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經 [P243] 』。不離衆生蘊界處的如來藏,『勝鬘經』稱之爲「自性清淨心」;『楞伽經』便進一步的以「如來藏(及)藏識」爲依止,廣說唯心法門。『楞伽經』與無著、世親的唯識學,有深切的關系。至于佛陀跋陀羅禅師,譯出了大部的『華嚴經』,充滿了如來藏與唯心的教說,這是支法領從于阗取來的。他又譯出六卷本『泥洹經』,是法顯在華氏城得來的。還譯有『如來藏經』,這是最通俗的真常譬喻經。佛陀跋陀羅的譯業,不能代表他本人在佛法中的立場。
接著,屬于無著、世親學系的,著名的兩位唯心論者到達中國。北天竺的菩提流支,從陸路來北魏,西元五一叁──五二0頃,譯出了『楞伽』與『不增不減經』。西天竺(據『西域記』,屬南印度)的真谛,從海道來南土,五五二-- --五五五頃,譯出了『無上依經』與『金光明經』。印度方面,進入了真常大乘的時代,此後來中國的譯師,大都與真常大乘有緣。重要的有:于阗的實叉難陀(六九五──七00),重譯『華嚴經』與『楞伽經』。中天竺的地婆诃羅(六八0──六八八),譯出了『密嚴經』與『顯識經』。『密嚴經』是繼『楞伽經 [P244] 』而傳出的,唯心而更富真常的特質。依真常而立唯心學(融會了唯識學),『楞伽經』與『密嚴經』,可說到達頂點!正像真常有而融貫真空,到『大般涅槃經』而完成一樣。
中國有兩部真常唯心的大乘經,受到中國佛教非常推重的,是『楞嚴經』與『圓覺經』。出現于中國佛教界,爲西元七00以後。譯史都不明白,有人說是中國北土的禅師作的。中國的佛學者,尤其是禅師,是不會造成那樣教典的。這與後出的『六波羅蜜多理趣經』,『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北印的般若譯于七九0頃),同樣爲密乘興起以後,真常唯心論者,從繁密的教學,而轉向精簡持行的法門。
七 瑜伽師的唯心論
與真常大乘相關涉的唯識經論,在印度與龍樹的中觀大乘,並稱空有二宗。傳說北天竺的無著,在阿瑜陀國,傳受彌勒菩薩的『十七地論』(『瑜伽論』的 [P245] 「本地分」),爲唯識一宗的開始。無著弟世親,在阿瑜陀國回心向大,製造很多的論典。世親時代,被尊稱爲耆年上座的室利邏多,也在阿瑜陀作經部毗婆沙。阿瑜陀爲笈多王朝的首都;『瑜伽論』多隨順經部說(也撷取有部義),可見罽賓區的經部師,瑜伽師,當時都向中印度發展。「一分經爲量者」的瑜伽師,便回入大乘,將經部所說的種現熏生的因果道理,建立在阿賴耶識爲依止的基礎上;以瑜伽──止觀爲中心,而組織起宏偉嚴密的唯識學。世親晚年,作『叁十唯識論』,爲五、六世紀間學衆的研究對象。世親的弟子,要推陳那與安慧。安慧精于阿毗達磨,爲無著的『集論』作注釋。又作『叁十唯識論釋』,傳入西藏。陳那特長于因明,他的再傳弟子法稱,爲因明的健將。法稱的七部因明論,也傳入西藏。陳那的弟子護法(六世紀),有『叁十唯識』、『二十唯識論』的釋論。護法的弟子戒賢,就是玄奘所傳唯識學的師承。
中國譯經史上所見到的,中天竺昙無谶(四叁0頃)譯的『菩薩地持經』;罽賓求那跋摩,從海道來,譯出的『菩薩善戒經』(四叁一):這都是『十七地 [P246] 論』中的「菩薩地」。求那跋陀羅(四四0頃)譯出的『相續解脫經』、『第一義五相略集』,是『解深密經』──從『瑜伽論』「抉擇分」中錄出來的。『瑜伽論』初期的傳來中國,與真常大乘者有緣。
其後,北印的菩提流支(五0八──五叁叁譯),南印的真谛(五五0── 五六四譯),留學中印度那爛陀寺的玄奘(六四五──六六叁譯),對于彌勒系的唯識大乘,譯出豐富的論典。可是立義不同,從來聚訟紛纭,成爲叁派──地論宗、攝論宗、唯識宗。這叁宗,可以這樣的分別。
圖片
彌勒莊嚴論…… 世親十地論(重十地經)…………… 流支傳
彌勒十七地論 瑜伽抉擇分…… 世親唯識論(重深密經)…………… 玄奘傳
無著攝大乘論… 世親攝論釋(重阿毗達磨大乘經)… 真谛傳
彌勒系的唯識學,證明一切唯識的根本經,是『十地』、『解深密』,『阿毗達磨大乘經』。研究起來,傳入中國的叁大系,是依據叁經而著重不同,也可說代表了彌勒、無著、世親──叁代的唯識學。一、彌勒的(瑜伽)『十七地論 [P247] 』,原是通于大小乘的論典。依十七地的「菩薩地」的組織,作成大乘不共的唯識論,是彌勒的『莊嚴大乘經論』(無著造釋,中印的明友于六叁0譯出)。『莊嚴論』雖通于大乘經義,但可說是重于『華嚴十地經』的。如「真實品」,依「法界」而說迷悟,說修證五位。「菩提品」特重「法界大我」的如來藏,而說佛果的變化、叁身、四智。勸依此發菩提心。這與堅慧的『寶性論』(也引用『莊嚴論』),有一致的意趣。這是面對廣大流行的真常大乘經,進而爲著重如來藏(法界)的唯心說。世親初造『十地經論』(『十地經』的十地菩提心,即法界淨性),依阿賴耶說「叁界唯一心作」;以阿賴耶爲第一義心,近于『勝鬘經』的自性清淨心。這是世親的初期作品,代表彌勒的大乘唯心論。
這應該說到堅慧論師。依『西域記』,堅慧曾住那爛寺與伐臘毗國。他的『人大乘論』,西元四一五頃,道泰譯。『寶性論』,勒那摩提譯(五一0頃)。這兩部論,都明顯的引用了彌勒的『莊嚴經論』。還有『法界無差別論』,唐提雲般若(六九一)所譯。『寶性論』與『法界無差別論』,都是對如來藏(法界 [P248] 、佛性)作有體系的說明,點出衆生因位的本有淨性,修顯的佛果功德,只是真常淨性的顯發而已。真谛譯的『無上依經』與『佛性論』(都說真如不爲妄法的緣起),都是同一內容的說明。玄奘門下所傳:『叁身論』主龍軍(西藏傳爲龍友),說佛果唯有真如及真如智,沒有色聲等功德,堅慧與金剛軍,也這樣說。佛果無色,與真常大乘的『涅槃經』等,說佛果涅槃有色不同。金剛軍,就是菩提流支所師承的金剛仙(仙是斯那的簡譯,意義爲軍),是世親弟子,所以堅慧、金剛軍等,貫通如來藏的大乘唯識,實爲彌勒、無著下的一大流。
與菩提流支同時,中印的勒那摩提,也翻譯『十地論』,彼此意見不同,各自翻譯,後人才綜合爲一部。勒那摩提爲禅師,『寶性論』的譯者。他以爲,賴耶與法性同一,能生一切法(『莊嚴論』,『無上依經』,都沒有這樣說)。菩提流支應更近于彌勒學。中國的地論宗,有此二系,又互相滲入,成立真如緣起(譯史不明的『起信論』,與此說相近),後來發展爲華嚴宗。
二、無著參考了『瑜伽』、『莊嚴』,依『阿毗達磨大乘經』,造『攝大乘 [P249] 論』。世親爲『攝論』作釋,對唯識現及悟入唯識性,有更明確的建立。這是著重『阿毗達磨大乘經』的,代表了無著的唯識學。此經說:阿賴耶識與(七)轉識互爲因緣,所以『攝論』以含攝得有漏種習的種子賴耶識爲本,從種(識)生現,一切從賴耶生,成爲一能變說。真谛譯傳的『攝論』,確是這樣說的;玄奘譯的也是這樣。真谛說有「解性賴耶」──阿賴耶的真淨義,所以後來與地論系合流。
叁、繼『瑜伽』「本地分」而起的,是傳爲彌勒造的「攝抉擇分」,引用了全部的『解深密經』 。依經說:阿賴耶識執持種子,賴耶是虛妄的現行識。見分起相分爲唯識現,所以是現行(叁能變)識能變。世親晚年所作的『叁十唯識論』,就是依此「抉擇分」的體系,對八識的所依、所緣、心所相應等,依『瑜伽論』而集成更嚴密的論典。這是重于『解深密經』的,代表了世親獨到的唯識學。玄奘所傳,屬于這一系。玄奘從戒賢、勝軍等學,于唯識十大論師的注釋外,更有『唯識抉擇論』等。玄奘與弟子窺基,糅合衆說而傳出的『成唯識論』,實 [P250] 爲當時護法、戒賢等學說的總和。
從傳入中國的叁系唯識學,與玄奘所譯的論典去看,認爲:『瑜伽』是攝引經部(及有部)入大乘的,通含大小。大乘不共的唯識學,彌勒的『莊嚴論』(還有『辨中邊論』),說如來藏法界,貫通了真常論。等到無著的『攝論』,已不注意如來藏說,真谛僅有「解性賴耶」說。到世親,重瑜伽中造『叁十唯識論』,到玄奘傳譯的『成唯識論』,不再說如來藏了。西藏傳說:宗承陳那因明學的法稱,所說的唯識。更進而說僅有六識,阿賴耶識是方便假立的。這不但回到學通大小的『瑜伽』「本地分」,竟同于經部了。西北印的經部瑜伽師。從接近真常,而又退回固有的思想系,從中國所傳的唯識叁系中,明白的表示出來。
彌勒、無著、世親學,本弘傳于阿瑜陀。西元四八0頃,笈多王朝分化而趨于衰落。傳說帝日──铄迦羅笈多,在摩竭陀創建那爛陀寺,實就是塞建陀笈多(四五0──四八0頃)。接著,塞建陀的兒子,摩竭陀系的佛陀笈多(四八0 ──五00頃);這樣的六帝相承,那爛陀寺都有增建,成爲六、七世紀中,大 [P251] 乘佛教的領導中心。各方的學者,到此來弘化,也到此來修學。玄奘說;「五印度境,兩國重學:西南摩臘盤國。東北摩竭陀國」;所以摩竭陀爲東方的重心。陳那,作因明論于安達羅的瓶耆羅;西藏傳說是南印度人,作論、專修、入滅于烏荼。陳那弟子護法,爲南印的建志補羅人。護法有弟子戒賢與法稱:戒賢是東印的叁摩呾咤人;法稱是南印人。又世親的弟子安慧,是南印人。安慧的弟子月官,是東印伐羅那彈那人。采用安慧學而作『中論釋』的德慧,『西域記』稱…
《以佛法研究佛法 七、中國佛教與印度佛教之關系》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