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识两派。这因为龙树学很逼近性空经,但经中未始没有不同的见解。后期的中道大乘经,说真常、唯心、一乘,更与无着学相距很远,到护法更远了。真常唯心,不是虚妄唯识者发展所成;虚妄唯识,却是从北方佛教的观点,接受真常唯心,又想净化他。古人说,经富论贫。那过分重视如是我闻了。西藏人以为大乘经像一团面团,拉长就长,压扁就扁,真意难得了解。惟有龙树、无着的中观、唯识学,才是大乘的正义,那也不知经论性质的差别。事实上,龙树、无着在大乘教中的地位与价值,需要更深的认识。
因了中观学的复兴,空有相争,闹得兴高采烈。但另一机运成熟,新经典又开始流行了。起初,北方的瑜伽师,说自证,谈神通,渐渐与北方的咒师有缘。杂乱的流出些杂密,这时间相当的早。南方真常论者的圣典中,密咒的成分也加 [P188] 多。笈多朝大统一以后,婆罗门教更盛;佛元九、十世纪间,佛教大受摧残。真常的大乘佛教者,有意的在真常、唯心、一乘的基础上,使佛法更梵化,更神秘。他总摄大乘空有的成果,融合了世俗的迷信、俗习、甚至房中术。这样作风,本是婆罗门教所采用,曾经收有复兴效果的。行部、瑜伽部的密典出现,佛教思想大变,这又移入如来为本的佛梵一体时代了。接着,南北方佛教都衰,中印佛教,却在波罗王朝的护翼下,秘密教发扬到至矣尽矣,无上瑜伽又出现。病态的发展,到了此路不通,创新的源泉也枯了,坐待外道的侵入而灭亡。
从这经论的出现去看,初期大乘经,可以有想象(无意识的居多)的成分,但不是伪托。他是学有所见,从佛教大众的共同意识流露出来的妙法。至少,他与声闻乘的阿毗达磨,有同等的价值。实际上,高得多。大乘经论各有特色,我们赞成继承龙树、无着抉择又综合的精神,但不否认真常唯心系的存在。否认他,就不能窥见佛法流行的真相。大乘经,我们是尊重初期的。真常唯心,我们认为是适应梵学复兴而离宗的,但他保存佛法的精华不少,值得我们参究。现存的 [P189] 声闻经论,大乘经论,如一定要考实佛口亲说的,那恐怕很难。这一切,都是释尊的三业大用,影现在弟子的认识中,加以推演、抉择、摄取,成为时代意识而形成的。可以称为佛说,却不能说那一章,那一句是释尊亲说。尽信书不如无书;离却糟粕又从那里去洗炼精华!古书不易读,佛典似乎更难了(本节,重排时略有修正)。
六 从思潮的递代看大乘
依多数大乘经的三时教,把五期佛教总束为无常实有的声闻行,性空幻有的菩萨行,真常妙有的如来行三期。这三个时代思潮的代兴,是前一思潮发扬到极高的时候,后一思潮已潜在的形成;前一思潮将衰落,后者就立刻用新的姿态飞快的发展起来,形成新的时代。三时中,性空幻有的菩萨行,是根本结集圣典的正常开显;真常妙有的如来行,却因为适应而多少有点离宗。这是可以诤论的,再为一谈。 [P190]
佛世的佛教,是无限差别而一味的。三法印,在释尊的证觉中,自然是一贯无碍。从初期圣典所表现的看来,这是行践的理性,是厌苦、离欲、向灭的法则,是知苦、断集、证灭的所修圣道的历程。所以在初期声闻行者的认识上,这含有很大的厌离情绪。他把生死无常与涅槃寂静截为两件事,所以特别深切的痛感无常故苦,形成无常为门的声闻行了!原来,三法印是依缘起而开显的:缘起的生灭,是诸行无常;缘起的寂灭,是涅槃寂静。初期急于厌离的学者,从缘起生灭相去看,所以见他的历别而三法印分离了。但真能从无常入无我,从无我证无生寂灭的圣者,也决不别执(他的四谛,也称生灭的,有量的,有作的)。菩萨行者,从缘起的生灭中彻见寂灭性,体现一切法的无差别性。从这毕竟空寂的观点看一切,三法印即是一实相印(他的四谛,也称不生灭的,无量的,无作的)。一从差别的见地,渐入而会归一灭;一从无别的见地,见性空而遍通三法印。古人说的拙度、巧度,也只是这个。这样,生灭相即寂灭性,生死即涅槃,不妨离声闻厌离行而别走菩萨等观的性空行了!我们的见解,『第一义空经』,『大 [P191] 空经』等,本是圣典旧物。所以性空门的发扬,决非否定,抨击根本的圣典,反而是开显他。即空的一切,只是蕴、界、处、缘起等;无我(三解脱门)是入道的不二门;无余涅槃,是三乘共证而究竟的;但为菩萨说,而二乘也应该列席学般若。这一切,是怎样的阐发释尊正觉的本怀,不违旧来的声闻行!
第二期是无我法印的开显,第三期是涅槃法印的开显:我曾这么说,但大有语病,容易起误会。要知三法印是依缘起的生灭与寂灭而说的,法印有三,生灭与不生灭,却只有二义。性空大乘的空寂,是我空、法空,是人无我与法无我,这自然是无我我所的开显。但一切法空,就是诸法寂灭性,这就是涅槃;在诸法本空上,显示诸法本寂灭,所以空也就是涅槃寂静印的开显。在同一的性空中,显示无我与涅槃二义。这第一、法印有三,生灭与寂灭只有二。诸法无我是遍通的,从生灭边说,无常是相续中的非常,无我是和合中的非实。从寂灭边说,无我约所无说,寂灭约所无的当处说。性空行,就是从无常的非实自性中,离自性而见空寂。第二、在圣典中,涅槃是不许拟议的。因为一切是有余的,是世间的 [P192] ;如用世间的去作着相的描写拟议,那就必然要神化。他只能从无常无我中去体现,要加以言说思惟,只能说空、无、非、不、离。第三、无可说明中的说明,不出二途:生死是此有故彼有;所以涅槃是此无故彼无,就是无性空。无自性空,自性涅槃,这是用实有非有的空来显示的。又,生死是此生故彼生,所以涅槃是此灭故彼灭,就是寂灭。以生灭故,寂灭为乐,这是用生者不生的无生来显示的。所以说三时思潮的递代,是三法印的次第开显;这在后期的大乘者,他们确是自觉为发挥真常妙有的大寂灭的,其实却不尽然。
图片
诸行无常───从缘起生灭相说──三法印的渐入一灭──声闻行时代
/ 无常……无我……不生 证入涅槃 ︷
诸法无我 / (无常性)\ 己利行
\ 无自性空{(无我性)- 自性寂灭 普贤行
\ (无生性)/ ︸
涅槃寂静───从缘起寂灭性说──一实相的圆见三印──菩萨行时代
[P193]
什么是真常妙有?就是说,空是无其所无,因空所显性,却是超越的大实在。这在性空幻有发扬的时代,有见根深的学者,不见一切如幻,一切唯名,一切性空,他是很可以把性空误会作显示真常的。天台家说,通教的幻有即空,如因空而见非空非不空(不离一切法的外在)的,是但中;如因空而见非空非不空,而空而不空,空中具足一切法的(不离一切法而内在的),那是圆中了。含中二谛,不是三乘共空的本义,是真常论者的一种看法,一种解说,很可以看出从空到不空的思想过程。难怪真常论者的心目中,『华严』、『般若』等都是真常,说空是为了破外道小乘。从空而入的,是大实在,是一切法的实体,与诸佛法身平等平等。他是凡圣一如的,染净不变的。虽是万有的实体,遍一切一味,但为了无始妄染,使他局促在狭小的世界中(或者闭锁在肉团心中)。他是生死中作业受苦乐者,在蕴界处中,为三毒所染,但还是常住的,周遍的,清净的,真实的,像矿中的金性,秽物中的摩尼。他是阴界六入(在有情身)中的至善妙明;不即五蕴不离五蕴的真我。他叫如来藏,如来界,如来性,佛性……;他与心性 [P194] 本净合流,所以也叫圆觉,本觉,常住真心。他是常住,非无常;他是具足恒沙净德的不空;他不从缘生,不如幻化。无常,空,这都是世间虚幻的缘起,他决不能如此。他有时也叫空性,这是因他不与妄染相应,因离妄而证。也可以叫无我,这是无即蕴我与离蕴我,他实在是真我。把从空所显的大实在(妙有)作为核心,他本身具足一切;清净圣德,是从他开显出来,不是新生;熏习,那不过引发而已。他具足一切清净功德,必然要走到佛智常住,菩提本有。这可不能不骂无常是外道,讥笑无我是旧医用乳。真常妙有论的特征如此,他是什么?是梵?是我,回顾根本的圣典,渺不相及。在初期大乘经中,也不能容许。有人说,这是不共大乘。是的,这确是不共的。
这一思想系,印度的佛教中,是存在的,不能否认。不能否认他,但进步的大乘学者,或者说是回眺根本圣典的大乘学者,那都要批评他,修正他。龙树说得彻底,这是梵王的旧说。无着系不谈如来藏藏识,专从唯妄唯染的赖耶谈起;不直谈圆成实的妙有,却从依他起的自相有说起;给如来藏以新的解说,虽不能 [P195] 彻底,到底净化得多。他的后学,对真常显现诸法的思想,永远在反对,也有评责真心系为妄说的。龙树的后学,说圆具德相的如来藏,是不了义的,如来藏是依性空而假说的;宗喀巴也要大破觉曩巴派的真常妙有。我觉得,如果说龙树、无着间有一种一贯的精神,那就是综合南北佛教,对后期的真常妙有论者,加以批评、洗炼。我把印度的佛教史,分为无常、性空与真常,对真常多少有点指摘,这在自己,觉得是继承龙树、无着一贯的精神。时代不同,他的病更深,不免说得更彻底。但虚大师批评我,将马鸣、龙树、无着的一贯,…
《以佛法研究佛法 五、大乘是佛说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