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城。耽婆婆帝『西域记』(卷十)作耽摩栗底,即现在的Tamluk,在Selai河与Hughli 河的合口处。可见古代的迦陵伽,没有『西域记』所说的那样深入西南;他的北 [P24] 部,约兼有奥里萨一带。此国的衰落,『西域记』(卷十)说:「羯陵伽国,在昔之时,氓俗殷盛。有五通仙,栖岩养素,人或凌触,退失神通。以恶咒术,残害国人,少长无遗,贤愚俱丧。人烟断绝,多历年所,颇渐迁居,犹未充实,故今此国人户尚少」。此仙人毁国的传说『正法念处经』(卷六十八)即作「复有一国,名檀荼迦,其土纵广二十由旬,空旷无人(昔仙人瞋故令国空也)」。檀荼迦即檀特,『念处经』虽把他看作另一国土,但他曾为古代迦陵伽的首都所在地。他的所以毁灭,大抵是遭受地震或火山爆发的厄运。然迦陵伽的没落,不仅是天灾,还有人祸,阿恕迦王的征伐迦陵伽,实造成惨绝人寰的痛事,如摩崖训十三说:「征服羯陵伽时,系虏十五万,杀者十万,死者倍之。……羯陵伽往有无数人民,杀伤、死亡、系虏,存者百一千一而已」。此古国虽已没落,然在摩竭陀王朝统一以前,曾有过一期的繁荣。依传说看来,迦陵伽实为东方民族南迁的一支。
阿波Assaka布和城Potana与阿盘Avanti 大天城 Ma^his!mati^ [P25] ,施护异译作「摩湿摩迦褒怛那城,晚帝那国摩呬沙啰城」。阿波,在佛典中并不是生疏的。十六大国中也有:如『长阿含』(卷五)『阇尼沙经』作「阿湿波」,宋法贤异译的『佛说人仙经』作「阿说迦」,又『中阿含』(卷五十五)『持斋经』作「阿摄贝」,宋代异译的『优陂夷堕舍迦经』作「阿波耶」。十大王族中也有:如『长阿含』(卷二十二)『世记经』作「阿叶摩」,晋法立等异译的『大楼炭经』(卷六)作「阿波」,『四分律』(卷三十一)作「阿湿卑」。在这些音译中,惟『人仙经』的阿说迦,合于巴利文的Assaka。其他,原文即显然不同,应是Assapu或Assapuka。p转为m音,所以作「摩」。阿盘,即阿盘提,十六国中也有,尤为佛教界熟悉的地方。阿湿波与阿盘提,本为两国,十六国中也如此。他虽是同源异流,但确已分为两国,分头发展到彼此不通了。上座系的律师们,把阿湿波与阿盘提看作一处,于是古代阿湿波的地位,被遗忘了,这是不可不辨的。『杂阿含』(卷九)二五五经与(卷二十)五四九经,说到摩诃迦旃延,游化到阿盘提。上座系的广律,有摩诃迦旃延教化亿耳的故事 [P26] ,地点即在阿盘提。巴利『大品』的阿盘提,汉译的『五分津』(卷二十一)作「阿湿波阿云头」;『四分律』(卷三十九)初作「阿盘提」,下文又作「阿湿婆阿盘提」;『十诵律』(卷二十五)作「阿湿摩迦阿盘提」;『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皮革事』(上)作「阿湿婆兰多迦」。上座系律典把「阿湿波」与「阿盘提」看作一地,已明白可见。所以律典所说的「阿湿婆阿盘提」等,实在是指摩诃迦旃延所住的阿盘提,与布和城所在地的「阿湿波」国无关。『善见律毗婆沙』(卷二)说:阿恕迦王时,派遗传教师昙无德到阿波兰多迦去布教。此阿波兰多迦,即是律家所传的阿湿婆兰多迦(即阿盘提)。羽溪了谛的『西域之佛教』,以为「阿婆兰多迦,盖指旁遮普以西,印度西陲之地」。他大概依『大唐西域记』(卷十一)所说,把阿軬荼国看为佛世的阿盘提了。邓永龄的阿输迦王传略,以为「阿波兰多迦在孟买北岸」。然详考律家的本意,阿盘提即阿波兰多迦,不但不在旁遮普以西,而且还应该远在孟买的东北。如『僧祇律』(卷一)说:「有城名波罗奈,国名迦尸;时南方有阿盘提国」。波罗奈即现在的贝拿勒斯 [P27] ,阿盘提却在此地以南。『佛本行集经』(卷三十七)说摩诃迦旃延的故乡时,也说:「阎浮南天竺地,有一国土,名阿盘提」。『佛本行集经』属于昙无德部,也就是出于派往阿波兰多迦布教的昙无德之后。昙无德部与大众部,都说阿盘提在南方,这实在是值得尊重的。阿盘提在南方的那里?『佛本行集经』(卷六)曾说:「彼摩波盘提国(十六国之一),有优阇耶那城」。此摩波盘提,即是阿盘提,因为『佛本行集经』(卷三十七)起初说摩诃迦旃延是阿盘提人。又说:「时(迦旃延家乡的)南方有一城,名优禅耶尼。去城不远,有频陀山」。综合这两节文,知道阿盘提就是摩波盘提,是国名。优阇耶那即优禅耶尼,是阿盘提的王都,地点在频陀山以北。优阇耶那,或译作优禅尼,优善那。莲华色比丘尼的故乡,也是在那边。他与迦旃延同样的从那边先到波罗奈,再到王舍城。『增壹阿含经』(卷二十五)「五王品」,说五王共论五欲的胜劣,其中有优陀延王。「听法品」(卷二十八)也说到五王,有「南海之主优陀延」,优陀延王,就是南方优禅尼城的王。『大唐西域记』(卷十一)中,南印度有邬阇衍那国, [P28] 这是以都城为国名,即是阿盘提邬阇衍城,即现在的Ujjeni。这就是释迦时代的阿盘提与优阇耶尼城了。从方位看,他在频陀山北麓,在南印度,在波罗奈的西南。从地理看,邬阇延那的「土宜风俗同苏剌陀」(即现在的苏拉特),而苏剌陀国的「地土咸卤」,与律典中阿盘提的「多有沙石棘刺」。也完全相合。律家所说的阿波兰多迦,即阿盘提,起初确是指此地而说的。等到佛法盛行到西北方,才误以西印边陲的阿軬荼为阿盘提,以为就是迦旃延教化亿耳的地方。然这还是释尊时代的阿盘提;七国七城的阿盘提,应该以大天城为首府。『西域记』(卷十一)说:邬阇衍那国东北千余里,有摩酰湿伐补罗。摩酰湿伐,义译大自在(天),恰好是大天的对译。古代阿盘提的重心,应即是此地(古代的大国,西域记每分为数国,如央伽即是一例),约在今中央印度的东部。阿盘提族,是沿恒河南岸,频陀耶山北麓而西进的一支。
上座系的律者,虽把阿湿波看作阿盘提,但阿湿波的所在地,应在阿盘提以外,另行求索。道宣『释迦谱』说:阿湿波的意义是「马」,马国与马邑,确也 [P29] 是经中所说过的。『中阿含』(卷四十八)『马邑经」说:「佛游鸯骑国,与大比丘众俱,往至马国」。马邑,巴利文作Assapura即assa(马)与pura(城)的结合语,也即是阿湿波。鸯骑,即鸯伽或央伽,为恒河下流的大国,瞻波城是他的首府,所以『典尊经』说「鸯伽瞻婆城」。如『西域记』(卷十)的伊烂拿钵伐罗,瞻波,羯朱嗢祇罗等国,释尊的时代,都泛称「央伽人间」。阿湿波(马邑)在释尊的时代,也是属于央伽的。但在古代东方七国的时代,与央伽分立。据此,可推知阿湿波在恒河下流的地方了。阿湿波在东方,经中还有可以引证的。『正法念处经』(卷六十八)说到东方的诸国中,除鸯伽等以外,有「安输摩」,安输摩即阿湿波(阿叶摩)的异译。此外,『长阿含』(卷十二)『大会经』中说:「毗波蜜神,住在马国,将五百鬼,皆有神足」。这住在马国的毗波蜜神,巴利文作Vessamitta,对音应作毗沙密多。『增壹阿含』( 卷十四)「高幢品」(二),有释尊降伏「毗沙」恶鬼的故事。佛把毗沙恶鬼降伏了,反成为佛教的护法神。此毗沙,应即是马国的毗波(沙)蜜神。『增壹阿含经』 [P30] 说毗沙鬼在拔祇国中,似乎与马国不同。然拔祇族为恒河以北,雪山以南的主要民族(下详),他向东伸展,确与央伽相接。此古代独立的阿湿波国,佛世属于央伽,或也曾属于拔祇。他在恒河下流的东北(在河南,即不能与拔祇相关),是可以断言的。向恒河下流的北方看,今有阿萨密Assam,与阿湿波(阿叶摩)的原音全合,东方的古国,这是其中重要的一国。
鸯伽瞻婆城,上面已有说到。施护译作「摩伽大国瞻波大城」。释尊的时代,鸯伽属于摩竭陀,所以说摩伽瞻波城。但此东方古代的七国,远在摩竭陀兴起以前;宋施护的译本,是后人妄改的,不可信。
「数弥萨罗城,西陀路楼城」,施护译作「苏尾啰国劳噜迦城,弥体罗国尾提呬城」,彼此略有出入。依经中常见的国名地名来说,宋译较为妥当。苏尾啰即数弥;十六大国中也有,异译作「苏摩」,「速摩」。此苏尾啰,即梵语须弥山(Sumeru)的音译,古人也有译为苏弥罗的,即现在的喜马拉耶山(此山,理想化为须弥山,为世界的中心;实际的即译为雪山)。然此中所说的数弥,不指 [P31] 山而指山国的部族。阿恕迦王派遣的传教师中,有末示摩等到雪山边地(苏弥罗是梵语,巴利语作Himavanta),即是此国。此国即今尼泊尔(应在尼泊尔东南境),已成学界的定论。又如『长阿含』(卷十五)的『种德经』、『究罗檀头经』,所说六族信佛的记述中,也有此族。六族是:「释种、拘利、冥宁、跋祇、末罗、酥摩」。此信佛的六族,并在恒河以北,沿雪山一带。而且六族的叙述,也还是从西而东的。酥摩族即苏弥国族,在十六国等叙述中,总是叙在末罗以后。末罗,即拘尸那城的民族,地近雪山,维逊Wilson以为在现在Gorakpur 河东三十五英里处。苏摩国族更在其东,这很可以明白他的地位了。此雪山边地国族的大城劳噜迦,未详。但此外另有一修摩,『药叉名录舆地考』说:「考十童子赞卷六,恒河口著名的海港耽摩栗底,即在修摩境内」。这修摩是三摩呾咤的简称,与雪山国族的苏摩,决不可相混。『杂阿含经』(卷三十)八六0经也曾说到:「从殃伽至修摩,从修摩至分陀罗」。分陀罗在今孟加拉与奥里萨的边界。分陀罗与殃伽之间的修摩,应该也是三摩呾咤。至于弥体罗国(即萨罗), [P32] 十六国中译作密[口尔]沙,实即有名的弥絺罗,异译作寐洟罗、弥尸罗、弥尸利、弥悉利、寐须罗等。依『中阿含』(卷四十一)『梵摩经』所说,弥絺罗是城名,属于毗提诃国。他的地点,依『西域记』(卷七)所说的大天捺林,可知他在毗舍离西北不到二百里,即今Tirhut地方。此一国族,即摩竭陀国的前身,他的领域,可能伸展到恒河以南。宋译的弥体罗国尾提呬城,似为尾提呬国弥体罗城的误译。尾提呬,实即毗提诃(或作韦提希)国,此为古代文化灿烂的古国。经律中常传说古代大天王的故事,即是毗提诃国,弥絺罗是他的政治中心。八万四千王的古国,是东方国族中富有政治传统的国家。解体以后,政治力量缩小到弥絺罗城(印度的政治,每每大王国解体以后,仍能保持他固有的小国,不过转而属于另一大王国。限度内的政治自由,仍然存在),所以在十六国中,就称为弥絺罗国。七国七城为更古的国际局面,我以为这必是毗提诃国的弥絺罗城。
伽尸Ka^si婆罗城Va^ra^n!asi^,宋译作「波罗奈国迦尸大城」,在恒河中心,即东西的交流点。此七国七城,作一综合的观察,即看出他为纯东方的 [P33] 。所谓七国分王世界的传说,实只是早期东方人所知的世界。这一幅国际形势图,还在摩竭陀、释迦、跋耆诸国族兴起以前,根本没有理会阿利安人的西方。自然,在此传说中,还是带有西方文明的痕迹,如剎帝利、婆罗门等名词,但此可能是传说中间所羼入的。从这瞻婆中心而分王造城的传说,去理解此东方民族分布的情况。即可以看出古代东方国际的清晰面目。恒河下流为中心的是鸯伽;东北是阿湿波(向东)、苏摩(北而西向),西南是迦陵伽(沿海岸南下)、阿盘提(沿频陀耶山北麓西进」,沿恒河西进的是迦尸(南)与毗提诃(北)。古代的迦陵伽与阿盘提,上来已证明他没有后来那样的深入西方与南方。阿湿波,直到释尊的时代,还离鸯伽不远,属于鸯伽,似也还没有深入到现在的阿萨密。自西方的威力东来以后,沿恒河的东方国家,受阿利安文化最深;而南系与北系,被逼得更南更北,居住于山林或沙卤地带。这一传说,系东方人所传说的古代东方,是毫无疑问的。 [P34]
《以佛法研究佛法 二、佛教之兴起与东方印度》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