文喜禅師參谒五臺山時,遇文殊菩薩化身一老翁,之後二人交談起來:殊問無著:“近離甚處

  ”著雲:“南方。”殊雲:“南方佛法,如何住持

  ”著雲:“末法比丘,少奉戒律。”殊雲:“多少衆

  ”著雲:“或叁百,或五百。”無著問文殊:“此間佛法,如何住持

  ”殊雲:“凡聖同居,龍蛇混雜。”

  降龍伏虎,原是佛教故事,指用法力製服龍虎。後比喻有極大的能力,能夠戰勝很強的對手或克服很大的困難、勢力的幹擾、阻撓。

  “降龍”,指以法力降伏龍。《梁高僧傳》卷十《涉公傳》中記載:前秦僧人涉公,能以秘咒咒下神龍,放在缽裏。“伏虎”,指以法力降伏虎。《續高僧傳》卷十六《僧稠傳》記載:南齊僧人僧稠,曾“聞兩虎交鬥,咆響振岩,乃以錫杖中解,各散而去。”

  驢前馬後,佛家禅林用語,本意是指官員出行時的隨從衙役差卒,佛家指追從他人言行,而無自己真正的體悟,或失去了真正的“自己”。現在用以指俯仰隨人。

  《五燈會元·洞山良價禅師》記載:“師曰:苦哉苦哉!今時人例皆如此,只是認驢前馬後將爲自己……”《碧岩集》:“若只依草附木,認個驢前馬後,有何用處

  ”“如隨驢馬前後奴隸者,不是主人公也。”意思是說,很多人就象驢前馬後一樣,隨波逐流,依草附木,失掉了真正的自己,即不認自己的主人公(佛性),而是妄認自己的執著習氣就是真正…

《漫談以動物做譬喻的佛教成語(圓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