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以佛法研究佛法 二、佛教之興起與東方印度▪P2

  ..續本文上一頁城。耽婆婆帝『西域記』(卷十)作耽摩栗底,即現在的Tamluk,在Selai河與Hughli 河的合口處。可見古代的迦陵伽,沒有『西域記』所說的那樣深入西南;他的北 [P24] 部,約兼有奧裏薩一帶。此國的衰落,『西域記』(卷十)說:「羯陵伽國,在昔之時,氓俗殷盛。有五通仙,棲岩養素,人或淩觸,退失神通。以惡咒術,殘害國人,少長無遺,賢愚俱喪。人煙斷絕,多曆年所,頗漸遷居,猶未充實,故今此國人戶尚少」。此仙人毀國的傳說『正法念處經』(卷六十八)即作「複有一國,名檀荼迦,其土縱廣二十由旬,空曠無人(昔仙人瞋故令國空也)」。檀荼迦即檀特,『念處經』雖把他看作另一國土,但他曾爲古代迦陵伽的首都所在地。他的所以毀滅,大抵是遭受地震或火山爆發的厄運。然迦陵伽的沒落,不僅是天災,還有人禍,阿恕迦王的征伐迦陵伽,實造成慘絕人寰的痛事,如摩崖訓十叁說:「征服羯陵伽時,系虜十五萬,殺者十萬,死者倍之。……羯陵伽往有無數人民,殺傷、死亡、系虜,存者百一千一而已」。此古國雖已沒落,然在摩竭陀王朝統一以前,曾有過一期的繁榮。依傳說看來,迦陵伽實爲東方民族南遷的一支。

  

  阿波Assaka布和城Potana與阿盤Avanti 大天城 Ma^his!mati^ [P25] ,施護異譯作「摩濕摩迦褒怛那城,晚帝那國摩呬沙啰城」。阿波,在佛典中並不是生疏的。十六大國中也有:如『長阿含』(卷五)『阇尼沙經』作「阿濕波」,宋法賢異譯的『佛說人仙經』作「阿說迦」,又『中阿含』(卷五十五)『持齋經』作「阿攝貝」,宋代異譯的『優陂夷墮舍迦經』作「阿波耶」。十大王族中也有:如『長阿含』(卷二十二)『世記經』作「阿葉摩」,晉法立等異譯的『大樓炭經』(卷六)作「阿波」,『四分律』(卷叁十一)作「阿濕卑」。在這些音譯中,惟『人仙經』的阿說迦,合于巴利文的Assaka。其他,原文即顯然不同,應是Assapu或Assapuka。p轉爲m音,所以作「摩」。阿盤,即阿盤提,十六國中也有,尤爲佛教界熟悉的地方。阿濕波與阿盤提,本爲兩國,十六國中也如此。他雖是同源異流,但確已分爲兩國,分頭發展到彼此不通了。上座系的律師們,把阿濕波與阿盤提看作一處,于是古代阿濕波的地位,被遺忘了,這是不可不辨的。『雜阿含』(卷九)二五五經與(卷二十)五四九經,說到摩诃迦旃延,遊化到阿盤提。上座系的廣律,有摩诃迦旃延教化億耳的故事 [P26] ,地點即在阿盤提。巴利『大品』的阿盤提,漢譯的『五分津』(卷二十一)作「阿濕波阿雲頭」;『四分律』(卷叁十九)初作「阿盤提」,下文又作「阿濕婆阿盤提」;『十誦律』(卷二十五)作「阿濕摩迦阿盤提」;『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皮革事』(上)作「阿濕婆蘭多迦」。上座系律典把「阿濕波」與「阿盤提」看作一地,已明白可見。所以律典所說的「阿濕婆阿盤提」等,實在是指摩诃迦旃延所住的阿盤提,與布和城所在地的「阿濕波」國無關。『善見律毗婆沙』(卷二)說:阿恕迦王時,派遺傳教師昙無德到阿波蘭多迦去布教。此阿波蘭多迦,即是律家所傳的阿濕婆蘭多迦(即阿盤提)。羽溪了谛的『西域之佛教』,以爲「阿婆蘭多迦,蓋指旁遮普以西,印度西陲之地」。他大概依『大唐西域記』(卷十一)所說,把阿軬荼國看爲佛世的阿盤提了。鄧永齡的阿輸迦王傳略,以爲「阿波蘭多迦在孟買北岸」。然詳考律家的本意,阿盤提即阿波蘭多迦,不但不在旁遮普以西,而且還應該遠在孟買的東北。如『僧祇律』(卷一)說:「有城名波羅奈,國名迦屍;時南方有阿盤提國」。波羅奈即現在的貝拿勒斯 [P27] ,阿盤提卻在此地以南。『佛本行集經』(卷叁十七)說摩诃迦旃延的故鄉時,也說:「閻浮南天竺地,有一國土,名阿盤提」。『佛本行集經』屬于昙無德部,也就是出于派往阿波蘭多迦布教的昙無德之後。昙無德部與大衆部,都說阿盤提在南方,這實在是值得尊重的。阿盤提在南方的那裏?『佛本行集經』(卷六)曾說:「彼摩波盤提國(十六國之一),有優阇耶那城」。此摩波盤提,即是阿盤提,因爲『佛本行集經』(卷叁十七)起初說摩诃迦旃延是阿盤提人。又說:「時(迦旃延家鄉的)南方有一城,名優禅耶尼。去城不遠,有頻陀山」。綜合這兩節文,知道阿盤提就是摩波盤提,是國名。優阇耶那即優禅耶尼,是阿盤提的王都,地點在頻陀山以北。優阇耶那,或譯作優禅尼,優善那。蓮華色比丘尼的故鄉,也是在那邊。他與迦旃延同樣的從那邊先到波羅奈,再到王舍城。『增壹阿含經』(卷二十五)「五王品」,說五王共論五欲的勝劣,其中有優陀延王。「聽法品」(卷二十八)也說到五王,有「南海之主優陀延」,優陀延王,就是南方優禅尼城的王。『大唐西域記』(卷十一)中,南印度有邬阇衍那國, [P28] 這是以都城爲國名,即是阿盤提邬阇衍城,即現在的Ujjeni。這就是釋迦時代的阿盤提與優阇耶尼城了。從方位看,他在頻陀山北麓,在南印度,在波羅奈的西南。從地理看,邬阇延那的「土宜風俗同蘇剌陀」(即現在的蘇拉特),而蘇剌陀國的「地土鹹鹵」,與律典中阿盤提的「多有沙石棘刺」。也完全相合。律家所說的阿波蘭多迦,即阿盤提,起初確是指此地而說的。等到佛法盛行到西北方,才誤以西印邊陲的阿軬荼爲阿盤提,以爲就是迦旃延教化億耳的地方。然這還是釋尊時代的阿盤提;七國七城的阿盤提,應該以大天城爲首府。『西域記』(卷十一)說:邬阇衍那國東北千余裏,有摩酰濕伐補羅。摩酰濕伐,義譯大自在(天),恰好是大天的對譯。古代阿盤提的重心,應即是此地(古代的大國,西域記每分爲數國,如央伽即是一例),約在今中央印度的東部。阿盤提族,是沿恒河南岸,頻陀耶山北麓而西進的一支。

  

  上座系的律者,雖把阿濕波看作阿盤提,但阿濕波的所在地,應在阿盤提以外,另行求索。道宣『釋迦譜』說:阿濕波的意義是「馬」,馬國與馬邑,確也 [P29] 是經中所說過的。『中阿含』(卷四十八)『馬邑經」說:「佛遊鴦騎國,與大比丘衆俱,往至馬國」。馬邑,巴利文作Assapura即assa(馬)與pura(城)的結合語,也即是阿濕波。鴦騎,即鴦伽或央伽,爲恒河下流的大國,瞻波城是他的首府,所以『典尊經』說「鴦伽瞻婆城」。如『西域記』(卷十)的伊爛拿缽伐羅,瞻波,羯朱嗢祇羅等國,釋尊的時代,都泛稱「央伽人間」。阿濕波(馬邑)在釋尊的時代,也是屬于央伽的。但在古代東方七國的時代,與央伽分立。據此,可推知阿濕波在恒河下流的地方了。阿濕波在東方,經中還有可以引證的。『正法念處經』(卷六十八)說到東方的諸國中,除鴦伽等以外,有「安輸摩」,安輸摩即阿濕波(阿葉摩)的異譯。此外,『長阿含』(卷十二)『大會經』中說:「毗波蜜神,住在馬國,將五百鬼,皆有神足」。這住在馬國的毗波蜜神,巴利文作Vessamitta,對音應作毗沙密多。『增壹阿含』( 卷十四)「高幢品」(二),有釋尊降伏「毗沙」惡鬼的故事。佛把毗沙惡鬼降伏了,反成爲佛教的護法神。此毗沙,應即是馬國的毗波(沙)蜜神。『增壹阿含經』 [P30] 說毗沙鬼在拔祇國中,似乎與馬國不同。然拔祇族爲恒河以北,雪山以南的主要民族(下詳),他向東伸展,確與央伽相接。此古代獨立的阿濕波國,佛世屬于央伽,或也曾屬于拔祇。他在恒河下流的東北(在河南,即不能與拔祇相關),是可以斷言的。向恒河下流的北方看,今有阿薩密Assam,與阿濕波(阿葉摩)的原音全合,東方的古國,這是其中重要的一國。

  

  鴦伽瞻婆城,上面已有說到。施護譯作「摩伽大國瞻波大城」。釋尊的時代,鴦伽屬于摩竭陀,所以說摩伽瞻波城。但此東方古代的七國,遠在摩竭陀興起以前;宋施護的譯本,是後人妄改的,不可信。

  

  「數彌薩羅城,西陀路樓城」,施護譯作「蘇尾啰國勞噜迦城,彌體羅國尾提呬城」,彼此略有出入。依經中常見的國名地名來說,宋譯較爲妥當。蘇尾啰即數彌;十六大國中也有,異譯作「蘇摩」,「速摩」。此蘇尾啰,即梵語須彌山(Sumeru)的音譯,古人也有譯爲蘇彌羅的,即現在的喜馬拉耶山(此山,理想化爲須彌山,爲世界的中心;實際的即譯爲雪山)。然此中所說的數彌,不指 [P31] 山而指山國的部族。阿恕迦王派遣的傳教師中,有末示摩等到雪山邊地(蘇彌羅是梵語,巴利語作Himavanta),即是此國。此國即今尼泊爾(應在尼泊爾東南境),已成學界的定論。又如『長阿含』(卷十五)的『種德經』、『究羅檀頭經』,所說六族信佛的記述中,也有此族。六族是:「釋種、拘利、冥甯、跋祇、末羅、酥摩」。此信佛的六族,並在恒河以北,沿雪山一帶。而且六族的敘述,也還是從西而東的。酥摩族即蘇彌國族,在十六國等敘述中,總是敘在末羅以後。末羅,即拘屍那城的民族,地近雪山,維遜Wilson以爲在現在Gorakpur 河東叁十五英裏處。蘇摩國族更在其東,這很可以明白他的地位了。此雪山邊地國族的大城勞噜迦,未詳。但此外另有一修摩,『藥叉名錄輿地考』說:「考十童子贊卷六,恒河口著名的海港耽摩栗底,即在修摩境內」。這修摩是叁摩呾咤的簡稱,與雪山國族的蘇摩,決不可相混。『雜阿含經』(卷叁十)八六0經也曾說到:「從殃伽至修摩,從修摩至分陀羅」。分陀羅在今孟加拉與奧裏薩的邊界。分陀羅與殃伽之間的修摩,應該也是叁摩呾咤。至于彌體羅國(即薩羅), [P32] 十六國中譯作密[口爾]沙,實即有名的彌絺羅,異譯作寐洟羅、彌屍羅、彌屍利、彌悉利、寐須羅等。依『中阿含』(卷四十一)『梵摩經』所說,彌絺羅是城名,屬于毗提诃國。他的地點,依『西域記』(卷七)所說的大天捺林,可知他在毗舍離西北不到二百裏,即今Tirhut地方。此一國族,即摩竭陀國的前身,他的領域,可能伸展到恒河以南。宋譯的彌體羅國尾提呬城,似爲尾提呬國彌體羅城的誤譯。尾提呬,實即毗提诃(或作韋提希)國,此爲古代文化燦爛的古國。經律中常傳說古代大天王的故事,即是毗提诃國,彌絺羅是他的政治中心。八萬四千王的古國,是東方國族中富有政治傳統的國家。解體以後,政治力量縮小到彌絺羅城(印度的政治,每每大王國解體以後,仍能保持他固有的小國,不過轉而屬于另一大王國。限度內的政治自由,仍然存在),所以在十六國中,就稱爲彌絺羅國。七國七城爲更古的國際局面,我以爲這必是毗提诃國的彌絺羅城。

  

  伽屍Ka^si婆羅城Va^ra^n!asi^,宋譯作「波羅奈國迦屍大城」,在恒河中心,即東西的交流點。此七國七城,作一綜合的觀察,即看出他爲純東方的 [P33] 。所謂七國分王世界的傳說,實只是早期東方人所知的世界。這一幅國際形勢圖,還在摩竭陀、釋迦、跋耆諸國族興起以前,根本沒有理會阿利安人的西方。自然,在此傳說中,還是帶有西方文明的痕迹,如剎帝利、婆羅門等名詞,但此可能是傳說中間所羼入的。從這瞻婆中心而分王造城的傳說,去理解此東方民族分布的情況。即可以看出古代東方國際的清晰面目。恒河下流爲中心的是鴦伽;東北是阿濕波(向東)、蘇摩(北而西向),西南是迦陵伽(沿海岸南下)、阿盤提(沿頻陀耶山北麓西進」,沿恒河西進的是迦屍(南)與毗提诃(北)。古代的迦陵伽與阿盤提,上來已證明他沒有後來那樣的深入西方與南方。阿濕波,直到釋尊的時代,還離鴦伽不遠,屬于鴦伽,似也還沒有深入到現在的阿薩密。自西方的威力東來以後,沿恒河的東方國家,受阿利安文化最深;而南系與北系,被逼得更南更北,居住于山林或沙鹵地帶。這一傳說,系東方人所傳說的古代東方,是毫無疑問的。 [P34]

  

《以佛法研究佛法 二、佛教之興起與東方印度》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