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糅成支离破碎了。起初,使我惊奇得有点不敢相信,龙树、无着的一贯是什么?但现在,我渐渐明白了。好在问题也等于过去,虚大师也觉得「于大乘教理上,从空到不空,证之多分的大乘经论,盖无问题」。不过,总以龙树以前的马鸣作『起信论』为理由,维持先真常而后性空的见地。我想,龙树以前的马鸣,有没有作『起信论』,这在今日,应该是共明的事实,不必再劳研讨的了! [P196]
七 从大乘的内容看大乘
大乘学的内容,确实一言难尽!现在从两点去看:一、世间集灭的解说,二、佛陀行果的赞仰。世间怎样集起,又怎样还灭,这是一种生命中心的世间观,是人生动向的指针。在初期(后期都不同)的大乘经中,立足在业感缘起的理论上,十九是圣典之旧。但也有差别:像声闻行者,是一切法向缘起的生灭,多从差别的观点说。大乘学是一切法趣空,特别从空寂无二的观点说。这是正常的开显,上面已略为谈到。还有,无常、苦迫的世间,不是说非无常、非苦,却不像声闻者的急求厌离,说更应该为众生的无常与苦而努力。另又提出一种清净的他方佛土,这是初期佛教中北俱卢洲、弥勒净土等的精制。仗佛菩萨的力量,等死了去享受,这决非净土教的本义。主要是往生净土,在良好的环境中,修学到不退菩提。但如了解他是菩萨与同行、同愿者广修善法而出现的,提贡优美的理想,促使他在人间实现,这就很有意义了。并且,秽浊的人间,在大乘经中,也常 [P197] 是清净的,常是从秽土而转净土的,净土不就是人间的净化吗?
释尊的三业大用,菩萨的本生谈,经长期的融合而使他普遍化,综合为一般菩萨的大行,与一切诸佛的妙果。我觉得,大乘的真价值,大乘的所以可学,不在世间集灭的解说,却在这菩萨的大行。菩萨学一切法,有崇高的智慧。度一切众生,有深彻的慈悲。他要求解脱,但为了众生,不惜多生在生死中流转。冷静的究理心,火热的悲愿,调和到恰好。他为法为人,牺牲一切,忍受一切,这就是他的安慰,他的庄严了!他只知应该这样行,不问他与己有何利益。那一种无限不已的大精进,在信智、悲愿的大行中横溢出来,这确是理想的人生了。菩萨比声闻更难,他是综合了世间贤哲(为人类谋利益)与出世圣者(离烦恼而解脱)的精神。他不厌世,不恋世,尽他地覆天翻,我这里八风不动;但不是跳出天地,却要在地覆天翻中去施展身手。上得天(受乐,不被物欲所迷),下得地狱(经得起苦难),这是什么能耐!什么都不是他的,但他厌恶贫乏。他的生命是丰富的,尊贵的,光明的。他自己,他的同伴,他的国土,要求无限的富余,尊 [P198] 严,壮美;但这一切,是平等的,自在的,圣洁的。所以,我说菩萨是强者的佛教;是柔和的强,是济弱的强,是活泼泼而善巧的强。他与声闻行者,似乎是很不同的。有人说:叔本华的悲观哲学,到尼釆的超人论,看来不同,而尼釆却真是叔本华精神的继承发扬者。大乘佛教,仰宗释尊的大雄,从声闻佛教中透出来,也实在如此。这其中,从独善的己利行,到兼济的普贤行,是一个重要的转捩点。这像『净名经』,『华严』的「入法界品」,表显得特别明显。说到佛果,我在印度之佛教说过,从现实人间的释尊,到万德庄严的法身佛,也是从本生谈的启发而来。大众系已经成立,不是大乘学者新创。大抵现证法性以前的菩萨(般若道),常人是可以随分行践的。成圣以上,可以看作人生的终极理想。好在大乘行者,在无限不已的前进过程中,不急求断惑而证实际(后期佛教,声闻的急证思想复活,这才使大乘逆转)。我以为大乘学者,不该专在判地位,讲断证上下工夫,或专在佛果妙严上作玄想。这是神学式的整理,仅能提高信愿,而不能指导我们更正确深刻的体解法相,也不能使行践有更好的表现。也不该专在事 [P199] 理上作类于哲学的研究,他使我们走上偏枯的理智主义,或者成一位山林哲学者。大乘经不可不读,自然要会读。大乘经是行践中心的;读者应体贴菩萨的心胸,作略,气象。有崇高的志愿,诚挚的同情,深密的理智,让他在平常行履中表现出来!使佛法能实际而直接的利济人群。自然,初学者作一期的专修,调伏自己,净化自己,充实自己,也是必需的。
其他,关于内外、天人之际,我想另外讨论。还有,大乘经中的人物叙述,时地因缘,是不必把他看为史实的。这些,不是理智所计较的真伪,是情意所估计的是否,应从表象、写意的心境去领略他(与大乘论不同)。他常是一首诗,一幅昼,应带一付艺术的眼光去品鉴他。「明月向我微笑」,「天为催诗放雨来」,这在艺术的境界中,该不是妄语吧!要读大乘经,艺术的修养是必要的。懂得一点神话学,民俗学,有一点宗教的情绪才行。否则,不是「辟佛者迂」,就是「佞佛者愚」! [P200]
八 什么是初期的大乘经
我只能说什么是比较初期的大乘经,不能说那一部是佛口亲说的。这在上面的解说中,大概已能相当了解了。凡是大部的典籍,都不是一时编集的;有先出的,有后出的,也有后出而羼入先出中的。这不容易考察判明,要认识初期大乘佛教的基本精神以后,才能分别出来。譬如『般若经』,这是一部比较初期的。但龙树所知的,只有三部,就是奘译的第一会、第二会、第四会。到罗什来时,他的弟子僧睿,已说有四部,这加了『金刚般若』了。似乎是同时在西北译出的『仁王般若』,已说有五部了。元魏菩提流支的『金刚仙论』,就说八部般若。唐玄奘译的,更多到十六会。但后来,还有『帝释问般若』、『开觉自性般若』等。从这累代递增看来,我们要读初期的般若经,应先读十六会中的前五会。前五会事义不同,文字的广略,差得很远。四五两会,直从佛命须菩提说般若起,转教菩萨,反映声闻中的先见者,用大乘法教化在家弟子,而声闻集团,反而还 [P201] 不能接受。『法华经』的管理家务,应该正是般若的特色。前三会,多了舍利子一章。我们不妨先读第四会第五会。此外,如唯识学者所用的经本,多了「弥勒问品」,大谈三相,这自然是后起而羼入的了。(这不是真伪问题,所以唯识学者不必着急)。这些,我也不能一一的分别,也不必。我以为,『华严经』应先读「净行品」、「十住品」与「入法界品」。『净名经』,『诸法无行经』,『思益梵天所问经』,『持世经』,『大树紧那罗王经』,『首楞严三昧经』,『无尽意经」,『宝积经』的「迦叶会」,『璎路经』,『华首经』,『六度集经』;再加读『贤护经』,『阿!B粊经』,『大阿弥陀经』等。『法华经』也不妨一读,可用什译的;除去羼入的「提婆达多品」;「嘱累品」以后附加的成分,可以不赞。如对这一类初期(自然也有先后)的圣典,得一根本而扼要的认识,再去读后期的圣典,那更好的阐述、发挥,或开始转变,就多少有点判别力了!
有关大乘的问题极多,我们来多多研究,多多的去理解他吧!佛法的真相,等待着我们的发掘! [P203]
《以佛法研究佛法 五、大乘是佛说论》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