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爲「南印菩薩」。所以重因明、毗昙、唯識學的,陳那與安慧二系,可說都是東印與南印沿海一帶的大師,以那爛陀寺爲中心道場的。玄奘所傳的,雖說專宗護法,其實是糅合這二系,大成于東方的唯識學。代表西方系的,如堅慧曾在伐羅毗(摩臘媻西北)造論。勝軍是蘇剌陀人(伐羅毗西北),玄奘就跟他學『莊嚴經論』。真谛爲優陀延人(伐羅毗東),譯過『攝大乘論』的達摩笈多,是摩臘媻人。從阿瑜陀向西南,爲正量部的化區。正量部立不可說我。與如來藏說類似。所以這一帶傳出的唯識學,都接近于真常大乘。不過,真谛是重論的。代表初期 [P252] 而流入北印的菩提流支系,所譯而一向看作世親論的,共有八部,都是經的注釋。在彌勒學系中,這是重經的北方派。
八 大乘禅
真常的唯心的經論傳來時,大乘禅觀也同時傳入。其中菩提達摩一系,在中國有非常的發展,演化爲禅宗。依唐初傳說:達摩爲南天竺(或說是「波斯」)人。劉宋時(約四四0頃),從南天竺經海道來中國江南,其後才渡江到北魏。這一傳說,大體是可信的。因爲此宗一名「南天竺一乘宗」;而達摩在北魏傳禅,用宋譯的『楞伽經』來印心,不用菩提留支的魏譯『楞伽』(宋譯更富于真常的特色,如立「真識」,說「藏識海常住」,都與魏譯不同)。禅宗初稱「如來禅」,也出于宋譯『楞伽』,魏譯是名爲「觀察如來禅」的。達摩所傳的禅法,當時昙林敘錄爲二入、四行。一、理入,是以凝住壁觀,不落凡聖有無的方便,悟入「含生同一真性」。二、行入,就是四行,是見于實際的事行。在悟入以後 [P253] ,起心接物時,能正念現前,不爲怨瞋會、愛別離、求不得的衆苦所惑亂。更要與真性相應,而修布施等六度大行。這樣的做到動靜一如,自他俱利。「含生同一真性,客塵障故」,爲本具如來藏的教授,所以達摩的禅觀,代表南印度直體真常的如來藏禅。他的「凝住壁觀」,後世有九年面壁的傳說。南方的禅者。都在壁上作曼陀羅(此名不限于密宗),而後谛心觀察。所以達摩的壁觀,也可看出南印度禅師的風格。中國古代的禅宗,爲了禅宗的傳承譜系,說達摩繼承了罽賓的禅系(因爲罽賓的禅系,中國略有傳承的次第可求)。于是或者說:達摩就是傳天竺頓教到罽賓的達摩多羅。但達摩多羅與佛大先同時,而佛大先早在五世紀初就死了。或者說:達摩繼承師子尊者以後,爲二十八祖。不知罽賓滅法的彌羅崛,殺害師子尊者的,爲西元五世紀末人。那時,達摩來華已半個世紀了,怎會是師子尊者的後裔呢!得達摩禅法的,是慧可(或名「僧可」)。
與達摩同時先後,從陸道而來北土的禅師,有佛陀與勒那摩提。佛陀于孝文帝時就來了,後又隨帝(遷都)來洛陽,門下有道房與慧光。著名的僧稠禅師, [P254] 是道房的弟子。中天竺的勒那摩提,深明禅法,就是『十地論』與『寶性論』的譯者,弟子有僧實。據說:慧光本從佛陀受禅,後來才從勒那摩提受『十地論』等。有的說,慧光與道房,都是勒那的弟子。作爲地論宗與律宗大師的慧光,最值得注意。他是受禅法而又不離文教(並重視戒律)的,傳承「法性能生一切法」的大師,不屬于菩提留支系統。慧光與佛陀及勒那摩提的關系極深,與同時由南方傳來的達摩禅法,可能相近。不但達摩門下的六祖說:「自性能生萬法」;從慧光所傳而發展成的華嚴宗,也說「性起」,後人且有教禅一致的傾向。甚至在傳說上,也大都近似:如佛陀稱「少林祖師」,達摩也傳在少林寺面壁。佛陀度二弟子,達摩也有二沙彌。勒那與菩提留支的意見不合,達摩也傳說爲留支所害。勒那弟子慧光,達摩弟子慧可,本名神光。總之,達摩與勒那,都是南方真常大乘的禅者,與傳承學出北方瑜伽的菩提留支,是有距離的。當然,達摩弟子慧可,重于不落名相的禅的悟證;而勒那弟子慧光,重于不離名相的教的建立,也有不同的所在。 [P255]
九 後期的中觀學
印度的中觀大乘,龍樹、提婆以後,是相當衰落了。在真常大乘勃興中,傳爲龍樹弟子的如來賢(又名龍叫),弘揚唯心中道。被稱爲提婆弟子的羅!7畝羅,開始以「常樂我淨」來解說『中論』的八不,這都可見傾向于真常唯心了。要到世親以後,僧護的弟子──南印度坦婆羅的佛護,與摩羅耶王族清辯出來,中觀學方又中興起來。化區在南印,與中印度的瑜伽唯識對立,引起了中觀與唯識,空與有的诤論。佛護的再傳弟子月稱(約在護法與戒賢時代,六世紀),不滿清辯的引用世俗的因明,自立比量,所以自稱「應成」,而分爲兩派。月稱一派,在西藏有最崇高的地位。等到波羅王朝成立,佛教的重心東移;那爛陀的教學權威,開始衰退。中觀大乘在南印度,也同時衰落了。清辯的中觀派,都在東方盛行起來。如智藏、靜命(及弟子蓮華戒)、獅子賢等,都是東方的中觀大師,與密乘相結合的。 [P256]
自羅什以後,龍樹論在中國,也還有譯出的。如陳真谛譯的『寶行王正論』(藏傳名『寶鬘論』);魏毗目智仙(五四一)譯的『回诤論』;唐達摩笈多(六0叁頃)譯的『菩提資糧論』等。這些,都由無著、世親系的譯師附帶譯出,可見當時印度中觀學的衰落。趙宋施護譯的『六十如理論』,『大乘二十頌論』,也都是龍樹重要的論典。說到印度後期的中觀學,清辯的『般若燈論』,唐明友(六叁0──六叁二)譯;『大乘掌珍論』,唐玄奘(六四九)譯。施護譯的『廣釋菩提心論』,是蓮華戒造的。此外,佛護、月稱、清辯、靜命、師子賢等論典。都不曾譯出(卻傳入了西藏)。這由于晚期的中觀盛行,都在東方,那時唐室中衰,僧侶的往來,由漸少而中斷了。僅有的來中國弘化的那提(六五五-- --六六叁),又爲玄奘門下所嫉忌而無法傳譯。據當時的道宣說:那提是中天竺人,曾去南印,師子國,是龍樹系的學者。他「所解無相(空義),與(玄)奘碩反」。稱贊他爲:「大師隱後,斯人第一」。可是他帶來的梵本,被玄奘門下帶走了。那提「乃叁(次)被毒,再(次)充南(洋群島的遠)役」,真是法門 [P257] 的損失!
十 秘密教
秘密教的傳宏,初與罽賓區的瑜伽師有關(佛陀跋陀羅所傳的小乘禅觀,集成于四世紀,就稱爲「圓滿清淨法曼陀羅」,分二種次第來修習),其後發達廣布到全印。要在密咒盛行的區域,密法才容易流傳;印度雖通行咒術,而烏仗那是「禁咒爲藝業」的特區。西藏傳說:僧護以前(四世紀前),烏仗那的人民,就有修密行而得成就的,但還在潛行時期。到僧護時,事部與行部,始顯著的流行。依帛屍黎密帝羅(叁二0頃)來華,譯出『大灌頂神咒經』而說,事部的流行。至少爲叁世紀中。魏譯(五一叁頃)『楞伽經』「偈頌品」(宋譯缺),就有佛及化身叁十六說,與『金剛頂經』的叁十七成身相合。那末瑜伽部的傳出,非五世紀不可。行部的『大日經』,重于本具的自性清淨心──如來藏心;瑜伽部的『金剛頂經』,重于修顯,多用唯識義,這都是成立在真常唯心基礎上的。 [P258] 如約四法界說:事部是事法界,行部是理法界,瑜伽部是理事無礙法界;還有事事無礙法界,當然就是無上瑜伽部了。元代從西藏傳入的「演揲兒法」(無上瑜伽),就以爲是事事無礙的。以男女和合爲特征的(或用智印,或用業印)無上瑜伽法,實在悠久得很。譯真常大我經的昙無谶(四一四──四叁0),『魏書』說他「善男女交接之術」。隋阇那崛多(五九五)譯的『大威德陀羅尼經』,就說到「于一夜中已得是法」的法門。但據經說:罽賓佛教的遭受大破壞(五世紀後半世紀),就是爲了這個,所以經上痛心說:「此是因緣,滅正法教」。玄奘(六二九──六四五)、義淨(六七一──六九五)西遊,知道有密法,還沒有發覺到無上瑜伽。開元叁大士(七一六──)來,還沒有傳授無上瑜伽。所以無上瑜伽在印度的公開盛行,被認爲最高的佛法,不會早于七世紀的後五十年。
來中國傳譯密典的,陳、隋間開始多起來。如烏苌的那連提耶舍,犍陀羅的阇那崛多。到盛唐,密風越來越盛,對于佛頂尊勝、不空!8統索、千臂千眼、如意輪,傳譯的次數特別多。譯師中,南印度的菩提流志(六九四來);義淨(六九 [P259] 五回),傳譯較多。北方的岚波、迦濕蜜、罽賓(唐代指迦畢試)、!9龤貨羅及于阗來的,也多少傳譯(當時的北方,佛法已衰落了)。中印度的阿地瞿多(六五二),在長安建立了陀羅尼普集會壇,譯出『陀羅尼經』,對于密法的組織、傳授,才算有了規模,這是中印度傳來的。西元七一六年,善無畏來傳行部(胎藏界)的『大日經』。他從中印度那爛陀寺的達摩!5鵋多得法。傳說達摩!5鵋多就是玄奘在北印度磔迦國所見的長壽婆羅門,也就是龍智。被稱爲中天竺釋種的善無畏,實爲曾作北印度烏苌國王的塞迦族。他的「大日經供養次第法」,據弟子不可思議疏說,是在犍陀羅金粟王(迦尼色迦王)所造塔邊,從文殊在空中所現的而傳出來。依此人、法的地點去考察,說大日法門,爲曾住北印的龍智所傳出,實無不可。中印度的金剛智(七一九來),從南天竺的龍智學,傳出『金剛頂經』(金剛界)。金剛智弟子不空,回印度去求法(七叁二年),在師子國,見到普賢阿阇黎(或說名「寶覺阿阇黎」),請開十八會法。而法高等的表奏說:「(不空)和上又西遊天竺、師子等國,詣龍智阿阇黎,揚榷十八會法」。那末普賢 [P260] 就是龍智,曾經南行到錫蘭了。傳入中國的密宗,稱爲兩部大法(胎藏與金剛,就是行部與瑜伽部),都與龍智有關。從傳說中,見到密法由北而南的史實。遲一些來華的般若(七八六來),曾在南天竺,從達摩耶舍受密法。然密部的無上瑜伽,在提婆波羅父子時代,傳說龍智大爲宏通。中印度東方的密乘,要到宋初才有所譯出,但沒有宏通。所以,中國及傳入日本的密宗,主要爲前叁部,而無上瑜伽,只能求之于西藏了。 [P261]
《以佛法研究佛法 七、中國佛教與印度佛教之關系》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