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经 [P243] 』。不离众生蕴界处的如来藏,『胜鬘经』称之为「自性清净心」;『楞伽经』便进一步的以「如来藏(及)藏识」为依止,广说唯心法门。『楞伽经』与无着、世亲的唯识学,有深切的关系。至于佛陀跋陀罗禅师,译出了大部的『华严经』,充满了如来藏与唯心的教说,这是支法领从于阗取来的。他又译出六卷本『泥洹经』,是法显在华氏城得来的。还译有『如来藏经』,这是最通俗的真常譬喻经。佛陀跋陀罗的译业,不能代表他本人在佛法中的立场。
接着,属于无着、世亲学系的,著名的两位唯心论者到达中国。北天竺的菩提流支,从陆路来北魏,西元五一三──五二0顷,译出了『楞伽』与『不增不减经』。西天竺(据『西域记』,属南印度)的真谛,从海道来南土,五五二-- --五五五顷,译出了『无上依经』与『金光明经』。印度方面,进入了真常大乘的时代,此后来中国的译师,大都与真常大乘有缘。重要的有:于阗的实叉难陀(六九五──七00),重译『华严经』与『楞伽经』。中天竺的地婆诃罗(六八0──六八八),译出了『密严经』与『显识经』。『密严经』是继『楞伽经 [P244] 』而传出的,唯心而更富真常的特质。依真常而立唯心学(融会了唯识学),『楞伽经』与『密严经』,可说到达顶点!正像真常有而融贯真空,到『大般涅槃经』而完成一样。
中国有两部真常唯心的大乘经,受到中国佛教非常推重的,是『楞严经』与『圆觉经』。出现于中国佛教界,为西元七00以后。译史都不明白,有人说是中国北土的禅师作的。中国的佛学者,尤其是禅师,是不会造成那样教典的。这与后出的『六波罗蜜多理趣经』,『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北印的般若译于七九0顷),同样为密乘兴起以后,真常唯心论者,从繁密的教学,而转向精简持行的法门。
七 瑜伽师的唯心论
与真常大乘相关涉的唯识经论,在印度与龙树的中观大乘,并称空有二宗。传说北天竺的无着,在阿瑜陀国,传受弥勒菩萨的『十七地论』(『瑜伽论』的 [P245] 「本地分」),为唯识一宗的开始。无着弟世亲,在阿瑜陀国回心向大,制造很多的论典。世亲时代,被尊称为耆年上座的室利逻多,也在阿瑜陀作经部毗婆沙。阿瑜陀为笈多王朝的首都;『瑜伽论』多随顺经部说(也撷取有部义),可见罽宾区的经部师,瑜伽师,当时都向中印度发展。「一分经为量者」的瑜伽师,便回入大乘,将经部所说的种现熏生的因果道理,建立在阿赖耶识为依止的基础上;以瑜伽──止观为中心,而组织起宏伟严密的唯识学。世亲晚年,作『三十唯识论』,为五、六世纪间学众的研究对象。世亲的弟子,要推陈那与安慧。安慧精于阿毗达磨,为无着的『集论』作注释。又作『三十唯识论释』,传入西藏。陈那特长于因明,他的再传弟子法称,为因明的健将。法称的七部因明论,也传入西藏。陈那的弟子护法(六世纪),有『三十唯识』、『二十唯识论』的释论。护法的弟子戒贤,就是玄奘所传唯识学的师承。
中国译经史上所见到的,中天竺昙无谶(四三0顷)译的『菩萨地持经』;罽宾求那跋摩,从海道来,译出的『菩萨善戒经』(四三一):这都是『十七地 [P246] 论』中的「菩萨地」。求那跋陀罗(四四0顷)译出的『相续解脱经』、『第一义五相略集』,是『解深密经』──从『瑜伽论』「抉择分」中录出来的。『瑜伽论』初期的传来中国,与真常大乘者有缘。
其后,北印的菩提流支(五0八──五三三译),南印的真谛(五五0── 五六四译),留学中印度那烂陀寺的玄奘(六四五──六六三译),对于弥勒系的唯识大乘,译出丰富的论典。可是立义不同,从来聚讼纷纭,成为三派──地论宗、摄论宗、唯识宗。这三宗,可以这样的分别。
图片
弥勒庄严论…… 世亲十地论(重十地经)…………… 流支传
弥勒十七地论 瑜伽抉择分…… 世亲唯识论(重深密经)…………… 玄奘传
无着摄大乘论… 世亲摄论释(重阿毗达磨大乘经)… 真谛传
弥勒系的唯识学,证明一切唯识的根本经,是『十地』、『解深密』,『阿毗达磨大乘经』。研究起来,传入中国的三大系,是依据三经而着重不同,也可说代表了弥勒、无着、世亲──三代的唯识学。一、弥勒的(瑜伽)『十七地论 [P247] 』,原是通于大小乘的论典。依十七地的「菩萨地」的组织,作成大乘不共的唯识论,是弥勒的『庄严大乘经论』(无着造释,中印的明友于六三0译出)。『庄严论』虽通于大乘经义,但可说是重于『华严十地经』的。如「真实品」,依「法界」而说迷悟,说修证五位。「菩提品」特重「法界大我」的如来藏,而说佛果的变化、三身、四智。劝依此发菩提心。这与坚慧的『宝性论』(也引用『庄严论』),有一致的意趣。这是面对广大流行的真常大乘经,进而为着重如来藏(法界)的唯心说。世亲初造『十地经论』(『十地经』的十地菩提心,即法界净性),依阿赖耶说「三界唯一心作」;以阿赖耶为第一义心,近于『胜鬘经』的自性清净心。这是世亲的初期作品,代表弥勒的大乘唯心论。
这应该说到坚慧论师。依『西域记』,坚慧曾住那烂寺与伐腊毗国。他的『人大乘论』,西元四一五顷,道泰译。『宝性论』,勒那摩提译(五一0顷)。这两部论,都明显的引用了弥勒的『庄严经论』。还有『法界无差别论』,唐提云般若(六九一)所译。『宝性论』与『法界无差别论』,都是对如来藏(法界 [P248] 、佛性)作有体系的说明,点出众生因位的本有净性,修显的佛果功德,只是真常净性的显发而已。真谛译的『无上依经』与『佛性论』(都说真如不为妄法的缘起),都是同一内容的说明。玄奘门下所传:『三身论』主龙军(西藏传为龙友),说佛果唯有真如及真如智,没有色声等功德,坚慧与金刚军,也这样说。佛果无色,与真常大乘的『涅槃经』等,说佛果涅槃有色不同。金刚军,就是菩提流支所师承的金刚仙(仙是斯那的简译,意义为军),是世亲弟子,所以坚慧、金刚军等,贯通如来藏的大乘唯识,实为弥勒、无着下的一大流。
与菩提流支同时,中印的勒那摩提,也翻译『十地论』,彼此意见不同,各自翻译,后人才综合为一部。勒那摩提为禅师,『宝性论』的译者。他以为,赖耶与法性同一,能生一切法(『庄严论』,『无上依经』,都没有这样说)。菩提流支应更近于弥勒学。中国的地论宗,有此二系,又互相渗入,成立真如缘起(译史不明的『起信论』,与此说相近),后来发展为华严宗。
二、无着参考了『瑜伽』、『庄严』,依『阿毗达磨大乘经』,造『摄大乘 [P249] 论』。世亲为『摄论』作释,对唯识现及悟入唯识性,有更明确的建立。这是着重『阿毗达磨大乘经』的,代表了无着的唯识学。此经说:阿赖耶识与(七)转识互为因缘,所以『摄论』以含摄得有漏种习的种子赖耶识为本,从种(识)生现,一切从赖耶生,成为一能变说。真谛译传的『摄论』,确是这样说的;玄奘译的也是这样。真谛说有「解性赖耶」──阿赖耶的真净义,所以后来与地论系合流。
三、继『瑜伽』「本地分」而起的,是传为弥勒造的「摄抉择分」,引用了全部的『解深密经』 。依经说:阿赖耶识执持种子,赖耶是虚妄的现行识。见分起相分为唯识现,所以是现行(三能变)识能变。世亲晚年所作的『三十唯识论』,就是依此「抉择分」的体系,对八识的所依、所缘、心所相应等,依『瑜伽论』而集成更严密的论典。这是重于『解深密经』的,代表了世亲独到的唯识学。玄奘所传,属于这一系。玄奘从戒贤、胜军等学,于唯识十大论师的注释外,更有『唯识抉择论』等。玄奘与弟子窥基,糅合众说而传出的『成唯识论』,实 [P250] 为当时护法、戒贤等学说的总和。
从传入中国的三系唯识学,与玄奘所译的论典去看,认为:『瑜伽』是摄引经部(及有部)入大乘的,通含大小。大乘不共的唯识学,弥勒的『庄严论』(还有『辨中边论』),说如来藏法界,贯通了真常论。等到无着的『摄论』,已不注意如来藏说,真谛仅有「解性赖耶」说。到世亲,重瑜伽中造『三十唯识论』,到玄奘传译的『成唯识论』,不再说如来藏了。西藏传说:宗承陈那因明学的法称,所说的唯识。更进而说仅有六识,阿赖耶识是方便假立的。这不但回到学通大小的『瑜伽』「本地分」,竟同于经部了。西北印的经部瑜伽师。从接近真常,而又退回固有的思想系,从中国所传的唯识三系中,明白的表示出来。
弥勒、无着、世亲学,本弘传于阿瑜陀。西元四八0顷,笈多王朝分化而趋于衰落。传说帝日──铄迦罗笈多,在摩竭陀创建那烂陀寺,实就是塞建陀笈多(四五0──四八0顷)。接着,塞建陀的儿子,摩竭陀系的佛陀笈多(四八0 ──五00顷);这样的六帝相承,那烂陀寺都有增建,成为六、七世纪中,大 [P251] 乘佛教的领导中心。各方的学者,到此来弘化,也到此来修学。玄奘说;「五印度境,两国重学:西南摩腊盘国。东北摩竭陀国」;所以摩竭陀为东方的重心。陈那,作因明论于安达罗的瓶耆罗;西藏传说是南印度人,作论、专修、入灭于乌荼。陈那弟子护法,为南印的建志补罗人。护法有弟子戒贤与法称:戒贤是东印的三摩呾咤人;法称是南印人。又世亲的弟子安慧,是南印人。安慧的弟子月官,是东印伐罗那弹那人。采用安慧学而作『中论释』的德慧,『西域记』称…
《以佛法研究佛法 七、中国佛教与印度佛教之关系》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