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为「南印菩萨」。所以重因明、毗昙、唯识学的,陈那与安慧二系,可说都是东印与南印沿海一带的大师,以那烂陀寺为中心道场的。玄奘所传的,虽说专宗护法,其实是糅合这二系,大成于东方的唯识学。代表西方系的,如坚慧曾在伐罗毗(摩腊媻西北)造论。胜军是苏剌陀人(伐罗毗西北),玄奘就跟他学『庄严经论』。真谛为优陀延人(伐罗毗东),译过『摄大乘论』的达摩笈多,是摩腊媻人。从阿瑜陀向西南,为正量部的化区。正量部立不可说我。与如来藏说类似。所以这一带传出的唯识学,都接近于真常大乘。不过,真谛是重论的。代表初期 [P252] 而流入北印的菩提流支系,所译而一向看作世亲论的,共有八部,都是经的注释。在弥勒学系中,这是重经的北方派。
八 大乘禅
真常的唯心的经论传来时,大乘禅观也同时传入。其中菩提达摩一系,在中国有非常的发展,演化为禅宗。依唐初传说:达摩为南天竺(或说是「波斯」)人。刘宋时(约四四0顷),从南天竺经海道来中国江南,其后才渡江到北魏。这一传说,大体是可信的。因为此宗一名「南天竺一乘宗」;而达摩在北魏传禅,用宋译的『楞伽经』来印心,不用菩提留支的魏译『楞伽』(宋译更富于真常的特色,如立「真识」,说「藏识海常住」,都与魏译不同)。禅宗初称「如来禅」,也出于宋译『楞伽』,魏译是名为「观察如来禅」的。达摩所传的禅法,当时昙林叙录为二入、四行。一、理入,是以凝住壁观,不落凡圣有无的方便,悟入「含生同一真性」。二、行入,就是四行,是见于实际的事行。在悟入以后 [P253] ,起心接物时,能正念现前,不为怨瞋会、爱别离、求不得的众苦所惑乱。更要与真性相应,而修布施等六度大行。这样的做到动静一如,自他俱利。「含生同一真性,客尘障故」,为本具如来藏的教授,所以达摩的禅观,代表南印度直体真常的如来藏禅。他的「凝住壁观」,后世有九年面壁的传说。南方的禅者。都在壁上作曼陀罗(此名不限于密宗),而后谛心观察。所以达摩的壁观,也可看出南印度禅师的风格。中国古代的禅宗,为了禅宗的传承谱系,说达摩继承了罽宾的禅系(因为罽宾的禅系,中国略有传承的次第可求)。于是或者说:达摩就是传天竺顿教到罽宾的达摩多罗。但达摩多罗与佛大先同时,而佛大先早在五世纪初就死了。或者说:达摩继承师子尊者以后,为二十八祖。不知罽宾灭法的弥罗崛,杀害师子尊者的,为西元五世纪末人。那时,达摩来华已半个世纪了,怎会是师子尊者的后裔呢!得达摩禅法的,是慧可(或名「僧可」)。
与达摩同时先后,从陆道而来北土的禅师,有佛陀与勒那摩提。佛陀于孝文帝时就来了,后又随帝(迁都)来洛阳,门下有道房与慧光。著名的僧稠禅师, [P254] 是道房的弟子。中天竺的勒那摩提,深明禅法,就是『十地论』与『宝性论』的译者,弟子有僧实。据说:慧光本从佛陀受禅,后来才从勒那摩提受『十地论』等。有的说,慧光与道房,都是勒那的弟子。作为地论宗与律宗大师的慧光,最值得注意。他是受禅法而又不离文教(并重视戒律)的,传承「法性能生一切法」的大师,不属于菩提留支系统。慧光与佛陀及勒那摩提的关系极深,与同时由南方传来的达摩禅法,可能相近。不但达摩门下的六祖说:「自性能生万法」;从慧光所传而发展成的华严宗,也说「性起」,后人且有教禅一致的倾向。甚至在传说上,也大都近似:如佛陀称「少林祖师」,达摩也传在少林寺面壁。佛陀度二弟子,达摩也有二沙弥。勒那与菩提留支的意见不合,达摩也传说为留支所害。勒那弟子慧光,达摩弟子慧可,本名神光。总之,达摩与勒那,都是南方真常大乘的禅者,与传承学出北方瑜伽的菩提留支,是有距离的。当然,达摩弟子慧可,重于不落名相的禅的悟证;而勒那弟子慧光,重于不离名相的教的建立,也有不同的所在。 [P255]
九 后期的中观学
印度的中观大乘,龙树、提婆以后,是相当衰落了。在真常大乘勃兴中,传为龙树弟子的如来贤(又名龙叫),弘扬唯心中道。被称为提婆弟子的罗!7亩罗,开始以「常乐我净」来解说『中论』的八不,这都可见倾向于真常唯心了。要到世亲以后,僧护的弟子──南印度坦婆罗的佛护,与摩罗耶王族清辩出来,中观学方又中兴起来。化区在南印,与中印度的瑜伽唯识对立,引起了中观与唯识,空与有的诤论。佛护的再传弟子月称(约在护法与戒贤时代,六世纪),不满清辩的引用世俗的因明,自立比量,所以自称「应成」,而分为两派。月称一派,在西藏有最崇高的地位。等到波罗王朝成立,佛教的重心东移;那烂陀的教学权威,开始衰退。中观大乘在南印度,也同时衰落了。清辩的中观派,都在东方盛行起来。如智藏、静命(及弟子莲华戒)、狮子贤等,都是东方的中观大师,与密乘相结合的。 [P256]
自罗什以后,龙树论在中国,也还有译出的。如陈真谛译的『宝行王正论』(藏传名『宝鬘论』);魏毗目智仙(五四一)译的『回诤论』;唐达摩笈多(六0三顷)译的『菩提资粮论』等。这些,都由无着、世亲系的译师附带译出,可见当时印度中观学的衰落。赵宋施护译的『六十如理论』,『大乘二十颂论』,也都是龙树重要的论典。说到印度后期的中观学,清辩的『般若灯论』,唐明友(六三0──六三二)译;『大乘掌珍论』,唐玄奘(六四九)译。施护译的『广释菩提心论』,是莲华戒造的。此外,佛护、月称、清辩、静命、师子贤等论典。都不曾译出(却传入了西藏)。这由于晚期的中观盛行,都在东方,那时唐室中衰,僧侣的往来,由渐少而中断了。仅有的来中国弘化的那提(六五五-- --六六三),又为玄奘门下所嫉忌而无法传译。据当时的道宣说:那提是中天竺人,曾去南印,师子国,是龙树系的学者。他「所解无相(空义),与(玄)奘硕反」。称赞他为:「大师隐后,斯人第一」。可是他带来的梵本,被玄奘门下带走了。那提「乃三(次)被毒,再(次)充南(洋群岛的远)役」,真是法门 [P257] 的损失!
十 秘密教
秘密教的传宏,初与罽宾区的瑜伽师有关(佛陀跋陀罗所传的小乘禅观,集成于四世纪,就称为「圆满清净法曼陀罗」,分二种次第来修习),其后发达广布到全印。要在密咒盛行的区域,密法才容易流传;印度虽通行咒术,而乌仗那是「禁咒为艺业」的特区。西藏传说:僧护以前(四世纪前),乌仗那的人民,就有修密行而得成就的,但还在潜行时期。到僧护时,事部与行部,始显著的流行。依帛尸黎密帝罗(三二0顷)来华,译出『大灌顶神咒经』而说,事部的流行。至少为三世纪中。魏译(五一三顷)『楞伽经』「偈颂品」(宋译缺),就有佛及化身三十六说,与『金刚顶经』的三十七成身相合。那末瑜伽部的传出,非五世纪不可。行部的『大日经』,重于本具的自性清净心──如来藏心;瑜伽部的『金刚顶经』,重于修显,多用唯识义,这都是成立在真常唯心基础上的。 [P258] 如约四法界说:事部是事法界,行部是理法界,瑜伽部是理事无碍法界;还有事事无碍法界,当然就是无上瑜伽部了。元代从西藏传入的「演揲儿法」(无上瑜伽),就以为是事事无碍的。以男女和合为特征的(或用智印,或用业印)无上瑜伽法,实在悠久得很。译真常大我经的昙无谶(四一四──四三0),『魏书』说他「善男女交接之术」。隋阇那崛多(五九五)译的『大威德陀罗尼经』,就说到「于一夜中已得是法」的法门。但据经说:罽宾佛教的遭受大破坏(五世纪后半世纪),就是为了这个,所以经上痛心说:「此是因缘,灭正法教」。玄奘(六二九──六四五)、义净(六七一──六九五)西游,知道有密法,还没有发觉到无上瑜伽。开元三大士(七一六──)来,还没有传授无上瑜伽。所以无上瑜伽在印度的公开盛行,被认为最高的佛法,不会早于七世纪的后五十年。
来中国传译密典的,陈、隋间开始多起来。如乌苌的那连提耶舍,犍陀罗的阇那崛多。到盛唐,密风越来越盛,对于佛顶尊胜、不空!8统索、千臂千眼、如意轮,传译的次数特别多。译师中,南印度的菩提流志(六九四来);义净(六九 [P259] 五回),传译较多。北方的岚波、迦湿蜜、罽宾(唐代指迦毕试)、!9龤货罗及于阗来的,也多少传译(当时的北方,佛法已衰落了)。中印度的阿地瞿多(六五二),在长安建立了陀罗尼普集会坛,译出『陀罗尼经』,对于密法的组织、传授,才算有了规模,这是中印度传来的。西元七一六年,善无畏来传行部(胎藏界)的『大日经』。他从中印度那烂陀寺的达摩!5鵋多得法。传说达摩!5鵋多就是玄奘在北印度磔迦国所见的长寿婆罗门,也就是龙智。被称为中天竺释种的善无畏,实为曾作北印度乌苌国王的塞迦族。他的「大日经供养次第法」,据弟子不可思议疏说,是在犍陀罗金粟王(迦尼色迦王)所造塔边,从文殊在空中所现的而传出来。依此人、法的地点去考察,说大日法门,为曾住北印的龙智所传出,实无不可。中印度的金刚智(七一九来),从南天竺的龙智学,传出『金刚顶经』(金刚界)。金刚智弟子不空,回印度去求法(七三二年),在师子国,见到普贤阿阇黎(或说名「宝觉阿阇黎」),请开十八会法。而法高等的表奏说:「(不空)和上又西游天竺、师子等国,诣龙智阿阇黎,扬榷十八会法」。那末普贤 [P260] 就是龙智,曾经南行到锡兰了。传入中国的密宗,称为两部大法(胎藏与金刚,就是行部与瑜伽部),都与龙智有关。从传说中,见到密法由北而南的史实。迟一些来华的般若(七八六来),曾在南天竺,从达摩耶舍受密法。然密部的无上瑜伽,在提婆波罗父子时代,传说龙智大为宏通。中印度东方的密乘,要到宋初才有所译出,但没有宏通。所以,中国及传入日本的密宗,主要为前三部,而无上瑜伽,只能求之于西藏了。 [P261]
《以佛法研究佛法 七、中国佛教与印度佛教之关系》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